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方案3-6岁》尹亚楠 吴永和
《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方案3-6岁》尹亚楠 吴永和思维导图,包括感官探索、语言表达、数学逻辑、科学文化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编辑于2022-08-02 15:19:09这是一篇关于《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岁》尹亚楠 吴永和的思维导图,《蒙台梭利家庭方案》2018年9月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作者尹亚楠、吴永和。是一本拿来即用的蒙氏教育方案,手把手教你把蒙氏教育带回家。
关于《比青春期更关键》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 凯瑟琳·鲍尔斯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包括序言 什么是野蛮生长期、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孕育后代的能力、谋生能力、结语这些方面的介绍。
教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1.情绪如何影响身体健康、2.传统文化如何理解情绪,3.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淡定:焦虑情绪管理,4.为什么你会感到羞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岁》尹亚楠 吴永和的思维导图,《蒙台梭利家庭方案》2018年9月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作者尹亚楠、吴永和。是一本拿来即用的蒙氏教育方案,手把手教你把蒙氏教育带回家。
关于《比青春期更关键》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 凯瑟琳·鲍尔斯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包括序言 什么是野蛮生长期、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孕育后代的能力、谋生能力、结语这些方面的介绍。
教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1.情绪如何影响身体健康、2.传统文化如何理解情绪,3.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淡定:焦虑情绪管理,4.为什么你会感到羞耻……
《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方案3-6岁》尹亚楠 吴永和
前言
法式的“好好学”和德式的“好好玩”
德国教育体系最有特色的就是“双轨制”。这个制度可以帮助不同的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既可以选择进入通往大学的文理中学,也可以选择进入实科学校或者职业预科学校。
德国教育体系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先松后紧,宽松的早期教育和严格的高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国的家长都会努力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觉得上学是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德国的孩子在幼儿园,甚至在小学的前两年都会处于“尽情玩”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压力才会逐渐增加。
在这样一个奉行“平均主义”、选择多元、先松后紧的教育环境中,德国的家长也就不容易感到焦虑,能够真正放手让孩子去“好好玩”。
德式的“好好玩”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尽情地体验大自然,积累丰富的感官经验,激发对科学文化的广泛兴趣。在资源富足的环境中自由玩耍,对孩子来说就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在法国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所有孩子都可以就近享受免费的公立幼儿教育,法国的幼儿园老师都要经过严格筛选,全部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法国政府还通过立法保障了学前教育的质量,依据法律,法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为将来的系统学习做准备。根据《法国学前教育大纲》,幼儿园教育分五大学习领域:语言、体育、艺术、逻辑、科学文化。之所以将语言置于首位,是因为对于法国人来说,语言是一切的基础,母语是最重要的科目。除了发展口语,法国幼儿园的语言教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循序渐进地带领孩子进入文字世界,开始书写和阅读。
相比于德国,法国的幼儿启蒙方案更加完整,法国的幼儿教育也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中国父母的三种育儿风格
第一种风格的父母,也就是所谓的直升机式父母。他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把孩子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试图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这样的父母很喜欢盲目照搬、拼凑各家“成功”经验,强迫孩子“好好学”,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焦虑情绪。
第二种风格的父母,可以称为放养式父母。他们更加尊重孩子,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懂得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却不太了解如何恰当地辅助孩子的发展,不过好在他们知道自己不懂,也没去破坏,孩子还能相对自由地成长。有些父母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吃够了学习的苦,一定要给孩子补一个“快乐童年”,因此将压力推迟,尽量让孩子“好好玩”。
第三种风格的父母,不论他们是否了解蒙台梭利教育,都是我眼中的“蒙氏父母”。他们不受各种外界声音的影响,不去纠结到底是该让孩子玩还是该让孩子学,他们只是有意识地观察孩子的发展,跟随孩子的节奏,懂得调动起孩子参与生活的积极性,巧妙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兴趣。孩子可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生活就是课堂,世界便是老师。
集德法所长,让孩子自主“工作”
对于“蒙氏父母”来说,“玩”和“学”根本不是对立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很容易发现,孩子天生对学习感兴趣。当成长环境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支持时,你就能观察到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受大自然的指引,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确切地说,他们是在“工作”,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的大脑发展而“工作”。
孩子是最独特、也是最高级的学习者。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对孩子来说,过程即目的。在自主的“工作”中,孩子会完全沉浸其中,通过不断的重复,达到专注、忘我的状态,拥有高频率的“心流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将其描述为一种内心高度兴奋、喜悦、充实的感觉。在这个时候,孩子成长得最快,他们的大脑在飞速地变化着。
我们要尽可能保持谦卑,清空成见,通过营造科学的环境,让孩子自发地玩耍和学习,达到深度专注,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蒙氏儿童养成方案
第一部分是理念篇,共有两章。第一章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对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综述。我们从宏观上介绍了如何设计一个适宜3~6岁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如何在这个环境中给孩子科学的启蒙。
第二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将为你呈现蒙台梭利教育背后的科学。
第二部分是实践篇,我们用4章篇幅集中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给你一套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家中具体落地的应用方案。围绕感官探索、语言表达、数学逻辑、科学文化4大板块,每一章都是单独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方案。
在尾声部分,我们将带领读者回归蒙台梭利教育哲学。父母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对家庭教育生发出更深刻的体悟,借着这个时机,结合理论文章或者书籍,再回到实践之中,便会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PART1 理念篇:给孩子一个科学的成长环境
儿童在3~6岁之间的成就,并不赖于说教,而是依靠一种引领他的精神,从事建构的神圣指令。此乃人类行为发生的根源,它只有在自由和井然有序的合适环境中才能发展。
——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博士无法将世界搬进教室让孩子探索,但她在教室里放置了探索之钥。这些“钥匙”分为4个区域:模拟文化活动的日常生活区域,反映世界特性和事实的感官教具区域,还有数学教具区域和语言教具区域。所有的教具都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使用,并促使孩子继续从事对真实世界的探索。
第一章 家庭环境是孩子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设计一个对3~6岁孩子友好的生活环境
3~6岁孩子的活动区域主要有4个部分:工作区、阅读角、厨房和户外。
工作区
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地方,比如卧室或者客厅,开辟一块专属于孩子的区域。这个区域要尽量保证没有电子产品,为孩子营造一个专注、不易被打扰的工作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
工作柜
至少要布置一个工作柜,上面有限地摆放几个当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玩具和活动工具,以及艺术和手工材料、音乐播放器和乐器等。淘汰声光电玩具,尽量多选择朴素的、具有各种辅助发展功能的教玩具。
工作柜旁边可摆放一套适合孩子身量的桌椅,让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内容,坐下来工作。
工作区桌椅
工作区还需要有一个地方收纳孩子做家务的工具,比如扫把、拖把、簸箕、抹布等。
3岁以后,孩子可以做的家务有:擦玻璃、擦桌子、家具除尘、扫地、拖地、擦镜子、木饰打蜡、浇花、插花、洗衣服、晾衣服、叠衣服、刷鞋、照顾小动物、种植等。
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肌肉力量,还能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和爸爸妈妈一起维护好家庭的整洁。孩子会逐渐变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对孩子未来的社交生活很有帮助。
阅读角
在活动区,我们还需要布置一个阅读角,陈列孩子当下感兴趣的童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藏书量会越来越多,可以教孩子将书籍分类。等孩子3岁以后,便可以将更多的童书摆放在书架上,有的呈现书脊,有的呈现封面,便于收纳和选择。
厨房
在厨房里,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一块安全的工作台、一个梯凳,以及一个收纳小号餐具、厨具的抽屉或者柜子。孩子可以踩上梯凳,自己洗菜、切菜、削皮、压汁、烘焙、煮饭、炒菜,还可以自己洗碗、晾碗等。
家里来客人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给客人端茶倒水,给孩子示范如何优雅地待人接物。
户外
室内的活动大多是为了辅助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而3岁以后,孩子更需要广阔的场地来促进大动作的发展。因此,除非极端恶劣的天气,每天应尽量保证孩子拥有2~3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户外运动除了自由玩耍、跑跳攀爬等外,还可以是带着孩子游泳、骑车,让他们逐步从平衡车过渡到自行车。
预备一个能激发孩子潜能的启蒙环境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应该有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释放人的潜能。
我们的启蒙环境分为4个部分:感官探索、语言表达、数学逻辑、科学文化。
孩子不配合怎么办
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自由玩耍时间,以及亲子阅读时间。此外,当孩子主动邀请你陪伴时,我们就可以说:“我给你展示一个好玩的工作吧。”或者问:“你想和我一起做颜色的游戏呢,还是邮票的游戏?”
