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牙第四章:儿童颅面部与牙列的生长发育
这是一篇关于儿牙第四章:儿童颅面部与牙列的生长发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生长发育期及各期特点二、生长发育影响因素三、颅面骨骼生长发育四、牙与牙合的发育。
编辑于2022-07-10 23:16:50儿童颅面部与牙列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发育期及各期特点
(一)年龄阶段分期
1. 胎儿期(0-10月)
(1) 不同阶段发育期(0-40w)
1||| 胚芽期embryo period
受精卵~妊娠前2月
受精卵细胞增殖分化时期
2||| 4w
外胚层、内胚层、中胚层逐渐分化形成
3||| 6w
来自外胚层的乳牙牙板开始发生
4||| 7~8w
面部各突起完成联合
初现人的面形
口腔和鼻腔的外形形成
侧腭突与前腭突镶嵌后生长并联合,数周后腭盖形成
将口腔和鼻腔分开
5||| 16w
恒牙胚开始形成
6||| 20w
胎儿出现吸吮反射
(2) 影响因素及致病因素
1||| 母亲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素缺乏
胎儿乳牙硬组织的形成
2||| 孕妇患病服用药物
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无脑儿/唇腭裂
2. 新生儿期(出生-1月)
(1) 生理变化
1||| 体温变化
出生后急速下降2℃,24h后正常
2||| 消化系统不能吸收营养——体重下降10%
3||| 生理性黄疸(红细胞出生后2~4天内大量破坏),7~10天后自行消退
4||| 大脑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
(2) 牙齿变化
新生线/发育停止线(neonatal line/ arrest line)
乳牙冠部牙釉质上可见矿化度低的横线
(3) 口腔症状
1||| 上皮珠/马牙(epithelial pearl)
新生儿口腔的牙槽粘膜上出现1到数个白色米粒大小的球状物,是牙板上皮剩余形成的角化物。不必做处理,可自行脱落。
2||| 白色念珠菌感染
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发生感染
3. 婴儿期(1月-1岁)
第1次快速发育期
(1) 特点
1||| 体格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多,必须供给充分的营养素才能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2||| 消化系统不完善
易发生营养吸收障碍、消化紊乱
3||| 被动免疫减少,后天获得性免疫未完全建立
容易罹患传染疾病
(2) 牙齿变化
1||| 6个月乳牙开始萌出
2||| 恒牙硬组织逐渐形成、钙化
(3) 口腔症状
1||| 乳牙萌出迟缓 / 恒牙釉质发育不良
营养紊乱或疾病
2||| 上下颌骨发育不良
喂哺方式、姿势、喂养习惯不良
4. 幼儿期(1-3岁)
1. 特点
1||| 体格生长速度减缓
2||| 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语言、思维、社交能力逐渐发育
3||| 1~1.5岁
乳牙外伤多发
4||| 开始培养小儿卫生习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2. 口腔症状
3岁乳牙全部萌出,但牙齿硬组织矿化程度低
低龄儿童龋ECC易患
5. 学龄前期(3岁-6~7岁)
特点
1||| 体格发育速度稳定增长,智能发育进一步加速
2||| 3岁后免疫力增强,变态反应性疾病开始出现
龋源性根尖周炎可称为引发疾病的感染性病灶
3||| 5岁乳牙龋病高发年龄段
6. 学龄期(6~7岁-青春期前)
乳牙龋患率高峰、腺样体肥大
特点
1||| 淋巴系统发育高峰期
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
可导致张口呼吸
易形成患儿开唇露齿
2||| 颅脑发育完成,与成人无异
3||| 进入混合牙列期
a. 乳牙龋病发生率仍高
b. 新萌出恒牙易龋
c. 暂时性错颌畸形、乳牙早失间隙管理不当导致牙列紊乱
4||| 7~8岁乳牙龋病患病率达到高峰
7. 青春期(女孩11~12岁 -17~18岁;男孩13~14岁-18~20岁)
面部骨骼第2次快速发育期
1||| 青春前期
2||| 性征发育期
3||| 青春后期
A. 颜面部骨骼第2次快速发育期
B. 智力发育、感情易冲动
C. 12~13岁除8外所有恒牙萌出
