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说课2:偷故事的人》
许荣哲的《小说课》是一套关于小说的武功秘籍。它要教给你的,不是怎么写小说,而是怎么讲故事。《小说课2:偷故事的人》比1更重实用性。
写作这件事任何人都学得会!内容涵盖短篇小说写作技巧的方方面面,从初学者到专业者,都能通过本实用的书获得启发、指导和鼓励。
《魔鬼搭讪学》读书笔记,除去本身对两性社交有用外,一定程度上也很适用于生活与工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小说课Ⅱ
故事
“七个问题”,原初的故事公式
1.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2.他的“阻碍”是什么? 3.他如何“努力”? 4.“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5.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6.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原罪
梦想版的故事公式
故事公式是两次“因为、但是、所以”的重复操作。 本书作者更喜欢改编后的故事公式:梦想→原罪→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区别:现有目标,再有阻碍。但原罪一直存在,因为梦想才凸显出来。
情节
故事重“时间顺序”,但情节重“因果逻辑”
在关键处、行动处问一问为什么,没有标准,但要能自圆其说。
想象力
练习想象力,自圆其说
写下两个极端的东西,一个不值钱,一个值钱,然后经过N次交换,把这两样东西交换过来。例如:火柴vs爱情
两难
你妈和你老婆同时落水,你救谁?
不易选择的两难处境,充满了挑战的乐趣。 错误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错误的选择更容易形成戏剧张力。
双重的两难
别人不会落水,只有你妈才会
《余震》里,母亲面临的假两难(两个孩子救哪一个)创造了更艰难的处境——选择了救弟弟的自责的母亲,与怨恨的女儿,变成了永远难以化解的冲突。 称之为假两难是因为违背了只能活一个的定理,女儿也幸存了。
囚徒困境
信息不透明,造成了选择的痛苦,以及选择后可能得面对的折磨
结局
第三种选择
跳出两个选项,重新作出创意的第三个选择。
叙事者
叙事者不同,故事的版本不同。而作者拥有虚构的权利。
虚构
小说创作的核心精神。
“诚实”的叙述与“虚构”的叙述
“诚实”的叙述,重点是转述的内容。 “虚构”的叙述,重点就不只是转述的内容,还包括叙事者的底层心事——他究竟隐瞒了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两种可能
薛定谔的猫
不揭开真相,让结局成谜。如“薛定谔的猫”,同时存在两种可能。
相信
真相不等于正义,你愿意相信哪个版本?
借题发挥
告白时不说我爱你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从明月开始写故乡。 又如:今晚的月色很美。 可以多次借题发挥,在表达的同时暗示这背后的心理。万事万物皆可用来抒发心底感受。
场景与对象
练习借题发挥
写下一个场景,以及该场景会出现的“对象”,如:车站的长椅。
意外
“努力之外”
费尽心机都无法达成的事情,却在某个转折点发生了。重点在于先努力过。 这是欧·亨利的绝招。
多重意外
一次三条引线,互相交错,最后接二连三引爆
悲剧
两次弄巧反成拙
如《俄狄浦斯》,究其原因是两人的信息差,他们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心机
智斗戏中常出现“两次弄巧反成拙”,更有戏剧张力
打赌
虽是动机里最不负责任的一种,但简单有效
赌注
有些故事的关键在赌,而有些故事的关键在于特别的赌注
层次
有层次感的故事
如《珊珊的月光》,moonshine既有月光,又有胡说的意思。 作者三次带着读者跟着小女孩思考——什么是月光,什么是实话。父亲的每次提问,作者都会借由不同角色给出某个答案,第三次则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问答
好问题问三遍,烂回答答三遍
《珊珊的月光》借由父女间的三次互动,让读者“看见”现实和想象的差别。 《犹太女孩的三个答案》借由女儿的三次回答(第三次女儿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反问父亲同样的问题),强迫读者去思考。
好奇心
利用好奇心制造悬念推进情节
悬疑
故意不解释,形成悬念,逼读者继续读
如果是“具体而明确的暗示”,但依然解不开谜题,这是另一种有点伤人的折磨。
敌人
如果主角软趴趴没劲儿,就加入一个凶猛的敌人
塑造一个敌人。 1.华丽出场。所有角色的出场,也就是第一印象都非常重要。 2.建立敌对关系。
象征
“最珍贵的宝藏,藏在你最恐惧的洞穴里。”
看得见的宝藏,看不见的恐惧。以及比看得见的宝藏更珍贵的——克服恐惧本身才是最珍贵的宝藏。 《堂吉诃德》中的象征非常多。
答案
最准的心理测试
可以融入心理测试。 没有一个选项,比角色自己创造、实践的选项更准确。
选择
魔鬼藏在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