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二章
这是一篇关于生理学第二章的思维导图,单纯扩散:特点:经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物质(非极性)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类固醇激素、乙醇、尿素、甘油、水等。
编辑于2022-08-16 11:54:23 湖北省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
含义:液态脂质双层构成膜的基架,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镶嵌在其中,糖类分子与脂质、蛋白质结合后附在膜的外表面
细胞膜的脂质:磷脂占总量的70%以上,胆固醇不超过30%,磷脂不超过10%
细胞膜的蛋白
表面膜蛋白:占膜蛋白总量的20%-30%
整合膜蛋白: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
细胞膜的糖类:主要是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单纯扩散
含义: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
特点:经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物质(非极性)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类固醇激素、乙醇、尿素、甘油、水等
异化扩散
含义: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异化扩散
含义: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特点
结构特异性
各种载体只能识别和结合具有特定化学结构的底物
饱和现象
由于细胞膜中载体的数量和转运速率有限,当被转运的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底物的扩散速度便达到最大值,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竞争性抑制
如果有两种结构相似的物质都能与同一载体结合,两底物之间将发生竞争性抑制
转运过程自身不消耗能量
载体会发生构象改变
经通道的异化扩散
含义:各种带电离子在通道蛋白(离子通道)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重要特征
离子选择性
含义:每种通道只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
门控特性
电压门控通道
受膜电位调控
化学门控通道
受膜外或膜内某些化学物质调控
机械门控通道
受机械刺激调控
非门控特性
如神经纤维上的钾漏通道
水通道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含义: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转运
钠钾泵
钙泵
质子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
含义: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机制建立起的钠离子和氢离子的浓度梯度,再钠离子和氢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转运
同向转运
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都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称为同向转运
反向转运
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称为反向转运,其载体称为反向转运体或交换体
膜泡运输
出胞
含义: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派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
含义: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吞噬
被转运物质以固态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吞饮
被转运物质以液态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细胞的信号转导
细胞的电活动
静息电位
含义: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极化
含义: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少
超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
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超射
膜电位超过零电位的部分
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形成的基本原因是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而离子跨膜转运的速率取决于该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它的通透性
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
含义:跨膜电场和离子浓度差这两个影响带电离子移动的驱动力的代数和
平衡电位
含义: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含义: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可逆的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升支
降支
锋电位
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被视为动作电位的标志
特点
“全或无”现象
不衰减传播
脉冲式发放
产生机制
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阈电位
含义:并非任何刺激都能触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界值称为阈电位
阈刺激
含义:其强度刚好能使细胞的静息电位发生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传播
细胞膜某一部分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不衰减地传遍整个细胞,这一过程称为传导
有髓神经纤维
只有郎飞结处能够发生动作电位(跨越式传导)
特点:速度快,减少能量消耗
无髓神经纤维
兴奋性及其变化
兴奋性
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电紧张电位概念
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膜电位称为电紧张电位
特征
等级性电位
衰减性传导
电位可融合
局部电位
特征
等级性电位
衰减性传导
没有不应期
肌细胞的收缩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
概念:是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细胞之间的特化结构
接头前膜
运动神经轴突末梢膜的一部分
接头后膜
与接头前膜相对的骨骼肌细胞膜,也称为终板膜
特性
N2型乙酰胆碱受体
乙酰胆碱酯酶
接头间隙
兴奋传递过程
具有电-化学-电传递特点
由运动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触发接头前膜钙离子依赖性突触囊泡出胞,释放乙酰胆碱至接头间隙,再由乙酰胆碱激活终板膜中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而产生膜电位变化
N2型乙酰胆碱受体可允许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跨膜移动,但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以钠离子内流为主
影响因素
筒箭毒碱和阿尔法-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终版膜中的N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而松弛肌肉;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破坏N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可导致重症肌无力
新斯的明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而改善肌无力患者症状
有机磷农药中毒可导致乙酰胆碱酯酶失活而引起中毒症状
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
肌原纤维和肌节
肌原纤维可分为明带、暗带
明带(I)
Z线
暗带(A)
H带
M线
相邻两Z线之间的区段称为肌节
肌管系统
横管(T管)
概念:与肌原纤维走行方向垂直的膜性管道,由横纹肌细胞膜内陷并向深部延深而成
纵管(L管)
概念:与肌原纤维走行方向平行的膜性管道,即肌质网
纵行肌质网(SR、LSR)
概念:在肌原纤维周围包绕、交织成网,其膜上有钙泵,可逆浓度梯度将胞质中的钙离子转运至纵行肌质网中
连接肌质网或终池(SR、JSR)
概念:纵行肌质网与T管膜或肌膜(见于心肌)相接触的末端膨大或呈扁平状
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横纹肌收缩时,肌肉缩短,暗带宽度不变,只有明带和H带相应变窄
肌丝的分子构成
粗肌丝
概念:主要由数百个肌秋蛋白或称为肌凝蛋白分子聚合而成
横桥
头部连同与它相连的一小段称为“桥臂”的杆状部从肌丝中向外伸出而形成横桥
特点
具有ATP酶活性,并能与肌动蛋白结合
细肌丝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连
钙离子时重要的耦连因子
兴奋收缩耦连的基本步骤
1、T管膜的动作电位传导
2、JSR内钙离子的释放
3、钙离子触发肌丝滑行
4、JSR回摄钙离子
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肌肉收缩效能
概念: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小、缩短程度,以及产生张力或缩短的速度
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张力保持不变而只发生肌肉缩短
前负荷
是指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符合
前负荷决定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初长度
后负荷
是指肌肉在收缩后所承受的负荷
肌肉在等张收缩时产生的收缩张力与后负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在数值上可用后负荷反应收缩张力的大小
肌肉收缩能力
概念:是指与前负荷和后负荷无关,又能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收缩的总和
骨骼肌为随意肌,其收缩的总和实质上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收缩效能的方式
空间总和形式称为多纤维总和
多根肌纤维同步收缩产生的叠加效应
时间总和形式称为频率总和
提高骨骼肌收缩频率而产生的叠加效应
单收缩
当动作电位频率很低时,每次动作电位之后出现一次完整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不完全强直收缩
动作电位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后一动作电位所触发的收缩就可叠加于前一次收缩,产生收缩的总和,若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
机体所有的细胞都具有静息电位,而动作电位则仅见于神经细胞、肌细胞和部分腺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