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
儿童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儿童期心理就开始不健康,那么就影响他的一生。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成人后想拥有健康的心理与成熟的人格就会非常的困扰。
这是一个关于第8章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思维导图,想要了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收藏
第5章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知识梳理,包括个性的概述、学前儿童的气质、学前儿童的性格、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和性别化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什么是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的主题
(1)心理的实质
机械论
原料
机械
容器
机体论
整体
社会性
(2)量变与质变
(3)遗传与环境
遗传决定论定义
环境决定论定义
格赛尔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
1929年,格赛尔出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实验
(一)成熟说的重要性[遗传决定的重要性]
成熟的概念
评价成熟说的优点和缺点
(二)发展的方向性[发展的原则]
1.发展方向的原则
2.相互交织的原则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4.个体成熟的原则
5.自我调节的原则
动作发展规律: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发展的波动性[发展的性质]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呈直线状的,而是由上下波动。也就是说,在某一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质量较高;而另一个阶段,发展质量又有所下降,呈波浪起伏的状态。
(四)育儿观点
格赛尔学派对家长提出忠告p184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
学习的获得,就是“刺激一反应”,即“S-R”的联 结
著名实验:恐惧形成实验(小艾尔伯特实验)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违背的是伦理性原则) -环境决定论者
华生自夸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便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们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姿和他们的祖先的种族”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实验:“迷箱实验”或“斯金纳箱”
结论: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 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基本规律
强化
正强化——喜欢刺激(+)——奖励
强化—厌恶刺激()——撤销处分
惩罚
正惩罚——厌恶刺激(+)——体罚,谴责
负惩罚—喜欢刺激(-)——不许看电视
消退
消退——不予理睬
习惯的养成和矫正
华生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儿童习惯的形成:1.年龄2.练习的分配
矫正不良习惯
班杜拉(观察学习)
概念
观察学习4个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一)成熟概念
(二)经验
概念
包括
(三)社会环境的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四)平衡化
平衡:同化与顺应即相对应又彼此联系(已有的事情去解决)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本能的生来就有)
同化: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
顺应: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需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式员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
二、认知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岁-6、7岁)
1.前运算阶段主要特点2.前运算阶段智慧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1.获得了守恒性2.群体结构的形成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标志“假设命题”
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
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观上有紧密相连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快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另外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三、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心理发展观
低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因为他们具有的普遍共性是192
高级心理机能
机能具有一系列根本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共同特性
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
“自己的大纲”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概括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对维果茨基的评价/贡献
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创建了文化历史学派
倡导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
影响了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观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也就是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文化工具:共一定社会的人们交流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使用的物质工具反符号工具(也就是语言)
①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于如何帮助幼儿从“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转变为“按教师的大纲学习”,进而在发展为“按自己的大纲学习”②儿童及其意识发展中最本质的不仅是儿童意识的个别机能,随着年龄的递增在发展与成长,最本质的是儿童个性的发展与成长,是儿童总的意识的发展与成长。
中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发展观点
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1892-1982),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回国,1923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作为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研究的基地
《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专著,转为系统的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进行和自己的幼儿教育思想
《儿童心理之研究》成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创立的标志
一、热爱儿童,了解儿童,才能教育儿童
二、儿童不同于成人
儿童不同于成人的7个方面:1.好动心2.模仿心3.好奇心4.游戏心5.合弹心6.情绪性7.环境要求:游戏、艺术和阅读三大类
朱智贤的儿童发展观
朱智贤(1908-1996),是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他首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论体系
(一)发展理论观
什么是年龄特征
朱志贤对于以上重大问题的全面阐述,为建立有特色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先天)遗传
可能性
(后天)环境
现实性
(二)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
在分析了心理学史上不同学术流派的贡献和局限后指出:认知心理学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行为主义强调儿童行为发展的研究,我们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则要强调儿童心理整体发展的研究。
(三)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
中国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与外国儿童发展的共性,也一定有其特殊性。由于中外儿童心理学来说,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