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进化论_王立铭
这是一篇关于进化论_王立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发刊词、导论:进化论的思想价值、进化论的公理体系、生物进化的基本面貌等。
编辑于2022-08-27 10:10:52 四川省进化论_王立铭
发刊词
聪明人的思想基石,请掌握
进化论是地球上唯一的成功学
莫诺:进化论有个奇怪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懂进化论
自1859年《物种起源》在100多年里,计划轮已经从达尔文的个人推想变成了一门有着坚实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支持的现代科学理论
三点
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的大统一理论,是整个生命科学的基础
在生物学之外,进化论发挥了更大的价值和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现代人类思想的基础
进化论还是我们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把利器
野心
为各行各业的人准备的一份理解复杂系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工具
导论:进化论的思想价值
基石:进化论如何塑造了人类现代思想
我们现代人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人,背后最重要的思想发动机就是进化论
杜布赞斯基:若无进化之光,生物学毫无道理
从神创论到进化论
从神创论到进化论,代表着人类对自我的一次极其关键的认知升级
我命由我不由天
可能是现代人野心、欲望、责任感的基础,也是现代人不断追问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原因
从极其视角到广场视角
从古典世界到现代世界,从机器视角到广场视角,这种世界观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现代人类的思想
进化论,还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整体面貌的看法
古典世界决定性,每个零件都在恰到好处的位置实现它与生俱来的目的
18-19世纪数学家皮埃尔 西蒙 拉普拉斯
精密的机械世界
进化论:这个有明确目的和必然归属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所谓目的性,无非是复杂系统运行中呈现出来的假象
眼睛例子
我们默认的决定性也是不存在的
随机变化就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从设计秩序到自发秩序
进化论为我们理解秩序和改造秩序,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方法论
朴素的认识:精良的秩序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一定需要有一个设计者
从高楼大厦到手机电脑
进化论:在不存在设计者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变异—竞争—选择”三个步骤,就让秩序自己出现
真实世界里大多数秩序也都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遵循进化论的逻辑自己演变出来的
哈耶克:市场的出现、语言的演化、法律和道德观念的形成,都不需要一个具备上帝视角的设计者
盖楼和放羊:进化论是怎样的科学理论
进化论算科学理论吗
进化论当然是科学理论,它符合我们对科学理论的一切要求,比如要符合逻辑,要有预测性,要可证伪,要可重复,要能够解释并且预测符合实际观察的结果等
盖楼型
优点
盖楼科学特征
先验性
先有基本理论,然后去解决具体问题
确定性
图纸在手,标准SOP,谁来结果都一样
还原性
一层层拆掉,可以还原到基本元件
建构性
基本元件按照给定的方法,从无到有构建起来
很多特定的场合,盖楼型理论的力量非常强大,从宏观尺度解释宇宙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到微观尺度解释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相互作用,都非常靠谱
牛顿理论
局限性
在面对真实世界里绝大多数问题的时候,盖楼型理论的作用都是比较有限的
真空中的球形鸡
盖楼型理论成功的基本假设
一个东西的影响因素比较少
可以一个一个测量、一个一个搞清楚
这些变量的作用方式还要是连续的、可以预测的,或者学术点的描述,是线性的
解释不了生命现象
不满足先验性
无法预测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生物必须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不满足确定性
时间倒流,人类可能不会出现
再复杂的生命现象肯定还是符合还原性
不满足建构性
生命规律无法预测
放羊型
特点
接受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承认鸡不是球形的,也不生活在真空里
放弃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几条简单的定律,一步到到位地解释明白
就复杂说复杂,用一套复杂的话语体系来描述复杂系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重要特征
边界性
一个复杂现象能够出现的约束条件
火星不会出现羊
不确定性
我们对复杂现象的描述只能逼近到某种程度,而不可能做到100%的精细刻画
还原性
还原性成立,建构性消失
涌现性
组织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全新的规律会逐渐涌现出来
进化论就是特别典型的放羊型理论,而且在我看来,是至今最成功的放羊型理论
进化论的公理体系
自私和匮乏:进化的根源是什么
自私和匮乏的矛盾
进化四环履带之间的根源
自私:生物的根本属性
任何一个活着的地球生物都有一种本能冲动,想要最大化它的生存和繁殖机会,尽可能扩大子孙后代的数量
假设有无私生物,经过多次繁殖后代会为0
如果接受了自私这个基本假设,你就会发现,人们对生命现象很多流行的理解,其实都是错误的
匮乏:自然环境的限制
相比无限制的繁殖和扩张,环境中任何资源都是相对不足的,这就是匮乏的概念,也是进化之所以能够发生的第二个根源
三层
总量够用,但时空分布并不均匀
农业,人类文明诞生,来自植物应对阳光匮乏、储备营养物质的能力
在某事某地,生物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是有上限的,而且这个上限还不是特别高
植物对阳光利用率在5%
从进化的时间尺度看,环境中资源的分布会出现剧烈的波动,超越了生物体能够快速适应的程度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矛盾驱动进化
生物本能的自私和环境资源的匮乏构成了一对永恒的矛盾,是生物进化现象持续发生的根本驱动力
可遗传的变异
进化论的起点是什么
达尔文是怎么提出可遗传的变异的
猜测
鸽子例子
可遗传的变异为什么重要
这个问题本身代表着人类世界观的一次重大变化
本质主义
古希腊的哲学家看来,世界是存在真相的,但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走进和触碰真相
达尔文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本质,每种不同都代表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学特征,而且这种特征还能持续变化
达尔文不光是提出了一个生物学理论,更是对整个本质主义的世界观宣战
可遗传的变异从哪里来
