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
药理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1.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栓。2.临床应用:疼痛,发热,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抗血栓。3.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胃出血,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出血和凝血障碍(小:抑制血小板形成,延长出血时间,大:抑制凝血酶原形成),水杨酸反应(碳酸氢钠),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夷综合征。
编辑于2022-06-29 18:54:33医学胸廓与肺脏检查思维导图,包含胸部的体表标志、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物质。
药理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1.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栓。2.临床应用:疼痛,发热,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抗血栓。3.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胃出血,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出血和凝血障碍(小:抑制血小板形成,延长出血时间,大:抑制凝血酶原形成),水杨酸反应(碳酸氢钠),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夷综合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医学胸廓与肺脏检查思维导图,包含胸部的体表标志、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物质。
药理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1.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栓。2.临床应用:疼痛,发热,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抗血栓。3.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胃出血,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出血和凝血障碍(小:抑制血小板形成,延长出血时间,大:抑制凝血酶原形成),水杨酸反应(碳酸氢钠),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夷综合征。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物质。
3.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 4.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
第二章:药效学
第一节:基本规律
1.药物的双重性:药物的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2.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是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产生的损害性反应。 4.变态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 5.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 6.特异质反应: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敏感。
1.效能:药物所产生的最大效应(药物内外活性)。 2.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3.治疗指数(TI):TI越大,药物安全程度越高。LD50/ED50(致死量/有效量)
第三节:受体
1.特异性。 2.高度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叫做亲和力。 3.可逆性。 4.饱和性。 5.可调节性。
1.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有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2.拮抗药: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3.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作用可逆,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4.非竞争性拮抗药: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不可逆,曲线下移。
受体调节:1.受体脱敏——下调。 2.受体增敏——上调。
第三章:药动学
第一节:跨膜转运
1.简单扩散:①(被动,脂溶扩散)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不竞争抑制。 ②影响因素:膜两侧浓度差/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解离度。 ③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型少,易通过生物膜(在碱性端)。 ④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型多,不易通过生物膜(在酸性端)。
第二节:体内过程
一,吸收
1.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2.吸入>舌下>直肠>肌内>皮下>口服>皮肤。 3.首关效应: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现象。 4.舌下给药避免首关效应。
二,分布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三,生物转化(代谢)
1.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 2.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3.第二相反应:结合。 4.主要部位:肝脏。 5.药酶诱导药:凡能够使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6.药酶抑制药:能够使药酶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的药物。
四,排泄
1.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除体外的过程。 2.主要器官:肾脏。 2.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从粪便排出体外,但也有的药物再经肠粘膜上皮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节:基本概念
1.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进去体循环药量/给药量 2.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没内有多少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干净。(肝肾功能) 3.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1.剂量,剂型,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疗程,反复用药,联合用药…… 2.耐受性:同一药物连续使用过程中,出现药效逐渐减弱,需大剂量才能产生相同的药效,但停用一段时间后,机体仍可恢复原有的敏感性。 3.耐药性:化疗药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没敏感性降低,此时需加大剂量才能有效,或不得不改用其他药物。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第一节:概述
1.传出神经(解剖):自主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 2.传出神经(递质):胆碱能神经(Ach),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NA)
第二节:传出的递质和受体
1.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2.受体:①胆碱受体——M胆碱受体(心脏、胃肠平滑肌、膀胱括约肌、瞳孔括约肌和各种腺体), N胆碱受体(肌肉接头,神经节) ②肾上腺素受体——a(心脏,血管平滑肌,尿道平滑肌) β(平滑肌,血管,支气管,胃肠道,骨骼肌,脂肪组织)
第四节:作用方式及其分类
1.激动药:拟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 2.拮抗药:(阻断药)抗胆碱药,抗肾上腺素药。
第六章:拟胆碱药
