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组织病理学
牙本质受刺激后,成牙本质细胞死亡,由新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的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中牙本质小管少于正常牙本质同时小管明显弯曲。
编辑于2022-07-30 10:16:19口腔组织病理学
口腔颌面部发育
胚胎发育三时期:增殖期,胚胎期(口腔颌面部发育时期),胎儿期
神经嵴的分化:三胚层胚盘的形成--神经嵴的形成
神经嵴细胞(NCCS:神经沟闭合为神经管时,神经褶上的一部分细胞游离于神经管之外,形成的左右两条与神经管平行的细胞索。
鳃弓:胚胎第四周时形成。与面部发育有关的主要是:第一鳃弓。鳃弓之间有浅沟,
面部的发育:
面突的分化,面突的联合与融合。胚胎第三周,前脑发育成额鼻突。下颌突分化出上颌突。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状突起球状突。在胚胎的第六周面突联合融合。
异常:唇裂-多见上唇,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融合。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融合。
腭的发育:
过程:分化,联合,融合。前腭突来源于中鼻突,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侧腭突来源于上颌突
腭的发育异常:腭裂:一侧侧腭突与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颌裂:上颌裂: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
侧舌隆突未联合可形成分叉舌
牙的发育
三过程
牙胚的发生于分化
牙体组织的形成
牙的萌出与替换
开始于胚胎第六周,一生有两幅:恒牙与乳牙,发育时间长,出生前后各形成一部分
牙板MJ: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口腔上皮向组织内部生长形成的一种上皮性结构
牙胚:牙板向深层的结缔组织内延伸,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
完整的牙由三部分组成:
1成釉器,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牙釉质。
2牙乳头:起源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髓和牙本质。
3牙囊,起源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成釉器的发育:,。(:
蕾状期,
帽状期
钟状期
钟状期成釉器分为四层
1外釉上皮层
2内釉上皮层(意义:分泌釉基质,诱导牙乳头细胞分化形成牙本质细胞)
3星网状层(保护作用,营养)
4中间层
牙乳头:
分布:内釉上皮内侧。来源: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神经嵴细胞)。决定牙形态。功能:形成牙本质牙本质细胞,形成牙髓,决定牙形状,营养成釉器
牙囊
分布:牙囊包饶于成釉器及牙乳头的外周。来源于外胚层间充质。功能:分化为成牙骨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分别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牙本质的形成
1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
2牙本质基质的沉积
3牙本质的矿化。(冠部牙本质的形成,根部牙本质的形成)。(早期牙本质:罩牙本质)
前期牙本质位置
成牙本质细胞层与矿化的牙本质之间的一层有机基质
牙釉质
牙釉质完全矿化时矿物质达96%。牙釉质是身体结构中矿化程度最高的。牙釉质发育完成后只有磨损没有再生。
缩余釉上皮:牙釉质发育完成以后,成釉细胞,中间细胞层,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
牙髓的形成
1来源:牙乳头。2时间: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才称作牙髓。牙髓为髓腔内的多血管的结缔组织。
牙根的形成
MJ上皮根鞘: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出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这些增生的上皮呈双层称上皮根鞘
上皮隔: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这是未来的根尖孔。牙根的长度弯曲度厚度和牙根的数量都是由上皮隔和邻近的外胚间充质细胞所决定的。
牙的萌出与替换
牙的萌出:牙突破口腔黏膜的现象。
主动:牙颌向运动。被动萌出:缩余釉上皮和釉质表面分离
乳牙脱落的原因:1牙根丧失:恒牙生长萌出-破骨细胞分化,牙根吸收。2骨丧失:根吸收骨改建3压力增加。。。。
牙体组织
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
牙釉质
由切段向颈部逐渐变薄。牙釉质外观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洛氏硬度值296.高脆性。成熟牙釉质重量的96%-97%为无机物,按体积比其无机物站86%,羟基磷灰石,有机物不足百分之一由蛋白质和脂类
牙釉质的基本结构单位:釉柱
釉牙本质界EDJ
釉质与牙本质交界处的连续的弧线.这种连接增大了牙釉质与牙本质的接触面,有利于两种组织更牢固地结合。
牙本质
牙本质的密度比牙釉质低,比骨组织稍高。平均为68KHN.有一定弹性,良好渗透能力。
组织结构
牙本质主要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细胞间质所组成。
牙本质小管MJ
牙本质小管自牙髓表面向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部及根尖部小管较直,在牙颈部弯曲呈S形