达尔文和拉马克都承认生物的特性是能够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是可以遗传的,知识他们对于这些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有分歧
朗道:如果获得性遗传观点是对的,那世界上就应该没有处女了
进化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为何达尔文的观点在当时还不是科学
达尔文的论证不自觉的运用了奥克姆剃刀的思想工具
奥卡姆剃刀:当好几个理论都能解释一个现象时,应该选择需要假设最少的那个
达尔文推测:如果生物真的出现什么变异的生活,应该最容易出现在最容易受影响的生殖系统里
证明可遗传变异的两个关键实验
一个理论优美简洁,不代表它就一定是对的
亚里士多德物种元素
美国科学家赫尔曼 穆勒
1926-1927
被X射线照射的果蝇
生物学家路利亚和德尔布鲁克
1943
大肠杆菌对抗T1噬菌体
定位可遗传变异的三个关键实验
把变异定位在了细胞内部的染色体上
遗传信息的载体只能是DNA分子
DNA双螺旋
拉马克复兴:变异必须通过DNA吗
荷兰大饥荒和前世的恐惧记忆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拉马克理论可能确实也起作用了。生物的生活经历确实影响了精子和卵子,还能对子孙后代产生持久性的影响
准爸爸挨饿,孩子和孙子更容易肥胖
拉马克复兴:可遗传的变异,比我们想的复杂
在环境快速变化时,拉马克的变异让生物体的后代快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适应,为耗时更长但应对环境变化能力更强的达尔文变异争取了时间
每个个体都是一部活着的生命编年史
生存竞争:为什么被误解得多
生存竞争的三种形态
种内竞争
赤裸裸的竞争关系
两人跑狮例子
种间竞争
竞争关系会变得非常复杂,甚至还很隐秘
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被寄生
共生关系
共利共生
环境竞争
多元和复杂的
影响一个生物生存的所有外部因素都是环境的一部分
北极熊长毛,候鸟例子
表现形式差异巨大的原因
竞争同质化程度不同
种内
比拼效率
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各种特征的相似度很高,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也完全一致,微小差距决定生死
种间
竞争的核心不再是比拼效率,而是分化能力,也就是独特竞争力的比拼
生态位
斑马、羚羊例子
竞争的载体不同,导致竞争的持续时间不同
生物个体与生物群体,甚至整个物种
能力微小差异的比拼,不断迭代的比拼
人们对生存竞争的误解
社会达尔文主义
弱肉强食
自然选择
如何定义胜利者
所谓自然选择,就是适者生存
适合度:自然选择的胜败标准
适合度
描述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就是漏斗出口的标准
个体有多大的机会繁殖后代,将自己携带的可遗传变异传递下去
自然选择筛选的是什么
自然选择筛选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自然选择筛选的是符合特征的生物,而不是生物带有的特征
直立行走的副产品
自然选择的筛选标准可能会随时变化
恐龙灭绝
注意
自然选择的筛选标准可不光是非生物的自然环境。有时候,某一类生物的繁盛也会改变自然选择的筛选标准,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广义适合度:笨蛋,是基因
只要同样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不管是自己亲自传,还是自己的近亲帮助传,对生物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广义适合度的引入,其实是对自然选择理论的一次重要升级
醉汉回家:除了自然选择,还有遗传漂变
适者生存,但生存的并不一定必须是适者
遗传漂变
更优秀的狮子被人为打死的例子
太平洋岛上近10%居民是全色盲
作为单元是个体、群体、还是基因
群体选择为什么不成立
生物未来集体的利益而舍弃自己利益的说法从根本上就站不住脚
舍弃会被淘汰
群体选择既没有逻辑必要,也缺少证据支持
个体之下的选择有什么问题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不管用哪个定义来衡量,基因都并不自私
更大的问题,道金斯这个概念如此的流行,甚至把真正的自私的基因给埋没了
自然选择的单元:俄罗斯套娃
个体之上的群体选择,逻辑上没有必要性,也缺乏证据支持;
而个体层面之下的基因选择,在绝大多数时候和个体选择是同一回事,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自然选择真正选择的其实是一个俄罗斯套娃,最外面是生物群体,里面一次是生物个体、细胞、基因。自然选择看上一个套娃,从基因到群体都因此受益,反之则都因此受害。这个套娃的整体才是自然选择的真正作用单元
生殖隔离:新物种如何形成
地球上会只有一个物种吗
一种有利的基因变异能快速扩散到所有的生物个体当中,那我们可以想象,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会一直保持在很低水平
细菌对抗生素变异
地理隔离塑造新物种
如果自然界存在一个障碍,让基因变异不能自由扩散,那在同一种生物内部,就可能会分裂出几个不同特征的亚群
在地球环境中,最常见的能够组织基因变异自由扩散的障碍就是地理空间的阻隔,就是所谓地理隔离的概念
对于新物种的形成而言,地理隔离、独立演化、生殖隔离是往往先后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不是只有天堑才能阻止基因扩散
就算在同一个地理环境中,生物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微观环境里生存
就算完全不存在的地理屏障,新的物种可能也能形成
只要有办法让两群生物彼此间的基因交流变少、变难,新物种就有可能形成
生物进化的基本面貌
生命之树:生物进化历程的全貌是怎样的
从静态的分类到动态的进化树
生命的起点是共同祖先,彤彤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上不断出现变异,有些变异在反复的竞争—选择—隔离的循环中被固定下来,分化出了万千物种
生命之树:进化的时间记录
只有哪些曾今出现但是已经灭绝的生物,比如恐龙,它们的位置才会出现在进化树靠下的位置,必须靠人们的发掘,扒开进化树顶端的枝丫才能重见天日
如何把生物准确的分类
生物之间可能存在大量的特征差别,用哪些作为分类标准,本身就成了一个很主观的选择,出现错误、争论是难以避免的
在遗传物质DNA被发现之后,人们可以通过DNA测序,获得现存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信息,然后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序列的差异,推测他们之间的距离
进化溯源:生命之树的树根在哪里
LUCA:生命之树的根
生命之树有一个树根这个声明,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科学证据,而是顺着达尔文当年的思考逻辑推演出来的
LUCA:Last Universal Commnon Ancestor
根据推测,LUCA应该是一种生活在还低热泉喷口附近,能够忍受高温、喜好无氧环境的单细胞生物
类比:语言之树的树根
原始印欧语
问题
生命之树只有一个根吗
如果生命之树的某个分支很早就形成了,但是没有幸运的延续到今天,那这个分支上的基因序列我们就无从考证,也无法纳入对LUCA的推测中
对生命之树的寻根朔源,只能从现存生物具备的特征和携带的遗传信息出发。就像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样,我们所谓的LUCA,其实也只是演化胜利者的LUCA
分叉后就不会融合了吗
水平基因转移
比如,在细菌这类简单生物当中,不同物种之间交换基因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即便是更复杂的生物,水平基因转移这种现象也存在
叶绿体、线粒体
进化的路线:有目的吗?有方向吗?
