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通论——长江中上游新石器》(张之恒)保姆级!记忆框架!!!
此笔记将《中国考古字通论》中的长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尽结,包含与新石器考古相关的文化的分期、分布和考古学文化内涵(陶器分期、聚落特征、文化关系及意义等)总结,整理成记忆导图框架,旨在能够帮助自己和需要的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记忆,便干更好堂握与此相关之内容。
编辑于2022-08-10 15:51:55 山东省此笔记将《中国考古字通论》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尽结,包含与新石器考古相关的文化的分期、分布和考古学文化内涵(陶器分期、聚落特征、文化关系及意义等)总结,整理成记忆导图框架,旨在能够帮助自己和需要的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记忆,便干更好堂握与此相关之内容。
此笔记将《中国考古字通论》中的长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尽结,包含与新石器考古相关的文化的分期、分布和考古学文化内涵(陶器分期、聚落特征、文化关系及意义等)总结,整理成记忆导图框架,旨在能够帮助自己和需要的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记忆,便干更好堂握与此相关之内容。
此笔记将《中国考古字通论》中的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尽结,包含与新石器考古相关的文化的分期、分布和考古学文化内涵(陶器分期、聚落特征、文化关系及意义等)总结,整理成记忆导图框架,旨在能够帮助自己和需要的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记忆,便干更好堂握与此相关之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此笔记将《中国考古字通论》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尽结,包含与新石器考古相关的文化的分期、分布和考古学文化内涵(陶器分期、聚落特征、文化关系及意义等)总结,整理成记忆导图框架,旨在能够帮助自己和需要的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记忆,便干更好堂握与此相关之内容。
此笔记将《中国考古字通论》中的长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尽结,包含与新石器考古相关的文化的分期、分布和考古学文化内涵(陶器分期、聚落特征、文化关系及意义等)总结,整理成记忆导图框架,旨在能够帮助自己和需要的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记忆,便干更好堂握与此相关之内容。
此笔记将《中国考古字通论》中的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尽结,包含与新石器考古相关的文化的分期、分布和考古学文化内涵(陶器分期、聚落特征、文化关系及意义等)总结,整理成记忆导图框架,旨在能够帮助自己和需要的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记忆,便干更好堂握与此相关之内容。
长江中上游新石器
仙人洞和玉蟾岩文化遗存: 14000-9000,8300-8000
仙人洞:20000-9000
第二层是上层 1.4—0.9万,第三四层是下层 2—1.5万
上层出土:
陶器:
均碎片,夹砂红陶,质地粗疏,沙粒大小不同,火候低,手制,厚胎,厚薄不均
绳纹为主,刻划纹 圆窝纹
直口 微侈 内敛,平底 圜底
吊桶环:8300—8000
岩蓬遗址,是仙人洞的临时营地和屠宰场
水稻起源重要线索
石器:无磨制石器,砍斫器 刮削器 切割器 石刀 锄形器,粗糙,中小型器为主,缺乏细小石器
骨器:骨铲 骨锥
陶片:数量很少,黑褐色,火候低,厚胎,夹碳和粗砂,贴塑,内外均饰编制纹
水稻谷壳:人类干预痕迹,晚期稻作农业形成和发展
