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思维导图,包括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等内容。知识点详细,重理解与记忆,包括对题型的补充,你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你的错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22-06-24 11:44:35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定义
由来
《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许慎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
教育表示把受教育者内在的东西引导出来
定义
社会角度
广义
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家校社、经验传授
狭义
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个体角度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理解
社会背景
促使体现了动力性,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是双向耦合的过程,两个过程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所以不能说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共性)的活动,不能分开两者
实践活动,教育的实践特性
补充:个体社会化
含义
是个体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要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表现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
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认识到应干什么、不应干什么
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的社会化
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主,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
社会化的本质是角色承担。个体在生活中要承担多种角色,有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社会角色,人们对特定角色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期待,角色必须有与之相配的行为规范和方式
题
判断题
有人说,狭义教育比广义教育的目的性更强
答案(✓)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培养人
是质的规定性、特性、根本特征
有目的
目的性/意识性,偶然学会的不算教育
社会活动
社会性,后天习得,并非本能,所以动物间无教育
教育的规定性(了解)
他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
人在教育在
教育的功能决定了教育永恒性
历史性
不同时期不同特点
相对独立性
有自身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历史继承性
不同时期相同特点
说明教育具有保守功能: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继承性
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生产性
教育本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民族性
教育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有其民族性特征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题
人类的教育活动和海豚的“教育活动”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
意识性、社会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三分法(主流)
教育者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
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包括
从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等
从形式
教育手段(黑板粉笔等),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四分法
①
教育者
教的主体,领导者、设计者、引导者的地位(主导)
受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教育内容
客体,包括
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教育者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
师生与生生探讨和交流所涉及的各种经验、见闻与事物
教育活动方式
中介
②
叶澜的观点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物的要素)
三者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规定。
矛盾
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教育的形态
从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为(关键词系统)
制度化教育
有各级各类学校划分,有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非形式化教育
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
形式化教育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分离,有学校产生,但学校不分各级各类
从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征划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家庭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程度较低,不可与学校教育相比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主要区别(两方面)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教育任务
从教育系统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以前关注学生成绩,现在关注更多非认知因素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口诀:中(终)拳(全)击(基)
根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式教育
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
非正规教育
各种培训班如校外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
从社会和生活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无组织的、无系统的学习
题
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选项:正规教育、半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业务教育
答案(正规教育),有学校
多选
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教育的功能
作用的对象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
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如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作用的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
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
伴随着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可以被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如
不公平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了照顾儿童的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观点
错误的不科学
代表人物
朱熹
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
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
利托儿诺(创始人),桑代克,沛西能
理论基础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口诀
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
孟禄
口诀
心理仿梦露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优先)及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 (社会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凯洛夫
理论基础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注意字不能改)
口诀
米凯爱社会劳动
拓展
生活起源说-杜威
交往起源说-叶澜
需要起源说-杨贤江
题
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
夏→秦
封建社会
秦→清
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
小学
中等教育
初中、高中和中专
高等教育
大学大专
学校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受教育过程对自己是需要满足的过程
单选
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是
A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主体性B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灵活性和个性D逐步形成一个多样性、开放性的系统
答案: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主体性
判断题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是当代社会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案✓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上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中庸
博学者,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
单选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反映的是教育的( )
普遍性、特性、目的性、方向性
答案:特性
判断题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
答案✓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夏: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商:文字记载有学校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阶级性、非生产性(争议)
私学不是孔子首创
最早把师与道相连的是《周礼》
古代宫庭教育中,保傅制中的“三公”指的是
太保、太师、太傅
口诀:保护师傅
班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不属于古代学校教育特点
判断题
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答案✓
单选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 )结构
外部、内部、上层、下层
答案:内部
判断题