变异随机,而选择有方向
进化的开端是可遗传的变异。在这个层面上,进化当然是没有目的,也没有方向的
到了这个层面上,环境的约束就天然的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趋同进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身就说明进化确实是可以具有反向性的
海豚鱼类特征
环境不变时,进化有终点
进化甚至还是有终点的
自然选择早期,就像一个人已经跌入谷底,往哪个方向都是上坡
随着对环境适应度累积,编辑收益递减
有益变异无法无限增加和累积,有害变异出现的概率也会上升
变异的产生是没有方向的,但变异的选择确实有方向,甚至是终点的。这个方向和终点都是被环境所塑造的
环境决定方向,而环境会随机变化
如果从整个进化史的角度看,生物的进化又可以说是没有明确方向的了。因为塑造方向性的东西,自己居然也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既要因地制宜,还要拥抱变化,这是地球生命一直在努力但永远也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
进化的速度:渐变?突变?还是快慢结合?
渐变论vs突变论
生物进化速度到底有多快,是一个从达尔文时代就反复讨论的重要议题
渐变论遇到的挑战
生物从小到大,缺少中间的化石证据
生物进化过程不总是缓慢、连续、平滑的,至少在某些时候,它应该可以表现得更加剧烈
间断平衡和中性突变
绝大多数时间里,生物只发生微小、连续、平滑的改变,形成所谓的平衡态;仅仅在某些短暂的时间窗口里,生物特征才会发生快速、跳跃、断裂式的改变
基因层面,生物个体之间、不同的物种之间,大部分的差异其实都是无足轻重,既没有益处,也没有坏处,是所谓中性的
很可能,生命进化的进程既不是马拉松,也不是百米冲刺,而更像是西天取经的唐三藏
复杂系统的进化速度
红皇后效应:为什么进化是永不停息的冒险
活化石生物:进化会停止吗
所谓的活化石,其实是对这些古老生物、对进化过程的一种误解。即便是在腔棘鱼身上,进化也从未停止过
红皇后效应:只有不断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在红皇后效应的永恒驱动下,地球生物才一刻不敢放松进化的脚步,从生命之树的树根开始,一路生长分叉,开始散叶
达尔文本人是一个坚定的渐变论者
不停奔跑,但不一定非得向前
有时候,这种永恒奔跑也可能是持续的原地绕圈圈
还有时候,这种永恒的奔跑甚至可以表现为人类视角下的所谓退化
进化一次中暗含的进步含义是针对生物自身的,我们不能套用人类中心论的视角品头论足。一言以蔽之,生物确实在进化,但并不一定要表现出人类眼中的进步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既是生物世界的生存智慧,也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智慧
马太效应:复杂器官和生物多样性如何出现
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
马太福音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效应
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
不管开始时优势多微弱,最终赢家总是通吃,winner takes all
1%有益基因变异,1000代可以达到99.5%
马太效应和复杂器官形成
在进化历史上,马太效应还能在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尺度中发挥作用,体现出更加震撼的力量
眼睛的生物学特征被人们深入挖掘之后,不光没有挑战进化论,反而成了进化论特别有利的证据之一
马太效应和多样性的出现
也能作用在生命现象的数量,特别是多样性上,制造出繁荣昌盛的生物世界
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和群体就更可能彼此间独立进化,分别积累出不同的有益变异,最终通过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的物种
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又反过来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好处—提升了这个进化分支整体的生存机会
就单个物种而言,我们一般认为,它的生命周期可能在数百万年上下,不论如何繁荣昌盛,终有灭绝的日子
马太效应的核心就是进化的复利效应
得过且过:为什么进化不是钟表匠,而是裱糊匠
地球生命为了生存已经苟活了40亿年,大概率还要永远苟且下去。在地球生命眼里,没有远方,眼前的苟且才是常态,是必须品
有时,苟且是主动选择
对于生物来说,生存和繁殖是两个最根本的需求,而在很多时候,这两个需求是无法兼顾的,甚至互相冲突的,于是就需要捏着鼻子做取舍
取舍可能体现在生物个体的具体特征上
雄孔雀的尾巴
资源限制带来的苟且,还体现在生物从生到死的生活历程中
在尽快成熟开始繁殖和慢悠悠的长大、变强壮之间取舍
有时,苟且是进化的必然
有时候,苟且甚至是进化的必然,不是生物的主动选择, 也无法被生物主动克服
基因连锁
有时候,有利的特征A和有害的特征B是同一个基因来执行的,要接受好处,就必须承担坏处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癌症这个现象本身就是地球生物在进化时妥协的结果,是为了形成很多细胞复杂生物必须承受的代价
进化并不是一个凡事务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耳之势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睁只眼闭只眼的裱糊匠
路径依赖:为什么历史经验会成为历史包袱
代际的持续传承,也强有力的约束了生物进化的未来方向。帮助地球生物成功的历史经验,也会成为它们继续成功时候必须承受的历史包袱
生命之树的诅咒
LUCA在那个时代掌握的生存技能,尽管在几十亿年里不断地修改、消除、创造、重演,但绝不可能被彻底毁灭和重启
一种特定的生物想要继续进化,只能在自己现有的这些历史积累上做微笑的调整。因为传承,它不可能吧历史记忆全盘放弃;因为分叉,它也不可能突然学会分别的分叉上锁代表的新技能
系统发生树制约
进化历史对进化的第一重影响
在陆地生活的四足肉鳍鱼这一支恰好在进化历史上连绵不绝,因此它在几亿年时间内开枝散叶形成的所有脊椎动物后代,就都沿用了这个身体结构的设计,只是在上面做了一些适应各自生活方式的微调
进化历史对进化的第二重影响
当一类生物顺着生命之树的枝干和分叉发展得很成熟了之后,哪怕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身体的生物学特征已经失去了原来孕育和选择他们的环境,生物也无法甩掉历史包袱,快速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人类社会中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
人们当下的决策往往受制于过去的经验,即便过去的经验已经不再适用,甚至已经开始造成负面影响
铁路宽度
死亡和灭绝:进化何时会终止
个体会因何死亡
永生生物的存在反而更凸显了死亡的困惑:既然永生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为什么绝大多数地球生物还是会死呢?