孩子选择之后,就找一个安静的、不会被打扰的地方,和孩子一起将工作道具取来,开始给他示范介绍。这个时候,如果孩子没有显露出积极好奇的状态,我们就暂停,再找找其他孩子真正感兴趣并且挑战难度适中的活动;如果孩子很专注,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我们就只在一旁静静观察,让他自由探索。等到觉得他不需要你的时候,再悄然退出。
家庭不同于教室,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实践书中的方法,而是要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孩子,真正引起孩子的兴趣后再灵活地实践。
游戏力锦囊
三段式游戏
三段式游戏在蒙氏教育领域被称为“三段式教学法”。每次给孩子介绍一个新东西的名称时,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第一阶段:命名。触摸球体,说“球体”。用同样的方式介绍“正方体”和“三棱锥”。重复命名几次后,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认出来。伸出手,跟孩子说:“请把三棱锥放在我的手上。”如果孩子选对了,就说:“谢谢你。”如果孩子错误地将正方体放在了你的手上,就对他说:“谢谢你给我正方体,我现在去拿三棱锥。”在重复的过程中,可以开始变换花样,比如闭上眼睛说:“请将正方体放在我的脑袋上。”或者说:“请将球体藏在你的口袋里。”大部分孩子都会欣喜地合作,在游戏中熟悉这三个形状。当我们确定孩子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以后,就可以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说出来。直接指着一个正方体问孩子:“这是什么?”不过这一阶段要谨慎开始,尽量延长第二阶段。
距离游戏
在感官活动中使用距离游戏的机会比较多,当孩子不满足于简单探索时,距离游戏能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且这类游戏还能大大锻炼孩子的记忆力。比如进行远距离配对,将装有不同味道的嗅觉瓶放在房间的另一边,让孩子闻过一种味道后,再去房间的另一边取那个装着一模一样味道的嗅觉瓶回来。
除了远距离配对,还可以远距离排序。比如将同一色系的色板放在房间的另一边,我们拿着其中一块色板让孩子看过后,再让孩子去房间的另一侧取比这个颜色更深或者更浅的颜色色板。
环境游戏
当孩子了解了一些知识后,我们就可以带他一起有意识地在身边的环境中发现并应用这些知识。比如,让孩子拿着红蓝数棒,去和房间里的家具比较高矮;学习颜色的时候,还可以让孩子在房间里或者去大自然中搜集颜色相同的物品。
这些游戏的共同特点是:让孩子动起来。因为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动作敏感期,智慧的父母就是要想办法让孩子动起来、有目的地忙起来。
没有蒙氏教具怎么办
当你掌握了蒙氏教育理念和方法体系之后,就会慢慢发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拿来当作蒙氏教具,还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易的蒙氏教具。
大家在自制蒙氏教具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难度分离
每个活动都要注意将难度分解开,一次攻克一个难点。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某一时刻,人脑所能注意的事项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同时做两件需要用脑的事情,比如开车的同时打电话,那他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就必须在两项任务之间来回切换。结果是,虽然这个人同时在做两件事,但没有哪一件事能真正做好。
比如感官探索部分,刚开始都是单一元素的探索,如果孩子探索的是颜色,就将教具的形状统一;如果孩子探索的是形状,就将教具的颜色统一。不能一开始就将形状、颜色等放在一起同时让孩子分辨。
我们还要注意另一个难度分离的关键,就是面对孩子,做动作的时候不要说话,说话的时候不要做动作,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专注于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
错误控制
教具是一个生动有趣,而且还不会指责孩子的老师。在蒙台梭利教室中,老师并不是孩子的老师,教具才是。因为教具本身具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错误控制。孩子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你做错了。”
比如感官教具中的二项式盒子,如果搭建不对,盒子就盖不上,孩子自然会自发去调整,直到能够盖上盒盖为止。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增长孩子的自信心,而不是将其摧毁。我们要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能够搞定。
从易到难
从易到难,不仅仅指知识点上要从易到难,更是指知识呈现的方式上,是直观形象的,还是抽象复杂的。
比如数学学习中,我们先将1,10,100,1000用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1是一颗珠子,10是一根数棒,100是一个正方形,1000是一个正方体。之后再给孩子介绍1,10,100,1000这4个数字符号,最后才将实物和符号联系起来。
第二章 蒙氏教育背后的科学
基因不是先天注定的
经典遗传学强调基因决定性状,通俗来讲就是“龙生龙,凤生凤”。
物极必反,片面强调基因的决定性作用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基因决定论。在强调遗传重要性的同时,非遗传的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科学实证
心理学界通过同卵双胞胎的研究,了解到先天与后天对性状的影响各占一半,其中后天环境中的那一半,还包括20%的孕期影响。所以说,孩子在出生之后,父母的养育只占30%了。
环境的影响会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影响生物体内基因的表达。不过这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所带来的可塑性并不只会带来好处。
3~6岁孩子必需的5大环境要素
丰富的环境
我们为3~6岁的孩子准备了丰富多元的环境,一个能够让孩子动手参与的家庭环境,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贫瘠环境。当孩子积累了足够的动手、感官经验之后,再为他准备一个全方位的启蒙环境,让他在语言表达、数字逻辑、科学文化三个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3~6岁孩子的成长环境中还有一项最为迫切的,就是丰富的社交环境。蒙台梭利博士也曾发现,这个阶段正是孩子的社交敏感期。
蒙氏环境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的一大秘诀:环境和同学是孩子的老师,而蒙氏老师只是观察者和预备者。
有序的环境
实际上,所有人的神经元数量从出生到成年都会经历一个由少变多再变少的精细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里的神经元网络会逐渐从杂乱无章变得整齐有序。
在一个无序的环境中,孩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难以专注。神经生物学家迈克尔·默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的实验发现,专注力跟长期的大脑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对孩子的大脑进行有效而长久的塑造
有序的环境如此重要,那该如何为孩子构建呢?一方面是外在的家庭环境要尽量保持秩序,给孩子有限又有益于当下发展的选择;另一方面就是科学的启蒙方法,我们要遵循儿童学习发展的规律。
真实的环境
蒙氏教育提倡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环境,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蒙氏环境允许孩子玩玩具,但是会积极努力地为孩子提供真实的工具材料,比如带孩子真正下厨做饭。
个性化环境
个性化环境,指的是跟随不同孩子的不同敏感期来为他准备成长环境。
比如孩子从3岁开始到6岁这个期间,处于社交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大脑中与执行控制功能相关的前额叶皮层会逐渐成熟。前额叶皮层的执行控制功能包括自我控制、注意力、解决问题、计划、推理、创造力和灵活性。伴随着这类功能的成熟,孩子会渴望更多的互动活动,也会展现出更多的社交需求。
低刺激环境
低刺激环境,换句话说就是朴素的、没有声光电元素的环境。
除了会对眼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研究表明,过多的屏幕时间实际上还损害了涉及情绪处理、执行注意、决策制定以及认知控制的大脑区域。与朴素的蒙氏环境相比,电子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刺激性,而这容易过于快速地激发孩子大脑中的奖赏机制。
孩子很容易被屏幕上绚烂多彩的感官刺激吸引,或许顺便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孩子并没有对知识燃起真正的热情,一旦脱离了电子产品这个载体,没有了“点一个按钮就能出现声音和应接不暇的精彩画面”的环境,孩子是否还愿意通过加倍的主动和辛苦的付出来学习呢?
