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舞蹈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节-中原清商的以俗入雅、第二节-中外乐舞的交汇、第三节-佛教乐舞与石窟中的乐舞形象、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的乐舞理论。
编辑于2022-08-20 15:14:59 湖北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舞蹈
第一节-中原清商的以俗入雅
清商由来
三国时期(魏、蜀、吴),魏国设置“清商署”——管理编排这类乐舞
西晋统一三国,保留“清商署”(在宫廷内发展)
东晋南渡,南北乐舞逐渐融合,形成“清商乐“新声——江南的吴歌和荆楚的西曲(北方相和歌南渐)
北魏,南北方乐舞继续融合
南北朝后,以南方乐舞为主的“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南北民间乐舞的总称。(江南民间歌舞不仅丰富了“清商乐的内容,也加速了吴歌、西曲自身的发展,而”清商乐“既包括原有的中原汉曲及汉魏杂舞,又新添了”江南新声“
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后,北朝也有了“清商乐”
中原旧舞
“清商乐”包含“巾舞”“拂舞”“鞞舞”“铎舞”“白纻”“前溪”“明君”——杂舞(既有前代流传下来的,又有新作品)
《明君》—表演汉代王昭君的舞蹈,是介于表现某种风格情绪的纯舞蹈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歌舞戏之间的歌舞形式结构(p82 )
舞蹈表现了王昭君的被迫离乡背井的哀怨之情和思乡望归的惆怅别绪
《杯盘舞》又叫《晋世宁舞》—汉代《盘舞》的发展—从中能窥见民族间的交流与继承关系
《拂舞》(江南吴地的民间舞蹈又名《白符舞》《白凫鸠舞》——是具有思想内涵的舞
《拂舞》到隋朝不再执拂与汉代流传下来的《鞞舞》《铎舞》《巾舞》并称“四舞”
《白纻舞》原是三国吴地的民间歌舞,因服饰得名,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婉
晋、宋间,《白纻舞》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作娱神祭祀
《白纻舞》在从民间到宫廷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从较朴实的民间歌舞转变为艳美缠绵、带着浓厚的贵族文化色彩的宫廷舞蹈
《公莫》也即《巾舞》
江南吴歌
《前溪歌》
歌舞伎把“前溪歌舞”带向江南各地,也把他们带入南朝宫廷。这是一次民间艺术和宫廷艺术的交融,由此,“前溪歌舞”即传承了民间歌舞的淳朴,又被披带了宫廷歌舞的华贵
江南乐舞继承了汉魏传统,体现了南北文化交融,在当时生活中极为兴盛
荆楚西曲
西曲是受吴歌影响而发生在长江中游和汉水之间的六朝民歌,又称西曲歌
西曲多舞曲
翳乐“翳”是一种用彩色的羽毛(牛尾)做的舞具➡️宫廷化后,突出艳糜,仍旧包容许多质朴的真情实感
门阀士族与清商乐
曹操——孔雀伎
谢尚(谢镇西)——“鸲鹆舞”—鸲鹆俗称八哥,这是一种模拟鸲鹆动态的舞蹈,民间较为流行
谢尚之舞鸲鹆,表现了魏晋士人越“理”任“情”,违背绝俗的人生态度,表现了魏晋风度
第二节- 中外乐舞的交汇
早在两汉三国时期——曹植跳《五椎锻》汉初汉高祖演奏“于阗乐”,张骞出使西域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第一个胡乐胡舞的热潮
各族乐舞杂陈
汉代盛行的“百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广泛流传在北方广大地区,北魏沿汉魏旧制更加提倡百戏
汉晋乐舞北传
北方政权模仿汉、西晋、南朝礼乐制度p88
羌胡伎乐盛行
中西乐舞相融
鲜卑“北歌”也成“真人代歌”或“代北”南渐p90
胡汉合融——以《西凉乐》为代表的胡汉合融的乐舞——十六国时期就盛行(“中国旧乐”融合龟玆乐—-北魏定名“西凉乐”,在北朝被称作“国伎”
“西凉乐”脚下踏“西域风”,可它的总体基调仍带有浓厚的中原色彩——既有安徐、闲雅的因素,又显示着西域乐舞的开朗、豪放的特征,比之“清商”,自然更加符合唐代上升兴旺的时代特征,由此被“庆善舞”采用
唐代“西凉乐”中舞蹈叫“方舞”,其服饰与中原“清商乐”和西域“龟玆乐” “安国乐”的服饰都有相同之处,典型的胡汉结合
第三节- 佛教乐舞与石窟中的乐舞形象
佛教乐舞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乐舞兴起,成为我国宗教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是东汉初年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原地区的。