水螅和某些水母
死亡的逻辑可能
要么是生物不适应环境,被自然选择淘汰
要么是导致死亡的原因无法被自然选择影响,因此被动的保留下来了
有害基因过了繁殖期兴风作浪
要么是死亡对生存和繁殖有巨大的好处,因此被自然选择主动青睐
睾酮素例子
物种会因何灭绝
和个体死亡的原因类似,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物种不再适应环境,因此被自然选择淘汰了
当一个物种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变得越来越适应这个环境。而这种针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应对环境波动的能力往往就越弱。到最后,可能非常微弱的环境波动就会彻底扫荡一个物种
生物的风险对冲现象
小麦定时收获例子
一个物种越成功,就越特化;越特化,就越无法抵抗环境波动,于是物种的灭绝就成了必然
工匠精神的发达和创新时代的落伍,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煮饭仙人、寿司之神例子
生命之树也许可以基业长青,但大树上的任何一根枝条,任何一片叶子,都有凋零的那一天
起源方法论 (从0到1)
低熵状态:秩序为何是生命的前提
秩序定义了生命
生命有且只有两个核心特征是无可替代、必须在生命诞生之初就出现的—秩序的出现和秩序的稳定传承
秩序的意思是说,任何生命体内部都有非常严密的组织结构
生命现象要出现,就需要保证生命体内部的熵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
秩序如何出现和维持
孤立系统内部的秩序会随着时间而瓦解
生命以负熵为生
食物提供的价值
提供的是物质
人体不能自己合成的蛋白质、脂肪、碳水等
提供的能量
只有物质和能量这两个方面同时满足,食物才能真正起到提供负熵的使命
能量:秩序的源泉是什么
地球生命利用了什么能量
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地球生命的能量来源从根子上说,都是太阳能
当然,地球上确实也有一小部分细菌能够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化学能
硝化细菌
地球生命怎样利用能量
在利用能量维持低熵状态这件事上,地球生物的办法是类似的,都需要通过分解能量物质来实现
生命体利用能量维持低熵状态步骤
获取能量物质,植物可以自己合成,动物和很多细菌要从外部获取
分解能量物质,从中获得能量,并储存在ATP分子中
利用ATP分子释放能量,推动具体的生命活动
为何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利用能量
从今天地球生命的视角来看,这些设计当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好处
更大的可能应该是,既然这一套利用能量的方式存在于所有现存的地球生命之中,就说明它在生命之树的树根部位已经出现了
这样一整套能量利用的方式,对于地球生命来说,不管是觉得它精妙绝伦也好,还是多次一举也好,从它形成并占据优势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伴随它走过亿万年了
信息:秩序如何稳定传承
生命现象另一个本质性的特征是,这种秩序不光能产生,还能稳定地传承
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能够观察和研究的生命现象,都必须兼具秩序和秩序传承两个最根本的特征
DNA:秩序传承的载体
为了实现秩序稳定传承,地球生命使用了一个简单得多也优雅得多的办——使用一个信息载体,即DNA
DNA 真正的优越性在于,它的化学结构能够非常好的记录信息,实现秩序在两个方向上的稳定传承
秩序传承方向
从上一代生物体到下一代生物体,从上一代细胞到下一代细胞
雕版印刷
从单纯的信息载体到具体的生命活动
DNA降维打击,仿造一架飞机和拷贝一份飞机制造图纸的区别
同样100个氨基酸按照同样的顺序组成的蛋白质,不管有几个,在同样的细胞环境里就一定会折叠成同样的三维结构,并且执行同样的分子机器的职能
继承:生命的底层约束条件是什么
能量悖论和海底热泉
化学渗透巧合,恰恰是这种反常识的矛盾为我们寻找生命起源地提供了一个方向
进化论不光能帮我们解释看起来违反常识的生命现象,还能反过来李勇这种反常识的现象去预测和寻找新的规律
信息悖论和RNA世界
能量+信息:生命现象的底层约束条件
在生命起源之初,可能既没有鸡也没有蛋,有的只是一个有点像鸡、也有点像蛋的东西
一旦最初的生命形态确定了用哪种方式制造能量、用哪种方式记录和传递信息,这些方式可能就会被永久性的保留下来
在保留底层约束条件不变的同时,一代代地球生物也在不断地探索,对他们进行优化、补充,甚至是再利用
病毒因为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缺陷才存活下来了
增长方法论 (从1到10)
生育繁殖:选择两种繁殖效率,还是可能性
两种繁殖方式:无性vs有性
无性生殖的生物无需帮助,母体细胞可以直接分裂产生后代,也将自身100%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有性生殖则要复杂得多,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需要另一半的配合
减数分裂
有性生殖:牺牲效率,换来可能
有性生殖一定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价值,这种价值是如此巨大,甚至足以抵消繁殖效率降低带来的严重后果
有性生殖能够在后代体内实现父母双方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因此能够大大提高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生存的可能性
有性生殖是生命体有意为之的一种增长策略——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储备足够多的可能性
可笑的纯种血统
猫猫狗狗
非此即彼:繁殖的两条成功路径
生物真的无法做到两全其美
繁殖速度
细菌理论上20分钟分裂一次
人体细胞(真核生物)差不多24小时才能分裂一次
生物体没有能力在两个自相矛盾的方向上齐头并进,于是只能做一个非此即彼的取舍,要么拼效率,要么拼可能性
生活史规划:选择多生,还是善养
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来说,都需要时刻权衡和规划自己要在生存和繁殖这两项重要使命上分别投入多少能量,才能最大化自己繁殖后代的机会
生活史规划:取舍的艺术
生活史:描述这种权衡和规划的过程
在进化历程中,生命需要完成一次次愈合熊掌的选择,最终构建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史
孤注一掷还是分散投资
生物的一生,是只繁殖一次后代,还是持续繁殖很多次
单次繁殖
性寄生
蜘蛛
单次繁殖和多次繁殖各有利弊,在不同的环境里,生物会有不同的选择
多生还是善养
r—对策生物
翻车鱼一次3亿
K—对策生物
人类
环境条件可能还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剧烈波动,难以预测
一次争取多生几个
条件稳定或周期性强可预测
尽量提高后到的质量
数量、质量与可能性
在生存空间广阔,但未来走向晦暗不明的时候,追求效率和数量、野蛮生长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在竞争剧烈,但未来可预测性比较强的时候,部分牺牲效率,换来更好的质量,可能是帮助生物顺利度过难关的法宝
适应辐射:生物的多样性如何增长
边缘物种形成
奠基者—冲刷效应
通过 奠基者—冲刷—选择 三个步骤,就能实现新生物学特性和新物种的快速形成
只要一个生存空间尚未被原物种有效的占领和开发利用,就可以是新物种形成的新边疆
寒武纪大爆发
适应辐射