未来的蒙台梭利教育
二元塔
这些塔分别是8个球高、4个球高、2个球高和1个球高,用于表示二进制计数。塔要么完全填充到顶部,要么保持全空状态。当塔被装满时,盖子会关闭并显示“1”;当塔为空时,盖子会保持打开状态并显示为“0”。孩子通过将塔填满来领会二进制计数法,塔盖上的数字显示球的数量所代表的二进制数。
编程像素板(Pixel Boards)
编程像素板使用物理块来创建简单的代码行,以此来构建绘图。这些物理块由软木板上的瓷砖马赛克组成,孩子可以通过数字代码来探索图像的构建方式,以及图块如何表示像素,即图块越多,图像内容就越详细。
PART2 实践篇:手把手带你在家蒙氏育儿
第三章 感官探索
视觉·三维空间
蒙氏教具中有三套最经典的积木:粉红塔、棕色梯、红色棒,它们是专门用来辅助孩子通过视觉辨别和触摸来感受物体的三个维度。粉红塔、棕色梯、红色棒分别指向三维变化、二维变化和一维变化;每套积木都是由10块小积木组成,体现的是数学中的十进制;每一块积木的递增都是等量的。以粉红塔为例,粉红塔由10个立方体构成,三个维度即长、宽、高以三次幂的代数方式递增。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从大到小搭建结束后,会发现整个粉红塔呈现出三维立体的视觉美感。蒙氏教育通过教具来展示数学的和谐之美,以此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数学心智。
粉红塔、棕色梯、红色棒为孩子积累了最初关于数学十进制、几何和体积等抽象概念的具象经验。通过搭建粉红塔、棕色梯和红色棒,孩子不仅具象地认识了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提高了视觉辨别能力,同时他的动作控制能力、专注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都会逐渐提高。
当孩子可以轻松搭建塔、梯、棒后,便可以继续发挥创意,搭建出更多造型,或者将两三套积木组合拼搭起来。
视觉·颜色
蒙氏教室里共有三套色板教具:第一套色板展示的是三原色,即红、黄、蓝;第二套色板,共有11种颜色;第三套色板,共有9组、63种颜色。
第三套色板也可以叫作渐变色色板,可以让孩子将每组同色系的颜色从深到浅排列,呈现出渐变色的效果。我们的肉眼大约可以区分出上百万种颜色,因此渐变色色板可以激发孩子对细微色差的注意和兴趣。
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三原色混合小实验。比如红色和黄色混合成为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成为紫色,黄色和蓝色混合成为绿色。我们还可以在同一种颜色中加入白色或者黑色,观察颜色的变化。
视觉·形状
在蒙氏教室,有一个很大的抽屉盒子,总共6层。上面一层是三个最基础的形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下方每一层都会展示同一类别的不同形状,比如某一层展示的都是正多边形。孩子可以触摸不同的形状,并记忆各种复杂的名称。
等孩子熟悉了基础的平面形状之后,就可以给孩子介绍10个立体几何形状:正方体、三棱柱、长方体、三棱锥、四棱锥、圆柱体、圆锥体、球体、椭圆体、卵形体。
同样也可以将立体形状和卡片进行结合配对。孩子会发现,有的立体形状可以与不同的卡片相配,比如三角锥既可以配三角形,也可以配正方形;有的卡片可以与不同的立体形状相配,比如圆形既可以配球体,也可以配卵形体。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发现形状世界的奥妙。
视觉·彩色圆柱
彩色圆柱就是在插座圆柱的基础上,增加了颜色的变化。彩色圆柱分成4组,如果一一探索的话,功能和粉红塔、棕色梯、红色棒类似,因为这两套积木大部分的维度变化设计是一样的。
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我们先找出同粉红塔的三维变化一致的一组,从大到小水平排列,然后再搭成高塔。其他三组的操作也是类似。等孩子能单独完成这4组的搭建后,再来尝试两组组合搭建、三组组合搭建,最后是将这4组组合搭建到一起。
视觉·百变形状
给孩子提供多色及大小渐变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卡片,孩子便会发挥创意将这些形状组合成各种造型,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发现内切圆、外切多边形、线、角、弧等概念,有助于未来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
视觉·魔力三角形
蒙氏教具中的构建三角形教具,很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七巧板,不过全部都是五颜六色的三角形。孩子可以通过拼接、翻转、叠加等方式构建出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六边形等。构建过程中,孩子能够直观地了解形状之间的关系,理解全等、相似、等价等几何抽象概念,为未来的几何学习奠定感官基础。
可以通过跟孩子对话、给孩子提问的方式,引导他发现三角形的魔力。
视觉·多项式可视化
二项式和三项式立方盒的操作,表面来看是孩子通过对形状和颜色的辨别来搭建正方体的过程,而实际上是在用手以及眼来亲自拆解和组合这两个代数方程式的内部结构
十项式正方形
十项式平方的代数展开
对于代数、几何的启蒙而言,获得这些具象经验要比先记忆公式,然后生搬硬套要重要得多。当孩子专注、持续地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后,不仅会在脑海中构建出壮观的十项式几何平面图,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探索发现的自信。你会看到一个超乎寻常自律、专注的新生命。
触觉·材质
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触摸,这是蒙氏教学法最大的特色之一。而在触觉探索的活动中,反而要努力让孩子关闭视觉渠道。让孩子闭着眼睛感受粗糙或者光滑的表面,比如闭着眼睛触摸树皮或者大理石表面,这样能让他对粗糙或者光滑的触感有最直接、最深刻的触觉印象。
如果孩子能够分辨粗糙和光滑,就可以再进一步,让他触摸不同程度的粗糙表面,然后比较哪个更粗糙,比如将粗糙程度不同的磨砂板从粗糙到相对光滑进行排列。
我们还可以搜集多种不同材质的布料,比如棉布、麻布、天鹅绒、丝绸等,把它们剪裁成手绢大小,先让孩子感受这些布料的不同触感,熟悉之后,再将布料名称介绍给他。
还可以跟孩子玩一个配对游戏。不同的布料各准备两块,然后用眼罩将孩子的眼睛蒙起来,让他用手感受摸到的布料是什么材质,将两块相同材质的布料配对摆放。
神秘袋游戏
我们可以准备三个神秘袋,难度逐渐增加:
第一个神秘袋里只放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二个神秘袋里放多个立体形状,比如球体、圆锥体、三棱柱等;
第三个神秘袋里放各种有细微差别的小物件。
然后为孩子示范神秘袋的玩法。眼睛看向别处,把手伸入袋子,兴奋地说:“咦!我摸到了一把小勺子。”拿出来后一看,果然是一把勺子。
听觉·声音
蒙氏老师经常做一些帮助孩子发展听力的小活动,比如让大家闭上眼睛,老师在远处轻轻叫孩子的名字,让听到自己名字的孩子悄悄走到老师身边。再比如和孩子一对一地做音筒辨音和配对的游戏。
在蒙氏教室里,有时还能看到模拟钢琴C音阶的音感钟。孩子通过反复听,逐渐熟悉了所有音,然后就可以玩一些音阶的配对和排序游戏了。有的孩子经过练习甚至能开始简单地谱曲创作。
嗅觉和味觉·味道
嗅觉方面,我们可以先让孩子辨别三种对比最鲜明的味道,比如胡椒、薰衣草、酒精。之后再准备更相近的味道,比如选择几种厨房里常见的香料,像是桂皮、胡椒、大料、丁香等,让孩子对比、辨别。
味觉分为甜、咸、苦、酸,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了鲜。刚开始,可以先让孩子分别品尝甜、咸、苦、酸这4种对比最鲜明的味道。比如,让孩子舔舔柠檬,问他:“酸不酸?”吃口薯片,问他:“咸不咸?”然后蒙上眼罩,让孩子一一品尝,说出尝到的味道。
再进一步,我们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辨别更精细的味道了。同一种食材,比如不同品种的苹果,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品尝,然后说出它们的区别,并对它们命名,比如红富士、国光、黄香蕉等。
蒙氏爸妈三级通关
初级:在家里、大自然中以及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可以随处留心色彩、空间、形状、触感、声音、味道等这些感官要素,随时随地引起孩子的特别注意。比如做饭的时候用到桂皮,就顺手让孩子闻一闻;和孩子一起仔细品尝饺子里包了什么馅儿;林间散步时和孩子一起驻足倾听不同的鸟叫声;多和孩子一起搭建积木,识别不同的积木形状……
中级:对每一种感官类别进行更精细的分辨,并引导孩子做配对和排序的游戏。比如拿着一块红色积木,在家里找到一些其他的红色物品,然后将这些红色物品从深到浅排列出来;给孩子摸一摸灯芯绒的质地,然后让孩子在衣柜中找出灯芯绒材质的衣物;选择变化规律、蕴含数学之美的专业积木让孩子自由搭建;用平面形状设计丰富多彩的创意造型……
高级:给予感官体验精确的命名,之后还可以用作孩子书写和识字的素材。比如让孩子闻味道,然后告诉他这是薰衣草香、这是酒精味等;如果孩子已经开始写字了,就可以给这些味道做识字标签;借助设计专业的教玩具为孩子进行蒙氏感官几何启蒙。