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1.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①体内过程:脂溶性差,口服不易吸收,难以透过血脑屏障。 ②药理作用:1.心血管:舒张血管,负性频率,负性传导,负 性肌力。2.兴奋胃肠道,泌尿道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瞳孔收缩。 2.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①药理作用:1.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促进腺体分泌。 ②临床应用:闭角型青光眼。 ③不良反应:全身性反应,阿托品拮抗。 3.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尼古丁)
抗胆碱酯酶药
1.新斯的明:①药理作用:兴奋骨骼肌(主要),兴奋平滑肌。 ②临床应用:重症肌无力,排尿和排气,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中毒的解救。 ③不良反应:“胆碱能危象”——恶心,呕吐,腹痛,M样可用阿托品对抗。 ④禁忌症:机械性肠梗阻,支气管哮喘,泌尿道阻塞。
第七章:有机磷酸酯类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有机磷酸酯类
1.中毒机制:与Ache难逆性结合,抑制使失去水解Ach的能力,导致大量堆积。 2.急性中毒:轻度M样,中毒MN样,重度MN中枢神经系统。 3.慢性中毒:农药,头晕头痛。 4.解救:清除药物:温水洗,硫酸镁导泻;阿托品+解磷定。
胆碱酯酶复活药
氯解磷定:用于中,重度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
第八章:拟胆碱药
M胆碱受体阻断药(节后抗胆碱药)
阿托品 1.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松弛平滑肌/兴奋心脏,扩张小血管/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2.临床应用: 内脏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眼科/缓慢型心律失常/休克/有机磷酸酯中毒。
Nn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
Nm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
肌松药:除极化型肌松药,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第九章:拟肾上腺素药
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NA) 1.体内过程:静脉滴注。 2.药理作用:(a受体作用强)收缩血管/兴奋心脏/升高血压/ 3.不良反应: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停药后的血压下降。 4.禁忌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
a,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AD) 1.体内过程:皮下注射。 2.药理作用: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舒张平滑肌/促进代谢。 3.临床应用: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 4.禁忌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
第十章:抗肾上腺素药
a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能阻断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并使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 酚妥拉明(短效类a受体阻断药) 1.药理作用:舒张血管,兴奋心脏。 2.临床应用: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休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急性心肌梗死。 3.不良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酚苄明(长效类a受体阻断药)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1.药理作用:β受体阻断作用:抑制心脏/收缩支气管/减慢代谢/抑制肾素释放。 2.临床应用:西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 3.禁忌症:严重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
第十三章:镇静催眠药
苯二氮卓类
地西泮(安定) 1.药理作用: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抗癫痫/中枢性肌松弛。 2.作用机制:γ-氨基丁酸(脑内递质GABA),氯离子开放频率增加。 3.临床应用:焦虑症/失眠症/麻醉前给药/惊厥和癫痫/缓解肌紧张。
巴比妥类
导致氯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延长。
第十五章:抗精神失常药
1.抗精神病:氯丙嗪。 2.抗抑郁症:丙咪嗪。 3.抗躁狂症:碳酸锂。 4.抗焦虑症:地西泮。
地西泮(冬眠灵) 1.药理作用:抗精神病作用:中脑—边缘,中脑—皮质/镇吐:延脑第四脑室(小),呕吐中枢(大)/体温调节:降低发热机体的体温,降低正常体温,随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内分泌紊乱:结节—漏斗部。 2.临床应用:精神分裂症,呕吐,人工冬眠:冬眠合剂(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3.不良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黑质—纹状体/迟发性运动障碍;过敏反应;惊厥与癫痫;代谢和内分泌紊乱。
第十七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阿司匹林 1.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栓。 2.临床应用:疼痛,发热,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抗血栓。 3.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胃出血,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出血和凝血障碍(小:抑制血小板形成,延长出血时间,大:抑制凝血酶原形成),水杨酸反应(碳酸氢钠),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夷综合征。
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解热作用强,镇痛作用较强,无抗炎作用。 2.布洛芬:抗炎镇痛作用强,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道反应减少。 3.吲哚美辛(消炎痛):胃肠道反应(溃疡)。
第十八章:镇痛药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 1.药理作用:中枢作用(镇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抑制呼吸,镇咳,缩瞳,催吐) 外周作用(消化系统:胃肠道平滑肌,心血管系统:体位性低血压) 2.临床应用:疼痛,心源性哮喘,腹泻。 3.不良反应:尿潴留,耐受性,依赖性,急性中毒——人工呼吸,纳洛酮解救。 4.禁忌症:分娩止痛,哺乳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
人工合成阿片类镇痛药
哌替啶 1.冬眠合剂 2.又叫杜冷丁,临产2-4小时不能使用。
第二十三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强心苷 1.药理作用:正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缩血管,利尿,抑制肾素-血管-醛固酮系统) 2.临床应用:慢性心功能不全(房颤,心室率过快),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房扑动) 3.不良反应:胃肠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视觉障碍—停药指征),心脏毒性(最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 4.中毒防治:停用,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第二十四章:抗高血压药
1.高血压:>140,>90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2.分类: ①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卡托普利(ACEI,1型,刺激性干咳),氯沙坦(AT1,2型,很少引起 干咳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③钙通道阻断药:硝苯地平 ④交感神经抑制药:可乐定(中枢交感神经抑制药),利血平(交感神经末梢抑制药),普莱洛尔(β受体阻断 药),哌唑嗪(a1受体阻断药),美卡拉明(神经节阻断药)