管周牙本质MJ
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管周牙本质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
球间牙本质MJ
未矿化,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球间牙本质。主要见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
生长线
新生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其牙本质也因部分形成于出生前,部分形成于出生后,两者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生长线,即出生前后的分界线
前期牙本质MJ
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的牙本质之间总是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称为前期牙本质。(几乎未矿化)
原发性牙本质MJ
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
继发性牙本质MJ
牙齿发育完成后在人的一生中持续形成的新的牙本质。(先经历原发性牙本质,终生形成,形成缓慢,牙本质小管稀疏弯曲,
第三期牙本质MJ
指由各种外界刺激如龋,磨损,窝洞制备,修复体和创伤周围的微裂导致的,在髓腔与外界刺激相应部位形成的牙本质。表现形式多样:修复性牙本质,反应性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MJ
牙本质受刺激后,成牙本质细胞死亡,由新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的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中牙本质小管少于正常牙本质同时小管明显弯曲。
透明牙本质(硬化性牙本质)
死区
是牙齿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出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牙髓
主要功能
形成牙本质,营养,感觉,防御,修复
牙髓组织分四层
牙本质细胞层,乏细胞层,多细胞层,髓核
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
形成牙本质
成纤维细胞
牙髓中的主要细胞,也称牙髓细胞。功能:合成胶原
巨噬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
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
血管
1终末分支,侧支循环少 2管壁薄,单层扁平上皮,通透性大
神经
有髓纤维,传导痛觉。2无定位感受器
牙骨质
覆盖于牙根表面的一层硬结缔组织,色淡黄,硬度较骨和牙本质低
组织结构
由细胞和矿化的细胞间质组成
无细胞牙骨质:
紧贴牙本质表面,分布于自牙颈部到近根尖1/3处,主要功能:提供牙与牙周组织的附着。
细胞牙骨质
常位于无细胞牙骨质的表面,根尖或根分叉可全为细胞牙骨质。含有牙骨质细胞
釉牙骨质界
相接处有三种情况
60%:牙骨质少许覆盖在牙釉质表面
30%:牙釉质和牙骨质段段相接
10%:两者不相接
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牙骨质不含血管,不能改建和重塑。而是较固有牙槽骨有更强的抗吸收能力。牙骨质可以不断增生沉积而形成继发性牙骨质。一般增生多于吸收。牙颈部是薄弱区,易发生牙本质过敏。
牙周组织
牙周组织(牙支持组织)包括
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牙龈
牙龈
牙龈: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色,坚韧而不活动。
牙龈分三部分
游离龈,
游离可动。龈沟:正常深度:0.5-3mm,平均深度:1,8mm。龈沟深度超过3mm时,认为是病理性的,称为牙周袋。
附着龈,
在游离龈的跟方,紧密附着在牙槽骨的表面,表面的点彩。
牙间乳头
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龈谷MJ,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牙菌斑,龈谷易受到炎症刺激牙间区龈炎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
组织结构
上皮层
牙龈上皮:复层鳞状上皮,厚的角化层(保护作用),上皮钉突多而细长,黑素细胞
龈沟上皮:无角化,钉突少短,固有层有炎症细胞
结合上皮:结合上皮怎样与牙结合(结合上皮细胞在牙表面产生一种基板样物质(包括透明板和密板两部分),并通过半桥粒附着在这些物质上,使结合上皮紧紧附着在牙面上。
龈谷上皮:薄的无角化上皮,牙龈脆弱区,龈谷上皮结构可称为引起牙周炎的脆弱区,龈谷区易使细菌和菌斑聚集而发龈炎。
固有层(五组纤维束功能走向)
龈牙组:最多的一组。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
牙槽龈组:自牙槽嵴向牙冠方向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
环形组:位于牙颈周围的游离龈中呈环形排列。有助于游离龈附着在牙上
牙骨膜组:
越隔组:起于结合上皮跟方的牙骨质,呈水平方向越过牙槽嵴,止于邻牙相同部位。
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细胞成分主要是成纤维细胞。主要牙龈中几乎没有弹力纤维,仅在大的血管壁中有弹性纤维,相反,牙槽黏膜的固有层中含有大量弹性纤维,牙龈没有黏膜下层。牙龈含有丰富的淋巴管和神经。
牙周膜
牙周膜又称牙周韧带,是连接牙骨质与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厚度:0.15-0.38mm.
