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国家教育法案
考研教育333,外国教育史国家教育法案,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衔接,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
编辑于2022-07-29 15:27:29各国教育改革&法令
美国
17-18世纪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1636年,美洲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学院
1642-1647年,马萨诸塞州制定了强迫教育法令
17世纪,宗教是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175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一所文实中学,标志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1725年,马萨诸塞殖民地采取了独立办学的做法,是学区制的萌芽
18世纪,杰斐逊的《知识普及法案》成为美国建国或倡导普及教育和公共教育制度典型
19世纪
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
贺拉斯•曼论教育
背景
美国19世纪教育家,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教育作用
共和政府存在的保证
维持社会安定
摆脱人民贫穷
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工作者
教育内容
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等
师范教育
提高公立师范教育的重要手段,1839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公立师范学校
公立学校运动
背景
19世纪初期,美国初级教育发展缓慢,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合格师资欠缺,导生制盛行,难以满足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定义
指19世纪初,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教育为主旨的教育运动
主要内容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
新办公立小学
强迫入学和免费教育
建立了以各省为主的教育领导体制
成果
1825年,美国政府颁行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法
1832年,纽约州首先实施免费教育制度
1839年起,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公立师范学校
1852年,马塞诸塞州第一个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1859年,马萨诸塞洲洲已经拥有4000多所公立小学
马萨诸塞州
19世纪末,美国已有2/3的州颁布义务教育法
评价
加速美国教育公共化,世俗化和普及初等教育的进程,为建立美国统一的公共教育制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标志美国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促进师范教育发展
公立学校取代文实中学
1862《莫里尔法》 高等教育
背景
新兴农工学院的发展促使美国高等教育更加重视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实施; 又称莫雷尔法案,毛利法案,赠地学院
主要内容
联邦政府按照每位议员三万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拨赠土地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业学院
评价
确立了美国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 加强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 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
二战前
1918:六三三学制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背景
提高中等教育社会效益,报告建议改革学制
主要内容
初等教育阶段
共6年,以满足6-12岁学生的需要
中等教育阶段
中等教育由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三年,以满足12-18岁学生的需要
内容
中学初级阶段的任务: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倾向,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做出一定的选择
中学高级阶段的任务:帮助学生对所选定的领域进行训练
学科设置:通习学科,选习学科和自由选修学科,实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中等教育应当在综合中学进行
评价
是美国的基本学制
肯定综合中学的价值与定位
面向所有学生,通习学科,选修学科和自由选修学科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需要
与社会需要联系更加密切,为社会服务
初级学院运动 高等教育
背景
19世纪后期,美国四年制大学年限长,费用高,不利于吸收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致使中学生毕业的压力加大;人们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结构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
主要内容
设想
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将大学的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
第一阶段的两年为初级学院,课程类似于中等教育
第二阶段的两年为高级学院,课程类似于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初级学院特点
传授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
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毕业后可直接就业或转入高级学院学习
不收费或收费较低
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
影响
在一些州建立了新的初级学院,伊利诺伊州
学习年限改革
课程改革
部分学校在原有中学教育基础上,增加了1-2年的课程,改为初级学院
评价
优点
它所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局限性
学业标准不如四年制大学或学院那样严格,学生缺少离家生活的成长经验等
二战后
1958《国防教育法》
背景
社会各界批评美国教育质量差;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极为震撼,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
主要内容
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即新三艺)
为提高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要求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师资质量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训练
强调“天才教育”
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入该类机构,以便培养拔尖人才
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设立“国防奖学金”
从1959年到1962年由联邦政府拨款八亿多美元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评价
认识到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1965《中小学教育法》
背景
肯定了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
主要内容
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
中学目标是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技能,扩大知识范围,同时学会钻研科学的方法,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做好准备
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和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黑人教育的面貌,也促进了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制定了一系列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和帮助政策
评价
该法案对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70年代: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教育运动
生计教育
首倡者
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
实质
以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为核心, 引导帮助人们一生学会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实现个人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的
实施阶段
了解和选择职业阶段(1-6年级)
将社会上两万多种职业归为15个职业群,供学生了解和选择
探索和学习阶段(7-10年级)
