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美术五千年
读懂中国美术,就是读懂中国人审美语言。 本书按照时间线,讲述中国美术的风格演变、技法沿革、题材变迁,解析历代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看见对天人和谐的祈盼,从商周青铜器中看见对礼乐制度的坚守,从敦煌壁画中看见慈悲天下的佛家精神,从山水画中看见寄情高远的文人情怀…… 美术里的中国,既淡雅、悠远,又庄严、宏伟。 24个朝代,50位名家,300幅传世画作,构筑上下5000年的风雅传承。 从书中,可以看见中国人古今相连的审美情趣,也可以看见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编辑于2022-06-24 01:17:03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中国美术五千年
前言:中国美术的灵魂、精髓和终极目的
从写实到写心
第一阶段
追求形似
第二阶段
以形写神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在中国艺术和艺术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实际上是“形神兼备”,是一种深刻、全面的写实理论
形与神的关系
神是形的灵魂
形是神的基础
何谓“神”
艺术家的“神”
主观的“神”
艺术表现对象的“神”
客观的“神”
顾恺之所说的“神”
第三阶段
心画-中国绘画的灵魂
北宋中后期,从写实走向写意,从模仿走向心画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绘画中的“神”是艺术家的主观精神
中国绘画以元代为分水岭
元以前
追求形似,师法造化
元以后
追求神似,表现心灵
中西绘画“求真”的区别
西方
真实反映外部世界
靠形似
“真”的表现方式靠笔
中国
真实反映心灵世界
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真”的表现方式不仅靠笔还靠意
气韵生动
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
源于中国哲学
世界是什么?
西方
世界是物质,或者说世界是精神
中国古人
世界是活生生、不断流转、生生不息的生命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
西方
研究对象
外部世界的本质
目的
教人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
绘画
重再现、重模仿、重典型
追求目标
真和美
终极目的
使人获得审美愉悦
中国
研究对象
人的内精神世界
目的
教人如何做一个好人
绘画
重表现、重抒情、重意境
终极目的
教人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
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
不求形似求神韵,直抒胸臆,神形兼备
发端:从史前艺术说起
准艺术从何而来?
西方
假说的理论基础
人对自然的征服
诸多假说
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
中国
假说的理论基础
人与自然的和谐
诸多假说
准艺术起源于“天”
《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书画同源
《说文解字·序》-庖牺氏画八卦,仓颉造字
共同点
来源于外界物象
八卦、文字都是形象
人的情感
准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的发生过程
非艺术→准艺术→艺术
准艺术不是艺术
这些创造对原始人都有实用性
准艺术是艺术
表现了原始人的审美意识与思想情感
准艺术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具有实用性
陶器
岩画的创作
狩猎指南,部落强大的经验总结
表现图腾崇拜
表现生殖崇拜
概念模糊不清,常与宗教、巫术、道德、哲学等混合杂一起,没有明确区分
准艺术中,音乐、舞蹈、诗歌三者是浑然一体的
准艺术走过漫漫长路
准艺术
产生时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4万年至三万年
产生标志
人体装饰、雕刻、岩画
两个繁荣期
岩画
西方
只有动物没有植物
中国
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同时出现
人与自然构成和谐整体
宁夏贺兰山岩画太阳神
陶器
出现原因
原始社会经济形势由狩猎经济转向原始农耕经济
出现过程
两种猜测
陶器与泥器有关
陶器与编制有关
意义
陶器的出现对于史前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典型器
仰韶文化
陶鹰鼎
龙山、大汶口文化
陶鬶(guī)
陶器纹样
最早出现
鱼纹
半坡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出现原因