劳动起源论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答案❌,应该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判断题
凡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答案❌,并非所有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都是教育活动,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多选
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教育是上层建筑②教育是生产力③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④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⑤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中后三种观点被统称为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
判断题
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民主化
答案❌,还差其它两个说法
判断题
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他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因素,也是可控的特殊因素
答案✓,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产生
原因
自身生存和发展
条件
劳动,语言的形成
特点
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非独立性
教育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手段极端原始
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
奴隶社会教育特征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阶级性
理解
阶级性
阶级性指只有统治者能受教育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在官府
教育与生产脱离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
①与奴隶社会相比,等级性突出。②与生产劳动脱离。③规模扩大,类型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理解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道统性指天神人合一
口诀
街道上等着砖刻石像
古代教育的发展
五帝时期
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和庠
夏代
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序和校
商
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有正式的学校
大学和小学
西周
学校
国学(中央的)、乡学(地方的)
基本学科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为中心
分科课程的雏形
奴隶社会主要教育内容
特点
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春秋战国
私学兴起
稷下学宫(官学)
门客多,诸子百家争鸣
两汉
学校
太学
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鸿都门学
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文翁兴学
地方官学
官私并举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
科举制
六学二馆
体现
等级性、象征性、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六学
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四门学、律学
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
口诀:重逢
宋
封建社会主要学四书五经
大中论孟,诗书礼易春
学派/统治思想
程朱理学
最高教育机构、最高学府
国子监
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省)、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岳麓书院(湖南)、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口诀
送程朱理学去国子监和书院学四书五经
明
国子监
城乡对儿童教育的机构
社学
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衰落
创立历事制度,实行积分法(经世致用)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的全面学业成绩的方法,始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的该方法
口诀
明国子监社八股积分
清
学堂
1905科举制废除
国外古代教育发展
古埃及
学校
宫庭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寺庙学校
最多文士学校
主要是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教育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口诀
吉(埃及)文(文士)在唐僧那里(吏)
吉文在唐僧那里
古希腊(欧洲的奴隶社会)
雅典
教育内容
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比较全面的教育
教育目的
为培养有文化修养的政治家和商人
教育形式
私教为主
口诀:雅思(私)
斯巴达
教育内容
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体育训练项目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
教育目的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武士
教育形式
国家教育形式
特点
重视女子教育
女子强健生出的孩子体格才会强健
都重视教育,一个崇文一个尚武
中世纪的西欧(欧洲的封建社会)
教会教育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
口诀:教教唐僧
骑士教育
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本质上是家庭教育
印度
婆罗门教和佛教
近代社会的教育
时间
1840(鸦片战争)-1949(新中国成立)
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
主要人物
左宗棠、李鸿章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忠君爱国(封建)。西学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
①
创办新式学堂
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
标志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官办学校
工业技术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
军事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中国近代第二所海军学校
②
留学教育
派遣留美幼童和留欧学生
詹天佑
③
张之洞
《劝学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诀
张(张之洞)扬(洋务)统(同文)建(福建)海军
张扬统建海军
维新运动
主要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改革内容
设立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前身)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当时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废除八股考试
口诀
维康梁,设京师,废八股
清末新政时期
背景
签订很多条约,赔钱最多的时期
①教育改革
建立学制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兴学堂
废科举
建学兴学废举
②留学教育
“退款兴学”留美:蔡元培、陶行知、胡适、陈鹤琴
教育特点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马丁路德)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资本主义社会)
口诀得意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
口诀
公义世法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观点①
终身性、国际性、革命性、未来性、公共性、科学性、生产性
口诀:中国各位工科生
生产性
教育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观点② 王道俊观点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面向所有人开放,由国家统一规划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在教育目的上,培养大量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各种专门的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地位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与科学技术相适应的演示、实验、实习等方法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口诀
现王道俊普及公共生产制度,生产人才课程方法
观点③
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
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含义
教育机会均等
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允许学生质疑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自主权的扩大
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育的多元化
是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包括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和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实现人的现代化
教育的终身化
产生与发展
最早产生
耶克斯利出版世界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提出/概念化和体系化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标志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
终身教育之父
最终形成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
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口诀:芝士两生
其他人物
德国学者戴夫
戴夫将终身教育概括为20条,是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主要思想
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名人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过四十不学艺(违背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球化
多选题
教育全球化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是
价值示范、认知缺失、工具理性的强化
教育的信息化
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资源全球化
教育虚拟化
it信息技术虚拟教学
教材多媒体化
教学个性化
学习自主化
活动合作化
科学性
口诀
全民多现身,全球信科学
注意
没有公益性和免费性(高中大学不免费)
补充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关键是机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