学生对所感兴趣的职业进行专研和学习
职业决定阶段(11-12年级)
学生详细了解某种职业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
评价
生计教育是美国社会失业率较高,人们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忧心忡忡的心态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这种教育不可能解决社会制度固有的弊端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
开展目的
20世纪70年代,由于公众对公立学校教育普遍不满,美国掀起了“返回基础”教育运动 针对中小学校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问题而开展
改革要求
在小学阶段加强阅读,写作和算术教学
确定中学阶段的教育重点在于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等科目的教学
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取消一切点缀新课程,如泥塑、编织等
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如练习、背诵等,严明纪律
课程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经过考试证明学生确实已经掌握规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后,学生方可升级或毕业
老师,学生
评价
促进一些州重视师资质量的提高问题,并于1978年前后相继出台教师证书考试制度
实质上是美国恢复传统教育的一种思潮,强调严格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形式的变易,该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趋于沉寂
1983《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背景
教育质量问题始终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二战后第三次课程改革的开端
主要内容
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育
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了现代课程的核心
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
小学、中学、学院和大学都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动表现采取各种严格的和可测量的标准
改进师资培养
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的专业标准和执教能力,使他们既有从教的倾向,也具备从教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联邦政府、州和地方官员以及学校校长和学监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负责教育改革的实施; 各级政府,学校,家长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为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
评价
优点
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的纲领性文件
恢复与确定学术型中心地位
课程具有统一性,对学生提高要求与标准
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管理,加强集权
增强公众信心,激发公众关注教育和资助
局限
过分强调标准化测试,忽视学生个性和生活性(考试)
过分追求教学统一的标准,教学缺乏灵活性(教学)
过分提高教育达标要求,潜在辍学人数增加(学生)
英国
17-18世纪
初等教育
教会管理,慈善性质,免费
中等教育
公学
公众团体集资兴办
培养一般公职人员
在公共场所接受教育
贵族学校,私人性质
三公一私
特点
教育对象-贵族子弟
教育目的-升学
经费-高昂私人捐助
管理权-贵族教育,不属于国家控制
评价
影响
培养很多精英人才,是英国绅士的摇篮
局限
只针对贵族不向平民开放,是教育不平等的产物
高等教育
古典私立大学:牛津、剑桥大学
19世纪
贝尔-兰开斯特制 (初等教育)
背景
19世纪上叶英国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办理,质量低下,学校和入学人数严重不足,师资极为短缺
含义
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 目的是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 具体措施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充当导生,教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评价
使学生数额大大增加,一度广受欢迎; 但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最终被人们抛弃
《初等教育法》 又称福斯特教育法
背景
为适应英国工业革命及其与其他国家开展经济竞争的需要,1870年颁布
主要内容
国家对教育享有补助权和监督权,继续拨款补助学校,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
将全国划分学区,国家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各学区有权对5到12岁儿童实行强迫性初等教育
学校中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
评价
加速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到1900年英国基本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
二战前
1918《费舍教育法》 初等教育
背景
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不相衔接,一些地区中学发展缓慢,初等教育还没有免费,产业工人缺乏相应的教育等问题
主要内容
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地方当局为2到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规定5到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
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免费提供一定的学习课程和教育训练
评价
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1902《巴尔福教育法》 中等教育
背景
为了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和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主要内容
设立地方教育当局,以取代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初等教育的发展,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和控制
评价
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部重要教育法
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英国教育行政体制
首次强调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推动英国公立中等教育的发展
1926《哈多报告》 中等教育
背景
以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研究英国的全日制初等教育后提出的报告
主要内容
初等教育
在11岁以前所受的教育称为初等教育,其中5-8岁入幼儿学校,8-11岁入初等学校
考试
11岁时进行选拔性考试,进入四种不同的学校
中等教育阶段
文法学校
以学术性课程为主
选择性现代中学
具有实科性质
非选择性现代中学
相当于职业中学
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略高于初等教育水平
义务教育
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评价
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衔接,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
二战后
《1944年教育法》 (又《称巴特勒法》) 初等、中等教育
背景
二战之前,英国基本形成了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已经为社会所接受
主要内容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法案废除了1899年设立的只具有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 同时设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
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其中,初等教育包括幼儿园、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小学生毕业后,根据11岁考试结果,按成绩、能力和性格倾向分别进入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 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实行董事会制
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在册学生正常上学的职责,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
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
评价
