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史纲框架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政治—史纲框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时期。
编辑于2022-08-27 17:52:50 江西史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帝国主义侵略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
政治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结构
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宗族家长制)
文化
儒家思想
世界
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
鸦片战争的结果
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特权
割香港岛
破坏领海主权
司法主权
关税主权
后果
社会性质变了(国情)
两半社会
主要矛盾变化
中v帝
任务变了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原因
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基本特征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新兴阶级
工人阶级
最革命的阶级
资产阶级
官僚买办资本家
民族资本家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反帝反封建)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斗争
人民群众
三元里抗英
爱国官兵
鸦片战争
关天培
陈化成
海龄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史荣椿
乐善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最终目的
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路线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马关条约》中日
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
俄法德。 干涉还辽
义和团运动与瓜分中国的破产
重要原因
列强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反侵略斗争
义和团运动
局限性
作用
战争失败
原因
根本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重要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
睁眼看世界
甲午中日战争
普遍觉醒
林则徐
魏源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严复
孙中山
第二章 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
太平天国
原因
建立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
意义
局限性和教训(论🌟)
洋务运动
洋务事业的兴办
原因
镇压农民起义(根本)
加强海防,边防
指导思想
冯桂芬
中体西用
近代企业
军用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机器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湖北枪炮厂
民用工业 (官督商办)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天津电报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建立新式海陆军
北洋水师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
京师同文馆
工艺学堂
电报,铁路
军事学堂
船政学堂
历史作用
失败的原因(论🌟)
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原因
活动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要不要变法
新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百日维新
内容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结局
历史意义
经验教训(论🌟)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历史条件
活动
三民主义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改革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革命
要不要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辛亥革命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
萍浏鳢起义
同盟会之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影响最大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进步性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意义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原因和教训
挽救共和的努力
二次革命
中华革命党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
原因和教训(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基本内容
基本口号
民主与科学
德先生和赛先生
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十月革命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
李大钊
五四运动以前,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
社会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
十月革命
导火线
巴黎和会
口号
由学生转向工人
结果
新特点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真正的群众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新时代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意义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队伍
特点
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的结合
中共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成立
工作
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
在工人中进行宣传
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建立有建党的问题的讨论
中共成立
历史必然性(背🌟)
中共一大
历史特点
加强自身建设的原因
伟大意义(背🌟)
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纲领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中共二大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革命方法
群众路线
革命斗争
工人运动
香港海员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省港大罢工
农民运动
浙江萧山成立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
国共合作
形成的条件
打倒列强除军阀 成为全国人民的愿望
孙中山联合政府的确立
中共三大决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对新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
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纲领一致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大革命
标志
五卅运动
北伐战争
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
评价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失败的标志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意义
经验教训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新道路的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东北易帜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国民党政府的性质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土地革命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新道路
土地战争前的文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古田会议
土地革命的任务
废除土地私有制
土地政策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
农村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土地革命的严重挫折
第三次左倾的表现
屡次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结果
长征
遵义会议
军事问题
组织问题
长征
在土地革命后期的文章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
第六章 抗日战争
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占东北
方针
攘外必先安内
华北事变
图华北
卢沟桥事变
全面抗战
中国人民反抗
中共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
局部抗战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
工农红军
工人,农民
一二•九运动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
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瓦窑堡会议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批评
左倾冒险主义
关门主义
西安事变
时局转换的枢纽
十年内战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瓦窑堡会议内容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先进阶级
抗日
民族资产阶级
变化
地主买办阶级
批判左倾关门主义,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决定以“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
全民族抗战
卢沟桥事变
国共第二次合作
标志
合作宣言
新特点
国民党的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广州,武汉失守
失败的原因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片面抗战路线 不敢发动和武装民众
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队国民党的态度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态度
防共委员会
反法西斯联盟
中共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路线和方针
洛川会议
全面抗战路线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持久战的方针
《论持久战》
战略相持是抗日战争最关键的阶段
敌后战场与游击战
敌后战场顺利
平型关大捷
忻口会战
游击战
战略防御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主要
游击战
辅助
战略相持
游击战成为主要
为战略反攻准备条件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
工人
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
争取中间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
开明绅士
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别
亲英美派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政治
三三制
经济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文化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
延安自然学院
大后方的工作
宪政座谈会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光明报》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新民主主义理论
六界六中全会
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内容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延安整风运动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
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
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
整顿文风
主观主义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意义
第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立起来
中共七大
优良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自我批评
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将其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胜利的标志
波斯坦公告,收复台湾以及澎湖列岛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胜利的原因
意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日后的国内国际形势
以美国,苏联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
美国取代日本,采取“扶蒋反共”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老政协
国民党发动内战
国民党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的意义
土地改革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基本内容
