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工作过程
社会工作导论第七章社会工作过程知识梳理,包括社会问题与社会干预、作为社会过程的社会工作、通用社会工作模式等等。
编辑于2022-08-24 22:06:25 新疆社会工作过程
第一节 社会问题与社会干预
1.从社会学到对社会问题的宏观干预到社会工作的直接介入
1.1作为一门社会学,社会学强调以经验,实证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希望通过社会结构,社会变迁规律的探索,找出人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1.2.1在应用现在社会问题的思路中,社会工作是一种通过直接介入受问题影响的人与环境, 1.2.2来应对社会问题的基本机制和流程,它对于社会问题的干预更多的表现在受社会问题干扰的社区,群体,家庭和个人的直接介入,是一套科学化的介入程序与过程
2.社会工作对于现代问题的回应
2.1.1社会工作更关心的在于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改善其社会功能。 2.1.2社会工作者力求在了解人进而群体及社区的汲取上,对影响人们社会功能的问题做出判断,并进行处置,帮助解决问题,改变社会环境, 2.1.3以便使人们更好的社会适应,也使社会更好的服务于人。
2.2 社会工作是现带社会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机制,是解决现在社会问题的一种社会建制
第二节 作为社会过程的社会工作
1.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
1.1.1.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变 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集中表现在它既助人,又超越人,通过预防和解决社会生活能力缺乏或丧失以及社会功能失调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达到改变社会和个人的目的,改变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1.2 社会工作是一种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2.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人们根据自己意愿和设计而推动的社会变迁。 1.2.1 人们基于自己的愿望和对社会运行的某些规律认识去设计和具体推动社会过程,以达到目标的活动及结果就是有计划诱导性的社会变迁。 1.2.2社会工作就是针对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所从事的促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活动
1.3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一个过程 1.3.1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运行的,为了达到有计划的社会变迁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的改造,二是制度的改造,这是社会工作宏观干预和微观干预。 1.3.2 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发生障碍的状态,因此,解决社会问题不仅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关注,而且需要动员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这一过程需要规划和计划。
1.4.1个人和群体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1.4.1 个人和群体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而社会问题的解决则是一个社会过程,这是由个人或系统的问题与整个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1.4.2 个人问题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不解决社会问题,个人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同样不研究个人问题对形成社会问题的影响,社会问题也不能解决。
1.5.1. 个人与系统的改变是一个过程
1.首先,助人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2.第二,改变是一个过程
3.改变是一种主动与自发的过程
第三节 通用社会工作模式
1.通用社会工作的定义
是指的从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描述和总结实务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变项,以及她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是具有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相对固定并且具有普适性的工作程序,他是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性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是一种用来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一起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2.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内容
玛丽·里士满 在社会诊断中她讨论了社会现象的实质和社会工作诊断,干预服务对象的问题。
七个阶段
1.提出改变的需要
2.确定改变的关系
3.澄清或诊断服务对象系统的问题
4.研究可供选择的路线,目标及确定行动目的与意图
5.把意图付诸改变的努力
6.巩固改变成果
7.结案
3.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理论,例如 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知识,重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人在情境中】
2.系统理论
2.1系统视角的社会工作强调
2.1.2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通用社会工作模式强调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
2.1.2 强调社会系统 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努力了解个人与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互动的形态和规则。包括文化习俗等对人们的互动的影响。
2.1.3 注重运用社会资源 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解决问题,满足需要。
2.2 系统视角对于社会工作实务对于服务对象问题所持的观点
2.1.1.社会病理模式 ①他对服务对象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不在局限于传统的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理模式,即对问题的分析不碍事个人归因。 ②他认为,无论个人,群体还是社区,他问题的产生都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社会病理模式。 ③它既考虑服务对象外在环境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情况,也考虑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以及人们所处环境和社会制度的限制或不公平。
2.2.2系统评估 ①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于服务对象个人内在生理或心理行为特征,而且涉及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各层次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以及运作情况。 ②他认为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层面非常广泛和复杂,各层面相互联结和依存,彼此相互影响。
2.2.3动态系统观 认为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层面或系统的各部分是动态的,并在不断地消长和变化,故其需要与问题不断地和连续地评估
2.2.4综合干预 主张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处理许愿采取周延和连续地整合观,即在横切面上同时考虑问题的所有相关层面,在纵切面上注意问题的处理流程和阶段性步骤。
3.生态系统理论
3.1基本涵义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维持着持续、交流的关系。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相互塑造。
3.2.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的切入点
1.微观系统;它指个人在亲密人际关系情境下的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包括了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
2中观系统;1.它是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其他的社会群体所形成的的系统。 2.2 分为两个层次;①中间系统 即两个以上的系统发生关联。②外在系统即两个以上的关联系统,在同一个间接的外在系统发生关联。 这些系统的关联构成个体所处微观系统之外的中观系统
3.宏观系统;他是比家庭等中观系统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各系统层次在更宏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关联,很多微观和中观层次的行为都需要干预其所在的宏观环境。