氢氯噻嗪 1.作用部位:远曲小管近端。 2.药理作用:温和,缓慢,持久。 3.作用机制:①排钠利尿,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 ②影响Na-Ca交换机制。 ③诱导动脉壁产生激肽,前列腺素(PGE2) 4.临床应用:轻,中度高血压,防止其他降压药引起的水钠潴留。 5.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血浆肾素活性增高
普莱洛尔 1.作用机制:阻断心脏β1受体/阻断肾小球旁细胞上的β1受体,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上的β2受体,抑制丘脑,延髓的β受体。 2.临床应用:血浆肾素水平偏高的患者疗效较好。
第二十五章:抗心绞痛药
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 1.体内过程:舌下给药(避免首关效应)。 2.药理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血液分布,增加缺血区供血。 3.作用机制:经催化释放一氧化氮NO。 4.临床应用: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药物。 5.不良反应:反射性心率加快(治疗矛盾),高铁血红蛋白症。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作用机制: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区供血,改善心肌代谢。 2.临床应用:心绞痛,心肌梗死,禁用于变异型心绞痛。 3.不良反应:诱发或者加重哮喘。
第二十八章:利尿药
三次浓缩
1.近曲小管。 2.髓袢升支细段(浓缩) 3.髓袢升支粗段(Na-K-2CI共转因子)。 4.远曲小管,集合管。
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1.高效利尿药:髓袢升支粗段/Na-K-2CI共转因子/呋塞米。 2.中效利尿药:远曲小管近端/Na-CI同向转运载体/氢氯噻嗪。 3.低效利尿药:螺内酯。
高效利尿药
呋塞米 1.药理作用:利尿(快,强,短),扩张血管。 2.临床应用:严重水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中毒/高血钾症,高血钙症。 3.不良反应:水和电解质紊乱,耳毒性(避免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高尿酸血症,胃肠道反应。
中效利尿药
氢氯噻嗪 1.体内过程:近曲小管。 2.药理作用:利尿,抗尿崩症,降压。 3.临床应用:水肿,高血压,尿崩症。 4.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过敏。
低效利尿药
螺内酯: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
第三十四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糖皮质激素类
1.体内过程:口服,注射,严重肝功能不全,氢化可的松。 2.药理作用:①能源: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 ②水和电解质代谢(保钠排钾)。 ③四抗:抗炎,抗过敏(小细胞,大体液),抗内毒素,抗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 ④退热,兴奋中枢,促进消化,影响骨骼,允许作用。 3.临床应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替代疗法),严重感染,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皮肤病。 4.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糖尿病),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反跳现象)
第三十八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1.化学治疗(化疗):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 2.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药物。 3.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对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 4.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5.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药物。 6.窄谱抗菌素: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药物。 7.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8.杀菌药:能杀灭细菌的药物。 9.最低细菌浓度(MIC):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10.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11.化疗指数:LD50/ED50。 12.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13.耐药性: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作用机制 1.结构: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2.代谢过程: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叶酸代谢,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1.目的: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2.分类:①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②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③速效抑菌药,④慢速抑菌药。 3.效果:繁殖,静止——协同作用,繁殖,速效抑菌——拮抗作用。
第三十九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1.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氟喹诺酮类
磺胺类与甲氧苄啶
1.广谱细菌药,全身细菌感染。 2.磺胺类——二氢叶酸合成酶,甲氧苄啶TMP——二氢叶酸还原酶。 3.磺胺嘧啶——预防和治疗“流脑”。 4.不良反应:泌尿系统损伤。过敏反应。
第四十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分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天然 1.弗莱明。 2.青霉素G:繁殖期杀菌药。 ①体内过程: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脑膜炎时,可渗入脑组织达到有效浓度。 ②临床应用:G+球菌,杆菌,G-球菌,螺旋体,梅毒的首选药物——青霉素。 ③不良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④避免过敏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注射前做皮试,注射液临用现配,解救(肌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半合成青霉素 1.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头孢菌素类 1.第一代:头孢拉定,头孢噻吩。 第三代: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2.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 3.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肾毒性,双硫仑样反应,二重感染。
第四十二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静止期杀菌药 2.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3.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过敏反应,神肌毒性。
1.大庆霉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2.链霉素——结核病,鼠疫(首选)。
第四十三章: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
四环素类 1.广谱抑菌药。 2.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3.不良反应:二重感染,影响骨、牙的生长。 4.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收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或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氯霉素类 1.不良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 2.灰婴综合征:由于新生儿和早产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且肾脏排泄功能不完善,对氯霉素解毒能力差,大量使用引起中毒,表现为腹胀,呕吐,皮肤发白,最后循环衰竭,休克。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