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叶蜚声、徐通锵版《语言学纲要》5-9章 语用、语言演变与分化
这是叶蜚声、徐通锵版本的《语言学纲要》第 5-9章节只知识思维导图的总结。 包括语义和语用、文字、语言演变和分化、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演变等章节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收藏。
编辑于2022-09-11 12:46:37 贵州《一起经音义》刻本用字构形分类研究,刻本用字结构类型类化:受上下文影响而同化、受俗构件影响而类推、受古构件影响而类推。
汉字的字际关系 • 1.汉字的构形关系:指处于汉字构形系统中的单个汉字之间形体结构上的关系。2.汉字的使用关系:指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在使用中由于记词功能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这是叶蜚声、徐通锵版本的《语言学纲要》第 5-9章节只知识思维导图的总结。 包括语义和语用、文字、语言演变和分化、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演变等章节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起经音义》刻本用字构形分类研究,刻本用字结构类型类化:受上下文影响而同化、受俗构件影响而类推、受古构件影响而类推。
汉字的字际关系 • 1.汉字的构形关系:指处于汉字构形系统中的单个汉字之间形体结构上的关系。2.汉字的使用关系:指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在使用中由于记词功能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这是叶蜚声、徐通锵版本的《语言学纲要》第 5-9章节只知识思维导图的总结。 包括语义和语用、文字、语言演变和分化、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演变等章节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收藏。
语言学概论 (5-9章)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词汇和词义
二者区别
语义学
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也可以叫做语言的内部意义或狭义的语言意义。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以及符号的组合与现实世界、人类经验的关系。
语用学
涉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涉及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是语言外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
词和词汇
基本词汇的主要特点
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能产性)
一般词汇的特点
不是全民常用、不稳固、构词能力弱 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包括:新词(创业板、知识经济)、古词(吾辈、抵牾)、外来词(葡萄、可口可乐)、科技术语(数学学术述语,函数、微积分)、方言俚语(遛弯儿、靓仔)
词的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
如:语法范畴“性数格”, 词类配列的语法意义“支配、修饰”
词汇意义
主体:词的概念意义(理性意义)
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印象,是认知的成果。
①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应 ②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 ③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概括地反映了各种客观物质现象,也有主观心理现象或主观的概念,不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还是主观心理现象,在使用中代指的都是说话者的心理现实。
还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功能
词义的概括性
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概括性还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是概括性的三种重要表现。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词多义
由于语境的支持和词义的模糊性得到满足,又因为一般词的意义不像科学述语那样界限明确,它具有一定的弹性而能够向外得到延伸,这使它能够兼表有关的事物。如“兵”,最初意义是“兵器、武器(善甲兵,具卒乘、短兵相接)”→拿兵器的人→战争、军事
引申
隐喻
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如“习(数飞)→反复练习,温习,复习、”
转喻
不是现实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中经常出现而固化,即用指称甲类去指称乙类。如“pen-笔、China-瓷器、bureau-厅,局”
同义关系
同义词的差别
所概括的侧面和重点不同
搭配习惯不同
词义的附加色彩不同
运用的范围不同
语体色彩不同
反义关系
所概括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同义词也包含着反义的因素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语义场的分类研究以及语义特征的提取不仅涉及词义和现实现象的联系和对现实的分类,也涉及词义在句中的作用。既影响到句子的语法结构,也影响到句义中的语义角色
句义
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中的实现
词语的搭配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
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受到语义场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北京话 、上海话“吃”的搭配对象:北京话“吃”只限于固体,上海话还包括流体食物、液体食物。“吃粥、吃水、吃酒“,还有气体“吃烟“。 原因:北京话在“吃”系列的语义场中还有“喝、吸”,各有分工,而他们的搭配关系在上海话中只有“吃”一词承担,上海话的“吃”在语义系列中所站的位置宽于北京话的“吃”
古汉语中还有“洗-足、浴-身、澡-手”这样的搭配,后来“浴、澡”退出了跟名词的直接搭关系,“洗”搭配范围也就扩大了,取代了原来“澡、浴”的搭配功能
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惯用法”
英语中,“昨天下午"是yesterday afternoon,“昨天夜里"是last night;汉语中可以说“打毛衣”,不可以说“打渔网”,可以说“打鼓”,不可以说“打钟”。
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饰效果
褒贬义、语体
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句子的语法结构是根据句子成分在语言内的表现(比如替换的可能性)而抽象出来的,而语义结构则是依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得出的。
句子的语义结构是依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得出的。有限多的“谓词-体词”(即“动-名关系“)关系类型就是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中谓词和体词的搭配规则就是句子的语义规则。
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的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抽象出来的,它反反映了“物体”(体词)和"动程(谓词)"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动程”分为动作、性质/状态和使动三大类。“物体“常见的大类有施事、受事、与事、主事和致事。此外还有一些外围语义角色:工具、方所、时间。
