导图社区 语言学纲要文字部分
语言学纲要重点文字章节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文字的性质、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文字的创制和改革、书面语。
编辑于2022-06-18 23:12:09第四章 文字
文字的性质
什么是文字
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文字的基本性质
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符号系统
例如
汉字系统包括笔画、笔顺、偏旁(形旁、声旁)、偏旁的组合规则、标点等。
英文等拼音文字系统包括字母、字母的排列顺序、拼写规则(大写字母的用法、移行的规则、从左到右的书写规则等)、标点等。
人类用来表达意义、传递信息的书写符号也不仅文字一种,如: 电报代码、生物学中的“雌性符号(♀)”和“雄性符号(♂)” 。以上均不是用来书写语言的,因此不是文字。
文字必有一级较小的单位是可以用语言中的音读出来并表达语言中音义结合体的意义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所以文字同语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语言是基础,是第一性的;而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第二性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文字的历史比语言的历史短得多。世界上可以存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但是绝不可能有没有语言作为基础的文字。
文字对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1.文字导致了书面语的产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词汇 ) 《论语》内容记载并流传下来,对词汇的丰富。
2.有的文字甚至对记录别的语言产生作用,如汉字于之于日语 ,朝鲜语、越南语等等。
文字适应语言
文字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
比如汉字,长期以来停留在方块字阶段,这与汉语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汉语的特点:
结构特点:词序和虚词作为语法手段,缺乏词形变化,因而词后面没有词尾,也就不可能产生带词尾的文字。
语音特点: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这就有利于保持一词一形的书写体系。
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另一方面,文字的形体和语言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的特点制约文字的特点。但是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件事情,用什么形体记录语言,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1、同一种语言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
如属于突厥语族的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都是同一语族的语言,但使用不同的文字。
2、有的语言在同一时期使用两种文字
如塞尔维亚文有拉丁文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种拼法。
3、不同的语言又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
如英、法、德、西班牙语都采用拉丁字母。
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特殊性
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特殊性是与拼音文字比较而言的
①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一个符号的语音面貌,人们基本上按字母的拼法就能读出音来。比如英语ph读[f],elephant、photo、philosophy。所以读和写的距离不会太远,语音变了,拼写法也就跟着变。
②汉字字形不限于和一种读音挂钩,读音变了,但字形可以不变。
汉字形体的跨时代性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的语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拿《广韵》系统的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相比较,差异就很大,但字形却没有改变。
汉字形体的跨地域性
同一个汉字,形体一样,各地的(方言区)人都认识,但读音却并不一样。
文字的作用
语言的局限
语言是通过口、耳交际的,本质上是通过声音来实现交际过程。因为声音是一发即逝的,所以人们说话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即:语言不具有跨时空性
←产生的影响
人类大脑这个“加工厂”的材料很难完整地保留和传递
人类大脑这个“加工厂”的材料来源就只能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和口耳相传的间接经验
文字的补缺
为了克服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发明了文字,使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一种写和看的形式。
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职能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
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格萨尔王》西藏地区流传的英雄史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在文字诞生以前,人们主要依靠语言来一代一代传递过去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劳动经验等等。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显然有很大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有了文字,人类得以更好地总结生产经验、发展科学 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文化艺术。
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表音符号思维,而且可以通过表形表意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表象。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
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
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非洲猿人取得了人类祖先的地位。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文字的起源
文字的起源指的是文字的后一种创造过程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了解)
一种是语言学家专门为某一语言制定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是拼音文字。
文字的另一种创造过程是在人类还没有语言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地形成的。
文字产生前的记事方法(非文字的形体记事方式):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刻划符号.
