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包括班级与班级体、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人际关系、教师心理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德育。包括以下内容: 1.中学生品德与心理发展; 2.道德发展理论; 3.德育工作; 4.中学德育过程; 5.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的思维导图,主要有内课程概述、课程组织、基础教育课程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级与班集体
群体的概述
班级概述
班级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气氛管理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干预和矫正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概述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概念
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心理
教师概述
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师成长心理
教师的心理健康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心理功能
1.归属功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2.认同功能→共同看法和评价; 3.支持功能→得到肯定与鼓励;4.塑造功能→用群体规则影响教育人
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为了达到与组织有明确的特定目标,根据制度、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对实现正式群体目标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 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的程度。
班级的概念
班级的发展
16世纪——埃拉斯莫斯 17世纪——夸美纽斯
班级的地位: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基层组织
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核心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课堂管理的概念:……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
课堂管理功能
1.维持功能→基本功能;2.发展功能→帮助学生自我管理;3.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
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1.积极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
2.消极的课堂气氛→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
3.对抗的课堂气氛→各行其是,不得不停下讲课维持秩序
概述
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自律的品格
课堂问题行为的 预防、干预和矫正
预防
1.教学富有吸引力;2.进行参与式教学;3.维持团体注意→提问;4.民察秋豪
干预
1.非言语线索;2.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3.表扬其他学生;4.言语提醒;5.使用幽默
矫正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物;2.选择强化物并确定强化标准;3.减少强化的效率
1. 刻板效应→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于每一个人
2.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有某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出相似判断
3.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获得的信息影响程度更大
4. 近因效应→最近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
5. 投射效应→自己有认为别人也有
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
工作内容
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工作
个别工作包括对优等生的个别教育、对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和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含义
广义:
狭义:
《教师法》:专职人员,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额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的领导方式
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的构成……
教师的角色意识:1)角色意识(首要条件);2)角色体验;3)角色期待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知识结构;教学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职业信念(教学效能感+教学归因)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或明或暗地被传给学生
(一)教师的成长历程
1. 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如何处理学生关系
2. 关注情境阶段→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
3.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教师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的 心理健康
常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职业压力;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1)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 (2)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工作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好情感对待学生。 (3)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 ②教师要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③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 ④学校的帮助; ⑤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