大量丰富多彩的物种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
门是生物分类中一个处于顶端的分类概念。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每一个门代表一类特殊的身体构造特征
寒武纪大爆发可以被看成是,在进化史上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地球动物对可以形成复杂身体结构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彻底的探索,几乎穷尽了所有生物学上能够成立的身体构造方式
这种大规模灭绝,可能为寒武纪大爆发准备好了外部条件——大量的生存空间被腾出,幸存的物种拥有了可以自由开枝散叶的新边疆
适应辐射的内因
解释1:身体结构组件出现的背后是同源异形基因,也就是HOX基因的出现
HOX基因的出现像是提供了一整盒能够用来构造身体的积木,进化可以用这些积木自由拼搭出各式各样的身体结构
解释2:是生存竞争的加剧
猜测:眼睛的出现
相爱相杀:不同生物之间如何相处
竞争关系:两败俱伤或生态位分离
最简单的结果就是一胜一负,胜者独霸一方,败者销声匿迹
另一种答案——生态位分离
只要不是一方兵败如山倒、一方速战速决,生态位分离就是对双方最有利的选择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
只要短兵相接,胜率再高,也没埋头繁殖的效率高
掠夺关系:捕食和寄生
两个物种如果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哪怕是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被寄生这种看起来完全是一方得利、一方受害的关系,也一定是对两者都有价值的
掠夺者的价值
可能还帮助了被掠夺者的生存和繁殖
刺激补偿性的生长
对于推动被掠夺者的持续进化是有价值的
共生关系:始于利益,成于惩罚,终于共赢
只要有了这种互惠的利益交换作为基础,两个物种就可以分别朝着加深这种互惠关系的方向进化
稳定的合作除了需要共同利益基础,还需要对背叛者的惩罚机制
在共生关系中也是如此
适应方法论
负反馈:生物如何应对环境波动
环境扰动和负反馈装置
负反馈装置两个组件
检测环境中某个条件的变化
根据这个变化输出一个方向相反的作用
这套系统对抗甚至抹平环境的变化
空调
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自动胰岛素泵
负反馈装置的作用——维持现状
生命现象的两类负反馈
对抗环境条件的偶然波动,维持生物体某种指标的稳定性
哺乳动物能量调节
瘦素
胆固醇
针对环境中周期性的波动产生相对应的周期性
白天和晚上
负反馈被破坏会怎么样
有瘦素人为什么会长胖
原因很复杂,但可以统一理解成因为负反馈循环的某个组件被破坏了
特定情况下,人体还会主动破坏负反馈循环,有意创造某种异常环境
发烧
正反馈:生物如何进行状态切换
突破舒适区,进入全新生存方式,需要正反馈
可:正反馈一定程度上和多米诺骨牌相似
何谓正反馈
正反馈装置两个组件
检测环境中某个条件的变化
根据这个变化叠加一个同方向的作用
使得初始变化被继续强化
话筒距离音响太近会产生啸叫
生物系统的两类正反馈
帮助生物体感知和放大微弱但重要的信号,完成状态切换
细胞分裂例子
苹果一夜之间由黄变红
帮助生物体识别意外风险,启动应急补救措施
血管因外伤破裂
正反馈的刹车
正反馈的价值和力量不言而喻,但正反馈这种能够无限和快速放大初始信号的能力,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正因为这个系统性的风险,在所有正反馈装置附近,生物体都会搭配各式各样的刹车装置,保证正反馈不会随意被错误启动,或者在完成使命之后可以被迅速终止
凝血功能三步
要在源头上保证,引发凝血反应的初始信号被周密控制,不会随意出现
要给正反馈装置上阻尼,增加摩擦力,让它无法随心所以的快速爆发
最后,正反馈装置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终止信号
前馈系统:生物如何与时间共舞
信号传导的常规手段
线性传递,但有个绕不过去的麻烦——再时间控制上很不精确,反应相当迟钝
一致性前馈系统:利用延迟,滤过意外扰动
XYZ激活方式
X激活Y
Y激活Z
X激活Z
前馈系统的设计就能解决线性系统的反应迟钝问题
解决了延迟问题一半,对关闭的延迟消失了
延迟启动、及时关闭这个设计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滤过输入端短暂的意外扰动
在复杂的生物系统里,各种意外和错误的微小变化是难以避免的,有了这套一致性前馈系统,生物体就能够主动忽略掉那些持续时间很短的变化
非一致性前馈系统:产生脉冲式反应
XYZ激活方式
X激活Y
Y抑制Z
X激活Z
这套前馈系统把线性传导系统里的另一半时间延迟问题解决了——对启动的延迟消失了,但在系统被激活之后,哪怕输入持续存在反应也会自动停止,反应也会自动停止,这就产生了一个脉冲式的反应
作用:自带消除背景的功能,能够让这套系统灵敏的响应状态变化的幅度,而非信号的绝对值
环境气味浓郁例子
非一致性前馈系统只检测变化幅度,二部检测绝对数字
监察修复:生物如何应对常见挑战
DNA的复制错误和修复
对于出现概率打,发展路径清晰的错误,生物就可能而且也必须要在进化历程中预先发展处一套反应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修复问题、及时止损
DNA的复制错误代表了一种灰犀牛类型的危机,一旦发生,可能有巨大的破坏力
监察和修复的方法论
就地发现,就地处理
复制完后比对,要是不能与原链条配对,就替换
面对实在无法克服的挑战时,可以绕行
解决因错误太多锁死DNA复制的问题
这套备份系统一旦启动,当然会引入更多的错误,但它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好死不如赖活着,预期为了追求精确而牺牲生命,还不如最后再抢救一次
止损系统的方法论
止损系统就是为了给监察和修复系统兜底,防止问题升级和扩散
当DNA错误躲到了无法诶第一时间修复的程度
干脆把细胞整个生命活动暂停,专心修复损伤,防止把DNA错误传递给子孙后代
干脆启动自杀程序,防止把DNA 错误传递给子孙后代
对于多细胞生物
储备冗余:生物如何防范意外风险
对于某些生死攸关的重要生物学功能,生物体往往会多留一套解决方案,万一有一套失灵了,还不至于立刻威胁生存
数量上备份
最容易想到,重要功能直接增加一个备份
功能上互补
为重要目标准备几条不同的实现路径,万一其中一条失灵,别的路径也可以提供支持
功能冗余
人类信息输入器官冗余
可塑性补偿
当某个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出现了问题,生物体能够快速找到一些工具,改变他们原本的功能,让他们临时顶班
成年人或儿童失去海马体例子
创新:冗余的额外价值
储备冗余固然能帮生物体应对意外风险,但它本身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即便再进化过程中,生物因为基因复制错误拥有了冗余基因,这些冗余基因中的绝大部分也会因为没有价值、只有负担,逐渐被淘汰出局
对于冗余基因来说,既然它的功能可有可无,就算彻底被破坏也无所谓,那么围绕冗余基因的变异就有了更多试错的机会,就更可能出现有正面价值的变异
道理和拿闲钱去投资一样的
持续学习:生物如何创造全新技能
学习,就成为了生物体应对全新环境变化的不二法门
究竟什么是学习
学习可以定义为一种根据自身经历,对生存状态和行为输出进行调整的能力
细菌这样的单细胞生物,也有学习能力,而且对细菌生存还非常重要
大肠杆菌鞭毛例子
联想学习:更高级的学习
特点:动物能够在总是差不多同事发生的两个事件之间建立联系
经典条件反射
人类学习的独特性
人类的学习对象大大拓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能主动的为很多东西赋予价值
动物学习的出发点都是生死攸关
中性的东西被赋予价值