语法成分语义角色关系
区别
句法成分是语言内符号关系看的 语义角色是从人类经验映像看的
联系
①语义角色必须在句子中体现,因此具体句子中的某个语义角色一定也同时担任句法结构中的某个成分。②施事与主语重合的句子占大多数,这说明各个民族对世界的认可有共性的一面③句子中可能出现的语义角色是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决定的,在实际说的句子中有时可能省略某个角色,但根据上下文或语境都可以补充还原。
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句法语义结构所提供的人类经验映像必须跟说话者和“说话时空”相关联,才有可能表达“属于人类经验映像”,通过“说话者、说话地、说话时”相关的语义范畴及其表达来实现,即人称、时、指示、语气和情态。
人称:说话者、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人称代词 时:说话时,如过去/现在/将来 指示:说话者位置,如这/那 语气: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如陈述/疑问/祈使 情态: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主要由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肯定/我确信“等小句来体现
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含、预设关系
杂
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
语义结构(动词+名词承担的语义角色)
各种成句范畴
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
词义表达的是“概念”
句义表达的是说话者对真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实践的“判断”
蕴含
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即,a 真 b 真;b 假 a 假;a 假 b 可真也可假。
a 小王买了猕猴桃 b 小王买了水果 a 小王感冒了 b 小王生病了 a 张三批评了小王 b 小王挨批评了 相当于 a ≤ b
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即a 真 b 真;b 假 a 假;a 假 b 真。
a 他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 b 他有哥哥。
蕴含和预设的关系
真值条件的推导式前两个都相同,是共有的,所以很多学者认为预设是蕴含的一种特例。
区别:①在于最后一点,即a 为假的情况下,预设b 只有“真”一种可能;而蕴含b有“真”和“假”两种可能。②这说明作为预设的句子b是a具有语义真值的前提。③如“他”必须“有哥哥”,才有可能说“他哥哥昨天回来或不回来”, 即使“他哥哥昨天没有回来,也只有在“他有哥哥”的前提下,这句话才是有意义的。
预设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共享的知识背景
语用
语境与语境义
语境的含义
话语的物理语境
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以及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话语语境
指一个连贯的语言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即有共同的背景,“预设”就是说话者预测受话者已知的信息。
包括知识语言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话题和说明 (属于语篇组织)
话题和说明的定义与话题的有定性
说话者向受话者说话,一定要向他传达一定的信息,这个信息一定是关于某个实体(包括特定时间、空间)的信息,可称作“信息的基点”。
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
"有定”是指说话者认为句中的某名词性词语听说双方都能够确定其具体所指。 “客人来了”、“来客人了”的例子
话题的句法表现
用专门的虚词来标记
用句子中的特定的位置来标记
话题的意义
话题是句子所传达的信息所关涉的实体,选择不同的句子成分做话题则所传递的信息也不同。
话题的关联与篇章话题
句子的话题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而这一选择跟说话者对整篇话语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关。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有内在的联系,组成“话题链”。
“话题链”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同一个话题后面用词汇形式指代或零形式追踪 ②跟次话题或相关话题产生意义上的关联
一个篇章有一个共同的篇章话题,使得篇章中的各个语段凝聚为整体,各个段落和段落中句子的话题,使得篇章的组织有了层次和结构。
话题与施事
话题属于篇章语用层面,施事属于语义层面,主语属于句法层面。
①话题属于篇章语用层面,体现说话者选择哪个句法成分作为向受话者传递信息的基点,并且与篇章的组织有关; ②施事属于语义层面,体现句法成分与现实世界中的的物体-动程关系的对应关系。 ③二者都落到句子同一个成分上的情况比较多,但也有两者不一致的情况。如“小王昨天去了北京”,“小王”既是施事又是话题;在“昨天,小王去了北京”中,句子的话题是“昨天”,施事是“小王”。
话题与主语
主语是语法范畴。话题与主语长落在同一个句子成分上,但相反的情况也不少。
①话题是有定性的 ②主语与谓语动词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由担任施事、受事等中心语义角色的成分承担 ③话题可以由担任外围语义角色的成分(时间、方向、工具等)承担,还可以与动词完全没有关系。如“这场火幸亏消防来得早”,“这场火”与谓语动词“来”没有语义角色的关系,但全句是关于“这场火”的,是句子的话题,而不是主语。
焦点和预设
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焦点是句子中说话者所认为的受话者所不知道的信息,它一定与说话者所设定的受话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有关。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
①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出来。如“小明吃了苹果”,如果语调在“小明”,那么“小明”就是信息焦点,回答的是“谁吃了苹果?"这样的问题,“有人吃了苹果”则是预设;如果重音在“苹果”上,则回答的是“小明吃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小明吃了东西”则是预设。
②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如汉语中“是....的”句式中,“是”后面的成分就是信息的焦点。在“我是昨天来的”中,“我来了”是预设,“昨天”是焦点。
③在某些语言中,用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来标示。如索马里语中,表示焦点的虚词baa放在名词后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是句子传递的信息焦点。
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日常生活中的言内意外
会话合作原则
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得体原则
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语言行为
言内行为
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的话语的行为
言外行为
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目的和意图
言语行为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它分为阐述、命令、请求、询问、感谢、道歉、祝愿、承诺、宣告等不同的类型
