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发展和培养,末尾还提到幼儿情绪疗法。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全面概述,考教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以免遗漏知识点。同时,便于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教导和培养。
编辑于2022-08-14 18:59:56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带有书面图片,学前儿童意志到概述、特点和培养都有较详细的介绍。考幼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这一章内容,在我的主页里,每一章我都有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学前儿童的动作和意志发展。这个导图有利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希望可以帮到宝妈和幼教。谢谢啦!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发展和培养,末尾还提到幼儿情绪疗法。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全面概述,考教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以免遗漏知识点。同时,便于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教导和培养。
学前儿童言语的概述、发生与发展和培养,其中还包括书面言语的发生和发展。这个导图是根据学校的书总结出来的,内容完整,是近期学前儿童言语心理学的总结,考幼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防止考试知识点疏漏,也便于知识记忆。同时,方便幼师工作者和宝妈对学前儿童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进行相应的培养与教育。谢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带有书面图片,学前儿童意志到概述、特点和培养都有较详细的介绍。考幼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这一章内容,在我的主页里,每一章我都有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学前儿童的动作和意志发展。这个导图有利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希望可以帮到宝妈和幼教。谢谢啦!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发展和培养,末尾还提到幼儿情绪疗法。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全面概述,考教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以免遗漏知识点。同时,便于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教导和培养。
学前儿童言语的概述、发生与发展和培养,其中还包括书面言语的发生和发展。这个导图是根据学校的书总结出来的,内容完整,是近期学前儿童言语心理学的总结,考幼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防止考试知识点疏漏,也便于知识记忆。同时,方便幼师工作者和宝妈对学前儿童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进行相应的培养与教育。谢谢!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情绪情感伴随着认知过程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
根据心理体验的层次
一般把低级的、简单的、与人的生理需要联系密切的体验称为情绪
一般把较高级的、复杂的、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称为情感
特点
情绪较不稳定、冲动性强、较外露
情感则较稳定、冲动性弱、较内隐
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则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
情绪的状态
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且情绪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
心境
是一种微弱、持久而稳定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弥散性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
积极、良好的心境会使人产生万事皆如意之感,能使人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活动效率,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容易被激怒,甚至垂头丧气,遇到困难也难以克服,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长期)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具有冲动性,发生时强度很大,它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并伴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表现:狂喜、暴怒、绝望、惊厥
引起因素
强烈的欲望和明显的刺激
人的状态: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缩小,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动,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行动意义及预见行为的后果
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不良的激情是十分有必要的
积极的激情则是推动人行动的巨大动力,能激发人的上进心与斗志,调动人的身心潜在能力
应激
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特殊情绪状态。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产生条件: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件又需迅速采取重大决策时,就可能导致应激状态
可能的表现
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准确有力,及时脱离险境
与人的意志力是否果断、坚强,是否有类似情况的行为经验有关
情感的类型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分
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举止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敬佩、赞赏、憎恨、厌恶等
是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
一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态度和道德品质,常常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人认为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举止符合道德标准、道德需要时,就会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反之,否定情感。
内容: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和民族的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对集体的集体主义感和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等
理智感
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与人的求知欲、好奇心等认知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对人的智慧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的某些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
客观事物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东西都能引起美感体验
两个明显的特点:愉悦性和带有倾向性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情绪是学前儿童适应环境的方式,是进行交往的工具
婴儿出生时还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
情绪情感具有动机功能,是行动的唤起者
在学前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前儿童乐于做各种喜欢的愉快的事,不愿或拒绝的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
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认识与行为的组织者
积极情绪情感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情绪情感的组织作用的表现
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学前儿童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
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学前儿童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情绪情感的品质特征是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情绪情感的发展影响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学校儿童基本情绪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情绪逐渐分化