第四章 语言表达
听和说
0~3岁,孩子的心智像海绵一样吸收了环境中所有的语言,3岁后,他们便开始大量地输出。
孩子模仿语言,却不知其所以然。字词进到孩子脑内,犹如被磁铁拉扯,秩序自行形成。
3~6岁还是各种想法大爆发的阶段,孩子想将自己脑海中层出不穷、天马行空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则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机会,用心倾听,引导并支持他表达自己。
解音游戏
语音意识和读写习得之间有因果联系。有的儿童在心理词典中能够对单词进行高度精确的语音表征,他们将成为优秀的阅读者。
玩汉语拼音解音游戏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孩子掌握拼音,而是为了帮助孩子通过解音练习,逐渐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只有当孩子能够清楚地发音,说出来的话能够让别人听明白时,他才会拥有表达自信。
游戏识字
家庭汉语启蒙,不需要给孩子介绍语法知识,但是为了便于实践,不同词性的识字游戏各有不同,这里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例。
名词
识字启蒙这件事,我们可以先从最直观、最多见的名词开始。在为孩子布置蒙氏家庭环境的时候,可以在很多物品的相应位置贴上标签,比如在清洁工具旁边粘贴“扫把”“簸箕”等字卡。这样一来,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认识这些字。
我们还可以设计名词与模型或者图片配对的游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所有物品全部呈现在孩子面前,所以平时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多收集一些玩具小模型,像是乐高玩偶,还可以收集一些小图片,用来识字效果会很好。因为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动物,所以农场模型可能是非常理想的识字启蒙道具。
一开始让孩子认识的字,更多的要从兴趣和环境出发,而不是从常规的简单汉字开始。当孩子进入到书写敏感期后,自然会在书写动作中记忆那些笔画简单的汉字。
动词
等孩子积累了一定量的名词汉字后,我们就可以带他认识最直观的动词了。动词可以通过做动作直接表现出来,不仅生动形象,还能锻炼孩子的肢体表达能力。
形容词
当孩子积累了一定量的名词汉字后,再逐步给他介绍形容词,带孩子认识形容词的时候要从易到难,逐步递进。
字卡
汉语中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有代词、副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等,都可以用类似的游戏思路帮助孩子认识更多词性的汉字。这里的几个例子只是抛砖引玉。
如果孩子处于识字敏感期,那他会很容易发现环境中出现的学过的字词,认出来后会非常自豪,并激发出更强烈的识字兴趣和自信。
随着孩子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将孩子认识的所有字卡和词卡收纳在一个盒子里。当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他提供选择:“你是想画画,还是拼图,还是玩字卡游戏呢?”如果孩子选择了字卡游戏,我们便可以根据孩子平日的兴趣自由发挥,创造出各种识字游戏
渐进阅读
当孩子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并且保持着识字兴趣,便可以为他准备一个移动汉字盒。
这个移动汉字盒有20~30个小分隔,可以分类收纳上百个常用的、孩子熟悉的汉字。每个家庭都可以自主设计自己家孩子的个性化移动汉字盒。
给孩子提供有限的字词,让他们自由造句。
运笔书写
掌握书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汉语书写,更需要大脑和手的长期准备。蒙台梭利博士曾写道:
为了帮助孩子学习书写,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书写所需的各种动作,并且必须努力以独立于实际写作的方式分别开发这些动作。这样,我们将有可能在所有不同年龄的孩子身上去合作建立这一困难而复杂的机制。
描摹笔画便是书写汉字前最好的准备工作。当孩子进入书写敏感期后,便可以用正确方法描写笔画,为他做示范。磨砂笔画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结合来帮助孩子认识和书写笔画。
英语读写
到了3~6岁这个阶段,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孩子来说,英语口语还是主要的发展重点。尽量为孩子提供沉浸式的纯英语环境,由同一个人高频率地提供输入,只有当孩子的英语听说水平都达到了母语为英语的孩子3岁左右的水平时,才建议开始进行英语读写启蒙。
英语读写的启蒙,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解音环节。
家长可以一直跟孩子反复地做这个解音游戏,这是英语听说以及未来读写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经常和孩子做汉语拼音解音游戏的家长最好就不要再跟孩子做英语的解音游戏了,不然容易混淆。
当孩子开始对书写感兴趣时,就可以给他介绍磨砂字母了。先用两指描写字母,然后发音,要跟解音游戏中的发音一样,念出来的不是字母的发音,而是单词中的一个个音素。
等孩子认识了几个磨砂字母之后,尤其是当他能在解音游戏中很轻松地找到首音、尾音以及中间的音素之后,就可以通过移动字母表来跟他一起玩拼读游戏了。
孩子在自主拼写时,即使出错了我们也不需要纠正。当孩子可以拼出越来越多的单词时,他就可以拼写简单的短语或者句子了
蒙氏爸妈三级通关
初级:尽量减少孩子的“屏幕时间”,多和孩子展开有意义的对话,有意识地丰富对话的词汇和内容。保证亲子阅读时间,逐步扩展童书选择范围。
中级: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做家务,在生活中随时引起孩子对汉字的兴趣,敏锐地发现孩子的书写敏感期和阅读敏感期,并为他提供循序渐进的运笔练习和识字游戏作为支持。
高级:跟随孩子的节奏,在坚持积累了足够多的识字量,进行了足够多的运笔练习之后,开始进入系统书写和阅读阶段。
第五章 数学逻辑
数学启蒙要遵循逻辑顺序,从易到难,从具象到抽象,一步步通关:
第一步,10以内数量的对应;
第二步,十进制;
第三步,加减乘除的具象理解;
第四步,认识11~99,连续数到100;
第五步,连续数到1000和跳着数;
第六步,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阶梯练习;
第七步,抽象运算;
第八步,认识分数。
1~10的数量对应
数字1~10是数学的基础,就如同26个字母之于西方语言的关系。不过我们这里说让孩子认识1~10,可不是单纯、机械地让孩子记忆10个数字的顺序,而是让他理解数和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白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这才是更重要的。
首先借用红蓝数棒给孩子介绍具象数量。孩子通过用眼睛看、用手触摸来体验1~10的每个数字,同时学习数字的名称。一节数棒代表一个1,比如,5就由5节数棒组成,每一节数棒代表一个部分,孩子就会明白,5是由5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
接下来,当孩子可以非常稳定地数清楚每根数棒之后,就可以给孩子介绍磨砂数字了。我们描摹并且读出数字,孩子便能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来认识和书写每个数字符号。
最后将数字卡片与红蓝数棒一一对应,将1~10的数和量对应起来。深入探索数棒的话,还可以让孩子通过感官来体验10以内的加减法和有关5的乘除法。
认识0以及复习1~10
当孩子掌握了1~10的数量对应后,就要用到两个蒙氏教具:纺锤棒箱和数字与筹码,来帮助孩子复习巩固。
比如纺锤棒箱,孩子要先认出每个分格上的数字,然后放进相应数量的纺锤棒。红蓝数棒的每个数字呈现的是一个整体,而通过将纺锤棒放入对应的分格中,孩子会明白每个数字都是由单个的个体组合而成的。
孩子还会发现,第一个小分格是空着的,为什么呢?因为上面写着0,这时我们就可以简单地给孩子解释:“0就是没有,代表什么也没有。”孩子会觉得0这个概念很有趣,这时也可以给他介绍磨砂数字0。
纺锤棒箱之后就是数字与筹码。在玩纺锤棒箱的过程中,孩子已经将0~9这10个数字按照顺序摆好了,这样他就会明白这个天然的逻辑顺序,通过反复练习,就能强化这个顺序。在玩数字与筹码的时候,孩子需要自己将数字符号按照1~10排列出来,再在相应的数字下面放上等量的红色筹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自己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数字排序。
将筹码成对地摆放出来后,孩子自然会直观地发现,这10个数字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摆到最后是单个的,另一种摆到最后是双个的。时机合适时,还可以顺便给孩子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金珠十进制