天然食物,石灰岩洞穴,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 鱼类,
彭头山文化: 8500—7500
房屋:大型地面建筑 小型半地穴式房屋
墓葬:18座,坑小浅,方形 长方形 圆形 不规则形,大多为二次葬(不见人骨),一次葬
陶器:
红色 褐色,有红色陶衣,器小多捏塑成型,大器多泥片贴塑
绳纹 剔刺纹 戳印纹 刻划纹 镂孔 花边,纹理较乱
多歪斜,器表凸凹不平,口沿波浪起伏
深腹罐 小口双耳壶 盘 钵 釜 支架 碗 碟 盆 三足罐
石器:
细小石器 大型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刮削器 锥形器 雕刻器 砍斫器 石锤 刮削器 石棒 钻孔石管,石斧,通体细磨
稻壳稻谷:
稻作农业诞生阶段,锄耕农业早期阶段,村居农业阶段
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 7400-7000
皂市下层文化:7200—7000
石器:
大型打制石器 燧石小石器 磨制石器
稍加修整,保留天然砺石面
砍斫器 刮削器 盘状器 穿孔盘状器 网坠 石球 石片石器,不见加工痕迹
长刮器 短刮器 长身短刮器 切割器 体型不大为主,磨制精致
锛 斧 凿 刀 磨棒
陶器:
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红、红褐陶,手制,泥条盘筑为主,泥片贴筑
绳纹 刻划纹 及其组合为主,篦点纹,镂孔
圜底器最多,圈足器 平底器
圈足盘 平底盆 双耳平底罐 圜底罐 圜底钵 釜 支架
家畜:人工饲养猪牛羊
城背溪文化:7400
城背溪遗址,发现于湖北省枝城市
陶器:
泥片贴筑法,厚薄不均,陶胎含大量碳化物,火候低
粗绳纹 锥刺纹 刻划纹 镂孔
圜底器最多,圈足器 平底器 矮三足器
圜底罐 圜底钵 圈足盘和碗 圆鼓腹釜 大口釜 支座
石器:刃部磨制精细,保留砺石面,斧 锛 凿 锤 球 网坠 砍斫器
大溪文化: 6500—5300
石器:
三峡地区,多打制;三峡以东,多磨制,不精细。斧(巨型石斧) 锛 铲 锄 矛 镞
早期,器型大,磨制粗糙,不见钻孔 || 中期,器变小,磨制精致,钻孔普遍
陶器:
早期 || 中期 || 晚期
红陶为主,灰、黑陶 || || 黑陶为主,灰陶
素面为主,弦纹 镂孔 || 戳印文 瓦棱纹 刻划纹 弦纹 篦刷纹 附加堆纹 ||
彩陶很少 || 增多 || 衰退
釜 制作 鼎 碗 簋 钵 盘 筒形瓶 曲腹瓶 细颈瓶 带花纹陶球 各种器盖
地域文化面貌区别:
长江三峡区 || 三峡以东区 || 洞庭湖北岸区
石器:砺石,大型厚重,粗糙,精磨很少 || 形体较小,磨制精致 || 同东区
釜 支架为主,出现鼎,圈足盘多于碗 盆,特色:筒形瓶 陶球 || 鼎为主,釜较少,其余同三峡区 || 同大溪文化区别大
房屋:
半地穴,圆形
地面建筑,圆形 方形 长方形
墓葬:200多座
一次葬为主,二次葬,头向南,瓮棺葬,埋葬比较密集
仰身直肢葬 曲肢葬(特色) 俯身葬
大部分有随葬品,生产工具较多,玉 石 骨 蚌 牙制的装饰品
鱼 龟 狗随葬
屈家岭文化: 5400-4500
一、分期
A 早期,
工具:
石器:磨制粗糙,斧 锛 铲 刀 凿 钻 敲砸器,大型柱状石器 扁平梯形石锛 穿孔石铲
陶质工具:大型黑、灰纺轮
陶器:
灰黑陶为主,灰陶次之,手制 轮制,厚胎为主
弦纹 划纹 圆点 重圈纹 波浪纹 陶***索纹
鼎 钵 碗 爹 盘 罐 壶形器 杯 盂,圈足发达
朱绘黑陶颇具特征
墓葬:
南北向,无墓坑,随葬品多为日用陶器
B 中期,
房屋:
较多,长方形单间、双间 圆形单间,两、三件一行 三间“品字形排列”,红烧土筑成
工具:
石器为主,通体磨光增多,斧 锛 镰 铲 镞 刀 凿 矛 杵 钻 球
陶制工具,(彩陶/无彩)纺轮,最具特征
陶器:
灰陶为主,黑陶,红陶,轮制增加,
彩陶增加,蛋壳彩陶
素面磨光为主,凸凹弦纹 附加堆纹 划纹 篮纹 镂孔
鼎 甑 钵 盆 都 盂 壶形器 碗 碟 器盖
有些特征与中原庙底沟二期文化相似
墓葬:
数量很少,成群墓葬不见,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
豫南 湖北湘北
少量瓮棺葬 无葬具,无墓坑,随葬品少
C 晚期,
工具:彩陶纺轮数量增多,形制变小
陶器:
灰陶为主,红陶增加,手制 轮制
绳纹 弦纹为主
袋足鬶的出现,标志着向青龙泉三期文化过渡
二、城址
城头山古城
屈家岭早期晚——晚期或更晚,圆形,9万平米
