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
许荣哲《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读书笔记,是一套关于怎么讲故事的武功秘籍,讲创作技巧的经典之作。
编辑于2022-07-09 17:19:40小说课Ⅰ
人物
不要让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
人物需要的几个关键词:面貌,场景,对话。 面貌分外在面貌(长相)和精神面貌(性格)。性格比长相更重要。
场景
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场景沉默且被动,但利用不同的情感来写,场景也能感动人。 此节举了一个场景相同但心情不同,以表达重复和轮回的悲伤故事的例子。
对话
冰山理论
用最少的字数,写话里有话(冰面下还潜藏着八分之七)的对话。
开场
本节以《百年孤独》的开场为例,既有表层又有里层,写到两个时空,描绘了主人公的性格和前后数十年的生命轮廓。
性格
在小说里,性格决定命运
文学作品里,因为戏剧性,人物的性格特点会被凶险的环境放大,也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刻画人物的性格,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性格走自己的路。
形式
小说的人类进化图
将人类的进化,依序摆在同一个平面上。 以陈村的短篇小说《一天》为例,把重复的一生缩短成一天,用一天的形式来写张三的一生。
故事
矛盾与两难
矛盾
罗伯特·勃朗宁:“我爱看的是:事物危险的边缘。诚实的小偷,软心肠的刺客,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
两难
处境越艰难,人生越难以抉择,小说越精彩。
双重的两难
以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为例,作者创造的看似二选一的选项里,小人物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只能无奈选择令自己最难堪的那个。
叙事
选择叙事者
同一个故事会因为叙事者不同而有差异。 每个角色的资讯不对等。有的知道秘密最多,有的完全不知情,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人。 由谁来说故事最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选定叙事者之后,还要选择叙事观点。
叙事观点
高行健的短篇小说《母亲》多次使用人称切换,产生了一种时空距离感,让被追忆的“母亲”立体起来。
第一人称观点
第一人称,分为主角和旁观者两种。 “我”只能描述别人的外部动作,而不能透露其内心意识。
全知观点
类似于上帝视角,包含角色的外部动作和内心意识,读者也跟着无所不知。
第三人称观点
第一人称观点和全知观点的综合体。第二人称归类于此观点。 叙事者独立于小说之外,但聚焦在某一角色身上,此角色以外的所有人,只知其外部动作,不知其内心。
有问题的叙事者
即叙事者在说谎,例如很多叙事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此类叙事者面临的难题是急转直下的剧情,容易欠缺说服力。因此必须事先埋下伏笔。如布尔斯的《鹰溪桥上》。
聆听者
同一个故事也会因为聆听者不同而有差异
契诃夫的《苦恼》直接放弃找个合适的角色来做姚纳关于“儿子死了”的聆听者,没有人听他诉苦,最终他只能讲给听不懂人话的马听。 姚纳最初的悲伤和读者读到最后的悲伤毫无关系,读者会感受到另一种悲伤。
时间
时间叙事的基本功:顺叙、倒叙、插叙
叙述顺序不同,故事内涵与重点也不同。
转场
好的转场很加分,但过犹不及。 在适当的地方,在读者完全没有察觉的时候转场跳跃时间是最好的。 例如:1.电影里用两个相似物(转动的电风扇和螺旋桨),把两场不相干的戏连续起来,跳过了期间出门上飞机等等一系列时间。 黄凡的《赖索》从赖索发现脸上长了青春痘,到青春痘膨胀化脓,跳跃了两年的时光。
把过去和未来纳入现在
如张大春《将军碑》把众人认知的世界和将军自己的神游世界交叠。 未来会变,因为充斥着无限可能性。 过去也会变,人们会因为各种理由而使过去扭曲变形,塑造出适应自己需求的记忆。
穿梭时空
挣脱时间的三种方法
《回到未来》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如发明时光机等
《黑洞频率》式:从头至尾不知真假的催眠暗示
《扭转乾坤》式:耍聪明无赖
避开为什么能穿梭时空这个问题,四两拨千斤,把难题踢走。
穿越时空
将时间间距拉大
因为上辈子的XX做了什么,且下辈子的XX做了什么,导致这辈子的XX怎么样。 如海因莱因的《你们这些回魂尸》,虽多次违背时间法则,但区别于普通作者为违背时间而不断给出解释,其侧重点不放在原因上,只注重于想象力。
自定规则
今早给出自己的规则,让读者反应不及这个规则是否不合理
