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生母爱
这是一篇关于原生母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现象、问题、解决方法。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点赞收藏哦!
编辑于2022-07-24 16:28:14原生母爱
现象
依恋理论
依恋关系:刚出生的孩子就会啼哭,这是孩子唯一的武器。他在哭泣中会产生三个信号,四种人格
三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身边有没有人在帮我”
第二个信号:仅凭我哭这一个能力,能否让这个世界为我转动
第三个信号:关系是否美妙
四种人格
安全型依恋人格
当他哭了以后发现有人来帮忙,如果我们能够给婴儿建立起这样正向的三个信号人会更容易相信别人,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也愿意给别人提供帮助。他们的典型特点是自信、独立、自强,能够相信自己,也容易相信别人。比较容易在情感上与其他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同时也让别人依赖自己。既不害怕独处,也不担心不被他人接受。”我跟你在一起过,很好;不在一起过,我也能接受,我是独立的、安全的。
焦虑型依恋人格
“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
妈妈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孩子哭了没人管,妈妈总是很冷漠。回避型依恋的人,“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使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感到不舒服。回避型依恋的人不喜欢依赖别人,同时也不喜欢被别人依赖。”我们说他是一匹独狼,他喜欢一个人过日子。
“忽冷忽热所导致的抵抗型依恋”
妈妈的爱与关怀毫无规律,并不出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而是出现在妈妈愿意给予的时候。抵抗型依恋人格的人渴求在情感上与其他人变得亲密,但别人似乎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此类型的人只有与某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后,才能安心。”这种人是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渴望爱,但是一旦有了爱以后,又很快把它搞砸了。他特别希望得到照顾,得到爱情,得到亲密关系,但是真的离得近了,他又害怕。
“混乱型依恋人格”
混乱型依恋人格是残酷虐待导致的——父母打他、骂他、把坏脾气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混乱型依恋人格的人无法相信其他人,难以与其他人维系关系,并且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他们相当孤僻。
四种类型妈妈
“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
妈妈尚未实现分化,把自我的感受投射到子女身上
通过子女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把自己对家庭的恩怨施加给孩子,让孩子产生内疚感
“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妈妈通过孩子来引入解决她与丈夫的二人关系
三角关系的呈现:坏爸爸+可怜妈妈+痛苦孩子
“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
妈妈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尽心尽力照顾孩子
“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父母回避主要问题,把矛盾转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犯错恰好缓解矛盾,但成为”家庭牺牲品“
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没有感受过幸福,没有感受过平等的对待,没有感受过爱、自由、尊重这样的东西,她在找对象的时候就会特别容易丧失防线。那个人只要给她送一束花,只要对她好一点,陪她打一次吊瓶,送她去医院,只要有那么一两次温暖的事,女孩马上就觉得“他对我太好了”。在对自己好这件事上,如果孩子没有见过世面,她就不知道真正对自己好是什么样。为什么健康快乐的孩 子人生容易幸福?她有鉴别力,她知道真正的尊重是什么样子,真正的平等是什么样子,真正的关爱是什么样子,而不是被心血来潮的一个关心打动。在求偶期间,一个人受荷尔蒙的支配,做出各种各样令你感动的事都是有可能的。
这本书里有一个案例:一个女孩跟别人打交道做事,总觉得别人瞧不起她,经常跟别人把关系弄僵,甚至在正常的商业谈判中,对方还价时,她会说“你是不是瞧不起我”,然后掀桌子不干了。这种人在生活中有很多。她把周围的一切困难、矛盾都上升到一个高度,叫作“你瞧不起我”。为什么一个人会如此敏感地觉得周围人都瞧不起她?其实是因为她承担了很多不应该承担的压力,她替她的父母接受了很多痛苦和负担。
解决方法
妈妈
需要妈妈以身作则。妈妈可以对女儿这样讲:“女儿,妈妈对不起你。妈妈给了你这么多的压力,对不起。妈妈没事。从现在开始,你就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吧。”心理治疗师教导说:“孩子,妈妈现在要放开你的手了。妈妈只希望你能过好自己的人生,你的快乐就是妈妈最大的幸福。孩子,妈妈真的希望你快乐。
子女
你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力量。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请永远不要忘记,你是独特而又强大的人。我们要相信一件事,就是内心的力量要大于命运的力量。但是当一个人整天讲“这是命运,没办法”,实际上就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一个人内心的转念、内心想法的改变,是可以让命运走上另外一条道路的。我们既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卑。当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些人的表现是极其自大,他觉得“我什么都听不进去,我什么都要防备,把自己包裹起来”,因为他是跟父母天天斗争长大的。另外一种人就会完全臣服、自卑,认为“我不行,我什么都往后缩”。这两者都不合适,我们应该是平等的、有爱的、愿意探索的、相信他人的。那么我们应该知道,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的痛苦并不是自己的痛苦,他们的事由他们解决,我们只需要知道:我有我的父母爱我,我的父母给予我的是爱,而不是负担和压力。只有把这个观点扭转过来,我们才能改变自己内心中对其他所有人的看法。
尝试着理解妈妈。妈妈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妈妈没有遇到良好的榜样,没有人曾在妈妈想要摆脱不幸的生活时伸出援手。回首妈妈的人生,便可以理解妈妈。这是孩子内心中想要听到妈妈说的话,想要知道的几件事:妈妈爱我,妈妈祝福我,妈妈离开了我,她也能够很好地生活。这是孩子应该知道的。如果你不是一个被爱的人,肯定会觉得自己孤单、无助、弱小,周围的人都想欺负你。作者说,他让很多孩子写自己有哪些优点,比如“我正直”“我善良”……写完了以后,作者问这些优点来自哪里。我们会发现,无一例外,这些优点或多或少都受了家人的影响。一提到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关爱他人、乐于奉献,你会想“这是我爸,这是我妈,这是我爷爷,这是我奶奶”,都是因为家里的人拥有这些品质,才会给我们带来这些优点。我们得先理解这一点,才能够相信内心当中的家人是存在的,他们真的在给我们力量。我们自身的价值感也是一样,问问自己有什么价值,价值感存在在哪儿,最后会发现这些价值感也都跟家人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得通过思考,通过重新认识家人,意识到这么一句话“我有一个好妈妈,我的爸妈都爱我”。我们要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要知道父母的痛苦并不是我的痛苦。
寻找幸福的模式
发现幸福模式
,比如说“我上大学”,假如是发现幸福模式,那就是“我要上清华大学”“我要上北京大学”“我要上交通大学”,这是“我要”;如果是回避不幸模式,那就是“只要不学数学就可以”“只要别学文科就可以”“只要别怎样就可以”。这两种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发现幸福模式的人能够找到幸福,而且他能比较容易地找到幸福。比如说,出来散步真开心;孩子笑了好欣慰;打开窗户,微风习习,心情真愉快;咖啡香气扑面而来,真令人神清气爽;午饭吃得很满足,真幸福。我刚才念的就是我今天一天的写照,午饭吃得很饱,还喝了咖啡。
回避不幸模式
就会变成“要是丈夫不喝酒,我就开心了”“要是丈夫不大吼大叫,我就心满意足了”“要是家里不这么乱,我应该就能幸福一些”,这全是回避的方法。这样想的结果是什么?当女孩在找对象的时候,眼睛盯着的不是这个人真正的亮点,而是这个人没有那个缺点。只要这个人没有那个缺点,那我就嫁了,因为他至少跟我爸不一样,至少他没有我心中那些负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