等孩子熟悉了0~10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介绍十进制的概念了。
借助蒙氏教具中非常生动、直观的金色珠子,孩子可以触摸实体的1,10,100,1000,然后慢慢了解10里面有10个1,100里面有10个10,1000里面有10个100。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有视觉,也有触感和重量的体验。
珠子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算数和代数的初步体验,也是几何的具体印象。1是点,只有一个维度;10是线;100是面;1000是三维立体。
从具象的珠子再到抽象的符号,孩子会注意到每个数字后面有几个0。慢慢地,他会明白,用0可以占据一个位置,一个0代表一个数位。
介绍十进制
十进制展开,显示的就是算术演化的基本结构。孩子可以从中理解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理解过程比得知结果重要得多:将9个小珠子摆出来,就进位变成10的金色珠棒;将9根珠棒摆出来,就进位变成100的金色正方形;将9个方块摆出来,就进位变成1000的金色立方体。
最后我们引导孩子将珠子和卡片结合,完成数和量的熟练对应,比如给孩子4000,800,80,9这4张卡片,让孩子去取对应的珠子。最后将4张卡片叠放在一起变个“魔术”,变出一个超级大的四位数数字,给孩子示范四位数读法:四千八百八十九。
金珠四则运算
金珠十进制掌握之后,如果孩子对数数感兴趣,也可以先跳过四则运算,开始带孩子认识11~100,接着连续数和跳着数。如果孩子喜欢动来动去,那就和他一起开始金珠四则运算之旅吧。我们将金珠十进制和金珠四则运算统称为金珠游戏,在我看来,这是蒙台梭利博士最精妙的设计之一。
通过金珠介绍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从不进位到进位,从加法、乘法到减法、除法。
用珠子来演示加减乘除,同样要注意,重点是过程,结果并不重要。也许孩子拿错了量,算错了结果,这些都不重要,关键在于理解加减乘除各自的含义。
比如跟孩子一起做加法的游戏:可以让爸爸和孩子分别拿着一些珠子和对应的卡片,然后将珠子放在妈妈手中的大托盘里,妈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珠子,最后让孩子找到对应的卡片。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明白:加法就是将所有的都加在一起。适当的时候,可以介绍进位加法,启发孩子用之前介绍的转换游戏尝试换算。
减法就是爸爸从妈妈那里拿去一部分,孩子也可以继续从妈妈那里拿去一些,孩子在自由选取减数的时候,就有可能自然带入退位减法的内容。
邮票游戏
在孩子接触了最直观、形象的金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用稍微抽象一些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复习一下。邮票游戏也是蒙氏数学中的经典游戏,所谓“邮票”,是指用直接标记数字符号的大小统一的小方块来代表1,10,100,1000。
在开始进行邮票游戏之前,孩子需要将代表1,10,100,1000的金珠、邮票和数卡一一对应,然后学习书写与邮票量对应的四位数。
比起金珠游戏,邮票游戏更难的一点,除了呈现方式更加抽象外,就是开始要求孩子书写题目结果。刚才我们在四则运算的部分举了加法和减法的例子,那么这里就以乘法和除法为例。
其实,乘法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回归到运算原理上,就是将几个相同的数目加在一起。在金珠游戏中,当孩子理解了加法的概念后,就可以跟孩子玩一个特殊的加法游戏:爸爸和孩子拿着一样的数卡去取金珠,然后放在一起做加法,孩子自然会发现两个人拿的量相同,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跟孩子说:“我们将几个同样的量加起来,就是乘法。”因此在邮票游戏中,当孩子看到一个四位数乘以3,就会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取三次同样多的四位数,然后加在一起。
认识11~100
让孩子从0数到100,目的不是数数,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以及数与量之间的关系。
当孩子认识了0~10,并且通过金珠游戏了解了十进制之后,就可以继续认识11~19,再认识11~99。
与0~10的学习方法相似,先让孩子通过彩色珠子认识具象的数字,再慢慢引入抽象的数字符号。
将个位数与十位数结合,孩子便能构建出11~99的珠子模型。比如,17就是一个代表10的金色珠棒,再加上一个代表7的白色珠棒。于是,孩子自然会明白:17=10+7。
将11~19的珠子和符号,即量与数相对应,最后一个数字是19,由一个10和一个9组成。
连续数
在蒙氏教室里,有一个巨大的串珠架。
串珠架的最下边及最左边是金色串珠,分别是百珠链和千珠链。百珠链的100不再是一个正方形,而是展开成一整条串珠链。
孩子可以用小小的手指一个一个地指着小珠子按照顺序从1数到100,每数一个数字,还可以在一旁标记上对应的数字符号卡片。
千珠链的1000也不再是一个立方体,也是展开成一条长长的串珠链。
跳着数
串珠架上,100的金色珠链往上,平行摆放的是从1~9的平方链,即12,22,32……以及代表平方链几何意义的正方形。这9根平方链的数法,不同于百珠链和千珠链,而是要着重数每一节上的最后一个珠子,要和孩子一起大声数出来,并且在一旁标记好数字符号卡片。
跳着数珠链,显而易见,就是通过具象的感官体验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不仅如此,感官乘法还能为孩子未来的几何学习储备生动的感官印象。
练习四则运算
前面讲的金珠游戏和邮票游戏的活动,重点在于引导孩子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具象过程。在孩子已经熟悉了各种珠链的组合后,接下来就是越来越抽象的升级游戏了,这些游戏能够帮助孩子不断重复加减乘除运算,加深理解,辅助记忆。
记忆的最终结果就是搞定每一种运算的最后一个教具:空白表。我们主要以加法和乘法为例。
从加法板开始,我们给孩子提供加法题目,孩子就可以开始操作教具,自己写出答案了。
抽象算盘架
将算盘架与代表1,10,100,1000的金珠做对比,孩子会明白,一个绿色珠子代表1,一个蓝色珠子代表10,一个红色珠子代表100,最下面的绿色珠子每个代表1000。孩子一个个地拨珠子,每拨到10就进一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便再次复习了十进制。
像邮票游戏一样,可以让孩子摆放一定的量,然后在纸上写出对应的数字。当孩子能够写出算盘架上展示的四位数以后,就可以用算盘架做加减法了。
分数拼图
通过蒙氏分数教具,孩子能得到关于分割、分数的感官印象,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习分数的名称,自由探索分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开始做分数的四则运算。
我们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分数圆盘中选取一部分,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圆。
蒙氏爸妈三级通关
初级:生活中随时随地引起孩子对数字的注意,借助身边材料,比如水果、树枝、台阶、扣子等,带孩子掌握0~10的数量对应关系。
中级:用金珠来直观演绎十进制和加减乘除运算过程,用语言总结出加减乘除的含义,比如加法就是将不同人的金珠放在一起。借助彩珠和百珠链介绍1~100的数量对应。通过分数拼图来帮助孩子积累切割、分数的感官印象。
高级:利用专业设计的蒙氏教玩具,从具象到抽象带孩子进行加减乘除花样练习。借助平方链和立方链,练习1~1000的连续数和跳着数。最后通过抽象算盘架,带孩子进入完全抽象的数学世界。
第六章 科学文化
天文地理·地球仪
地球、大洲、国家这些概念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很是抽象,但是意义深远。从地理到天文,孩子能够在广阔的世界甚至宇宙中找到自我定位,拥有归属感。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小朋友,品尝不同地域的美食,在完成一次跨城或者跨国旅行之后,还可以在地球仪上为孩子指出去旅行的位置,从地球仪出发,再联系到各大洲的动物、植物、语言、文化等,可以说,地球仪是孩子打开科学文化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由于孩子已经具备了对水和土地的感性认知,所以我们先用孩子熟悉的具象内容带入,为他们介绍只有水和陆地的地球仪,然后再介绍不同大洲的七彩地球仪。
天文地理·平面地球拼图
等孩子熟悉了立体的地球仪,再给他呈现平面地球。拼图是非常好的认识平面地球的方式。一块拼图代表一个大陆,大陆的颜色和彩色地球仪一致。
天文地理·文化展示台
当孩子认识了大洲的名称后,我们就可以给他准备一些跟每个洲有关的照片、物件和童书绘本了。在孩子的房间里准备一个小小的展示台,将这块拼图和这些照片、物件还有童书绘本一一陈列出来。
