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全书思维导图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编辑于2022-06-29 10:42:52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传播
传播与信息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他学者关于传播定义的理解
传播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精神交往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交往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理论的重要性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符号的分类:信号与象征符;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意义的分类
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
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传播模式的分类
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直线模式的不足
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系统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含义与动机
人际传播的含义
人际传播的动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分类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功能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姿态的传播功能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
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群体传播和群体意识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行为
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组织传播
组织和组织传播
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第七章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定义: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
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
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李普曼:现代人“与客观信息隔绝”的问题
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问题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
地球村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电视人”和“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网瘾症
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
“电子”乌托邦思想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把关人理论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定义
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抽样调查法
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简单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多级抽样
问卷设计
问卷的构成
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
问题的回答方式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的定义
内容分析的特点
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内容分析的主要研究类型
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控制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的用途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
传播学中控制实验关注的条件
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1.确定实验课题 2.选定实验对象 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 4.实施测试 5.提出实验报告
传播学控制实验的类型
单一事后测试控制实验
前后测试控制实验
所罗门 4 组控制实验
第十四章传播学史研究和主要流派
传播学产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传播学形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
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
塔尔德
齐美尔
美国源流:杜威、库利、帕克、米德、李普曼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
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
卢因与“把关人”研究
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
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
信息论、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经验学派
美国的经验学派
批判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它的首要特征是与政治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具有极强的政治性。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个阶段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信息主权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这里的外部压力,主要指的不是军事高压,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信息和文化产品单向汹涌而入的状况。
媒介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麦库姆斯和肖)
理论概要及特点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和问题
“沉默的螺旋”的螺旋理论(诺依曼)
理论概要
理论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嬗变
“培养”理论
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培养分析”最初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基本观点
培养理论的外围 :“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新闻框架与新闻效果
概念厘清: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对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知沟”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芝麻街》、蒂奇诺
“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研究领域
信息沟
数字鸿沟
媒介素养研究
“第三人效果”理论
“第三人效果”的理论内容
对“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实证研究
“第三人效果”的理论意义和注意问题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个人微观、社会效果层面
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时期
“有限效果论”时期
“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包括: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2)、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1960)。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
宏观效果理论时期
对“有限效果论”的批判
效果研究的转型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传播主体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霍夫兰)
“休眠”效果(霍夫兰)
传播技巧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霍夫兰)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贾尼斯)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霍夫兰、曼德尔)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哈特曼)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贾尼斯)
传播对象
传播对象的属性
意见领袖的作用
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的概念
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
大众的主要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的成立有六个基本条件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IPP 指数即“政治既有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选择性接触假说
作为“市场”的受众
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受众=消费者)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
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精英媒体阶段、大众媒体阶段、专业媒体阶段
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
“使用与满足(卡茨):——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媒介控制形式: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论、民主参与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