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
开始出现对真实事物的抽象
巫术符号
“鱼”隐喻男女交合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纹样
蛇的纹样
发展为龙的形象
鸟的纹样
发展为凤的形象
衰败期
金属器
金属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阶级产生了
掠夺战争产生了
宗教产生了
末期
玉器
尊者的特权和象征
原始宗教的祭器
典型器
红山文化
玉勾龙
良渚文化
玉琮
第一篇:夏商周 B.C 2070-B.C 256
时代意义
中华民族迈向文明社会的开始
社会制度
“礼乐”制度
礼
君臣父子,上下尊卑,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乐
不论高低贵贱都能和睦相处
精髓
“亲亲”
亲近自己的亲人
“尊尊”
尊敬自己应当尊敬的人
礼仪中的青铜器
青铜器
实用性更重要
青铜艺术
和史前艺术区别
史前艺术
风格
和谐、美好、轻松
青铜艺术
风格
威严、狞厉、恐怖
繁荣期
商周
代表器
商代
青铜鼎
后母戊鼎(司母戊鼎)
纹饰
饕餮纹
迄今出土最重、最大青铜器
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由萌芽走向繁荣
青铜酒器
饮酒器
爵
斝(jiǎ)
觚(gū)
觯(zhì)
角
盛酒器
尊
彝
卣(yǒu)
壶
觥
一般酒器
益
尊否
杯
勺
瓮
西周
青铜乐器
最重要的器型
钟
典型器
曾侯乙编钟
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音乐史、冶铸史大发现
衰败期
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周绘画:帛画
长沙陈家大山楚墓
《人物龙凤图》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
《人物御龙图》
第二篇:秦 B.C 221-B.C 206
艺术特征
巨大、雄伟、壮丽
秦代宫殿:阿房宫
秦代雕塑:秦始皇兵马俑
写实与虚幻的统一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共性
目、国、用、甲、田、由、申、风八种基本脸型,就是中国人脸型的共性
个性
面部表情个性特征多种多样
胡须类型各异
发式繁多,真实再现秦代男子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第三篇:汉 B.C 206-A.D 220
艺术特征
孝
事死如事生
“厚葬为德,薄葬为鄙”
墓葬中的美术:画像石、画像砖
时间
产生于西汉武帝以后,消亡于东汉末年,约300年
风格
清楚明白、丰富饱满、古朴稚拙
用途
为死去的人创造在阴间的生活条件
定义
画像石
用于墓室或者祠堂等建筑物上的有雕刻装饰的石材
画像砖
用于砌筑墓室的有模印或捺印图像的砖
代表作
弋射收获图
汉代绘画
帛画
典型作品
长沙马王堆T形帛画
创作时间
西汉文帝时期
墓主人
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
第四篇:魏晋南北朝 A.D 220-A.D 581
艺术特性
从略至精
略
绘画目的单一,即戒恶劝善
表现方式简略
精
除了戒恶扬善,开始追求状物图形的尽善尽美,用线条塑造真实、生动的形象
“以形写神”理论的提出
表现了人的觉醒
代表事件
顾恺之“以形写神”绘画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艺术的觉醒
佛教艺术的发展
山水画的初创
宫廷画家的出现
代表画家
曹不兴、顾恺之、张增繇、桓范、徐邈、谢稚、顾景秀、袁昂、蒋少游、杨子华等
顾恺之
三绝
才绝、痴绝、画绝
代表作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内容
初临洛水
洛神出现
神人对晤
离别时刻
驾舟追赶
心灰意冷
走马上任
女史箴图
作品意义
对人物精神的表现,人物眼睛表现了人物精神
对人物生命的表现
西方绘画追求
真
中国绘画追求
活
对线条的运用
绘画理论著作
《论画》
《魏晋胜流画赞》
《画云台山记》
中国绘画理论奠基人
核心思想
以形写神
形
人物的形貌色彩
神
人物的思想感情
地位
“以形写神”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人物画的成熟
敦煌佛教故事画
尸毗王本生图
山水画的初创
起源
人物画
画山水不等于山水画
山水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对山水的表现技法尚不成熟
初期形态
人大于山
代表作品
敦煌壁画《狩猎》
地位
蓝绿亮色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绘画中,是青绿山水的雏形
第五篇:隋唐 A.D 581-A.D 907
艺术特性
歌颂了人的自由
代表事件
道释人物画发展高峰
吴道子
青绿山水画得到长足发展
李思训
李昭道
绮罗人物画初创
张萱
周昉
文人画和山水画初创
王维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的辉煌