当孩子认识了我们生活的亚洲之后,再给他介绍亚洲的国家,当然要重点介绍我们生活的国家——中国,了解我们国家不同的民族、方言和饮食习惯等。之后再介绍其他国家。
当孩子熟悉了一个国家的名称后,我们还可以给他准备与这个国家有关的照片、物件和童书绘本,以同样的方式在孩子的房间里陈列、展示出来。也可以带着孩子去这个国家的餐厅品尝美食、听这个国家语言的歌曲、结识这个国家的朋友或者欣赏这个国家的建筑。
天文地理·地形地貌
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给孩子介绍地形、风、火山爆发等。
比如给孩子介绍地形,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地形模型,通过黏土和水的位置对比,帮助孩子生动地了解几个地理概念:湖和岛、峡湾和半岛、海湾和海岬、海峡和地峡、湖泊群和群岛等。
天文地理·初识天文
5岁左右,孩子可能就会热衷于提出很多关于宇宙的问题,他们也逐渐能够理解非常抽象的天文概念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仰望星空,借助相关科普书,给孩子讲解太阳系、月相变化等知识了。
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帮助孩子具象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天文知识。比如,利用孩子爱吃的奥利奥饼干,就可以完整地展示月亮由圆到缺再到圆的完整月相变化过程。
动物植物·生物分类
大部分孩子对动物和植物都有着天然的浓厚兴趣。我们可以先对生物种类进行分类,然后再发现相似、建立联系。通过分类和建立联系的方法,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观察和思考,从而全面、深入地了解生物世界,并且明白生物存在的意义。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对待生物的态度会真正地帮助孩子建立最初的环保意识。
当孩子认识了很多动物、植物之后,就可以借助小模型或者小卡片对生物物种进行分类了。据科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上约有870万种生物,这么多种类,如果没有分类意识,就很难系统地认识和研究。因此,分类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第一步。
我们的分类结构是:先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再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最后是动物和植物的详细分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为所有事物都有生命,因此他们分不清楚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用真的小猫和玩具小猫来比较,和孩子探讨得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需要呼吸,需要吃喝拉撒,都会经历出生、成长、老化和死亡这个过程。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找找看,身边的东西中,什么是生物,什么不是生物。
再将生物进行分类。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孩子只需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即可,重点是做动物和植物的分类游戏。
动物与植物的分类
和孩子一起探讨动物和植物的区别,比如动物可以移动位置,植物是在一个位置保持不变的;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动物却不能,所以动物要动来动去找食物等。
动物植物·动物
认识动物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带孩子在户外认识不同的动物种类。先从小区里的小花园开始,看看能找到多少种小小的昆虫。可以在池塘边一起欣赏各种鱼,雨后听青蛙们演奏“交响乐”。
我们可以带孩子去野外,发现各种动物的踪迹,悄悄观察小松鼠吃坚果的模样。
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在那里,他们会见到平时见不到的动物,比如凶猛的野生动物、罕见的极地动物、半夜才出现的夜行动物等。
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里养乌龟、蚯蚓、小猫、小鸟等。和孩子一起持续地观察,了解动物的习性,教孩子如何照顾小动物。比如养小鸟就要定期清理笼子,每天换水和添加食物。
当孩子积累了大量对动物的直观印象后,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给动物分类了。分类方式不是唯一的,但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再进一步可以分为: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和昆虫。
我们可以通过拼图、模型或者绘本,给孩子介绍每种动物的身体部位、生命轨迹等。
我们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对动物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动物的生活环境来分,是生活在水里、陆地还是天空。
动物的生活环境多种多样,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惯都要非常适应这个环境才行。
当孩子熟悉了动物的各种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跟他玩一个动物猜谜游戏了。将很多张动物卡片在地毯上铺开,陆续给出线索,让孩子逐步做排除,最后留下的就是谜底动物。比如告诉孩子,这个动物是哺乳动物,孩子就可以将其他类别的动物拿走。按照一系列的提示,孩子最终就能找到谜底动物。
动物植物·人
人是动物的一种,属于哺乳动物,并且是大自然中最高级的动物。通过相关书籍,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人体器官和系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工或者对话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
在给孩子介绍人体的时候,注意要同样自然地介绍隐私部位,并给予孩子保护隐私的意识。
当孩子开始对“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感兴趣时,要给予孩子简短而科学的解释:“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最后发育成胎儿。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待了几个月,宝宝就出生了。”
在跟孩子一起跑步的时候,也是给孩子介绍呼吸系统的绝佳机会。
动物植物·植物
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带孩子从认识树开始,再到认识叶子、花、果实和种子。
树
带孩子认识树木的时候,要告诉他树的不同部位: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树根的一小部分,要是把树根挖出来的话,可能比整棵大树都要大得多。这么大的树根,紧紧地抓住土壤,从土壤中汲取水和养分,而且这样,树也不容易倒。
树干是树的主要部位,从树干上延伸出树枝。树干和树枝将树根汲取的养分运输到树叶上。树叶吸收了从树根、树干、树枝送来的养分,然后通过光合作用,树才能成长。
简单地解释光合作用,就是当阳光照射到树叶上时,树叶就开始工作,生产出很多汁液,再运输到树的各个部位。
先让孩子在大自然中产生最生动的感官认识,之后回到家再做对应的涂色或者拼图练习。
叶子
秋天时,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收集各种落叶,然后按照叶子的形状进行分类。和孩子一起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叶子的细节,孩子会发现大自然之美:世界上竟然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
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叶子上的这些小突起,叫作叶脉。它们就像我们身体里的血管一样,可以让叶子里的汁液流通。我们可以一起描画出叶脉来。”
花
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种花、插花。欣赏花的美丽之后,再和孩子探讨为什么花这么美。
果实和种子
在和孩子一起品尝水果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将水果从侧面切开,带孩子一起观察果实的结构,认识果实的不同部位,探讨果实的作用。
动物植物·生态系统
当孩子对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了。比如和孩子一起观察鱼缸。