实物记事
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还保留着结绳的方法
讯木是在木头上刻上各种花纹或图案,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帮助记忆和传达命令。现在没有文字的民族有的还使用这种方法。
弊端:实物能够表达的信息很少,与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
图画记事
图画记事是通过图画来记录各种事件,表达各种思想。
特点
①能够看得懂,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经历上的联系或其他条件,跟他们是不是说同一种语言没有关系。
②另外,即使能够看懂图画,叙说图画的意思也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语言或同一种语言不同的句子。
实物记事V.s.图画记事
和实物记事相比,图画记事表达的信息更丰富:实物记事通常记录的是事物,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较方便地记录事件的过程.各要素及空间关系表达意愿和要求。
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联系,图画记事正是文字产生的前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有人把记事的图画叫做“图画文字”
但是图画还不是文字,图画表达信息的方式是以形体直接描画现实,而文字是通过以形体对应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成分和排列的方式来表达信息的。(如果把图形简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而且图形的排列顺序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一致,图画就成了真正的文字。)
刻划符号
特点
①数量有限
②所表达的意义或者符号有相似性联系,或者局限在很少的几个领域,这与数学符号、象征性图形的特质更加近似
早期文字:原始的图画文字
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
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写现实
文字的发展
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当文字具备了上述4个条件,才能完整地、全面地记录一种语言,使原始文字发展为独立的、科学的文字体系。
1. 每一个图画对应于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数量足够多),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这样的图画才能真正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2. 每一个图形可以重复使用并保持意义不变。这也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图形和词的一一对应。
3. 图画中有些图形或记号是纯粹表音的,因为语言中的有些语素或词是没有图形可画,如否定词、各种虚词、大部分副词、好些抽象名词和动词都不好通过图画来表示。
4. 图画的排列顺序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相同。这样的图画才能真正记录语言中的句子。
文字的发展过程
造字方法
记事图画→表意字→表音字→形声字
表意字包括①象形字②会意字
会意字例子:“休”是取“人”、“木”两形合起来的“人倚树”形来表达“休息”之义的“休”
表意字的不足
一是这种由形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很准确的,有时候人们不一定知道象形字和表意字代表的是哪一个语素或词。
二是语言中有很多虚词和意义抽象的词是很难象形会意的
表音字又叫假借字
表音字的不足
形声字出现的原因
假借方法的运用使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同音的或音近的字,因而在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同音字。
为了避免混淆,人们就在同音字的旁边加注表示意义类别的标志,即通常所说的“形旁”或“意符”。
另一方面,为了区别表意字,也可以在它的旁边加注音同或音近的字,即一般所说的“声旁”或“声符”。
这样,语言中就出现了把表音和表意结合起来的字,产生了形声字。
形声字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
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一个纯表音的字,这是表意的形旁先出现而表音的声旁后出现。
表音的假借字先出现,表意的形旁后出现。比如“其”,本来指簸箕,后来假借为代词,为加以区别,人们在簸箕的“其”上加上象形表意的竹字头,形成另一个形声字“箕” 。
总结
从根本上说,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两种,意音文字不过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
同样,从根本上说,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只有两种,意音文字和纯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
而能够完整记录语言的纯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不可象形会意的语素或词。
体系:意音文字
表意字、单纯表音字、形声字这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共同构成了意音文字。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而又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
表意字:可以通过形体大致知道所表示的意义。
单纯表音字:直接借用现成的表意字的读音记录语素或词,不可以通过字形推断意义。
形声字(意音字):字形中有一部分是表示义类的,可以通过形体推断义类,另一部分是表音的,不可以通过字形推断义类。
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
文字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完全表音化
字符:把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统称为“字符”
意音文字是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字体结构中既有表示字义的成分,又有表示字音的成分。汉字就是现行文字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 如“鹅”,左边表音,右边表意。
拼音文字是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可分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
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示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所有字母为辅音,随着发展穿插元音
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假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相当于英文大小写字母
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自源文字,如我国的汉字;腓尼基文字是在已有文字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是借源文字。
自源文字:自己独立地形成的文字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主要有:
它们都是自源文字,其特点都是意音文字体系
除了汉字外,其他三种文字体系都已消亡。这些文字体系虽然已经消亡,但在借源文字中还留有它们的痕迹,在文字的发展史上仍有它们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埃及的圣书字
古苏美尔(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钉头字)
中美洲的玛雅文字
我国的汉字
借源文字:借用其他的文字体系,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文字体系
两大系列:
引进古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的他源文字系列
意音表词文字
辅音文字
腓尼基语是一种闪含语系的语言,词根由辅音组成,很稳定,而元音需要随着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而变化,本族人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就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插入什么样的元音。所以,腓尼基人创造的拼音文字只表辅音,不表元音,人们把它称之为辅音文字。
这种字母随着腓尼基人海上贸易的发展而四处传播:
三种字母中以希腊字母影响最大。希腊语不同于腓尼基语,词根中兼有辅音和元音,因而在借用腓尼基文字来拼写希腊语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
(1)创制了一些能表元音的字母。这样,字母中兼表辅音和元音的拼音文字就诞生了。
(2)书写顺序由自右到左改为自左到右,方便了书写。
(3)将字母外形改造成简洁的几何形体,既美观明确,又便于使用。
希腊字母系统有很多后裔,其中最重要的是拉丁字母系统和斯拉夫字母系统。
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和阿拉伯字母是当今世界上通行最广的三种字母。
拉丁字母继承和发扬了希腊字母的形体上的优点,并加以适当的改进,使字体简单清楚,笔势匀称美观,便于连写,因而后来广为传播,成为创制拼音文字的字体楷模。英、法、德、意、西、葡等印欧系语言的文字系统都采用拉丁字母,汉语的拼音方案也采用拉丁字母。
向东,演变为阿拉米字母系统和印度字母系统;
向南,演变为撒巴字母系统;
向西,演变为希腊字母系统。(音位文字)
音位文字
引进汉文的他源文字系列
文字的创制和改革
文字的创制(了解)