人物画
题材
道释人物画、历史人物画、戏剧人物画、风俗人物画、写照人物画(肖像画)等
作者身份
宫廷人物画、文人人物画、画工人物画等
作用
巫术人物画、劝善戒恶人物画、自娱人物画等
绘画风格
求真写实的人物画、简笔人物画等
山水画
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
青绿山水画
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色为主,铺设于画面
注重以线条勾勒物体的外形、轮廓,然后用石青、石绿等重彩色渲染体积,画面显得细腻富丽
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创造,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大事
区别
青绿山水
多为院体画
表现皇家宫廷的审美需求
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
水墨山水
多为文人画
表现隐士高人的思想情感
追求荒寒古淡的境界
发展规律
每当天下大乱,水墨山水画就会发展
山水画的变化发展中
论先后
青绿山水画先于水墨山水画
论作用
水墨山水画大于青绿山水画
“上”、“下”之别
标准就是董源的风格
道释人物画的高峰:吴道子
地位
画圣
成就
把道释人物画推向了发展的顶峰
代表作
八十七神仙卷
材质
绢本白描长卷
地位
道释人物画的高峰
道释人物画的真实性达到了高峰
道释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欣赏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存在
画面是无声的,但欣赏者好像听到了仙乐在耳畔飘荡
画面是静止的,但欣赏者好像看到了神仙们前进的步伐
画面是无色的,但欣赏者好像看到了神仙们华丽的衣着
将“气韵生动”表现的淋漓尽致
集中体现了唐代的时代精神
辉煌的敦煌人物画
飞天
中国人的基础创造
盛唐时期的飞天是优美女性的典范
宫廷人物画的初创和发展
阎立本
帝王将相
代表作
步辇图
地位
阎立本代表作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历代帝王图
地位
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推动巨大
使绘画摆脱对文学的依附,能够独立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
绮罗人物画
开启话现实生活中人物之先河
张萱
现实生活人物画开创者
作品没有真迹流传下世
周昉
代表作
簪花仕女图
青绿山水画的发展
展子虔
代表作
游春图
地位
中国山水画形成过程中的一大飞跃
青绿山水开始萌芽
李思训
代表作
江帆楼阁图
地位
将青绿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处理
后世评价
以工巧富丽、精细雅致见长
李昭道
子承父业,把李氏丹青门第发扬光大
代表作
明皇幸蜀图
水墨山水画和文人画的初创
王维
开山鼻祖
水墨山水画
代表作
江干雪霁图
长江积雪图
创造水墨山水画原因
道家对他的影响
去掉五色,代之以墨,与道家的美学观相契合
佛家对他的影响
心摆脱客观事物影响,心离诸境
儒家对他的影响
儒家主张阴阳,“黑白”就是阴阳的表现
文人画
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画种
从元代开始取代院体画主流地位,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本质特征
自娱
不求形似
代表作
子主题
第六篇:五代十国 A.D 907-A.D 960
中国艺术产生划时代变化
文人水墨山水画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宫廷影响的衰落
隐士的出现和增多
重大事件
南唐宫廷人物画的发展达到高峰
西蜀工笔花鸟画的长足进步
文人水墨山水画获得巨大发展
花鸟画
定义
广义
题材不仅包括花鸟,还包括除人物、山水以外的所有题材
狭义
题材是花鸟的绘画作品
产生过程
萌芽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
河南汝州阎村出土的彩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
产生
夏商周时代
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
独立画科的诞生
唐代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把花鸟画与人物画、山水画并列
代表人物
韩滉
按表现手法区分
工笔花鸟画
在先
写意花鸟画
在后
宫廷人物画的高峰
顾闳中
代表作
韩熙载夜宴图
地位
宫廷人物画发展的最高峰
内容
端听琵琶
击鼓助舞
盥手小憩
闲对萧管
依依惜别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
韩幹代表作
照夜白图
韩滉
代表作
五牛图
最成功的地方
通过姿势、眼神表达牛的情感
表达主题
归隐说