但是结尾必须有一定的强度,以盖过这个不合理的规则。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没有人纠结于开头人为何会变成甲虫,因为结局“人的存在性”意义深远,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
迟滞效应
选择合适的速度,让信息非即时传递
如迪诺·布扎蒂的《七信使》,信使传信的速度只比王子快一半,于是为了传信回乡,外出寻找世界边界的王子势必要因为信使赶不上自己而忍受孤独。
蝴蝶效应
角色做错的只是小事,但后果严重。于是谁也说不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人。
“概念先行”,也能创作出好作品。
想象力
内心景观
往人物的内心方向去,将冰冷的现实变成人物内心景观的一部分,让万事万物活起来
严肃文学更侧重人性,通俗文学更侧重故事。 本节举例用的是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非常擅长描摹男女心理。
寂寞
用其他方式表现寂寞,而不出现“寂寞”这两个字。
反常
时常审视某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言论,以发现其可能出现的反常
以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例: 1.真理不等于真相。 2.波洛反了正常人说故事的逻辑,他先编了一个谎言,再说明真相,违反了叙事逻辑顺序,但增加了剧情张力。
障眼法
在某些地方使用侧面描写
如罗贯中的《温酒斩华雄》并未实写关羽与华雄的交战场景。 再华丽的描述也比不上读者自己的想象。
装神弄鬼
切换“真”、“虚”、“假”的神鬼状态
《乌盆记》里现身喊冤的鬼魂是“真”; 星新一《金色的别针》里的魔法是“虚”(永远无法得知真伪); 《狸猫换太子》里的阴间办案是“假”。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应对进退的方法
人情世故教会我们和人以及大自然相处。 但懂得越多,越不该说出口。 小说中应尽可能少出现道德训示。尽可能在不说出口的状态下,把人情世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某个短故事中,制作人看见一则“年轻的黑人妈妈亲手杀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的新闻。制作人惊呼:“这个母亲疯了不成?”一边的母亲幽幽道:“我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一模一样的念头。” 每多讲一句话,力量就会减少一分。
绕远路
小说的信息传递
若A=B,且B=C,则A=C。 优秀的小说不同于新闻,能带领读者看见生活的底层细节,生命的无奈与叹息,即那个一般人看不见的B。 如李仪婷《流动的邮局》应用这个等式:塔桑妮是个会计。会计其实就是妓女。塔桑妮实际是妓女。绕了一圈远路,但信息量之大,让人感受到隐藏下的悲惨。
冲突
冲突可以是安静的,比如冷战。
优秀的小说家笔下不合理之处必有深意。 安静的冲突比起刀光剑影更有张力,因为其柔软但不可破。
凌迟
让读者知晓秘密,于是读者也变成了同谋,为这个秘密担惊受怕。
有些秘密不可说,但有些秘密最好让读者知道。 秘密会带来折磨,时间一长,无异于凌迟。
三的妙用
“三番两次”创作法
要讲一件事,为了达成某些特殊效果,而使用不同手段,反反复复讲好几遍。
复沓式
如孙悟空三戏金银角大王
情感积蓄
如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老邮差让狗此后跟儿子送信。先哄狗,结果狗回来了。再打狗,狗仍然不走。第三次再哄。三番两次后,人与狗的感情渐满,再多则滥,于是干脆利落收尾。 其间,第二次使用了不友善的方式(情感折返点)反而更有效凸出情感。 企业管理有一种方式叫“三明治批评法”:通过“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步骤来指正错误,以防引起反弹。
留白
知道内幕最多的人不发言。不论事实真相如何,都不能说出口。
一旦有了正确解答,小说必然往下坠落。 当故事不再折磨读者时,就失去了魔力。
附会杀人
用恐怖传说来装饰尸体
如柯南·道尔《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利用传说、童谣等故布疑阵的杀人手法,带给读者无边想象。 恐怖不是看见的,而是想象而来的。
因果
削弱因果关系
如《离家少年》: 离开的动机→“身后嘈杂的一切”→象征了XX;前往的目的地→“即将消失的夕阳”→象征了XX 在空缺处,读者会填上只有自己知道且满意的答案。
黑暗之心
角色需要一点黑暗之心。
罗生门
不是每个角色都会以“活着”作为第一优先级。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抉择也不同。
第三个河岸
他们犯了某个恶,法律上无罪,但他们无法原谅自己,于是被恶缠身。
完全不可能的孔雀
三岛由纪夫则是现实的“美大于一切”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