恒牙列形成、咬合发育逐渐完成
恒牙龋病高发
D. 青春期龈炎好发
激素水平改变
(二)器官系统的发育与年龄关系
1. 淋巴系统
幼儿期~学龄期
持续快速发育
学龄期:发育高峰期——腺样体、扁桃体肥大
11~12岁(青春期)
高峰,约成人2倍
2. 神经系统
6岁(学龄期)
达到成人的90%
最早开始发育
3. 体格生长
第一个快速生长期
1~2岁(婴儿期)
第二个快速生长期
9~14岁(学龄期+青春期)
4. 生殖系统
青春期
二、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性疾病
1. 牙本质发育不全
2. 无牙症
3. 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
牙齿先天缺失、锥形牙
4. 儿童掌跖角化综合征
牙龈肿胀、牙周组织明显破坏,乳恒牙早期松动、脱落
(二)环境因素
1. 出生前环境
乳牙釉质发育不全
钙磷、维生素ADC失调
妊娠5个月以上服用四环素
四环素牙
2. 出生后环境
四环素牙
胚胎4个月至出生后7岁内母亲或儿童服用四环素类药物
氟牙症
三、颅面骨骼生长发育
(一)颅面骨骼生长快速期
1. 第一快速期(出生后7个月,婴儿期)
乳牙开始萌出
2. 第二快速期(4~7岁,学龄前期)
乳牙列建牙合完成,6萌出
3. 第三快速期(11~13岁,青春前期)
乳恒牙列交替完成,7萌出
4. 第四快速期(16~19岁,青春后期)
恒牙列形成、恒牙牙合完成
(二)颅骨生长
(三)面骨生长
上颌骨
下颌骨
髁突最后停止发育(20~25岁完全骨化)
髁突损伤/感染
小颌畸形
一侧髁突受损停止发育
颏部向患侧偏斜,面部不对称
四、牙与牙合的发育
(一)牙的发育过程
1. 牙胚发生(生长期)
(1) 时间
乳牙胚发生时间:胚胎5~7周
恒牙胚发生时间:胚胎4个月
(2) 组织发生
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形成原发性上皮板
前庭板(颊侧)
牙板(舌侧)
牙胚
成釉器
首先形成
(1) 起源
外胚层
(2) 生长时期
蕾状期
帽状期
钟状期
(3) 形成
牙釉质
牙乳头
(1) 起源
外胚间叶
(2) 形成
牙髓、牙本质
牙囊
(1) 起源
外胚间叶
(2) 形成
牙骨质、牙周膜、固有牙槽骨
2. 牙体组织形成(钙化期)
(1) 成釉器
1||| 釉质形成时期
钟状期晚期
2||| 釉质形成阶段
有机质形成
有机质矿化
(2) 牙乳头
1||| 牙本质形成由 成牙本质细胞完成
2||| 牙本质首先在 切缘、牙尖形成
3||| 牙冠基本形成后牙根形成
牙颈部上皮根鞘包绕牙乳头细胞根向增长
(3) 牙囊
3. 牙齿萌出(萌出期)
萌出前期
牙根形成前,牙冠部组织生长
萌出期
出龈:牙根形成达全长的2/3,牙胚突破牙囊、牙龈显露于口腔
主动萌出
牙齿自身牙合向运动萌出到口腔的过程
被动萌出
出龈后缩余釉上皮与釉质表面分离,牙龈向根方退缩,临床牙冠暴露的过程
萌出性囊肿(eruption cyst)/ 萌出性血肿(eruption hematoma)
乳牙萌出前,牙齿将要萌出的部位,覆盖牙的粘膜局部肿胀,呈青紫色,内含组织液和血液。
生理性流涎
牙齿萌出时刺激三叉神经,引起唾液分泌量增加,但由于小而的吞咽功能不完善,口底浅,唾液往往流到口外的现象;随着牙齿的萌出和口底的加深而自然消失。
萌出后期
牙齿特点
根尖孔喇叭口状
需经过2~3年,根尖部完全形成
年轻恒牙发育需3~5年才和成人相似
(二)牙发育的时间
Nolla分期
x线片上恒牙钙化过程10个阶段
重要分期
第2阶段
牙冠开始钙化
判断牙胚的存在:X线片上若有牙囊存在,可看到钙化的牙尖
第6阶段
牙冠完成
牙釉质钙化完成,进入牙根发育期
牙齿开始牙合方移动
第8阶段
牙根形成2/3,开始临床萌出
牙齿大部分在牙龈粘膜下,或已经出龈
第10阶段
根尖发育完成,根尖孔缩小
牙齿发育接近成熟,萌出潜力降低
(三)牙萌出的时间和顺序
1. 乳牙萌出时间
6个月(下颌乳中切牙)~2岁(第二乳磨牙)
2. 乳牙萌出顺序
A→B→D→C→E
3. 恒牙萌出顺序
上颌:6→1→2→4→5→3→7→8 / 6→1→2→4→3→5→7→8
下颌:6→1→2→3→4→5→7→8
(四)牙萌出的机制
(五)乳恒牙替换
(六)牙列与咬合发育
1. 儿童时期的3个牙列阶段
(1) 乳牙列阶段(6m~6岁)
1||| 乳牙对恒牙萌出位置有诱导作用
2||| 保持乳牙列完整性对于保证儿童机体的生长发育、预防恒牙的错颌畸形、学习发音和维持面部美观有重要意义
(2) 混合牙列阶段(6~12Y)
1||| 儿童颌骨、牙弓的主要生长发育期,恒牙牙合建立的关键时期
2||| 该时期重要任务
预防错颌畸形,早期矫治、诱导建立正常咬合关系
3||| 恒牙龋病高发
早期进行防治
(3) 年轻恒牙列阶段(12~15Y)
1||| 年轻恒牙龋患病率高,好发急性龋
2||| 青春期龈炎好发
