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产生、城市发展影响要素、各类城市化
编辑于2019-11-17 12:30:37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产生
居民点形成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农业畜牧业从原始采集分离,生产力发展,产品剩余
农蓄固定交换场所,农业生产形成固定居民点
城市形成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分离
城市形成,农村形成
城市与乡村
产业结构
人口规模
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
区别
城市与镇=城镇
产业构成
人口数量
职能
城市基本要素
城市发展(时间线,特征)
古代城市
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社会阶级影响城市布局
政治体制影响城市布局
中:城市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
欧:城市中心是神权统治中心
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中:城市是政治经济中心
欧:城市是经济中心,城堡是政治中心
商市发展是城市诞生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代城市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
工业化影响城镇布局
正面促进
科技发展,城市规模效益、聚集效益
负面影响
土地
交通
住房
环境
工业:废气、污水
居民生活: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
社会
当代城市
城市集中发展
高经济效益
人类远离自然
生态问题
大气
水质
热岛效应
人口拥挤
全球气候
交通
对外:航空、高铁、汽车
私人交通
城市发展差异较大
发达国家
扩展变为更新
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外延扩张
世界经济一体化
环境与城市永续发展、重视历史文化遗产
当代城市化进程三个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速
中国后发优势
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世界6个大都市带
城市发展(要素影响)
区域基础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人类生存环境)
我国城市按区域地形分类,10种
地质
地貌
气候
水文
土壤
植被
。。。
区域经济条件
资源
矿产
淡水
水热
动植物
。。。
基础设施
劳动力
历史积淀
现状水平
未来潜力
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地理位置类型
通过不同的空间尺度来对城市分析
大中小位置
城市腹地与城市的相对位置来区分
中心、重心
位于区域中央,与城市以外各个方向的距离都比较接近
有利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城市汇集,也便于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促进城市发展
邻接、门户
子主题
职能
中心地型城市
与周边农村进行商品交换和综合服务的集镇、城镇、县城
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转运功能,区际贸易
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矿业、工业、科技、旅游……
信息技术
城市体系
跨国城市体系
物质基础
跨过高速道路网络
发达电子通讯设施
西欧核心区与边缘区城市产生空间极化,职能专门化
世界城市体系
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城市化
1867年【西】Serda首先使用城镇化一词
概念
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伴随着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城市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又称为城镇化、都市化
含义
人口职业转变
产业结构转变
地域空间转变
用地
环境
居住密度
完善基础设施
城镇化水平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进程:三个阶段
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Northam将城镇化进程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将城市化进程划分成三个阶段:起步、加速、稳定(30%,60%)。
各种城市化的比较
城市化Ⅰ
集中;人口、地域景观
城市化Ⅱ
扩散;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
物质聚集/文化扩散
正统城市化
包含ⅠⅡ
假(过度)城市化
只有Ⅰ,无Ⅱ
扩展过程有无文化扩散
病态城市化
指产生严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城市化,其病态主要表现为忽视农村发展、城镇发展极不协调,生态环境破碎、丧失,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严重拥堵,资源利用低效,城市的无序式摊大饼扩张,外来人口市民化困难等
起步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化
城市规模扩大,郊区成为城市景观的部分,是城市的自然良性扩张,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
逆城市化
人口由大城市和主要大都市区向城镇周边区域甚至其他城镇转移的过程
城市工业需求更廉价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城市居民向往自然的人居环境,并且交通的完善为人们提供了便捷性与可达性。
评价: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因城市问题而转移的过程,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负增长
再城市化/二次城市化
针对于逆城市化现象,国家或城市的政府和各部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使得发生逆城市化的城市中心衰落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划分二:四个阶段
乡村城市化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乡村中,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加速了乡村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小城镇。
新型城镇化
六个特征的城镇化
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
产业互动
集约节约
生宜居明
和谐发展
基本特征
三个方面的城镇化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新农村社区
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的商业服务部门或政府部门、企业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需要与服务对象直接交流,并且其活动需要在稠密的人流中展开,因此有不断向心聚集的趋势
离心型城市化
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需要无污染、清净环境以及宽敞用地,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
向内/向外缘
外延型城市化
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贴合建成区的边缘,连续渐次地向外突进
飞地型城市化
城市的离心扩展不与城市建成区边缘贴合,职能上又与城市中心保持联系的扩张方式
城市化扩展是否与建成区外边缘贴合
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城市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能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被称为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
是新的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指城市功能在地域系统中发挥作用,却并不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表现了潜在的地域进化过程,也称为间接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是否有密集的市区景观
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保持一致
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先于城市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国家直接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由经济发展而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城市化过程,具体表现在原有城市发展或新的工矿业城市出现两个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由农村地区筹资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首先是人口职业的转变,其次经济发展带动小城市、集镇的发展,最终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变。
投资:国家/农村
城市地域
行政地域
实体地域
一般情况,城市的行政地域大于实体地域
功能地域
metropolitan area都市区
megalopolis大都市带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都市连绵区
urban agglomerations城市群
都市圈
城镇密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