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中学课程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的思维导图,主要有内课程概述、课程组织、基础教育课程容。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包括班级与班级体、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人际关系、教师心理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德育。包括以下内容: 1.中学生品德与心理发展; 2.道德发展理论; 3.德育工作; 4.中学德育过程; 5.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中学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述
“课程”的由来
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类型(7种)
课程任务
内容属性
组织方式
实施要求
课程的呈现方式
设计、开发和管理主题
古德莱的分类
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课程组织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取向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基础教育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6个)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4条)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课程的概述 (学校教育的核心)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
中国:《诗经·小雅·巧言》
广义: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课程的类型 (7种)
基础型课程
基础能力
拓展型课程
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
探究态度与能力
学科课程
间接经验
分科设置(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
直接经验
从兴趣经验出发;活动为中心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学科整合(自然、科学等)
必修课程(共性)
选修课程(个性)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隐形课程(潜在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满足地方发展需要
学校课程:展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规定的
领悟的课程: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悟
运作的课程:课堂实施
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
赫尔巴特
①学科中心;②分科教学
杜威
①活动中心;②心理学化;③兴趣与需要
布拉梅尔德
①社会问题为中学;②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③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1)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会影响课程开发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有影响
(3) 学科特征会影响课程的编制
课程观为指导……
目标模式(泰勒)
确定目标→最关键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价结果
过程模式 (斯滕豪斯)
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
发展学生的潜能;过程本身的价值;师生交互作用
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编制过程中最关键的准则
①普遍性取向;②行为性取向;③生成性取向;④表现性目标取向
纵向与横向
纵向(知识深度)→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
横向(知识广度)→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学科本身知识顺序
心理顺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前后不重复
螺旋式:重复出现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培养目标;教学科目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原则……
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每门学科以纲要;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①前言;②课程目标;③内容标准;④实施建议;⑤附录
作用
1)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2)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核心→课程改革
理念→“以人为本”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呢管理制度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 评价内容综合化
4. 评价标准分层化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6. 评价主体多元化
7. 关注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