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公共教育制度;促进了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基本实现十年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
《1988年教育改革法》 初中高等教育
背景
这部法案对英国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涉及各个阶段,开启了英国自二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
主要内容
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确定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和称为国家课程,为中小学必修课程
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
基础课程:现代外语,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
附加课程:古典文学,家政,经营学,保健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生物,第二外语,生计指导等
考试制度方面
规定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参加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是7岁,11岁,14岁,16岁
关于学校管理体制
学生总数在300名以上的小学家长可以要求摆脱地方教育管理,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制管理
提出“入学开放”的新政策
规定每所中小学每年招生人数的最高限额
设立新型中等教育机构:城市技术学校和城市艺术技术学校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和经费预算
废除高等教育“双重制”
高等院校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大大增强
评价 (小老师补充,法案可参考)
成效
统一课程:加强集权,统一价值观,缩小各校差异,教育机会均等,提升教育质量
统一考试:这是第一次统一,体现教育公平,加强学校竞争,提升教育质量
摆脱政策:中央直接拨款,提高行政效率和教育活力
高等教育:扩大高校自主权,统一大学管理,满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教育管理:加强集权,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多样化发展
争议
统一课程:增加师生负担,剥夺教师自主权,压抑学生创造性
统一考试:加强应试教育,增加学生负担
摆脱政策与自由择校:使学校差距拉大
总影响
对英国:里程碑改革;巩固国家权威,触动传统,加强中央集权;顺应自由竞争
对世界:是各国教育改革的效仿和参考的典范法案
启示
松紧有度,有的放矢
认清方向,果断执行
及时修改,不断完善
德国
17-18世纪
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巴西多
在德国开办“泛爱学校”
《初级读本》,被称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是教育史上第二本带有插图的教科书
泛爱学校是巴西多受到卢梭和跨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影响而创立的新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在德国的实践
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实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 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教学方式
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中,教学中注重直观,反对体罚
教学内容
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重要地位
评价
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的作用, 但是过于注重儿童的自由,受到了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
实科中学
为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08年,德国教育家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学校”
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和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科知识的学习,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地位较文科中学低,不能升入大学;1901年改革后可以升入大学,极大的促进德国实科教育的发展
(补充)文科中学于1537年由斯图谟创办
19世纪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背景
1810年,柏林大学是洪堡在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背景下创办的高等学校,一开始人们就对其寄予了民族振兴的期望
办学宗旨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旨在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国家长远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办学特点
提倡纯科学研究,排斥职业性和功利性学科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培养研究型人才
鼓励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
聘请具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
评价
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高等学府,是高等教育的典范; 对美国、法国、日本,甚至中国都有深远影响,蔡元培的北大改革就深受柏林大学的启发
柏林大学是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振兴的德国经济,推动德国民族独立的实现; 柏林大学建校的宏愿,就是促进德国的发展和统一,德国最终实现了这一愿望; 同时柏林大学为德国的工业革命储备了一批人才
近代德国的教育思想
康德论教育(拓展)
18世纪教育家,著作《论教育》
内容
注意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教育是人类发展的结果,是人为创造性活动,只有人才能实施教育
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
重视道德教育,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将全部教育分为体育,管束,训育,道德陶冶四个部分
概要
第斯多惠论教育(拓展)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被人们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著作是《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
教育目的
培养激发“为真善美服务”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实现和谐发展
教学原则
自然、文化、连续性与彻底性、直观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应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战前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为纳粹时期德国教育演变为法西斯统治的工具提供了条件
二战后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探讨内容
集中探讨了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改进问题
初等教育
四年基础学校教育,两年促进阶段教育,考试遴选进入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
中等教育
实科学校
学习科学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高级中学
完全中学接收经过促进阶段教育且符合入学条件者
学术中学则吸收基础学校毕业生中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评价
是受到苏联1957年卫星上天的冲击,美国国防教育法做出的一个重要反响
保留德国等级制度传统
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
标志西德全面改革的开始
日本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简介
1868年,日本建立了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天皇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史称“明治维新”,其中包括教育改革,日本否定封建教育,积极兴办新式近代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涉及各级各类的教育
内容
教育管理体制
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1872年颁布《学制令》,进一步确立的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初等教育
1886年颁布《小学令》, 把初等教育年限规定为8年,分两段实施,前4年为寻常小学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后4年为高等小学阶段实行收费制 同时在一些贫困地区设立三年制简易小学
中等教育
1876年《学制令》的颁布施行催生了日本近代中等学校