组织结构
纤维(功能)
牙槽嵴组:向外下方走行,功能:将牙向牙槽骨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
水平组:呈水平方向走行,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
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分布范围广,排列呈交织状。功能:抗垂直力,限制牙的转动
根尖组:呈放射状,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神经
根间组: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连接牙根
细胞
成纤维细胞,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牙周膜干细胞:是存在于牙周膜中的一种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不仅能维持牙周组织的稳态而且参与牙周组织的再生。
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骨质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状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
血管淋巴
牙周膜有丰富的血管,淋巴注入下颌下和颏下淋巴结
神经
有丰富的神经,来自根尖区神经纤维,沿牙周膜向牙龈方向走行。牙周膜神经纤维大部分是感觉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较少。
神经末梢:游离末梢,Ruffini末梢,环装末梢,梭形末梢
功能
支持功能,感觉功能,营养功能,形成功能
牙周膜的增龄性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牙周膜逐渐变薄,青年牙周膜厚度0.21mm,成人0.18mm,老年(51-67)岁,厚度减少到0.15mm.
牙槽骨
牙槽骨mj: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又称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窝称牙槽窝,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称牙槽嵴,两牙之间的牙槽突部分称牙槽中隔。(牙槽嵴的形态在前牙区为圆柱状,在磨牙区为扁平状。
组织结构
固有牙槽骨
衬于牙槽窝内壁,包饶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处低于(通常低于釉牙骨质界1.5-2mm,与外骨板相连。不同学科叫法不同,筛状板,骨硬板,束骨
骨密质:牙槽骨的外表面,厚度不一
骨松质:
生物学特性
高度可塑性,是人体最活跃的部分,牙槽骨 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
口腔黏膜
口腔黏膜:覆盖于口腔表面,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 相连,后与咽部黏膜相延续。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角化的口腔上皮有四层
基底层:位于上皮最深面,一层立方状或矮柱状细胞,生发层
棘层:多边形细胞构成,细胞间桥
颗粒层
角化层:细胞器细胞核消失,胞内充满角蛋白为正角化,如硬腭。上述细胞中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称不全角化,如在牙龈。
口腔黏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咀嚼黏膜和被覆粘膜的区别)
咀嚼黏膜
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在咀嚼时承受压力和摩擦。
角化上皮 ,肉眼观坚韧致密
上皮钉突多,密长,固有层厚,硬腭牙龈区和中间区无黏膜下层
被覆粘膜
口腔黏膜中除咀嚼黏膜和舌背黏膜以外的均为被覆粘膜。(唇,颊粘膜,口底和舌腹黏膜,软腭黏膜)
无角化,肉眼观:光滑松软有弹性
上皮钉突少,短,稀。固有层胶原纤维较少,含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功能:有较疏松的黏膜下层,有明显的弹性纤维,利于伸展和回缩
特殊黏膜
1丝状乳头(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舌尖最多,突起方向向舌根)2菌状乳头(呈圆形头大颈小的突起状)3轮廓乳头(体积最大)4叶状乳头5味蕾
口腔黏膜的功能
1屏障作用 2抵抗摩擦 3感觉功能:味觉,本体感受 4初步消化
口腔黏膜的增龄性变化
上皮萎缩,上皮钉突变短,乳头数目减少,固有层结缔组织总数减少,味蕾减少,小唾液腺萎缩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