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球运动
这是一个关于地球运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时间计算、日期变更计算、自转、公转。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点赞收藏哦!
编辑于2022-07-09 13:36:02这是一个关于区域地图要素的思维导图,它所表现的区域范围可以是政治行政区域,(如省、县、城市),也可以是自然或经济区域,如洲、地区(如西亚)、经济区、流域、高原、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地图集在行政管理、经济规划、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交通等方面有使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岩石圈(The lithospher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区域地图要素的思维导图,它所表现的区域范围可以是政治行政区域,(如省、县、城市),也可以是自然或经济区域,如洲、地区(如西亚)、经济区、流域、高原、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地图集在行政管理、经济规划、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交通等方面有使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岩石圈(The lithospher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地球运动
时间计算
地方时
早晚问题
同经同时,东早西迟
换算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min,每隔15°相差1h
时差
两地经度差×4min/°(经度差:同减异加)
时区
概念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中时区: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西各跨7.5°
东西十二时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h
计算
中央经线=时区数×15
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经度÷15°(余数问题)
口诀:经度除15,余数比七五,大则商+1,小则商不变
区时
概念
时区中央经线对应的地方时,又叫标准时
计算
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计算结果>24时:日期加一天,时间减24h
计算结果<24时:日期减一天,时间加24h
区时的时差=两地时区序号差×1h
总结:地方时一线,时区一片,区时一片中的一线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补充
判断东西经
东增东,西增西
判断东西方位
两地分属东西经,和小180东东西西,和大180不是东西
技巧
知三求一模型
数轴法
数轴摆在先,零度放中间,东加西减算时间
题型
飞机行程:到达地的到达时间=起飞地的起飞时间±时差+飞行时间
日期变更计算
日界线
两条线
→自然:0时所在经线、人为:180°经线
分两天
今天(新)昨天(旧)
加减规则
过0时:东加西减、过180°:东减西加
口诀
日期分两天,180°先检验,180°东新西旧
日期占比问题:180法
日期图判断(计算)技巧
α=(H×15°)+180°-L(注意)
自转
基本特征
方向
辨早晚,定加减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
太阳日
昼夜更替的周期,24时
恒星日
自转的真正周期,23时56分4秒
速度
线速度
赤道至两极,线速度渐慢
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快
v线≈1670×cosφ(km/h)
角速度
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约为15°/h
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角速度为0
大小比较:同海看纬,同纬看海
海拔相同,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同一地点或同一纬线,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线速度等值线判读
判断南北半球
北向南增→北半球,北向南减→南半球
判断地势高低
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判断纬度高低
自转线速度介于1670~1447km/h→低纬地区
837~1447km/h→中纬地区
0~837km/h→高纬地区
地理意义
地物偏转现象
北右南左赤不偏,纬度越高越显著
昼夜交替现象
产生
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产生昼夜 ②地球自转
晨昏线(圈)
特点
将纬线分为昼弧与夜弧→计算白昼与黑夜的时长
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垂直于赤道;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北半球夏半年),晨线呈西北-东南走向
判读
顺昼晨,逆昼昏
夜西晨,夜东昏
时差与时间计算
光照图的判读与应用
两线四点定时间
两线:晨昏线判读技巧逆运用→定自转方向
四点:晨赤点、昏赤点、昼切点、夜切点
区时、地方时计算
应用
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确定节气、日期与季节
确定区时与地方时、日出与日落时间
公转
基本特征
公转方向、周期、速度
方向
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周期
时间单位是1年,时间长度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恒星年
速度
近日点最快,1月初→冬至(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最慢,7月初→夏至(6月22日前后)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公转中心
太阳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道平面
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
大小
目前是23°26′,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度数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90°-极圈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怎么找?
要“走心”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冬南夏北春秋赤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个节气的时间约为15天
春分到秋分之间的节气,太阳直射北半球;秋分到下一年春分之间的节气,太阳直射南半球
关于二至日对称的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大致相同;关于二分日对称的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数大致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问题
昼夜分布特征(静)
昼夜长短变化(动)
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越向高纬昼越长
北移北昼长,南移南昼长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昼长=(日落时刻-12)×2=(12-日出时刻)×2
日出越早,则日落越迟,昼长越长;反之,昼长越短
太阳高度(角)问题
基本概念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
当地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角,地方时为12∶00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总结
直南北递减,同线相等
冬至日:南回归线
春、秋分日:赤道
夏至日:北回归线
纬高幅大,纬低幅小
规律的判读
远小近大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移来/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减小
直射90°
两次直射:回归线之间
一次直射:回归线上
计算
H=90°-纬度差(同减异加)
应用
房屋遮阳、采光问题
房屋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多坐北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多坐南朝北
房前栽树(我国北方)
在房前栽种落叶阔叶林树种的原因
夏季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树叶茂盛可以遮阳
冬季树木落叶,不影响采光
正午房屋内阳光照射面积大小的判断
度大面小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的计算
α+H=90°
楼间距、楼高计算
楼高:h=L×tanH
楼间距:L=h×cotH
太阳方位问题
日出日落方位
点北北升落,点南南升落,极昼极夜区除外
北极极昼区,正北升正北落
南极极昼区,正南升正南落
正午太阳方位
直射点南南,直射点北北
日影方向
与太阳方位关于观测点对称
日影长短
太阳高度大,日影短;太阳高度小,日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