1886年《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承担实业教育以及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做准备的基础教育两大任务; 中学类型分为寻常中学与高等中学两类,前者修业五年,由地方设置与管理;后者修业两年,每学区设立一所,为大学预科性质
高等教育
新大学的创立以187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为开端
1886年颁布《帝国大学令》,改东京大学为帝国大学,明确其任务,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培养大批管理干部及科研人才
师范教育
1886年颁布《师范学校令》,规定师范学校必须以培养教育应有的品德和学识
评价
日本通过改革使封建教育向资本主义教育转变,建立并完善的学制,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发展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为日本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
明治维新自上而下进行,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二战后
《教育基本法》
内容
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教育须致力于培养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
政治教育是培养有理智的国民,不搞党派宣传,国立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陶冶人格,理性国民
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尊重学术自由
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义务教育,男女同校
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应受到社会尊重,保证教师良好的待遇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得到鼓励和发展
评价
提出了与二战前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政策截然不同,对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对日本教育有着明确的指导方向,是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文献
《学校教育法》
内容
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男女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高中以实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大学;大学以学术为中心传授和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生研究和实验能力
评价
该法案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使二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
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了解
法国
17-18世纪
启蒙运动时期
爱尔维修
追求教育民主化
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环境,而不是遗传;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
强调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强调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出终身学习
狄德罗
是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
教育作用
否定教育万能论
教育管理
国家政府管理,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教育内容
初等:读写算公民道德 中等:数、理、化、自然天文学
学习方法
观察、思考、实验
拉夏洛泰
《论国民教育》系统的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
批判耶稣会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良好的公民
按照年龄划分三个等级制度
教师的要求
严谨的,有道德的,并且懂得如何读书的人
评价
关于国家办学的主张走在了时代前列,为后来法国国家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提供了思路
卢梭
三个教育家的共同点
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
主张国家管理,教育教育摆脱教会影响
主张学习科学知识
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
19世纪
1808《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
帝国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领导机构
概要
主要内容
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巴黎设立帝国大学,帝国大学总监为最高教育管理长官
概要
学区化管理,全国划分27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总长,负责管理大学区的各级学校
在教师管理上,公立学校的教师被视为国家官吏
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都必须得到国家批准
确立的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对法国国民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81-1882《费里教育法》
19世纪,法国教育部长费里先后两次颁布的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大原则
内容
义务
儿童6到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考试检查, 对不送儿童入学的家长予以罚款
免费
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学费,住宿费,膳食费
世俗化
废除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
评价
该法案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标志着法国初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战后
1947《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简介
二战后,以法国郎之万和瓦隆为主席的教育改革委员会提交了此法案,主张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内容
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
口诀:公正平等与免费,完备专普与教师
社会公正
平等原则
各级教育实行免费
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
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
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6-11岁)
是幼儿教育的继续
方向指导阶段(12-15岁)
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等进行系统观察,对其发展方向予以指导
决定阶段(16-18岁)
中等教育阶段后,分别进入学术型学校、技术型学校、艺徒制学校进行学习
高等教育
学术型学校结业的学生可进入一年制大学预科接受教育
评价
由于历史条件,该法案并未实施,但是该法案批评了法国教育的弊端,在各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见,为法国战后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方向
在该法案的影响下,法国开始大力扩充初等教育,促进普及中等教育,基本实现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1959《教育改革法》
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的6-14岁延长到16岁
6-11岁为初等教育阶段,面向所有儿童
11-13岁为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及两年的观察期教育
13-16岁为中等教育第二阶段,该阶段分为四种类型及短期职业型,长期职业型,短期普通型,长期普通型(为大学做准备)
评价
由于学制不过灵活难以操作,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施
人们普遍指责两年制观察期太短,作为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俄国
17-18世纪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
拉开俄国近代化的序幕
《国民学校章程》
俄国政府发布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法令,标志着俄国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开端
二战前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立法,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
取消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制度和教学计划,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二战后
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