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8.0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这是一篇关于8.0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班集体和班级管理、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教师心理等。
编辑于2022-08-29 16:49:20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集体和班级管理
班级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教育学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组建阶段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动力
核心形成阶段
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
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发展阶段
初步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成熟阶段
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目标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领导核心
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组织纪律
规章制度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舆论与班风
健全班风是组织的目标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确定班集体的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主任刚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群体的概念
正式群体
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比如班级、小组、共青团
非正式群体
一些学生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有助于学生自己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有助于帮助解决教师或正式群体一时照顾不到的困难等
消极影响
对同伴的不良行为给予无原则支持,与教师、班级对立
散布小道消息,破坏纪律,聚众闹事
容易被坏人利用而误入犯罪歧途等
四种类型
积极型
比如文艺活动小组、体育活动小组等
娱乐型
目的为了玩
消极型
破坏纪律、发牢骚、不参加集体活动等
破坏型
对班集体产生破坏作用
群体的功能
归属功能
获得安全感、踏实、温暖
认同功能
赞同和模仿
认同集体
支持功能
得到群体的肯定和鼓励
集体给予支持
塑造功能
人才培养或人格塑造功能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功能
维持功能
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进功能
促进学生的学习
发展功能
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奖励或强化适宜行为,忽视不良行为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关注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类型和特征
积极的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和谐
消极的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厌恶、焦虑
对抗的课堂气氛
各行其是
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
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教师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因素
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必要前提
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教学的时间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光线、座位编排等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
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任务促成的纪律
某一具体任务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自我促成的纪律
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
反抗行为阶段
4-5岁之前的儿童
拒绝遵守指示
自我服务行为阶段
5-7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
关心行为后果“对我意味着什么”,是奖励还是惩罚
人际纪律阶段
大多数中学生
要建立一种相互的人际关系
自我约束阶段
明辨是非,自我约束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概念
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办学思想贯彻者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强硬专断型
严厉的纪律,很少表扬
仁慈专断型
关爱表扬学生,但以“我”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
放任型
最糟糕的,学生不仅道德差,学习也差
民主平等型
和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做出决定,愿意给予个别学生帮助,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
前提和基础
观察法最基本的方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中心环节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作评定
班主任计划和总结
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优等生
品学兼优
心理特点
自尊心强、充满自信,有强烈的荣誉感、有较强的超群愿望和竞争意识
先进生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不断激励,战胜挫折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发挥优势,带动全班进步
中等生
表现平平
心理特点
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
中等生教育
重视中等生的教育
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失地进行个别教育
针对中等生信心不足的特点,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后进生
暂时落后
心理特点
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后进生的教育
关爱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树立榜样,增强是非观念
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关爱与培养,立榜样找闪光,因材施教不可少
教师心理
教师概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养的使命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威信
权力威信
信服威信
教师的认知特征
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
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
实践性知识
“具体怎么教”的问题
通识性知识
文化素养方面的,科学、历史、人文等
教学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教师的行为特征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的期望存在“自我实现的预言”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学自信心
个人教学效能
相信自己的能力
一般教学效能感
相信教育的作用
教师成长心理
新手型和专家型老师比较
丰富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
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
对教学问题的洞察力强
教师成长的历程
关注生存阶段
大量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上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成绩,备课,上课等
关注学生阶段
关注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某些教学材料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终身学习意识
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倦怠特征
情绪耗竭
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
累、没热情
去人性化
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个人成就感低
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