2. 咬合发育阶段的分期
(1) Hellman咬合发育阶段
1||| 无牙期/乳牙萌出前期(IA期)
A. 口腔内无乳牙萌出,口底浅,但上下颌有较厚的龈垫
B. 颌间关系
仅相当于IV处有接触,其余部位均无接触:即从正中观察上下颌间有一间隙,称为颌间间隙(intermaxillary space)
C. 下颌只有前后运动,无侧方运动,下颌略处于上颌的远中位。
2||| 乳牙咬合完成前期/ 乳牙萌出期(IC期)
乳牙列,6m-3Y
2.5~3Y 乳磨牙开始萌出;3.5Y乳牙根基本完成,乳牙牙合建立。
婴儿口腔由哺乳功能发展为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时期
咀嚼的生理性刺激促进颌骨、咀嚼肌的发育和增长
继承恒牙开始矿化
颅骨、面骨生长较快,颜面变化明显
3||| 乳牙咬合完成期(II A期)
乳牙列:3Y-6Y
A. 乳牙列的生理间隙
灵长间隙(primate space)
灵长类动物牙列中,上颌乳侧切牙与乳尖牙之间(II 与III),下颌乳尖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III与IV)存在间隙
发育间隙(developmental space)
随着颌骨发育,3~6Y乳牙列中出现的生理性间隙。
生理间隙
灵长间隙+发育间隙的统称
意义
表明颌骨增长,有利于未来恒牙的萌出与排列
B. 牙弓的发育变化
C. 第二乳磨牙末端平面
a. 末端平面定义(terminal plane)
在乳牙咬合位置关系中,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
b. 末端平面关系
I. 垂直型(vertical type)
较多60~70%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末端平面为一条垂直线
II. 近中型(mesial step)
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位于上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的近中,第二乳磨牙的末端平面呈近中阶梯
III. 远中型(distal step)
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位于上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的远中,第二乳磨牙的末端平面呈远中阶梯
c. 末端平面意义
I. 对第一恒磨牙的萌出有引导作用
II. 与第一恒磨牙初期咬合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
D. 乳牙咬合及磨耗
I. 前牙深覆颌(3-5Y)
i. 初萌的乳牙牙根发育未完成,颌间高度不足
ii. 上下颌乳前牙的关系近似于垂直
II. 5-6Y:下颌牙弓向前下方生长
i. 乳切牙对刃颌 或 浅覆合覆盖关系
ii. 上颌乳尖牙中性关系
4||| 第一恒磨牙或切牙萌出开始期(IIC期)
混合牙列,6Y
第一恒磨牙关系的建立
A. 建牙合初期多为尖对尖的远中关系(因为末端平面关系——垂直型较多)
B. 自行调整为中性关系的情况
a. 乳牙列末端平面关系为近中型
b. 末端平面垂直型,有灵长间隙:6萌出时向前推
c. 无生理间隙的乳牙列,尖对尖关系直到V脱落,利用剩余间隙向前移动形成中性关系
5||| 第一恒磨牙萌出完成或恒前牙萌出期(IIIA期)
A. 丑小鸭阶段(ugly duckling stage)
恒切牙初萌时体积大、歪斜不齐,且刚萌出的恒切牙牙冠与儿童面型、相邻乳牙及牙弓不协调,此阶段称为丑小鸭阶段。待侧切牙 、尖牙完全萌出后,间隙会自行消失,切牙的长轴可以调整而排齐。
B. 7~10Y,切牙拥挤没有完全改善,乳磨牙替换时的剩余间隙是 恒尖牙、前磨牙、第一恒磨牙最后咬合台偶证的有利时机(10~12Y)
6||| 侧方牙群替换期(IIIB期)
混合牙列,9.5Y~12Y
剩余间隙(leeway space)
A. 乳牙侧方牙群牙冠近远中径 > 恒牙侧方牙群,两者之差产生的间隙称为剩余间隙,上颌0.9mm,下颌1.7mm
B. 有利于第一恒磨牙在侧方牙群替换期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特别是末端平面垂直型、远中型关系可利用剩余间隙达到中性咬合关系
7||| 第二恒磨牙萌出开始期(IIIC期)和 第二恒磨牙萌出完成期(IVA期)
恒牙列形成,恒牙基本建立咬合关系
8||| 第三恒磨牙萌出开始期(IVC期)和第三恒磨牙萌出完成期(VA期)
恒牙列发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