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追星与粉丝
星与粉丝的思维导图。导图包括从自信、岳晓东、依恋关系、综述、自我认同这五个方面作了介绍,大家要理智追星哦。
这是一篇关于陌生人效应 talking to strangers的思维导图。包括默认真实、“透明”假设、耦合效应、教训、回顾、两个难题、序“上车”几个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是关于一篇励志书籍的读书笔记,非常励志,可以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追星与粉丝
&自信
自恋型
杨丽娟
高度以自我为中心;自我陶醉;极端地自我偏执
自我陶醉or操控喻强(缺乏同感、共情)
自信型
陈鲁豫
“她的一举一动我都会关注,但我更愿意在心里关注。如果她是我的榜样,我会放在心里,偷偷地,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清醒又独立
自卑型
谢涛
整容成明星,机械地模仿
自误型
曾依
25KG;神经性厌食症
&依恋关系
安全型
适度关注,人格独立
沉湎型
过度依赖,难以自拔
回避型
频繁转换,自我满足
逃避和人亲密,其目的是保护自己免于失望
恐惧型
追随观望,恐惧分离
不安全依恋&偶像崇拜(焦虑型、拒绝型、恐惧型)
&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
对自己获得了恰当和充分的了解(个体适应); 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明确的定位(社会适应)
“他许诺在将来预计要成为的人,是处于他看到他自己的形象和他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期望他成为的形象之间的东西”
自我达成
个体考虑了各种实际选项,做出了选择,并实践选择
对个体而言,自我一旦达成,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邰丽华和《雀之灵》
盲目迷失自我or清醒成就自我,面对追星,你的选择?
自我早闭
个体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而停止了同一性的探求
缺乏主见,刻板肤浅,不会沉思,应变能力差;但很少会忧虑
自我迷茫
个体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同一性分散
“盖茨崇拜综合征”
“光环效应”和“聚焦效应”
自我延缓
榜样化偶像认知
定义
人们对偶像的认知侧重在其可模仿性、可替代性方面(成熟人格、为人、举止、风度、成就、谋略等人格魅力特征) 而非在其理想化、神圣化方面(身材、财富、知名度等形象魅力特征)
表层化追星→实质性追星
启动理论
人遇见先前所接触的提示(文字或物体),其随后的行为表现都会变得更有效率(如增加行为表现的正确率或加速行为的表现)
榜样-偶像教育:追星可以转化为榜样学习并通过偶像认知榜样化推动青少年的心智成长
综述
追星现象,自古有之
东坡居士万人迷
东坡迷乐天(相去两百年)
当代追星
原因
依恋
认同型
浪漫型
遥亲感代偿
危害
过分神化和迷恋崇拜对象
浪漫幻想,高明星消费,低自我信念,虚荣满足,自我迷茫
产生超现实的自我情感体验,排斥现实生活内容,迷恋远离现实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
"偶像崇拜"现象
古今对比
“远古的偶像是拟人化的神,而今的偶像是神化了的人”
提出“三星崇拜”概念
生产型偶像→消费型偶像
榜样崇拜、师长崇拜、三星崇拜
心理学观点
社会学观点
个人对暗示的一种响应
社会文化对标准式、便捷式的大众文化的回应
社会现实
日韩“成熟”的偶像工业体系
偶像崇拜vs个人崇拜
(后者)具体;盲目性、服从性、行动性
心理作用
宣泄作用
崇拜者在崇拜活动的情境中通过激烈和夸张的行为表达被压抑的情感
投射作用
崇拜者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倾向
认同作用
认同其事业成功的基础或人格上的魅力,以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
补偿作用
崇拜者通过敬仰和崇拜某个偶像来获取自我感受和与人交往的满足
替代性满足
归属作用
孤独感激发人们对于爱和归属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朋辈群体,从众心态
塞克式爱:“追星”心理特征
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认知成分
单向情感交流,充满虚幻感和神秘感;这种感觉毁灭后会产生失落感
双趋情绪体验: 给人带来巨大激情和动力,使人兴奋激昂; 给人带来巨大困惑和压抑,使人情绪上下波动
单相思/神秘感/神化/虚幻亲密感
三个维度
神灵性-民俗性
精英性-草根性
禁欲性-享乐性
五种分型
宗教性偶像崇拜
人类生存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强
民俗性偶像崇拜
对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的认同
圣贤性偶像崇拜
对其人在世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美德、智慧和勇气的景仰
娱乐性偶像崇拜
代表消费型文化和快餐文化的价值观念,会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极大的幻想和虚荣满足,使其沉迷于其所象征的追求奢华的价值观
草根性偶像崇拜
偶像&“呕像”
岳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