民艰说
忠心说
黄荃
艺术风格
富贵
代表作
写生珍禽图
徐熙
艺术风格
野逸
代表作
雪竹图
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多样化
北方山水画风格
雄奇险峻
荆浩
水墨山水画雄奇险峻风格创造者
代表作
匡庐图
关仝
荆浩的学生
别称
关家山水
代表作
山溪待渡图
关山行旅图
李成
范宽
南方山水画风格
平淡天真
董源
江南山水画开山鼻祖
水墨类王维
代表作
潇湘图
夏山图
龙宿郊民图
着色如李思训
巨然
董源的学生
代表作
秋山问道图
第七篇:宋 A.D 960-A.D 1279
三大画风达到顶峰
工笔花鸟画
赵佶
风俗人物画
张择端
青绿山水画
王希孟
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人物画主导地位的转折点
宋前
人物画主导
宋后
山水、花鸟画主导
青绿山水画在山水画中地位的转折点
宋前
青绿山水主导
宋后
水墨山水主导
工笔花鸟画在花鸟画中地位的转折点
宋前
工笔花鸟画主导
宋后
写意花鸟画主导
北宋工笔花鸟画的繁荣
宋徽宗
代表作
芙蓉锦鸡图
特点
写实
观察物象的细微和描绘的写实
意味
对皇家气魄和富贵的歌颂
对“五德”和安逸的歌颂
诗、书、画、印的统一
真正把诗书画统一在一起,是我国绘画史上新的里程碑
腊梅山禽图
柳鸦芦雁图
瑞鹤图
赵昌
代表作
写生蛱蝶图
南宋写意花鸟画的发展
开山鼻祖
苏轼
代表作
杨补之
画梅高手
代表作
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代王冕、清代“扬州八怪”都是杨补之画风的继承者
风俗人物画的高峰
张择端
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
内容
近郊景色
进城路上
河上风光
虹桥上下
城楼前面
繁华景象
地位
中国风俗人物画发展的顶峰
在绘画题材上实现重大突破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特别是下层人物
在表现人物形神兼备上实现突破
在艺术真实性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为我们留下社会、历史的真实画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宋朝城乡的百科全书
区别
西方
焦点透视
中国
散点透视
规谏人物画的盛行
李唐
代表作
采薇图
写意人物画的初创
梁楷
代表作
泼墨仙人图
李白行吟图
青绿山水画的顶峰
王希孟
代表作
千里江山图
水墨山水画的继承
范宽
代表作
溪山行旅图
意义
从真实性上来说,登峰造极
对后世影响
汤垕
照耀古今
董其昌
宋画第一
郭熙
关陕之士,唯模范宽
米芾
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苏东坡
近岁唯范宽稍存古法
南宋四大家
李唐
刘松年
马远
马一角
代表作
踏歌图
地位
南宋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寒江独钓图
夏圭
夏半边
第八篇:元 A.D 1206A.D 1368
中国美术史发展新阶段
元以前
再现客观世界、追求形似是主流
院体画是美术发展的主流
人物画是美术发展主流
青绿山水是主流
工笔花鸟画是主流
美术的主要作用是教化
元开始
表现心灵,追求神似是主流
文人画成为美术发展的主流
山水画成为美术发展主流
水墨山水成为主流
写意花鸟画成为主流
美术的主要作用是自娱
开创元代新画风
赵孟頫
艺术风格
是温润平和的,而不是刚猛峻拔的
是柔顺清雅的,而不是气势磅礴的
是清和平淡的,而不是奇险怪绝的
是柔淡内敛的,而不是剑拔弩张的
地位
元代第一位伟大的美术家,为元代美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元代水墨山水画发展高峰的开创者
在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使中国文人画的性质清晰起来
使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审美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由重绘画的主题转变到重绘画的形式
由重写实转变到重写意
由繁密纤细转变为简略率意
由侧重叙事转变为侧重抒情
由重理念、重境界、重物趣转变为重情怀、重心象、重意趣
绘画的目的由功利转变为自娱
代表作
鹊华秋色图
地位
实现了从宋画写实到元画写意的转变
元画中影响至巨的里程碑
“古雅”风格的代表
水村图
地位
对元代山水画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写其意,得其韵”的元代水墨山水画新风格开山之作
“放逸”风格的代表
文人山水画的里程碑
黄公望
一生总结
前半生力求入世而“兼济天下”,后半生因入世不成而“独善其身”
代表作
富春山居图
水墨山水画的顶峰
倪瓒
地位
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顶峰
把荒寒境界推向高峰
完全是心灵的产物,把水墨山水画变成无人之境
把平淡天真的风格推向高峰
作品特点
用笔
疏而不简,简而不少