一方面让学习的范畴大大拓展,让人类可以掌握很多其他动物完全无法想象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也让学习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一个社会建构出来的产物
联想型学习很容易产生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人类必须对此加以警惕
相关性的知识只需要靠观察就能获取,但因果性的知识则需要更雅阁的设计实验
人类世界里的大量迷信和盲信,都是把相关性错当成因果性的结果
终极武器:怎样用进化对抗进化
对抗地球其他生物的变化,唯一的办法是启动自身的变化,用进化对抗进化
微生物和宿主:永恒的军备竞赛
人体发展处了各种被动的防疫系统,先把大部分常见的麻烦解决掉
免疫系统对付大肠杆菌
天然防疫
第一层防疫:皮肤
体内被动防疫:免疫细胞
微生物和人体之间几乎所有的系统性差别都会被天然防疫系统加以李勇,来区分敌我
抗体的诞生:进化对抗进化
面对宿主相对呆板和迟缓的被动防疫系统,只要给微生物足够的时间,他们就一定能发展处突破的方法
想要对抗进化的力量,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化本身。当然,指望宿主靠一代代繁殖来进化的速度,相比微生物实在太慢了,于是就只好想办法在宿主生物体体内实现快速的进化了
细菌的免疫系统:上帝的手术刀
繁殖和变异周期比较漫长的生物在面对快速繁殖变异的生物的挑战时,允许自身发生高频变异和进化,可能是最终极也是最有力的武器
组织方法论
复杂系统:进化的最终归宿是什么
生命为什么会走向复杂
进化历史并不必然会发生从简单生命到复杂生命的跃迁
地球上海生活着难以计数的简单生物
在进化历史上,又确实是越简单的生命出现得越早、越复杂的越晚,看起来确实是一个生命逐渐复杂化的趋势
生命的进化固然充满随机性,但也有一个无法继续简化的最小单元、一堵无法突破的墙,就是细菌这样的单细胞生物
醉汉回家
地球上可能始终是细菌这类简单生物的数量最多,但也会逐渐出现越来越复杂的生命形态,让地球生物的平均复杂程度逐渐提高
复杂的两个构造方法:层次堆积+对称破缺
层次堆积
负责堆积足够多的数量
伴随着层次的不断堆积,不管是组成单位的数量大大提高,他们彼此间还能发展处新的相互作用方式
一个人,20个人,1000个人
对称破缺
在数量很大、同质性很强的群体中制造差异、分工、合作
实现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
对称破缺:系统内的一个微小扰动,破坏了整个系统的对称性
在生命每一个层次的堆积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对称破缺的出现。对称破缺一次次赋予了生命体全新的复杂度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这两股力量反复把生命向着更复杂的方向牵引,诞生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复杂生命形态
More is different:研究复杂系统需要新的思路
数量增多会带来性质的不同
量变引起质变
当一个系统的复杂程度上升,对称性持续地被破坏,新的定律、概念和原理都会必然出现
分工与协作:怎样实现个体能力的有效叠加
细胞分工为何重要?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跨越,在进化上意义重大,但技术难度似乎并不特别大
细胞分裂时基因突变,不彻底两个继续粘在一起,一个简单多细胞就诞生了
细胞堆积,个头变大,让自己更不容易被捕食,生存优势突出
小海藻、鞭毛虫例子
多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细胞之间就有了出现分工的机会
细胞分工和对称破缺
潜能换功能
外部环境的差异、内部状态的影响,都能打破细胞分裂的对称性,制造差异化的后代细胞
细胞间的合作
细胞之所以需要合作,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单个细胞无法实现或者实现起来效率不高的功能
对抗与博弈:如何解决组织内部的利益分歧
对抗:源于利益的不一致
当新的层次被堆积出来、量变带来了质变之后,较低层次和较高层次之间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
细胞和分子的不一致
细胞和多细胞个体之间也会出现利益的不一致
癌症
在生物个体形成群体,甚至是社会之后,类似的利益不一致,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体—社群层面的对抗也会长期存在
重复博弈:稳定了复杂组织
鹰—鸽博弈
进化稳定策略
一个生物组织里的成员通过反复博弈,能找到一个让所有成员利益最大化的稳定结构
只要允许重复博弈发生,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就有可能达成共识、和平相处,甚至形成合作
如果允许博弈重复发生,那最后胜出的行为策略是所谓的有底线的好人策略
细菌性组织:生物联盟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任何一个复杂组织的形成,不管用了什么具体的方式,共同利益是一切的基础
生物膜:安全就是共同利益
群体感应
当环境中同类生物的密度超过某个阈值时,他们就有能力步调一致的改变生存状态,采取行动,实现单个细菌无法完成的伟大事业
安全,就是细菌个体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它们得以抛开竞争关系、形成复杂组织的基础
费氏弧菌和短尾乌贼:群体感应的灿烂光芒
细菌型组织vs大象型组织:农业时代vs工业时代
细菌型组织
共同特点
暂时性
特定场合、完成特定任务时才起作用
松散型
去中心化
个体功能上没有任何差异,不存在分工,也没有地位差异
优劣
最大短板:效率低下
最大好处:生命力及其顽强,很难被彻底摧毁
大象型组织
特征
长期性
严密性
中心化
蚂蚁型组织:分布式智能能拥有怎样的优势
真社会性昆虫的组织方式
蚂蚁型组织,指的是真社会性动物的组织方式,包括全部的蚂蚁,部分种类的蜜蜂、胡峰、白蚁等,而哺乳动物中,只有裸鼹鼠属于这一类
真社会性
大量个体聚集形成社群,个体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
群体中,只有少部分个体拥有繁殖能力
群体中,生活着超过一个世代的个体,常常是两、三代同堂
群体中,成员会集体维护群体的安全和秩序,共同照顾后代
婚飞:蚂蚁型组织的成长性
蚂蚁组织其实很像一个分布式的大象型组织
一个蚂蚁窝的所有成员加在一起,可以被看成一个类似大象的复杂生物
蚂蚁搬家:工蚁的群体智能
想要实现集体搬家,小蚂蚁们不需要如此繁琐的交流方式和高超的个体智力,他们需要的是精妙的组织设计
蚂蚁搬家
个体力量
寻找食物源
信息传递
路由
蚂蚁型组织的内部合作,可以卡成是一种基于群体的、分布式的、自下而上形成的智慧
进化论与人类
辨析:进化、退化与演化,哪个词更精准
进化vs演化:不光是个翻译问题
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s
进化还是演化,这不光是个中文世界里的翻译技术问题,从进化论诞生起,它就已经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了
进化过程的方向性问题
在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层面,进化过程是有明确方向的,就是更好的生存和繁殖。但因为内在进化路径的约束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这种方向性可能会显得很多样、很不直接,也时常变化
如果喜欢用进化,那就主义提醒自己,进化的进,指的是向着更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进军,和人类视角下的所谓先进、进步没有太大关系
