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像学-骨
骨关节影像学(理论课)知识总结,包括具体损伤及病变和基本病变两部分内容,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编辑于2022-07-20 16:31:23骨关节影像学 (理论课)
具体损伤及病变
骨与关节外伤 (主要/重要:骨折)
首选X线检查;软组织损伤磁共振
定义:骨质的连续性中断
临床
多有外伤史
局部疼痛、肿胀
功能障碍、肢体畸形
体检:压痛、叩击痛、骨摩擦音、骨擦感
分类
程度:完全、不完全(青枝性)
形态:横形、斜形、纵形、螺旋形、线形、星形
骨片情况:粉碎、撕脱、嵌入、压缩、骺离
与关节的关系:关节内外;是否累及关节面
与椎管的关系:椎管是否狭窄;脊髓累及情况
原因:外伤性、病理性、疲劳性
皮肤完整:闭合性、开放性
常见骨折部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骺分离
青年:COLLES骨折(骨折线位于桡骨远端2~3cm内)
老年:股骨颈骨折(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脊柱:常见C5/C6、T11/12、L1
X 线基本表现
骨皮质——不规则的透亮线,对位不佳
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嵌入性或压缩性骨折可观察不到骨折线,但密度增高 (脊椎尤其常见)
CT、磁共振(MRI)
非常规检查
CT:复杂骨折重建
MRI:隐匿性骨折;骨挫伤;了解邻近组织情况(脊髓)
骨折移位
以近端骨折段为准,判断骨折远端移位方向和程度
好的复位:对位骨折端相接大于二分之一;对线近端与远端长轴近似平行
骨折愈合
肉芽组织期
血肿形成,机化,肉芽组织形成
骨折线模糊
(平片上不容易看见)
骨痂形成期
骨折后2~4周,内外骨痂形成
X 线表现:骨折线消失,断端骨密度增高,有光滑的骨外膜反应
骨性愈合期
骨折后3~12周
塑型期
儿童1~2年;成人3~4年
关节内结构损伤
常见于:软骨、半月板、韧带和滑膜
X线难以显示,CT可显示异常软组织密度,MRI为最佳方法,显示清晰
举例: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断裂 (前两张为正常的 后两张为断裂的后交叉韧带)
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感染性病变
化脓性骨髓炎
致病菌:金葡菌
途径:血源性(主要);附近软组织或关节直接延伸;开放性骨折
年龄:儿童与青年,男性>女性
部位:胫、股、肱、桡、干骺端与骨干
临床表现
全身:急、热、毒
局部:红、肿、热、痛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
以骨质疏松、破坏为主
两周内可无阳性X线表现
早期 表现为肿胀、模糊
两周后出现骨的改变
干骺端松质骨骨质破坏(骨小梁模糊、消失) 原因:感染容易通过血行转移
骨膜增生(分层状、平行状、花边状)
死骨形成(走形与长轴平行、密度高于骨皮质)
病理性骨折
左图:1、2 右图:1、2、4
CT 与 MRI
CT 显示更清晰,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骨髓内炎症、皮质破坏、死骨及小破坏区
MRI 敏感,早期发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临床:慢性病程,脓腔及死骨长期存在
病理:死骨积存细菌,抗菌素不易进入;炎症呈长期慢性的过程
X 线表现
以骨增生硬化为主
骨皮质广泛增生性硬化
髓腔变窄
皮质内膜增生
轮廓增粗变形
皮质外膜增生
修复
破坏:死腔及死骨
死骨排出后留下死腔
破坏
软组织萎缩
退行性变化(萎缩)
化脓性关节炎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血液至滑膜、骨髓炎直接蔓延
临床:急性发病
常见于:髋关节、膝关节承重面
病理:滑膜充血,水肿关节内脓性渗液,软骨下骨质侵蚀,后期关节强直
X 线表现
早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间隙稍增宽
活动期:关节间隙变窄,关节承重面骨质破坏,脱位
恢复期:可出现关节强直
关节毛糙——关节软骨被破坏
骨与关节结核
定义:骨关节的结核菌感染
病因:均为继发性结核,90%继发于肺结核,血行转移至骨与关节
年龄:儿童与青少年,30岁以下80%以上
部位:脊柱多见,50%以上,其次是膝、髋、肘关节;椎体、骨骺、干骺端、关节滑膜 (特点:负重大、活动多、周围肌肉少,易于受到劳损、外伤)
临床表现
结核中毒症状:慢性、低热、流汗
局部表现:肿胀、疼痛、寒性脓肿、窦道
实验室检查:轻度贫血、血沉增快
长骨结核
X 线表现
(骨膜反应小)
骨质改变:骨赘疏松、骨质破坏为主
骨骺、干骺端松质骨局部性骨质破坏
“泥沙样死骨”
易向关节方向扩展形成关节结核
骨干结核
短骨多(指、掌、趾、足石)
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常双侧,几乎累及整个短骨,多发
X 线表现
软组织梭形肿胀
早期呈骨质疏松
骨干内圆形或多房形囊状破坏区
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出现“骨气鼓”
骨气鼓:骨头肿胀,似气球
典型病例典型表现!易考!