内容
淡泊悠远
艺术思想
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代表作
六君子图
构图风格
“一河两岸式”
倪瓒典型的构图风格
渔庄秋霁图
地位
倪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江岸望山图
写意花鸟画的发展
主流
写意花鸟画
代表画家
郑思肖
代表作
墨兰图
王冕
代表作
墨梅图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九篇:明 A.D 1368-A.D1644
美术的世俗化
唐伯虎
代表作
陶谷赠词图
王蜀宫妓图
秋风执扇图
西洲话旧图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书本自惭称学者,众人疑道是神仙。些须做得功夫处,不损胸前一片天。
春山伴侣图
写意花鸟画和文人人物画的创造
徐渭
明代最杰出的艺术家
推动写意花鸟画和文人人物画的发展
代表作
水墨葡萄图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鱼蟹图卷
四季花卉图
山水人物画
对人物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特点
“涂抹”、“狂扫”的表现形式
创新而多样的寓意
水墨山水画的总结
董其昌
对于艺术的基本主张
摹古
山水画风格
天真烂漫
代表作
青弁图
秋兴八景图
基本特征
世俗化
巨大转折
以明四家为代表的世俗美术一跃成为艺术的主流和正宗
杰出成就
徐渭对写意花鸟画的创造
董其昌对文人画发展线索的总结
吴门画派
以明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的画派
力求恢复元四家的绘画风格,文人画再次成为主导的绘画潮流
明四家绘画是为了挣钱
第十篇:清 A.D 1616-A.D 1911
美术特点
新生与腐朽激烈碰撞
“四僧”与“四王”的斗争
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主张摹古
四僧
八大山人、石涛、渐江、石溪
主张创新
把清代美术推向发展高峰
人道主义艺术发展壮大
郑板桥
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初创
郎世宁
摹古与创新的对立
王时敏
山水画引领了清初画坛主流
代表作
春林山影图
八大山人
使中国写意花鸟画和文人画攀上发展的顶峰
“传情”的顶峰
深刻寓意的顶峰
“孤”的顶峰
“孤”是中国文人画所表达的情感的最高境界
代表作
孔雀竹石图
石涛
对世人最大贡献
完成《画语录》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经典
反传统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
人道主义思想
对人的苦难的同情
博爱精神
对人的发展的关切
对恶势力的愤慨和与之斗争的决心
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代表作
衙斋听竹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中西合璧”艺术风格的初创
郎世宁
宫廷中西合璧艺术风格表现形式
西方油画形式与中国传统内容的有机结合
西方油画人物和动物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山水的有机结合
代表作
马术图
乾隆帝后妃嫔图卷
聚瑞图
第十一篇:近代以来
“中西合璧”的成功
徐悲鸿
成就
中西合璧艺术风格的创造
把西方绘画的精髓与国画的形式结合起来
力求引入西方的艺术种类,用它们去表现中国的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
建立中国现代绘画教育体系
代表作
奔马系列
前进
九方皋
田横五百士
中国传统绘画的新生
齐白石
特点
既似,又不似;既反对媚俗,又反对欺世
画虾
摹古时期
写生时期
对虾的第一次改造
对虾的第二次改造
对虾的改造完成
代表作
虾
地位
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画家
近代中国绘画第一人
预示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新生
中国美术何去何从?
康有为
变法论
陈独秀
革命论
徐悲鸿
改良论
后记
中国美术的来处和归路
中国美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人物画
产生原因
道德原因
宗教原因
初创
未知,最早记载于《孔子家语》
高峰
唐宋之间
衰败
元代
中国美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山水画
产生原因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儒佛道思想
隐士
初创阶段有四大缺陷
繁荣
山水画技法的多样性
花鸟画
中国美术何去何从?新的探索...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