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第二条战线
形成的原因
学生运动
121运动
1230运动
520运动
人民运动
下关惨案
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民主党派的性质
民族资产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地位的转变
自愿接受中共领导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中间路线的主张
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结束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
《论人民民主专政》
北京政治协商会议
新政协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胜利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时期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治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经济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分析基本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任务
反资反私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
两大任务
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
完成遗留任务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加强自身建设
“三反”运动
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
“五反”运动
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
偷税漏税
盗窃国家财产
偷工减料
盗窃经济情报
抗美援朝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表现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引导个体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
一化三改
过渡时期总路线
原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五期间的成就
农业合作化
过渡经济组织形式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
道路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
原则
自愿和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标准
是否能增产
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手工业合作化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萌芽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社会主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实质
两面性
剥削工人取得利润
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步骤
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
萌芽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半社会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完全社会主义
对资本家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已经建立
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面临的两大问题
阶级斗争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第二次任务
中共八大
探索的初步成果
《论十大关系》
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敌我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夏季的形势》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1届3中全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一个宣言书
《历史决议》
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南方谈话
第二个宣言书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
1921年7月23日
上海
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
制定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当前纲领(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新的革命方法
群众路线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
第一次国共合作
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共产党
国民党一大 1924年
对新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 1927年7月
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组织湘,鄂,赣,粤4省农民,在秋收举行暴动
召开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彻底清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土地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枪杆子出政权,军事斗争为党的工作重心
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古田会议 1929年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服从中共的领导,担当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加强政治工作
打造新型人民军队,这是人民军队区别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征和根本优势
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1年
江西瑞金
代表有政权了
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主席
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批评长期存在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要抗日
民资态度可能变化
亲英美的地主买办阶级是可以做朋友的
批评左倾关门主义,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民族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以“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
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
洛川会议 1937年
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确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群众运动
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论新阶段》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共七大 1945年
党的优良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自我批评
将马列一系列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
达成了五项协议
政府组织
国民大会
和平建国纲领
宪法草案
军事问题
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西柏坡
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北平式
天津式
绥远式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与主要途径
“两个务必”
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北京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
北平怀仁堂
只有国民党没参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新民主主义性质
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
与老政协的区别: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
中共八大 1956年
分析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根本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建设上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政治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 个体经营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
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农民运动是国民运动的中心问题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资本主义不同的道路。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提出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再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系统的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系统的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
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
深入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八一宣言》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9运动
《论持久战》
持久战的原因
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
日本是小国,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中国是大国,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
强调“民兵是胜利之本”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
揭示了中国两半社会的性质,主要特征,主要矛盾和革命发生的原因
阐明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共成立以来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整风运动
《改造我们的学习》
反对主观主义整学风
《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宗派主义整党风
《反对党八股》
反对党八股整文风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
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五四指示》
将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吸收中农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
不可将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耕者有其田
《对时局的意见》
民主党派的地位根本变化
《论人民民主专政》
利用一切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经验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957年夏季的形式》
六又政治局面
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论十大关系》
基本方针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共产党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敌我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提出一个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土地政策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革命后的增价归国家所有。
没有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新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土地革命 1928年
任务
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的发展
土地政策
井冈山土地法
肯定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得土地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禁止土地买卖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土地阶级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历史上制定第一个可以付诸实践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抗日民主根据地
经济建设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
农民要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1950年
废除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保护富农经济
土地革命 1946
《五四指示》
将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吸收中农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
不可将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耕者有其田
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文章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