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十章 业绩评价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十章 业绩评价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财务业绩评价和非财务业绩评价、关键绩效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
注册会计师考试 会计 第二章 存货思维导图,包括:确认和初始计量、发出存货的计量、期末存货的计量、存货的清查盘点。
注册会计师考试 会计 第一章 总论,包括:会计概述、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CPA战略风险管理、战略实施
substantive procedures
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
会计科目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第六章 合同的保全
固定资产
初级会计实务第二章:存货
初级会计实务思维导图
应收及预付款项
业绩评价
财务业绩评价和非财务业绩评价
财务业绩评价
特点:综合性;评价结果侧重过去和短期业绩;数据容易获得;评价受稳健性原则和有偏估计的影响
非财务业绩评价
特点:专业性;评价结果体现未来和长期业绩;评价方法关注过程;数据收集困难;评价比较主观
关键绩效指标法
含义:是指基于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将价值创造活动和企业目标有效联系,进行绩效管理的方法
应用程序
制定以关键绩效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计划
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体系构成
第一层次: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根据战略制定)
第二层次:单位部门级关键绩效指标
第三层次:岗位(员工)级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分类
结果类:反映企业绩效的价值指标(投资报酬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等)
动因类:反映企业价值关键驱动因素的指标(资本性支出、产销量、客户满意度等)
关键绩效指标设置要求
基本要求:含义明确、可度量、与战略高度关联
数量要求:每层绩效指标一般不超过10个
设定关键绩效指标权重
基本原则:权重分配以且与战略目标为导向,反映被评价对象对企业价值贡献支持的程度,及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水平
具体原则:1、单项关键绩效指标权重一般设定在5%-30% 2、特别指标可适当提高权重或“一票否决”
设定关键绩效指标目标值
行业标准或竞争对手标准
企业内部标准
企业历史经验值
制定激励计划
执行绩效计划和激励计划
实施绩效评价和激励
编制绩效评价报告和激励管理报告
优缺点
优点
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更有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标
评价指标数量少,易于理解和实施,便于推广
缺点
指标选择难度高,需要透彻理解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和战略目标
指标设计不当会导致错误的价值导向和管理缺失
经济增加值
概念
基本公式: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调整后平均资本占用
1、平均资本占用反映的是企业持续投入的各种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反映企业各种资本的平均成本率
不同含义的经济增加值
基本的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报表平均总资产
不需调整经营利润和资本占用
披露的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调整后平均资本占用
利用公开数据调整
特殊的经济增加值:特定公司“量身定做”的经济增加值
真实的经济增加值:对会计数据作出所有必要的调整
根据公司内部相关数据调整
调整项目
研究与开发费用
会计:作为费用从利润扣除
经济增加值:作为投资在合理期限摊销
战略性投资
会计:投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经济增加值:设专门账户资本化摊销
为建立品牌、进入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发生的费用
会计:作为费用扣除
经济增加值:争取客户的营销费用资本化摊销
折旧费用
经济增加值:“沉淀资金折旧法”,前期折旧少,后期折旧多
简化计算
基本公式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带息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平均资本成本率=债权(税前)资本成本率×平均带息负债/(平均带息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1-25%)+股权资本成本率×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带息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
差异化资本成本率
股权资本成本率
主业在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企业:6.5%
主业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等重要行业商业类企业:5.5%
对公益性企业:4.5%
军工、电力、农业等通用性差的企业:下浮0.5%
债权(税前)资本成本率
债权(税前)资本成本率=利息支出总额/平均带息负债
利息支出总额=费用化利息+资本化利息
平均资本成本率调整
科研技术企业
资产负债率高于上年且在65%-70%,平均资本成本率上浮0.2%
资产负债率高于上年且在70%以上,平均资本成本率上浮0.5%
工业企业
资产负债率高于上年且在70%-75%,平均资本成本率上浮0.2%
资产负债率高于上年且在75%以上,平均资本成本率上浮0.5%
非工业企业
资产负债率高于上年且在75%-80%,平均资本成本率上浮0.2%
资产负债率高于上年且在80%以上,平均资本成本率上浮0.5%
经济增加值评价优缺点
考虑了所有资本成本,正式反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实现了企业利益、经营者利益和员工利益统一
结合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绩效激励,是一种全面的财务管理和薪酬激励框架
仅对企业1-3年的价值创造进行衡量和预判,无法衡量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价值创造情况
主要基于财务指标,无法对企业营运效率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比较
受企业生命周期影响(成长期公司投资多,投资要求必要报酬多,因而经济增加值少;衰退期投入少,资产折旧导致资产净值下降,资本占用少,经济增加值虚增)
平衡计分卡
含义:基于企业战略,从四个维度将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指标体系,并据此进行绩效管理的方法
四个维度
财务维度
常用指标:投资报酬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自有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
顾客维度
常用指标: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客户数量、客户保持率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常用指标:交货及时率、生产负荷率、产品合格率
学习和成长维度
常用指标:新产品开发周期、员工满意度、员工生产率。培训计划完成率
四个平衡
外部和内部的平衡
外部评价指标(股东和顾客对企业的评价)和内部评价指标(内部经营过程、新技术学习)的平衡
成果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的平衡
成果评价指标(利润、市场占有率)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新产品投资开发)的平衡
财务和非财务的平衡
短期和长期的平衡
短期评价指标(利润指标)和长期评价指标(员工培训成本、研发费用)的平衡
优点:保持真个组织协调一致;绩效评价全面完整;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
缺点:专业技术高、工作量大;指标权重分配困难、部分非财务指标难量化;对信息系统和管理能力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