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郑永延2016年6月第一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产生和发展本质和特征,地位和功能,过程和规律。目标,内容,任务,教育者的教育对象,原则和方法,载体。管理和评估内容点总结
编辑于2022-07-21 13:34:49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绪论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内涵与外延
内涵
以人为本
意识形态性
内容规定性
目的性
外延
覆盖全员性
过程全程性
外延制约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思政教育者有效开展思政教育 并帮助人们形成正确思想与行为的科学,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问题并揭示思政教育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思政教育领域所持有的矛盾研究而构成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初步创立阶段
综合建设阶段
纵深发展阶段
第二节:基本范畴
一、思想政治教育(核心)
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
三、思想与行为(起点,过程,归属)
四、灌输与疏导(功能)
五、内化与外化(过程,成效)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论与相关学科
指导理论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
坚持毛中特和中特体系的指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关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所属其他二级学科
第四节: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运用的主要方法
学习的重要意义
深化思政原理的本质认识
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运用的主要方法
坚持唯物辩证法指导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
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丰富思政原理
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与标志
思政教育产生的根源
认识根源
实践根源
价值根源
思政教育产生的标志
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原因(内涵主体本质看)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
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近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成立之初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坚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充分发扬民主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成果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成果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的成果
本质和特征
第一节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与本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
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自发性,抑易变性,表面性特点,丰富性,生动性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特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运用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来揭示
灌输论的五个根据
第2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导向性
导向性体现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
坚持中华民族振兴何处,共产主义理想
群众性
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对象的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对象全员性
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业务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社会交往中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综合性
教育目标的综合性 两个决定层次含义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因素的目标的综合性2目标内容的综合性
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科学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知识借鉴的丰富性
地位和功能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地位
一、团结人民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方向引领作用
动力激发作用
力量凝聚作用
矛盾化解作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文化建设的基础
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分辨矛盾
能够引导人们理清矛盾根源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妥善处理和解决矛盾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个体社会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的意义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个人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作用
能够引导人们坚持中特主义社会共同理想
能够提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能够巩固和夯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基础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是团结全国各族人名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意义
增强民族凝聚力
增进民族团结
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爱国情怀
构建精神家园
丰富精神生活
引领价值取向
巩固文化信仰
过程和规律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与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涵
如何把握这一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
教育准备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
科学决策
善于发现问题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建立和谐的教育关系
信息交流阶段
理论内化阶段
外化应用过程
反馈调控阶段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
贯通性与反馈性交织
针对性与有效性相通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
一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的内在根据
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
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具体矛盾
二思政教育的具体矛盾
社会发展要求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矛盾
主导性教育与自主性接受的矛盾
教育正面影响与环境不良影响的矛盾
第三节 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与教育引导规律
一、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品质,道德人格,法制意识四大方面)
思想观念
政治品质
道德人格
法制意识
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
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政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首先,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思想政治认知
其次,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行为
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过程
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及其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转化
三、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引导
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引导
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个体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的运动转化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受社会意识形态制约
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约
受社会发展文明程度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适应社会发展
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开拓创新,在内容与方法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包容开放,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促进政治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
培育核心价值观
激发精神动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目标,内容,任务
第一节目标
一、目标确立的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目的)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水平
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其思想实际
二、目标体系
(按性质划分)根本目标,具体目标
(教育对象)社会目标,群体目标,个体目标
(目标实现的时间)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管理层级)总目标,分目标
(内容)政治目标,道德目标,职业目标,生活目标
第二节 内容
一、内容特征
政治性
目的性
科学性
系统性
时代性
稳定性
二、内容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公民道德与民主法治教育
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三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先进性内容与广泛性内容相结合
政治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相结合
民族性内容与世界性内容相关联
科学性内容与人文性内容相匹配
第三节 主要任务
一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爱国报国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三民主法治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四全面发展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审美艺术素质教育
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第一节 教育者
一、地位
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
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
二、特点
主导性
示范性
创造性
三、功能
教育活动组织功能
思想理论传导功能
思想释疑解惑功能
德行培育提升功能
第二节 教育对象
一地位
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
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的接受者
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特点
受控性
能动性
可塑性
三作用
参与教育活动
反馈教育过程
体现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青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
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具有较强可塑性
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发展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形象的代表
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决策者,落实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是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榜样
当代中国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一民主平等关系
地位平等关系
民主和谐关系
二主导主动关系
自主参与关系
互动共进关系
三双向互动关系
教育互动关系
作用互动关系
四相互转化关系