一般认为,学前儿童1岁以后情绪开始逐渐分化;2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哭
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是不愉快的情绪的表现
哭,最初是生理性行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带有社会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及学会使用语言和动作表达不愉快情绪,婴儿哭的现象便逐渐减少
笑
笑是愉快的表现。
笑比哭发生晚。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内源性的笑,主要在睡眠中,三个月后会逐渐消失,是一种生理性行为。(熟睡时会嫣然一笑)
发展
大约在第三周时,婴儿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如温柔的触摸、妈妈的柔美的声音)。
3~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不会出声的笑;3~4个月后才会大笑。
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只对亲近熟悉的人笑的更多,这是婴儿社会性笑出现的标志。
笑对孩子的情绪发展乃至身心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孩子的笑使周围氛围轻松、活跃、愉快。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愉快的情绪进一步分化。
愉快情绪的表现手段也不再仅限于笑的表情。
表达愉快情绪,不只是使用面部表情,还会更多地用手舞足蹈及其他的动作来表述。
恐惧
是有机体因受到威胁,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引起恐惧的原因很多,如黑暗、巨响、陌生人、意外事故等。
恐惧的程度取决于有机体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恐惧反应的特点是对发生的威胁表现出高度的警觉。
随着危险的不断增加,可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惊慌状态,严重者出现激动不安、哭、笑、思维和行为失去控制,甚至休克等。
婴儿的恐惧是逐渐分化的
本能的恐惧。
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婴儿最初的恐惧是在听觉、肤觉、机体觉等作用下引起的本能反应。
与视觉、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左右开始)
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对高度产生恐惧。
曾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也开始会激起婴儿的恐惧情绪。(如被开水烫、小猫抓等)
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
最常见的是“怕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
预测性恐惧(2岁左右出现)
主要由想象引起,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的。(由环境的不良影响引起的)
婴儿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会引起婴儿的紧张感,造成逃避或退缩。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
依恋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可能是母亲,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员和其他抚养人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三个月)
婴儿对所有人反应都一样,都报以微笑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母亲和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不同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对母亲的存在特别关切,出现对母亲的特别依恋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两岁以后)
明白母亲的需要和兴趣,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学前儿童情绪特点
情绪的冲动性
学前儿童情绪常常处于激动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往往会由于某种外来刺激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
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如抠掉读本中的“坏人”。)
情绪的不稳定性
与学前儿童情绪的情境性和易感性相关。
婴幼儿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得不到看到的玩具就会不高兴,当玩具消失了,不愉快的情绪又会很快消失。)
婴幼儿情绪又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
情绪的外显性
学前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
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喜怒哀乐形于色。
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三岁前的幼儿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三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各种行为规范的掌握,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
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因遵守了老师的活动要求而产生愉悦感、不仅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由此产生相应情感。)
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情感。在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一些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学前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他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是激发儿童的智力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
学前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影响。
一般儿童来说,在5岁左右,理智感明显的发展起来。(突出地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问题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
幼儿喜欢玩智力游戏(猜谜语,下棋、拼搭大型建筑物等),开展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活动,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有助于促进理智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
婴儿从小喜好颜色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是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喜欢有图案的纸板多于纯灰色的纸板等。
幼儿初期,儿童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产生美感。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陋的事物。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
学前儿童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情感)
情绪的社会化是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情绪社会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三岁前,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引起学前儿童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
3~4岁,引起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由主要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满足社会性需要过渡。
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是左右其情绪情感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二,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不断增加。
三,情感表达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以及言语表情。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的发展。
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种能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认为,学前儿童辨别表情的能力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
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
情绪和情感的日益丰富包括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种类不断增加