四城门,中心高四周低,东门卵石路面排水,护城河,中部夯土台基
走马岭古城
不晚于屈家岭——石家河,不规则椭圆形,7.8万平米
五城门,有护城河遗迹,东北高西南低,西南水门,房屋在东北高地
阴湘城
屈家岭早——石家河之前,圆角长方形台地,12万平米
四城门,北门为水门,有护城河遗迹,城垣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早期,城垣经过简单夯打城垣下有大溪文化壕沟,出土大量炭化稻米和稻谷
马家垸古城
屈家岭晚石家河早建造,南北向梯形,24万平米
城垣上有防御性建筑台基,四城门,东西城垣南似有水门,有护城河,北部一片夯土台基
石家河古城
屈家岭时期建造,石家河是主要使用阶段,圆角长方形,城垣内面积120万平米
城垣 护城壕 壕外土台,城垣堆筑,布局制度化,西北部墓葬区和宗教活动区南部居住区,北部非一般性建筑
城特征:
均护城壕 城垣 城门几部分构成
面积大的石家河古城和马家垸古城位于江汉平原北部,晚期与黄河地区黄帝部族战争结果有关
面积一般比黄河流域大,文化期一般在屈家岭时期为主,石家河时期,黄河流域多龙山时期
晚期墓葬看,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出现,城已经等级分化,侧面反映社会变革
三、年代和社会
屈家岭文化中期与庙底沟二期文化相当
农业畜牧业发达,水稻,猪 狗 羊 鸡
屋子排列反映了父系家族居住的需要。墓葬多分散单人葬,氏族血液纽带松弛。进入父系制阶段
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和桂花树三期文化:4500-4000
1.石家河文化:
城址
陶器:
泥质灰陶最多,泥质红陶
篮纹最多,绳纹 叶脉纹
常见器型:高领罐和深腹夹砂缸
墓葬:有的二层台,墓坑和人骨胶泥封贴,仰身直肢葬为主
2.青龙泉三期文化:
生产工具:
石器为主,琢磨和通体磨光为主,斧 锛 锄 刀 镞 纺轮,特征:长方形穿孔石刀 有肩石锄
骨、陶制工具较少,陶纺轮数量较多,少数彩绘
陶器:
泥质、夹砂灰陶为主,泥质、夹砂红陶,泥质黑陶,手制为主,制作粗糙,出现轮制陶器
素面磨光为主,篮纹为主,附加堆纹 方格纹 弦纹 锥刺纹 绳纹 镂孔
彩陶极少,花纹简单
鼎 釜 鬶 甑 万 钵 都 盘 北 高圈足杯 罐 瓮 盆 盂 壶 缸 器盖 器座 研磨器 独有:斝
墓葬: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或西北,有的猪下颌或猪头随葬
3.桂花树三期文化:
房屋:方形为主,地面建筑为主,“浅坑立柱”
陶器:
泥质灰陶 夹砂灰、褐陶为主,泥质磨光黑陶 泥质黄白陶(特征) 具有红衣的泥质红陶,手制为主,轮制,大型泥条盘筑,小型多捏塑
篮纹 方格纹 绳纹 附加堆纹
三足器和圈足器发达
鼎 鬶 锅 甑 缸 豆 壶 盘 缸 尊 碗 擂钵
宝墩文化:
宝墩古城,新石器晚期
60万平米,夯筑城垣,板状夯具 棍,逐层斜坡夯筑,不见城门遗迹。
石器:小型石器为主,斧 锛 凿,均磨制精细
陶器:
泥质为主,夹砂
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为主,戳印纹 划纹为主,瓦棱纹 弦纹,陶纺轮。
夹砂灰陶为主,夹砂褐、外褐内黑,绳纹为主,戳印纹 划纹 凹弦纹 镂孔,平底器为主,圈足器。
芒城,龙山文化时代
不规则长方形,12万平方米,夯筑城垣,夯层不规则,似堆筑。
石器:均磨制,斧 锛 凿
陶器:
手制加慢轮修整为主,泥质为主,夹砂
泥质黄褐、橙黄为主,灰陶,较软,素面为主,平行划纹 几何纹,弦纹。
夹砂褐陶为主,绳纹为主,戳印纹
鱼凫城,新石器时代晚期
不规则多边形,32万平方米,斜坡堆筑。
石器:小型为主,磨制为主,锛为主,斧 凿 穿孔石器
陶器:
夹砂黑陶为主,夹砂、泥质灰陶 泥质褐陶,黑皮陶
泥质陶,戳印纹 篦划平行线纹 水波纹,弦纹 瓦棱纹,小平底假圈足敞口罐、圈足器占一定比例
夹砂陶,绳纹,戳印纹 镂孔,圈足器 带耳器占一定比例
郫县三道堰古城
长方形,32.5万平方米,第一期堆筑,第二期斜坡堆筑。
石器:小型石器为主,磨制,斧 锛 凿
陶器:
夹砂为主,泥质,褐陶为主,灰 黄 红陶
绳纹 划纹 戳印纹 弦纹 瓦棱纹 镂孔
双河古城
15万平方米,结构与芒城相似
城特征:
均采用坡状堆筑法夯筑,城垣外无护城壕,文化面貌相近,相互间有早晚差异。有的特征与屈家岭文化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