如果用演化,那也要提醒自己,生物的变化趋势并非全然随心所欲,因为并不是所有变化方向都带来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进化vs退化:不该出现的错误
如果说进化和演化这两个词可以不加区分的混用的话,那进化和退化两个词的对立,我认为是根本错误,完全不该出现的
所谓进化和退化的说法,很大程度上带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
进化和退化这两个词的对立,其实代表了一个常见的误解
新的生物特性的出现和增强,并不一定总会带来生存优势
某个生物特性的减弱和消失,也不一定总会带来生存劣势
青霉素耐药性例子
在有青霉素的环境,有耐药性是优势,反之是劣势
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何一定错的
何谓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试图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和干预人类世界的思想
进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现象的,但它的诞生受到了人类世界的直接影响
斯宾塞:人类世界的发展也同样遵循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最终,竞争会塑造完美的人,也会带来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19世纪中叶到20世界中叶,流行100年
为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是错的
狭隘理解了生存优势的范畴
把生存优势简化到几个非常简单和随意的维度
把充满成长性的生存竞争搞成了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不管竞争的结果是什么,生物的总体生存空间都是在扩大的
看成固定的蛋糕,人类世界的唯一主题是互相斗争
这种蛋糕无法做大,只能再次分割的假设,不光不符合生物进化的事实,也不符合人类世界的发展现状
当年启发了达尔文和斯宾塞的马尔萨斯陷阱,在整体上已经不存在了
混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描述的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只考虑真相是什么这样的事实判断问题,不涉及这样对不对,这样好不好的价值判断问题。这也是所有科学的共同点之一
社会达尔文主义关心的恰恰只是价值判断问题
进化论与伦理学:人性到底自私吗
自私的基因这种描述有很强的误导性,不光影响了我们对进化论和基因的理解,可能还会影响我们对人性和人类道德伦理的理解
什么是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的论证本身无懈可击,但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如何定义和理解自私这个词
自私分三种
双赢的利己有利人
中性的利己不损人
负面的损人利己
从结果上分析,我们根本无法区分基因这种利己又利人的行为方式,到底是出于自私的目的,先求利己同事顺带着利人,还是本来就是打工无私的同事,顺带着帮助了自己
蚂蚁、蜜蜂例子
真正能清晰定义出来的自私的基因,应该是那些有损人利己属性的
人类天生自私吗
而在科学意义之外,自私的基因这个概念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成了很多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点,甚至是日常行为准则
人类世界形成的很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给我们的本能欲望和行为提供合理化解释的
爱的概念
人类还有大量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出现,恰恰是为了对抗人性中损人利己的、冷酷的、有破坏力的一面
我们知道人性存在的黑暗面,但我们应该主动去遏制和消解
文化基因:是不是一个多余的概念
什么是文化基因?
人类世界的文化传播现象和基因的传播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音乐、发明、诗歌、概念、宗教
有基因一样的特征
文化基因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持续的变异
道金斯发明文化基因这个词,和他试图以基因为主要视角来解释进化论,有着同样的思想基础
文化基因的问题和局限
相比有着明确定义和物质基础的基因,文化基因这个概念从发明那天起,就主要是一个解释文化传播规律的概念,它的内涵和边界始终是相当模糊的
一首脍炙人口的口水歌,往往被人记住的也就一两句
文化基因揭示的规律
概念固然定义不清,而且有多余的嫌疑,但仍然还是有一些启发性的
启发
能帮助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有最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病毒vs网红表情包
构造简单、切合当下
提醒我们,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是无可避免的
基因内部某些点的稳定性是很高的
solsolsolmi
文化现象的广泛传播,并不一定总是对宿主——也就是人类的大脑——是好事,文化现象有它自己的生存和传播规律
人类大脑的天然弱点为这类有害的文化基因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我们需要主动用理性代替情绪,用冷静代替下意识反应,去应对文化基因的传播
人类进化:当前已经彻底停止了吗
人类的进化仍在进行
可能和你的直觉相悖,人类的进化一直在进行中
人可以吸收牛奶
乳糖酶基因
只要不是所有的人类受精卵都能顺利长大承认、繁育后代,只要不是强迫每个人都结婚生子,而且规定每个人一定生同样数量的孩子,那么这种温和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就总是会发生,人类就不会停止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
意外因素导致的遗传漂变也能左右进化的方向,而且在某些时候,作用可能比自然选择更强烈
人类在生物学层面的进化
在人类世界里,这种进化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人类用科技的力量让很多基因变异变得无关紧要,不再事关生死
未来,基因科学的发展还会让我们看到一种终极的可能——人类直接操纵基因,直接主导自身的进化
人类在文明层面的进化
如果说人类生物学层面的进步最终将依靠基因科学,那么人类文明层面的进步也有一个终极版本——脑机接口技术
进化论与商业
竞争方法论: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商业竞争中取胜
进化论对商业世界的影响其实才刚刚开始,深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
三种层次的生存竞争,对于今天的商业活动都有极强的指导性
种内竞争
既然同类个体之间,各方面特征都高度相似,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进化出独特的生存技能,那么棕内竞争的致胜因素就是效率、狼性、紧盯对手
商业世界也是一样。一种全新的商业业态出现的早期,在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参赛选手同质化成都很高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种内竞争
美国镀金时代