其二,是指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一些先前不能引起儿童情感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引起情感体验。(两至三岁的儿童不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玩,而对三岁以后的幼儿对孤立、成人的不理睬、误会和不公平对待会十分伤心。)
二,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情感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到指向事物内在特点的发展过程
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过程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自我调节性越来越强。
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儿起初是被动的,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了幼儿晚期,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
培养: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学前儿童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提高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幼儿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绪的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受一般人感染较少,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
三,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逐渐产生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
到幼儿晚期,儿童已经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情绪已经开始具有内隐性。
能做到不愉快时不哭,在伤心时不哭出声来。
幼儿情绪的内隐性还表现在幼儿具有根据不同的场合表达情绪的能力。(在幼儿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回家见到亲人再哭。又如想要喜爱的食物时,在父母面前立即去拿,在外人面前只是注视着食物,用问长问短的方法去表示自己对食物的喜爱)
注意:婴幼儿情绪外显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同时,由于幼儿晚期情绪已经开始有内隐性,又要求成人细心观察和了解其内心的情绪体验。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
原因:儿童的情境性和易感性
一、保持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一,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避免脏乱、嘈杂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家庭物质环境。
第二,依恋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有重要意义,家长要正确对待幼儿的依恋。
第三,要有意识的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第四,家长与孩子谈话时要和颜悦色,教育孩子时应从尊重愿望出发,以理服人。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原因:教师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作用很大。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爱幼儿,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有意识地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给孩子以情绪情感的慰藉
三、注重成人情绪示范和榜样作用
原因:成人的情绪状态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十分重要。成人愉快的情绪能给幼儿以感染,并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给幼儿做出榜样。
父母和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幼儿处于轻松、活跃状态,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
一、倾听与分享
成人要有意识地多与儿幼儿交流,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倾听与分享幼儿的情绪体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
二、肯定与强化
婴幼儿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指示(对别人说“我家孩子摔倒了从来不哭。”,孩子果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成人对孩子良好的情绪反应和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要多肯定和强化,从而提高孩子表达和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
三、文学作品的熏陶
符合儿童年龄发展特点的优秀文学作品、绘本等对儿童的道德体验、审美体验、情感表达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在家庭中,通过亲子共读,既能认识、体验人物的情绪情感,还可增进亲子感情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实现与儿童之间情绪情感信息的传递,也有利于儿童掌握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还能让儿童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权利,每个人情绪情感体验也不一样,从而学会体验别人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同情心等
三、帮助儿童控制消极情绪
一、转移法
对四岁以后的幼儿,当他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时,可以用精神的而非物质的转移方法(有个幼儿总是爱哭,大人对他说,“你眼睛里大概有小哭虫吧,他让你总哭,来,咱们立即捉小虫吧!”)
二、冷却法
孩子的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孩子自己会慢慢的停止哭喊(成人切忌激动)
三、消退法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还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第一天晚上哭了真正50分钟,哭累了也就睡了,第二天只哭了15分钟,最后不哭也能安然入睡了)
四、教会儿童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
一、反思法
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想想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
二、自我说服法
初入园的孩子伤心地找妈妈时,可以教他自己大声说:“好孩子不哭。”
三、想象法
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想想自己是“大姐姐”、“大哥哥”、“男子汉”或者某个英雄人物
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在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孩子能学会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的表达方式
内源性
由人体内部因素引起的疾病或事物
生理性的哭
主要有饥渴、冷热、疼痛、受到惊吓和恐惧等因素引起,有时环境嘈杂或变更也会引起。
幼儿情绪疗法
主要是通过情绪体验来帮助幼儿理解与控制他们的情绪,获得正确的情绪体验与表达方式,进而产生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方法
一,情绪宣泄
宣泄就是疏散、吐露心中的积郁。哭叫是解除烦恼和痛苦情绪的一剂良药。
允许幼儿哭叫,让他们哭的淋漓尽致,然后转移其注意力,让其破涕为笑
二,积极联想
教师可给幼儿(因为长期处于情绪氛围较差的家庭环境的有行为问题的)提供积极联想的情景,让幼儿按照自己心中的目标将理想化的状态加以联想并表达出来
一方面可以唤醒幼儿内心深处对美好状态的向往,调动其改善情绪与行为的积极性
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联想对其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究,帮助治疗
三、自我暗示
通过引导问题幼儿进行自我暗示,建立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改变对自己与环境的看法,进而建立合理的情绪反应机制,使幼儿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发生变化,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展积极情绪。
四、角色扮演
由于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因此,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利用模仿、体验等手段,促进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学会情绪表达。
五、投射绘画
幼儿喜欢绘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不足。而通过绘画可以进行情绪的宣泄。
通过让幼儿在自由绘画中抒发情感,投射出其自身出现的问题。
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
儿童产生愤怒的原因(研究表明)
一、生理习惯问题
二、与权威矛盾问题,如被惩罚,受到不公平对待等
三、与人的关系问题,如不被注意、认可,不愿与人分享等
社会性需要
希望被人注意,受人重视,得到他人的关爱等社会性需要,以及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