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_辩证法_20222023考研政治_参考徐涛老师融合肖秀荣老师
辩证法(dialectics),即辩证的方法,是西方哲学的专有名词之一,出自希腊语δνaλεxειx τέχνη,即语言的艺术,一般所认为是指对逻辑过程的抽象,即对语词,推理,描述,概念,解释过程的研究。
编辑于2022-09-03 21:50:43 上海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的?
两大总特征 15
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考点: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
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
该联系并非客观的联系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树立整体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开放的观点,从动态中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方法论意义
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事物的过去,又要把握事物的现在,还要善于预测事物的未来
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发展的内涵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变化=运动>发展 (发展是永恒的,非绝对无条件的)
发展的实质
前进上升的运动 、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旧事物的概念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旧与时间顺序无关)
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 新事物具有新结构和新功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2.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加入了新内容。
3. 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过程的观点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现在、过去和将来。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6
概念
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前后相继的是因果关系 × 不一定)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关系
关系---对立统一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一定条件下是确定的)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多复杂多样的; 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中;
考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有因必有果√ 有其因必有其果×
方法论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标注
必然和偶然 17
概念
1.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确实。 2. 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任何事情的发生,即是必然又是偶然,
缘分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产生原因不同
必然性往往产生于事物的内部的根本矛盾, 偶然性往往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事物的外部。
表现形式不同
必然往往稳定, 偶然往往不太稳定。
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起决定性作用, 偶然起影响性作用。
相互联系
必然寓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拓道路;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和现实 18
概念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关系 对立统一
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产生新的可能。 可能包含着成为现实的因素和依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意义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准备应对不利情况。
考点
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依据: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有依据 可能性
无依据 不可能性
不可能是指违背必然性,没有任何根据,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实现的结果
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的依据: 在现实中的依据是否充分
充分 现实的可能
不充分 抽象(潜在)的可能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标注
现象和本质 19
概念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可通过人的感官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歪曲表达/侧面表达)之分 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
相互联系
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只不过是扭曲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停留于现象。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即使假象也表现着本质(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考点
真象是正确的现象× 错觉是错误的感觉√
现象无论真假,都是客观存在的
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法用正常和错误形容。
假象往往外露于事物外部√ 真象往往隐藏于事物内部 ×
无论真象、假象都属于现象;
真相&真象
只要是现象都是外露于事物外部的,只有本质才隐藏于事物内部。
内容和形式 20
概念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他: 在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较为易变,形式则较为稳定 ???
方法论
既要重视内容,又要善于运用形式。
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方法论总结
原因和结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和现实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准备应对不利情况。
现象和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停留于现象。
内容和形式
既要重视内容,又要善于运用形式。
标注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21
事物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与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承认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 不承认对立统一:形而上学
四大原理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概念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男人可以转变为女人 √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激烈 对抗性斗争
缓和 非对抗性斗争
同一性和斗争性不是时而时而的关系,而是既又的关系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流浪汉互相攀比, 却不会羡慕富人
相互区别
在事物的矛盾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
事物具有两面性,看待事物时要做到“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批判的继承”;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1.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员工和公司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2.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好的爱情不是天长地久, 而是互相成就
3.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在共同进步的基础上强弱互换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逆向思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1.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互联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方法论意义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强调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 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矛盾分析法总结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质量互变定律 22
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选择
概念
质
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1.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 是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
度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概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不显著变化 VS 根本变化
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VS 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相互联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夸大质变否定量变导致激变论 × 夸大量变否定质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
3.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①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②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意义
理论
批判错误理论
实践
适度原则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社会主义---质, 初级阶段---量;
改革、发展、稳定 (量力而为)
否定之否定规律 23
发展的方向和归宿问题
原理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万事万物(非偶然,是必然)中既有肯定因素,又有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形而上学 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和消灭 ×
我踩死一只毛毛虫 --- 偶然事件,非必然客观规律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形而上学 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 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变成更好的自己。
螺旋上升
方法论意义
理论
批判错误理论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导致循环论; 只看到发展没看到回归导致直线论。
实践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螺旋上升发展的/
补充: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24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人脑中的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不等于唯物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不等于唯心辩证法 (主观和客观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与唯心是对和错的关系)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 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