“行像”(百戏杂陈)——这对于乐舞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不少民俗舞蹈正是依附于这种宗教习俗活动而保存的
除“行像”外,特殊场合、斋日活动或寺庙都有乐舞表演——这些表演系乐舞,对后来剧场艺术的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
石窟中的乐舞形象
古孜尔千佛洞
保存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宋几代的龟玆壁画
乐舞伎人画作半裸或全裸,充分展示人体的健康美——从中可明显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显示出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是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艺术有选择地巧妙接受,更显示出古龟玆画师非凡的智慧
敦煌莫高窟
荟萃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堪称世界级的艺术宝库➡️是舞蹈史上罕见的史料宝藏,而其丰富的内容he 优美的艺术造型,更是堪称瑰宝
天乐舞(舞蹈形象)
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化尘、经变画伎乐以及各种护法神如金刚力士、药叉、迦陵频伽等具有舞蹈感的形象
俗乐舞
包括供养人行列中的乐舞和佛教故事中生活气息浓郁的舞蹈
敦煌最早建窑是在十六国北凉时期,到6 世纪北朝时期呈现早期的多元化风格,这一时期的舞蹈壁画➡️天宫伎乐、飞天、药叉及供养伎乐等
中、印、中原、西域乐舞交融的见证p94 (具体展开)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始凿于北魏➡️云冈石窟庄严秀丽,其乐舞石雕为我国石雕艺术之冠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舞蹈形象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而开凿而成,由于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在北魏时期呈现出汉化和世俗化的倾向,到唐时从粗犷奔放转向精致入微
北魏推行汉化,吸收南朝“秀骨清像”风,逐渐成为中原佛教艺术主流➡️在中国式佛教石窟艺术形成过程中,龙门石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与最初期的云冈石窟豪放粗犷的风格迥然不同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乐舞理论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政权频替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
宗白华总结为四个“最”——最混乱、最痛苦、最智慧、最热情
也是一个“文的自觉”和人性自省的变革时期
阮籍《乐论》
思想命题:”礼与变俱,乐与时化“——揭示了乐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钟嵘《诗品序》
思想命题:舞蹈的物质动因在于宇宙“气”的运化——钟嵘的命题反映了当时普遍的世界观、艺术观,他以简练的言辞确证了“气”与“舞蹈”之关系而发中国舞蹈美学特征的核心问题之理论滥觞,为后来人们总结、研究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形成了深刻的启迪,是古代舞蹈史上不可多得的理论命题,具有特殊的价值
背景
先秦两汉期间,艺术偏重于“理”,而到魏晋南北朝,“主情”的艺术观念兴起了。中国艺术的“情”与“理“在此时形成了转折,这就为舞蹈本质功能的复归提供了绝佳的文化大环境。
魏晋南北朝的大战乱,导致了各民族的大迁徙,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促使汉族乐舞文化与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乐舞文化长期交流,相互融合,大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血腥厮杀,政治上风云变幻,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命途多桀,不禁纷纷涌入宗教寻找归宿,这便促成了当时宗教活动的频繁,引发了人们对宗教乐舞的兴趣,使得宗教乐舞颇具规模。
意义——魏晋南北朝舞蹈在本质上反映着与魏晋南北朝整个文学艺术的自觉相一致的时代特征和变革之风。这对于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