当孩子对动物之间谁吃谁产生了兴趣时,我们就可以给他介绍食物链的概念了:蚂蚱吃草、鸟吃蚂蚱、蛇吃鸟、猫头鹰吃蛇、微生物分解猫头鹰尸体和凋零的叶子。这就是一条食物链。食物链大多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不过在这条食物链上,每一种动物的食物不一定是单一的,比如蛇还会吃青蛙。于是我们可以再从蛇引出一条食物链。
如果我们把很多食物链都画出来的话,就会看到这些食物链形成了一个网,叫作食物网。
大自然中,如果一种动物变少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比如蛇变少了,那猫头鹰的食物就会变少,很多猫头鹰可能就会饿死,也会变得越来越少,而蛇吃的鸟却会因为蛇变少了而变得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时间历史·日历、周历和年历
时间是个无比抽象的概念,很难跟孩子解释清楚,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用具象的方式将时间仪式化,带孩子一起感受时间、认识时间和管理时间。通过思考时间、了解历史,可以和孩子展开哲学讨论,讨论什么是爱、什么是金钱、什么是和平……
我们可以制作日历、周历、年历,分别记录一天、一周、一年的时间历程。
日历可以用照片或者图画的方式记录下一天的流程,按照顺序粘贴在一张长长的纸上。这样便于孩子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也可以预测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制作一周的长卷图。因为每周的安排可能会稍微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将一周长卷图设计成可移动式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逐渐了解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
让孩子最兴奋的还要属年历了。我们可以按照孩子的身高,在房间的墙壁上粘贴一卷6~7米长的横向年历,形象地展现一年的历程。
长卷年历上每个季节、每个月份的开始处我们都用文字和图片标记出来,每天早晨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找到这一天的位置,然后粘贴星期几的标签。
一年中的重点事件,比如家庭成员的生日,可以让孩子提前自由选择粘贴纸做备忘。
时间历史·沙漏和时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用不同时长的沙漏,随机让孩子形象地了解3分钟是多久,10分钟是多久。
等孩子对时间有了基本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跟他介绍时钟了,告诉他:“沙漏能用来计算很短的时间,时钟可以用来计算一天的时间。”
当孩子掌握了数学中1~12的数量对应后,我们便可以购买或者自制一个简易时钟来教孩子认识时间。先介绍时钟上的12个数字,告诉孩子这些数字代表时间,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然后移动时针,和孩子一起从1点读到12点。
当孩子通过数学中的金珠和彩珠能够熟练地连续数和跳着数后,再给孩子介绍分针。首先和孩子一起发现时钟上的“12”和“1”之间分成了5格、“1”和“2”之间也是分成了5格,以此类推。然后给孩子解释1格代表1分钟,和孩子一起5分钟、5分钟地数,一直数到60分钟。在此过程中,孩子明白了1小时分为60分钟,比较长的指针叫作分针,分针指向几就是几分钟。最后和孩子一起观察时钟,发现分针转一圈,时针才走一格。
当孩子认识了分数后,我们还可以给他介绍一刻钟、半小时,等再晚些,再给孩子介绍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时间概念。
时间历史·生日
在蒙氏学校,孩子们过生日是别具一格的,而我们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举办一个蒙氏风格的生日聚会。比如为孩子制作一本生日小册,从出生开始,每一页粘贴上孩子这一年的经典照片,写上这一年孩子成长中的经典故事。
在孩子生日当天,所有家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摆放一个用彩纸制作的太阳。妈妈在旁边点亮几根蜡烛。孩子手捧地球仪,站在妈妈身边。妈妈打开生日小册,给大家展示孩子出生时的照片,并念道:“×年×月×日,×点×分,×××在×××出生了……”
然后让孩子手捧地球仪围着太阳转一圈,再回到妈妈身边。孩子吹灭一根蜡烛,妈妈展示孩子1岁时的生日照片,说道:“今天,×××满1岁了,这一天发生了……”
接着,孩子继续手捧地球仪围着太阳转一圈,回到妈妈身边,再吹灭一根蜡烛。以此类推,一直到孩子当前的年龄。这时,孩子会吹灭与当前年龄相应的所有蜡烛。
时间历史·年龄
当孩子对自己的年龄有了基本的概念时,就会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年龄,这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个年龄调查统计表。在一张纸上,纵向写上家庭成员的名字,从孩子开始,接下来是妈妈、爸爸、爷爷、奶奶……每个方格代表1岁。当孩子看到爷爷奶奶下方长长的方格时,一定会惊叹不已。
在这项活动之后,我们就可以制作家庭树,帮助孩子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
5岁之后,孩子会逐渐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开始好奇过去发生的事,这时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老照片,讲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妈妈的妈妈的故事,甚至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故事。也可以给孩子介绍有关人类历史的书籍。
科学实验·空气
在天文地理部分,孩子已经了解了地球表面是由土和水组成的,而地球周围全部都是空气。空气无色无味,那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帮助四五岁的孩子了解空气的存在呢?
我们可以准备一盆水和一个空瓶子。先问问孩子瓶子是不是空的,孩子检查之后说是空的。我们将瓶口向下慢慢放入水中,瓶口一直在水里。这时慢慢会有很多泡泡冒出来,说明瓶子不是空的,里面有很多空气。
孩子往往会对烛火着迷。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跟孩子一起做个小实验。将杯子罩在点燃的蜡烛上,发现蜡烛很快就灭了。为什么呢?因为蜡烛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才能燃烧,当杯子里的氧气用完时,蜡烛就熄灭了。
我们还可以将杯子和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盆里,孩子会看到,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水也在逐渐往上升。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讨这是为什么。
科学实验·水
孩子洗澡前,我们可以准备一堆能浸水的小物品,比如玻璃球、塑料球、气球、瓶盖等。孩子洗澡的时候,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将这些东西一个个放到澡盆中,看看会发生什么。比如将玻璃球放到水中,玻璃球沉下去了;塑料球放入水中,塑料球浮起来了……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尝试,不断跟他重复“沉”和“浮”这两个概念。
再比如,我们还可以跟孩子尝试将不同的液体倒入清水中,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结果,比如油、糖水、盐水等。实验结束后,这些结果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记录下来。
当孩子对空气和水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后,我们就可以准备三个相同的瓶子:一个瓶子里放土;一个瓶子里放水;还有一个瓶子里什么也不放,代表空气。再准备三个名称标签,分别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然后和孩子讨论除了土以外,还有什么是固体,比如桌子、杯子等;除了水以外,还有什么是液体,比如牛奶、果汁等。
科学实验·重力
秋天时,看到落叶飘零,我们可以问孩子一个问题:“为什么落叶会飘落下来呢?”由此可以给孩子讲述牛顿的故事:“有一位科学家,名叫牛顿,有一天他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回到家再和孩子一起看看地球仪,再次提问并引发孩子思考:“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却不会从地球上掉下来,也不会飘到空中,这是为什么呢?”