脊椎结核
常见,好发部位:腰>胸>颈>骶尾
X 线表现
椎体楔形变(变扁)
原因:松质骨破坏和脊柱承重
椎间隙变窄或消失
! 是脊椎结核与脊椎肿瘤及其他疾病的鉴别点
冷脓肿形成
脊椎后突,侧弯畸形
病例
X 线
CT
脓肿流注部位 · 常见:腰椎结核—>腰大肌
CT增强
腰大肌 · 冷脓肿 脓肿由肉芽组织包裹,含有大量血管,增强明显; 脓肿内部无血管,因此没有增强现象。
骨与关节肿瘤及肿瘤样变
影像学在骨肿瘤诊治中的作用
显示定位(肿瘤瘤体、邻近组织)
判断定型(良恶性、原发性转移性)
确诊(需要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学检查)
诊断线索
发病部位
跨越骺板:骨巨细胞瘤
不跨越骺板:骨肉瘤
位于骨骺:成软骨细胞瘤
发病年龄
各种肿瘤有一定的年龄分布规律
年轻人:骨软骨瘤、Ewing氏瘤、骨肉瘤
老年人:骨髓瘤、转移瘤等
病变数目
单发:原发
多发:转移
良、恶性肿瘤鉴别
良性 P2:肿瘤位于4指掌骨
恶性 P1:骨质破坏 P2:明显的骨膜反应
良性肿瘤
骨瘤
年龄:11~30岁患者
部位:颅骨和面骨
X 线表现
半球状或分叶状 边缘光滑 高密度影
颅骨上向外凸起(“头上长犄角”)
CT
骨软骨瘤
年龄:儿童和少年
症状:一般无症状 不需要治疗
部位: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
X 线表现
· 位于干骺端; · 背离关节生长; · 细蒂或宽基底与骨相连; · 顶部软骨帽钙化
骨巨细胞瘤
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细胞
占骨肿瘤10~15%
年龄:20~40岁
病理分型:非侵袭性/侵袭性
部位:已闭合的四肢长骨骨骺
X线表现
特点:偏心性、膨胀性生长
典型性:皂泡样,膨胀性生长
非典型性:溶骨性破坏(骨皮质吸收,破坏)
肿瘤内无钙化
跨越骺板
恶性肿瘤
骨肉瘤
年龄:11~20岁
临床表现:痛、肿、早期远处转移
病理学特点:肿瘤性骨组织
部位:膝关节、肩关节
分型
成骨型
肿瘤性骨样组织和骨组织成分为主
骨增生(为主)+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
溶骨型
破骨成分为主
骨破坏(为主)+骨增生+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
混合型
上述成分混合,临床上最常见
影像学表现
骨髓腔内不规则的骨破坏和骨增生
骨皮质的破坏
骨膜增生——葱皮样、放射状、Codman三角(袖口征)
不跨越骺板
软组织肿块(肿瘤骨):云絮状、针状、斑块状
骨转移性肿瘤
多见于老年人(40~80岁)
原发癌依次来自:乳腺、甲状腺、前列腺、肺、肾、鼻咽、宫颈
常见于:脊柱、骨盆、肋骨、颅骨;长骨见于膝肘部以上,远端少见
分型
溶骨型转移
最常见:肺癌、肠癌
多发性蚕食或鼠咬状骨质破坏;病灶可融合呈大片溶骨区
并发:病理性骨折
很少出现骨膜反应
溶骨型转移瘤、良性肿瘤和长骨结核都很少出现骨膜反应
成骨型转移
最常见:前列腺
骨外形大多不变,斑点状或块状骨质硬化影,骨小梁增厚,间隙变窄
混合型转移
全身性疾病的骨骼改变
强制性脊柱炎
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疾病,原因不明
部位:几乎都累及骶髂关节
病理:非特异性炎症——滑膜炎症和血管翳
临床:发病隐匿,下腰痛,脊柱活动受限,晨僵;骶髂关节(100%),自下而上
影像学表现
(典型症状典型表现,易考!)