角色转化关系
互补转化关系
第四节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
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需要
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
尊重关爱原则
客观公正原则
方式
了解理解教育对象
及时沟通思想情感
建立密切交往关系
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原则的依据与作用
原则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根本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重要依据
原则作用
对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内容的决定作用
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范作用
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保证作用
第二节 主要原则
以人为本
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结合
知行统一
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渗透原则(隐形教育原则)
第三节 方法
基本方法
理论教育方法
实践教育方法
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具体方法
一般具体方法
疏导教育法
比较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
激励教育法
感染教育法
特殊方法
预防教育法
心理疏导法
思想转化法
冲突调解法
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
采用教育学相关方法
借鉴心理学方法
第四节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确选择
综合运用
载体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作用
一载体内涵与必要性
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运用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教育中介)
必要性
思想的内在性,需要通过一定载体外显其性质与状态
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需要广泛传播并要求民众认同
思想的作用方式是主观诉之于客观的过程,需要一定载体
二作用
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联结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在教学互动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者对不同载体的选择丰富了教育形式并体现不同的教育特征
第二节 载体的类型和特点
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
语言文字载体
内涵
活动载体
内涵
意义
文化载体
内涵
特点
如何运用
传媒载体
内涵
特点
意义
管理载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点
承载性
中介性
目的性
可控性
第三节载体选择运用和开发
一、选择
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二、运用
坚持运用特色载体,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丰富性
善于运用现代载体,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三、开发
重点开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
积极开发新媒体中的教育载体
重视开发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载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思想政治及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一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概念及演进
互联网形成背景与标志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阶段与影响
二、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特性及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信息的数字化与信息环境的虚拟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平等性
互联网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互联网的主体性与互动性
互联网为人的活动与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领域
拓展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领域
拓展了人对自身认识的实践领域
人在互联网领域活动与的新问题与新要求
第一一互联网拓展的新领域存在多元价值观与社会稳定性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互联网带来的虚拟与现实之间不同社会角色与行为规范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互联网带来的虚拟与现实社会交往方式和秩序的矛盾与冲突
第四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膨胀与现实中人处理信息能力有限的矛盾冲突
第五互联网潜在的安全风险与人们活动与发展安全性需要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新课题
一、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成果
第一 探索起步阶段
第二 主动建设阶段
第三 全面发展阶段
第四 总体布局和纵深发展阶段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
网络介质为标准划分
以教育主体的状态为标准划分
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状态为标准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正确分析,对待网络舆情
怎么做
善于辨别,选择网络信息
掌握运用网络的自主权,避免和克服“网瘾”“网虫”倾向
正确对待海量信息,避免和克服信息异化
第三节 网内与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别)
一 联系
教育者的贯通性
教育对象的相通性
教育规律的共通性
二 区别
网络领域中教育的平等性增强
网络领域中教育的交互性显著
网络领域中教育的隐蔽性突出
网络领域中教育的个性特征明显
三 正确处理 关系
网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网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网内思想政治教育是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
实现网内与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第十章环境
第一节 内涵与类型
一内涵
是指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和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二类型
范围类型
环境范围大小划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要素类型
环境构成要素划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
内容类型划分
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性质类型划分
顺境,常境,逆境
空间类型(空间领域)
互联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互联网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影响的特点
影响要素多样性
影响性质多重性
可变可创性
潜移默化性
第二节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现代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环境的作用
正确对待
第三节选择与建设
一环境因素的选择
环境的复杂多变决定环境因素选择的必要性
选择环境因素必须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
选择环境因素要立足于环境的改造与优化
二环境建设
建设富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建设优良的物质环境
建设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
管理和评估
第一节管理
一 内涵
一般内涵
思政教育管理内涵
二 内容
主体管理,指对思政教育过程中人的管理
活动管理,指对思政教育的具体活动进行调整和规范
过程管理,思政教育过程管理是对思政教育的认识过程,实施过程,反馈过程和参与运行诸要素的协调和指导
三 原则
思想教育与管理育人相结合
规范约束与自我管理结合
系统管理与单项管理相结合
四 管理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人的现代化推动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发展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的发展
从重物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
从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从重复性管理向创新性管理转变
第二节管理体系
一 管理体制
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以集成管理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二 管理制度
集体学习与形势政策教育制度
党团组织活动与民主生活制度
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制度
三管理机制
组织协调机制
竞争机制
激励机制
第三节 评估
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对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各个运行要素、活动效果及其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 评估的作用
导向作用
鉴定作用
激励作用
选拔作用
咨询作用
二 评估的特点
宏观评估和微观评估结合
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统一
显性评估与隐形评估辩证
动态评估和静态评估统一
三 评估的实施
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系统性原则
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
环节
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
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
汇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情况
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结果
方法
比较评估和达标评估法
群体评估法和个体评估法
自我评估法和他人评估法
定性评估法和定量评估法
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和建设
第一节队伍构成与特点
一 队伍构成
中国共产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领导与群众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专职与兼职的结合
队伍特点
目标一致性
人员流动性
相互协调性
第二节 思想政治队伍素质
一 思想政治素质
正确的政治立场
坚定的理想信念
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本职业务素质
系统的专业知识
浓厚的专业兴趣
良好的专业涵养
三 科学文化素质
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
必备的信息素养
运用先进教育技术的技能
四 身心健康素质
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强健的体魄
素质
第三节 建设
组织建设
注重选拔
合理配备
加强培养
严格管理
思想建设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弘扬优良的思想作风
思想建设的基本途径
组织教育
个人修养
能力建设
学习提高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
组织活动能力
说服教育能力
第十三章创新发展
第一节时代要求
一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诉求
人的思政素质提升需要
人的现代化需要
第二节创新发展的条件
一理论条件
理论源泉:马列毛中特体系
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学科规划、学科建设:深化,系统
实践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思政教育的丰富实践经验
主体条件
美好生活的内在需要
创新队伍建设的方法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平等化激发创新活力
第三节,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创新
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继承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优秀文化传统
第一,重视道德人格教育
第二,讲究德育的方式
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优良传统中的创新
坚持“生命线”地位
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借鉴相关成果中的创新
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第一 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社会化的思政教育方式
第三 保持意识形态教育导向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借鉴相关学科最新成果
四立足教育实践中的创新
注重榜样教育
利用新兴媒介
推进思想教育制度化
培育思想政治工作专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