文字的创制指的是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由于殖民统治留下的后遗症,非洲的一些新兴国家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即使独立以后也不得不在行政、司法、教育等领域仍然使用过去宗主国的语言、文字,这不仅有损民族尊严,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阻碍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于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和语言学家纷纷为取得官方语言地位的民族语言创制了文字,可是很难真正推广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致力于为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创制文字的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语言学家先后为侗、苗、瑶、佤、哈尼、傈僳、纳西等十几个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创制了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其中佤族和傈僳族的文字一直在使用,而其他一些民族由于人口不多,且同汉族杂居,很多人既会说本民族语,又会说汉语——汉语往往又是几个民族之间交流的通用语言,所以在使用了很短一个时期新创制的拼音文字以后就渐渐抛弃不用了,而改用汉字。
文字的创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为一种有方言分歧的语言创制文字,首先要解决以哪一种方言为基础方言的问题。一般的原则是要首先考虑人口数量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该方言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是否占优势,需要综合衡量。
2. 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关注并思考其中的原因,那就是有相当数量的新创制的文字往往很快地夭折,被人们所抛弃,没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许多政府机构或语言学家往往将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看做是一种慈善之举,所以也就很容易忽略倾听本民族人士的意见。而一种新创制的文字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推广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使用这种文字的人民群众。
文字改革的类型和汉字改革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字改革,其方式、内容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可分为下列三种方式:正字法的改革、字符类型的改革、文字类型的改革。
正字法的改革是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
字符类型的改革是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例如将一种表音文字更换为另一种表音文字。
文字类型的改革是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例如从一种意音文字改成一种表音文字。
汉字改革
关于汉字的改革能否进行体系上的改革,实现拼音化,有不同的意见。叶、徐教材持否定的意见,理由是:
1.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体系,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同音语素的识别、拼写上的连写等问题……,暂时无法解决。
2.与音位文字相比,汉字可以跨时间、跨地域,沟通古今和地域之间的差异,而拼音文字则只与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贯穿古今、沟通方言。
3.从文化传统的继承性来看,废除汉字是难以行得通的。
再次,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来看,汉字实行改革,也是可能的。
(1)文字是标记语言的符号体系,是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对它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不会影响社会交际。
(2)文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语言的制约,但是,具体的语言体系和具体的文字体系却没有必然的联系,就是说,并不是某种语言注定非用某种文字不可;
(3)文字有很强的人为性。某种文字体系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经过人们的创制、整理和改进,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创制或改革文字。
汉字的拼音化问题总结
由上可知,目前世界文字的发展是两个方向并行:一个是意音文字,一个是表音文字。
所谓“由表意到表音”的世界文字发展规律,是西方语言学家对以往印欧语系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结,它并不能表明世界文字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一定适合汉字的特殊发展规律。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它的完善与否,改革与否,以及如何改革,都取决于它记录汉语的准确程度,即它能否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如果能,说明它仍具有生命力;如果不能,就必须对它进行改革。
其他
从1956年又开始实施汉字简化,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将544个繁体字简化为515个简体字,后来定下484个字;还规定了54个简化偏旁。1964年类推为2236个简体字。
但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正式印刷品中仍通行繁体字;
浩瀚的古文献中用的都是繁体字。
书 面 语
口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文字的问题。
书面语是文字产生后产生
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
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依存于口语。
两者的基本系统是一致的。
书面语虽产生于笔头,也可见于口头.相反,口语也可以适用于书面语中。
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典型的例子是汉语的口语和文言。文言是汉语的书面语言,在其产生时是与口语一致的,是对口语的记录,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口语变了,文言并没有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文言严重地脱离口语,直至“五四”前后才被反映口语的白话文所代替。
1. 口语是“耳治、口治”的,而书面语是“手治、目治”的,即前者是说的和听的,而后者是写的和看的。
2. 口语可以在说话时用速度的变化、语调的变化、身势动作的伴随及说话时的背景来辅助交流,因而较之书面语,用词范围可以比较窄,句子比较简单,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等等现象;而书面语由于不具备上述条件,只能通过扩大用词的范围,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等来表达思想。
3.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 由于口语和书面语在交际中的作用和条件不同,书面语的变化要比口语慢得多。口语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书面语并不即时地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固性。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特殊性
1 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性比较强。而由于汉字便于沟通古今,加以人们崇尚古籍,所以口语中不用的词在书面语中通行无阻。
2 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书面语起着推广共同语的作用。而由于汉字不与统一的读音相联系,汉语书面语不容易把共同语的语音形式推广到方言区。
“重文轻语” 现象的原因和变化
一切“高级”的、重要的交际任务都由书面语来完成
现在时代变了,以前非得由书面语来完成的交际任务也都能用口语来代替
口语的特点是传递快、亲近听话人,随着生产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口语将更多地进入过去由书面语独占的交际领域,扩大使用的范围。
书面语保守性的原因
1 人们可以看到并能模仿早一时期的书面语,所以口语中已消失的词语和句式往往在书面语中继续保留。
2 权威的经典、法律条文及优秀的作品和名著,人们一般不会轻易改动其中的句子
在书面语保守力量很强的条件下,往往会形成书面语和口语脱节
书面语的改革
书面语完全脱离口语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反常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根据社会的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改革书面语。
书面语的规范
语言规范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
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因为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通过印刷物在文化的发展上起着极其广大的作用,它领导整个语言,包括日常口语,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语言中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
语言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