骶髂关节:鼠咬状破坏,狭窄、骨性强直
竹节状脊柱:再向后发展,纤维环和韧带的骨化
韧带的骨化
黄韧带和棘间韧带明显变为低信号——骨化
累及大关节双侧对称性破坏,骨性强直
骨缺血性坏死
病因:不明确
病理: 破坏—骨细胞坏死、骨质吸收、关节面塌陷; 修复—肉芽组织形成,新生血管形成
临床:疼痛、肿胀、跛行、活动受限
常发生:股骨头——小凹动脉损伤,易无菌坏死 (正常:股骨头处干净)
基本病变
骨
密度升高
骨质增生硬化
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成骨细胞活跃形成新生骨或软骨内成骨)
病因
局限性(常见)
外伤、感染、肿瘤、退行性骨关节病
全身性
石骨症、氟骨症
X 线表现
总体:骨密度增高
皮质厚、轮廓粗、髓腔窄
小梁增粗、增多,失去海绵状结构
可表现为骨赘、骨刺、骨桥或骨唇等
骨质坏死
骨组织局部供血障碍、代谢停止、发生坏死、形成死骨
病因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服用大量激素、酒精中毒、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外伤骨折:股骨颈骨折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X 线表现
骨质局限性骨密度增高
死骨骨小梁表面新骨形成
死骨周围骨组织吸收,肉芽、液体包绕
教材de总结
局限性高密度区(条片状/小片状影)周围衬以低密度带 (低密度带:肉芽组织或骨质疏松区)
低密度周围有时可见稍高密度物(新生骨)
骨膜增生 又:骨膜反应
骨膜受刺激后,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引起骨膜增生,提示存在病变
X 线表现
根据骨膜反应的范围、结构和形态分类
良性
线状、层状、葱皮状、花边状
恶性
针状、放射状
三角型/ Codman 三角/骨膜三角
骨膜两端的三角形致密影
骨膜下病变突破增生的骨膜
常见:骨肉瘤等恶性肿瘤
钙化
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致密影
病因
软骨源肿瘤、肿瘤软骨内钙化、骨梗死、骨髓内钙化、关节软骨或椎间盘退变、软骨钙化
密度减低
骨质疏松
表现:鱼腰样改变
病因
广泛性
老年、绝经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障碍、内分泌疾患
局限性
废用性、骨折后、感染、恶性肿瘤
X 线表现
骨密度降低
松质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宽
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
椎体易反应: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变宽
骨质软化
一定单位体积内有机成分正常,骨矿物质含量减少(仅钙盐减少)
病因
佝偻病、骨软化
X 线表现
骨密度降低
骨小梁变细、骨皮质变薄,结构模糊(上端毛砂样改变)
持重部分变形弯曲
*与骨质疏松相似,但有特征性表现
假骨折线——垂直于骨皮质长度几毫米至几厘米长度不得等的透光带
骨骼变形——常表现为骨盆凹陷、椎体双凹变形、骨干弯曲变形等
骺线增宽——干骺端毛刷样改变,骺下骨质疏松带等(多见于佝偻病)
骨质破坏
病因
肿瘤: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感染:化脓性、结核性
X 线表现
局限性密度减低(斑点状、虫蚀状、筛孔状、大片状)
骨小梁稀疏及缺损,骨皮质中断
边缘
边缘锐利:良性、慢性
边缘模糊:恶性、急性
周围有/无硬化区
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
基本病变CT表现
骨窗
骨皮质:致密线状、带状
骨小梁:细密网状
软组织窗
中等密度:肌肉、肌腱、关节软骨、骺软骨、积液
低密度:脂肪、气体
基本病变表现:密度增高/减低
增强扫描的作用
进一步确定有无骨和软组织的肿瘤
骨恶性肿瘤侵犯软组织的程度
肿瘤内是否有囊变、坏死
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血管!!!)
关节
肿胀
X 线表现
关节或其周围软组织密度增高
皮下脂肪线、肌间隙(黑)模糊、消失、推移
关节间隙正常或稍宽
关节面附近骨质略疏松
病因:关节积液、炎症、充血、水肿、出血
破坏
定义:关节软骨及骨性关节面的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替代
X 线表现
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破坏)
关节面骨质破坏、缺损,邻近松质骨破坏
后期可见关节半脱位、全脱位
病因: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退行性变
核心环节:关节软骨变性
好发:脊柱、膝关节、髋关节
X 线表现
早期
骨性关节面异常
中期
关节间隙异常——狭窄
软骨下骨皮质——囊变
骨性关节面——骨质增生,骨赘
软组织——关节囊增厚,韧带骨化
病因:退行性骨关节病、外伤等
强直
定义:慢性关节病变后期表现,氛围骨性和纤维性强直
骨性强直
X 线表现
间隙看不清,有东西跨过去
关节间隙消失
骨小梁贯通关节
病因:化脓性关节炎(细菌感染)
纤维性强直
X 线表现
关节间隙狭窄
无骨小梁贯穿
病因:关节结核(结核感染)
脱位
定义:关节骨端脱位离正常的相对关系
常见于:髋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分类
完全性关节脱位
不完全性关节脱位 (半脱位)
病因
外伤性:常伴有撕裂性骨折
病理性:化脓性或结核性关节炎
先天性:关节发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