3.3.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社会工作将焦点放在以下方面
①促进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增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②移除环境对个人和群体的阻碍; ③增加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对人们需求的响应和营养成分的提供。
3.4生态理论下社会工作实务的任务
1.人与环境的调和程度 即关注人与环境间的适应性,互惠性,相互性,和调和度。关注环境对人的压力,人和群体的因应策略,以及环境的问题。 社会工作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协助个人或群体,组织及社区与其环境的调适,以达到对环境的顺利适应和本身的发展。
2.环境的品质 :环境包括物理和社会两方面 物理环境:包括人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人为环境经由区位空间的组成和构建、自然的周期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历程和发展 。 社会环境:包括复杂的各类科层组织以及人际间的社会网络,这些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网络成员各种工具性,情感性和信息性的资源,以满足网络成员之所需。
3.生活中的问题;社会工作实务应聚焦于服务对象与环境交流时环境是否符合其生命任务和成熟发展的需要。社会实务干预目标在于:增强个人和群体的能力,加强或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即对环境进行汉语,从而增加人与环境的调和度。
4.优势视角
1.理论 优势视角 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她们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②将目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的荆棘之中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
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
1.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她们的内在和外在资源
2.创伤,虐待,疾病,和挣扎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
3.如果你不知道成长和转变能力的上限,就要认真的对待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抱负。
4.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更好的为他们服务。
5.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6.优势视角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因此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是一个增能的过程,她鼓励服务对象的自决,尊重服务对象,并把后者作为重要的价值观。
5.通用社会工作的范式
1.内外影响力范式。
1.内外影响力范式试图解释为什么对相同初见的人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行为,协助社会工作者理出其中的头绪
2.所谓内部来自于个人的内在动机,外部则是所有对个人施加了影响的因素。内外影响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自身及其环境中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他用某种方式行事,正是因为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特定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可以用分析范式协助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制定和干预计划,这个分析范式还可以帮助工作者进行预防性工作。
4.将内和外影响力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可以更加清楚的评估和分析服务对象问题的介入点,同时将生命周期的最重要发展阶段加入对内部力量的分析中就可以非常清楚的认识不同服务对象的的不同需要,与她们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需要满足的和问题的解决与不同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系统,全面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6.社会网络资源
1.非正式资源系统 在服务对象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是,首先使用的是非资源系统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与满足需求,在尝试失败后再求助于正式资源系统。 ②这系统主要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非正式资源系统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非正式资源系统常常帮助个人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2.正式资源系统 正式资源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社会组织,包括工作单位,各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人们的福利权利,通过直接提供资源帮助其成员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另一种社会性资源, 他们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7.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1.改变媒介系统 所谓改变媒介是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盈利机构组织和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是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在问题已解决的改变过程中,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的媒介,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改变媒介的任务是促使个人完成生命任务及系统应对问题之能力的提高,促进服务对象与资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计划变迁的目标
2.服务对象系统 服务对象系统是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人,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
1.类型 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有几种类型,自己主动求助的邻居熟人介绍的,其他机构转介来的, 有关司法机构要求的
2.当服务对象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了社会工作服务时,即成为现有服务对象,当服务对象并没有主动求助,但需要社会工作的服务,或者它妨碍了其他人或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时,他即将成为潜在的服务对象
3.目标系统,在确认了服务对象系统后,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从服务对象系统一起工作,确定目标系统,为达到改变目的而被改变与影响的系统
1.需要找出目标系统。
2.改变媒介系统与服务对象一起或代表服务对象与目标系统互动或直接介入,在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目标系统并不一定总是支持改变的,有时候也可能会不愿改变,这就需要用一些工作策略去对目标系统是以影响
3.服务对象系统并不总是为达到改变目标而要被改变的系统,一般来说目标系统大于服务对象,系统而且具有时效性
4.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有时还可能是交叉的,例如上目标系统是有时效性的,不同工作阶段会有不同的目标系统
4.行动系统
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实现改变目标的人,为了实现与服务对象的协议,帮助服务对象达到改变的目标。受工作者要进行各种努力,调动各种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是孤立地进行这些改变。的努力,而是同服务对象有关的人和系统一起工作,形成一个行动系统
8.4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1.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出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必须完成的一般任务
2.社会工作者必须懂得需要改变的不只是服务对象,系统,社会工作者不能假设,求助人就是主要的介入目标,服务对象系统不一定与目标系统完全吻合
3.行动系统的规模或组成,只有在确立了改变目标系统之后才能确定
4.由于社会工作者必须与不同的系统建立联系,所以与一个系统一起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巧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系统
5.组织也是一个系统
6.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
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