对于一家想要基业长青的公司来说,赢得种内竞争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在漫长、更广阔的竞争场景里,过度迷恋于种内竞争的逻辑,反而还会出大问题
种间竞争
物种竞争
种间竞争的致胜因素是分化能力、心态上的开放性、紧盯新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领域许多失败的故事,也都可以用在该考虑种间竞争的时候用了种内竞争的思路来解释
环境竞争
生命现象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竞争
对于生物个体短暂的一生来说,甚至感觉不到竞争
致胜因素
建立连接的能力
连接,指的是一个物种能在多大程度上嵌入所处的生态系统里,和尽可能多的物种建立连接
通吃活得更长
保持心态上的克制
而连接数量的增加本身,就会带来克制
深度嵌入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和生存空间就不会爆炸性的增长
缺少连接、缺少天敌,数量可能会疯长,最后环境承载不了带来灭顶之灾
主动参与到生态系统的建设
蚂蚁例子
福特例子
流水线 种内竞争
提高工人工资,让自己的工人买得起自己生产的T型车
生态建设
人类组织:农业和工业时代,人类如何组织
细菌型组织和农业时代人类组织
细菌型组织或者说人类世界的农业组织,最大的短板在于效率低下,因为仅仅是在极其有限和特殊的场合才起作用,而且也没有形成细致的分工和合作。但这种组织形式最大的好处在于,生命力极其顽强,很难被彻底摧毁
大象型组织和工业时代人类组织
相比组织松散的细菌型组织,大象型组织是一个更稳定、更长期、更严密、中心化成都和工作效率更高、分工配合更加细致的组织形态。而大象型组织的特性和工业时代的人类组织,比如工厂和公司,高度类似
工业组织面临的严峻挑战
工业组织至今仍然是各种人类组织的主要构成方式,但可能越来越不适应人类世界的各种新变化
三方面
对内,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单纯用钱和口号作为手段让员工忠诚和顺从,成本会越来越高,效果会越来越差
对外,适应不了快速变化的环境
如果领导者习惯于过去的战略战术和成功经验,从思想到行动无法快速调整,可能就会把整个组织彻底带向深渊
从本质上讲,工业组织固然效率由了巨大的提升,但仍然是个低效组织
员工只能在特定的岗位发挥特定的功能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对人类个体丰富潜能的浪费
未来人类组织:会出现怎样的新形态
蚂蚁组织的特征
形成独特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种共同利益机制的保护下,利己就是利他,自私也是无私
是行为自组织
自下而上形成分工合作,在没有指挥官的条件下完成复杂而精巧的配合
充分发挥个体潜能
蚂蚁的可能性
工蚁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都只能完成一项任务,但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在不同的外部需求下,它同样可以拥抱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多种潜能
蚂蚁型组织给人类的借鉴
如何在严密组织的基础上允许新的可能性、新的增长点出现呢?
蚂蚁组织在严密和纪律的基础上,主动给新的增长点留出了空间
如果构建群体的身份认同
蚂蚁的策略是共创一个身份标签
推演未来人类组织的新形态
建筑共同利益
形成组织气味
赋能每个成员
创新者的窘境:进化提供什么破题之道
在40亿年的进化历程上,所有理论上能够实现的生存技能应该都已经被各种生物反复尝试过了;所有能够为生物体带来生存和繁殖机会的生物学特征都已经被进化选择出来并经历了千锤百炼。想要创新,学习进化的智慧当然是个好办法
进化的窘境:局部最优陷阱
局部最优陷阱:每一次创新、每一次变化都在让生物体变得更好,但所有这些创新和变化叠加在一起,却无法给出一个在整体上最好的生存策略
一旦选定这个创新路径不断优化,结果可能就是生存技能越来越单一,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难承受环境的微小波动
因为尽管改变意味着新的出路,但这毕竟是虚无缥缈的未来愿景;相比之下,改变的坏处倒是立竿见影,可能意味着立刻丧失局部最优的解决方案,意味着立刻会在惨烈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柯达被自己发明但未加重视的数码相机淘汰;尼康佳能没想到被拍照手机威胁到,方便面头部企业没想和外卖小哥扳手腕
分级创新:突破局部最优陷阱
《创新者窘境》
就算我们把每件事都做对了,也可能错失城池
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往往导致失败的恰恰是完美无瑕的管理
分级创新
指的是生物体在进化历程中使用过的三类频率不同、颠覆性也不同的创新模式。他们结合起来塑造了丰富多彩、充满新意的地球生命现象
第一级:微创新
频率最高,每一次繁殖过程都会出现
蛋白质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在一个给定的方向上持续优化,保持竞争优势,先解决眼下的生存问题
内部赛马、AB测试
第二级:组合式创新
把不同来源的特征和优势整合在一起,实现1+1大于2的协同效果
有性生殖,大大丰富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
蒸汽机和马车结合诞生了汽车,多点触控屏幕、只能操作系统和手机的结合,诞生了iphone
和微创新相比,组合创新虽然也沿用了许多旧时代的经验积累,但往往能产生改变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思路
第三级:生存空间创新
最优颠覆性的创新
内共生事件
一个单细胞生物吞噬了一个蓝细菌作为食物形成叶绿体
生存空间创新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渊的,能够无中生有的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进化方向
创新者的解答:哪些场景更能孕育出创新
生物体其实是以大量有害创新为代价,为极少数真正能带来改善的创新创造条件
福特:如果当初我去问顾客需要什么,他们会说,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
进化经验
储备冗余
支持创新的第一条法则,我认为是内部储备冗余
既然创新是一件高风险的奢侈品,那么想要给创新更多的机会,我们就需要适度的浪费资源,储备看似可有可无的冗余
大量发明和发现都来自于意外
X光、原子核、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青霉素等
要趁着晴天修屋顶,要趁着还有家底的时候多做创新
远离热点
远离热点,远离哪些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原因
激烈的竞争和储备冗余是矛盾的
生物进化的创新往往就是发生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时空中
寒武纪例子
曾国藩: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灵活组织
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在不同环境中快速发展处新的生存技能
而大公司的衰退,最重要的原因也许不是竞争对手,也不是自己自废武功,而是环境改变导致的不适应。而蚂蚁型组织的创新,则来自分布式智能,它很好地弥补了这个问题
也许大象型组织转型和蜕变的方法之一就是化整为零,把自己从一个高度整合的单一组织变成蚂蚁式的去中心化组织,让不同的业务单元直接单独面对环境变化,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