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纲要
干货分享!一图带你轻松认识中国近代史,以下思维导图给你清晰罗列出中国近代史的三大篇章,上篇(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篇(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篇(1949-2018)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让你全方位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各个知识点,快收藏下图学起来!
编辑于2019-11-23 06:39:1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篇(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旧民主主义革命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史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对国家的早期探索
农民阶级的探索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理论分析
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
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
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客观)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旧势力的反对
(根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教训
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半封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 (2)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
(3)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在甲午战争期间,孙中山本人就写过《上李鸿章书》,但被拒绝,这是他放弃改良幻想,走上革命道路的转折点。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①革命书籍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②革命团体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3. 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①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 ②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③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三民主义的内容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放走了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革命派强调了对满族封建势力的清除而放松了汉族封建势力,结果就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反扑。 ②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过,民权主义归根到底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真正的保证。 ③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 三民主义的评价 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③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辛亥革命和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临时大总统及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 第二,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带有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二是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财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撅一时。
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袁世凯当权时实行专制统治,排除异己,强化中央集权,破坏共和制度,复辟帝制,基本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辛亥革命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人与孙中山事业的关系
中篇(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综述
三座大山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三种政治力量和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他资产阶级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更进一步认为政治革命必须以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为前提。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1917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孔学的批判是充满理性的,诚如李大钊所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 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② 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 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①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的必然,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提出改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③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国共合作的形成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作用 1.原因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遭到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必须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③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制订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 ④孙中山的转变。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走上了联俄、联共的道路。
2.政治基础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①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③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作用 极大的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体现在: ①建立了黄埔军校; ②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③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④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与大革命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P142
红军长征的胜利
P144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抗日战争
P145
中华名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场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阐明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为新中国而奋斗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以为战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面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一)筹建新中国: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主要内容有:
1.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在国民党军队主力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解决剩下的10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三种。
2.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完结,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4.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6月毛泽东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指出,历史的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2.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②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员在革命中始终英勇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3.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2.坚持革命的武装开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的任务
【考点延伸】为此: ①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②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③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 ①主要依靠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②建立和扩大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下篇(1949-2018)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一)成立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二)意义
1.结束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
2.结束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3.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开始树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5.中共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及其新时代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