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
行政管理机构
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与作用
特性与作用
特性
1.合法性(首要特性) 2.主体性 3.系统性 4.权威性:权威性是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工具 5.执行性 6.服务性
作用
1.执行和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3.提供公共服务
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及其类型
组成方式及其类型
组成方式
1.内阁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内阁 主要代表英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以色列,印度
2.委员会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委员会 国家:瑞士
3.总统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 总统 总统办公机构 政府各部门机构以及独立机构
4.半总统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兼有内阁制和总统制的特点 代表:法国,芬兰,冰岛,葡萄牙,俄罗斯和东欧
5.国务院制——中国 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国务院,即中央政府
类型
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划分
领导机构:国务院 执行机构(职能):财务部,民政部,教育部等 监督机构:监察机构,审计机构 咨询机构(参谋):各级政府研究室,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信息机构:统计局,档案局 办事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各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派出机构(驻地):国外使馆,公安派出所
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
经济类:国家发改委 社会类:民政,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等 政治类:人事,国家安全,监督,司法,民族事务,国防,外交等
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设置原则
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是指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合并等的总称 1.适应性原则(最基本原则) 2.协调性原则 3.权责相称原则 4.精干高效原则 5.法治性原则
设置程序
1.提出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理由,设计初步方案 2.对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3.对方案的批准 4.对方案的落实与实施
行政管理机构编制
我国中央一级主管行政编制的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行政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1.职能管理 2.机构管理 3.人员编制管理(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
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
改革原因
外部因素
政治制度 经济体制 社会发展程度 国际环境
内部因素
机构的过度膨胀 人员素质不高,弱化
改革目标
我国现阶段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基本目标: 1.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 2.整合分散于不同部门的职责 3.精干设置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
西方改革内容
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进行分离 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 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
我国改革内容和经验
改革内容: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减少人员
改革经验: 1.坚持党对机构改革的全面领导 2.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 3.坚持推动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 4.坚持中央和地方一盘棋 5.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协调 6.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