在用简单的语言给孩子介绍了重力的概念后,我们可以再跟孩子做一个实验:准备好一堆小物品,比如羽毛、笔等,让孩子站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个物品,举到最高,再自然地松开手。
孩子会发现,所有的物品都会下落,不管是重的还是轻的,也不管是什么形状、什么材料。之后再跟孩子一起观察不同物品下落的速度和路线,做好观察记录。最后拿出两张一模一样的纸,跟孩子一起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它们下落的速度不一样。
科学实验·磁力
在孩子眼里,磁铁大概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可以准备一块磁铁和一筐小物品,跟孩子一起做个磁力实验。选择一个物品去靠近磁铁,看看能不能被吸住。如果孩子已经会写字或者画画了,可以请孩子做实验记录,将物品分为可被吸和不可被吸两类。
我们也可以准备一小盒别针,把它们一个个吸到磁铁上,形成长长的链条,让孩子感受一下磁铁的力量有多大。
我们还可以准备两个小碗,一个小碗里放普通的沙子,另一个小碗里放一些铁砂。然后用手绢将磁铁包住,去吸铁砂,孩子会发现,磁铁吸附了铁砂;再拿磁铁去吸沙子,孩子会发现,磁铁并不能吸附沙子。最后将沙子和铁砂混合在一个大碗里,再用手绢包着磁铁去吸,孩子会发现,磁铁能将铁砂都吸出来,从而将铁砂和沙子分离开。
科学实验·声音
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将手放在我们的声带处,大声说话,让孩子感受声带的震动。再让他把手放到自己的声带上,感受震动。然后跟孩子解释,声音是物体的震动产生的,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当孩子对声音的传播有了基本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小实验了。我们可以用保鲜膜将小盘子包住,表面绷紧,再撒一些盐粒在上面,轻轻拍打保鲜膜,盐粒会跳起来。让孩子把嘴巴接近保鲜膜大声说话,但是注意不能大喘气,然后就会发现,这样做也能让盐粒跳起来。
我们还可以用长长的线将两个酸奶盒大小的空盒子连接起来,制作一个简易电话。我们和孩子相隔很远,一个人在线一头冲着盒子说话,另一个人在线的另一头听盒子里的声音。
先提出问题引发孩子思考:“为什么隔这么远还能听到声音呢?”
再给孩子解释:“我们的声音会在空气中震动,同样也能让盒子震动,让线震动,再让线那一头的另一个盒子震动,然后从另一个盒子通过空气传到你的耳朵里。”
蒙氏爸妈三级通关
初级: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了解不同的文化,参观科学文化博物馆,阅读科学文化类的童书。认真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书籍或者互联网来寻找答案。
中级:能够从整体到局部为孩子展现科学文化各个领域的全貌,并根据孩子的节奏和兴趣,进行某一条支脉上的细节拓展。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条支脉的探索,都需要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介绍方法。
高级:拥有独立的科学思维和开放的文化心态,能够灵活、自然地将科学文化教育融入生活,随时随地鼓励孩子自由地探索、思考和批判。
尾声 回归蒙台梭利教育哲学
成长的四个阶段
蒙台梭利博士将人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0~6岁的婴幼儿期、6~12岁的儿童期,12~18岁的青少年期,以及18~24岁的成年期。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成长任务。婴幼儿期的成长任务是身体独立,儿童期的成长任务是心智独立,青少年期的成长任务是社交独立,成年期的成长任务是精神、道德等全面的独立。
发展的正常化与偏差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用黑色显示,意味着这两个阶段是集聚能量的塑造过程,也是最不稳定的阶段。我们都能感受到,在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孩子会变得情绪起伏大、自我意识强烈,这段时期对父母的挑战也最大。
如果孩子在这两个阶段能够在具有稳定支持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就会呈现出“正常化”的状态。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正常化”不是我们常人理解的正常,而是身心能量的统合,外在表现为:热爱现实生活、有秩序、有兴趣、专注、独立、有创意、有分享愿望、有一定界限甚至逐渐表现出自律……
如果在这两个阶段,孩子没有获得具有稳定支持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在这两个阶段的后半段,即3~6岁和15~18岁,孩子就会表现出“行为偏差”,这会尤其地挑战父母的耐心和权威。具有“行为偏差”的孩子可能会呈现出混乱无序、动作失调、极度害羞、争吵不休、占有欲强烈、极度自私、贪婪、奢侈、恐惧、口吃、懒惰、不安全、无法专注、沉迷虚幻世界、自卑、极度依赖、谎话连篇、毫无规矩等行为。
那该如何帮助孩子趋向“正常化”地发展,又该如何帮助他矫正“偏差”的行为呢?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方案是:让孩子做有意义的活动。
那什么是有意义的活动呢?就是我们在书中提供的这些活动。实践中,我们要通过观察孩子,捕捉孩子的兴趣、识别孩子的敏感期,然后参考书中的这些活动方案为孩子准备适宜他的个性化活动。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由此让他进入专注的状态,实现自我建构,从而趋向正常化。
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
如果说青少年期的变化是外显的,那么婴幼儿期的变化则更多是内化的,而且具有印刻式的深远影响。
蒙台梭利博士称这个阶段的孩子拥有吸收性心智,即婴幼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融入人格,伴随一生。
人的一生中,大脑在可塑性最强的前6年里,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身边环境中的一切,而这6年,正是孩子最依赖父母的时候,可见,大自然赋予了我们机会和责任,错过了便不能再来。这便是为什么发展中的行为偏差在3~6岁时还能够修复,而到了可塑性更低的青少年期,就不再那么容易修复了。
孩子会自然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这叫吸收性心智,而当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一部分内容表现出强烈、持续的兴趣,并且乐此不疲地重复时,这便是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敏感期”到来了。
如果孩子的敏感期被环境支持的话,他就会非常轻松地获得某项能力;而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同样的学习对孩子来说就会变得尤为吃力,并且还很难达到同样的效果。不仅如此,敏感期的发展如果得不到辅助支持甚至被阻碍的话,孩子还会表现出烦躁、易怒,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行为偏差。
3~6岁的孩子多集中在感官精细化、语言、动作、社交发展这4个敏感期中。
自律、自由与限制
其实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实现自由与限制的平衡。这两者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在家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自由,让他实现充分的自我探索,发展自由意志。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他喜欢的探索内容和探索方式,也可以自由地开始和结束。不过,父母要给予孩子基本的限制,限制的原则就是不伤害自己、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环境。比如,孩子可以到处摸,但是禁止摸灶台;可以选择不午睡,但是不能大喊大叫影响别人休息;探索大自然的时候,只可以捡,不可以摘。
限制也有不同的等级,有的是完全禁止,有的是不可以,有的是不鼓励。父母要在生活中灵活地平衡自由与限制,成为有权威的民主父母。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自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自我中心(0~3岁半左右);
他律(3岁半左右~5岁);
自律(5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