言后行为
是指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第六章 文字
文字和语言
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文字的两个意思:①一个一个的字②语言的视觉符号体系
文字的特点和作用
①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传递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②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③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得人类脱颖于动物。文字使第二性的,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文明进入了有史文明
文字的基本性质
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由于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所以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文字的组合规则与语言的组合规则有着系统的对应关系。
文字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在所有文字体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不管是拼音文字还是意音文字,都是既有一定的形式,又有通过这种形式所记录的音和义,三者缺一不可。
汉字和汉语
⊙汉字跨历史、超方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①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一个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虽然一个音节不是固定地表示某个语素,还有许多同音语素,但语素的单音节形式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②汉字记录语音,一个字独立地表示一个音节(但与音节不是对应关系)也正好记录一个语素,与汉语语素的特点相适应。 ③同时,由于汉字与语素基本上对应,而不固定地与某个音节挂钩,读音尽管变了,字形可以不变。(一个字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是书写形体本身的变化,还是同一个字)。所以正好适应了汉语方言的分歧的特点,使得汉字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
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
基本性质
①对语言的再编码②是语言的书写工具/视觉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实物记事
文字的产生
结绳、讯木 实物能够百搭的的信息很少,与文字的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
图画记事
和实物记事相比,图画记事表达的信息更加丰富。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记录有发展的过程的事件,事物内部各个要素及其空间关系,可以表达心里的意愿和要求。图画记事一般认为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但图画文字还不是文字,图画表达信息的方式是以形体直接描写现实,而文字是通过以形体对应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成分和排列的方式开表达信息的。
记事图画不具备以下三项条件
刻画符号
刻画符号至少不具备最后一项条件
早期文字:原始的图画文字
文字产生的三个条件
文字文本可以分解为一个个离散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表达语言中音义结合体。
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音义不变
小图形做线性排列,图形排列的次序表达语流中语言符号的出现次序
东巴文
还不是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
较成熟的甲骨文也保留着一些不符合文字产生的条件。 文字和语言没有一一对应
原始文字的形体还没有定型,字形和词语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完全固定,而且有些词语(特别是虚词)还没有造出字来表示。只是粗略地记录语句,
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从形体分
图画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钉头字) 方块字
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共性和分类
共性
作为语言的再编码系统,文字系统总有一级较大的文字单位对应于语言符号(音义结合体),既表音又表义,并且该文字单位还按照特定文字系统所规定的线性书写次序表达语言符号时间上先后发出的线性次序,这体现了语言的共性。
文字与语音、语法单位一样,它的最小单位一定比语言音义结合体的数量要少,最小文字单位要组合起来才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对应。
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
最小的文字单位-字符 英语叫“字母”、汉语叫“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
文字分类
表音文字 (又叫拼音文字、字母文字)
定义: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音位文字
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的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辅音文字
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
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意音文字
定义: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只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提示音的字符叫声符,与音无关只与意义有关的字符叫义符。如汉文。
分类
语法词-音系词文字 英语(文字词)
语素-音节文字 汉语(字)
表音文字与意音文字的分类,是以字符这一级单位与所记录语言的关系为依据来确定的。
从字符与语言的关系看,不可能有表意文字
语言中有许多抽象概念词是无形可画、无法用象形的义符来表示的。如东巴文中人类、鸟类的“类”。
这些抽象概念也不可能都用与实物没有象形关系的抽象符号来表示,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而语言中表示抽象概念的语素或词数量是很多的。
因此,即使是尚不成熟的原始文字,只要已经能够较全面地记录语言,都需要利用借形取音的手段来表示抽象概念。
不存在表义的文字,这是由文字记录语言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最小文字单位字符
英文的文字词和汉文的字
共性:既表音又表义,以形体直接代表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有形、音、义三要素。如“门、/a/”
英文的字符(字母)与汉文的字符
作为 最小的文字单位,并不直接与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相对应,大多数不是既表音又表义的。如“们中的门、men 中的m 都只是字符”
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自源文字
自源文字早期阶段都是象形程度非常高的意音文字,都是象形、指事、假借、形声的造字手段。尽管这几种语言的语言类型不同,这说明了人类认知上的共同点--用视觉形体符号表达有声语言符号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借用表音的比例增加,表音符号的总数量却逐渐减少,向着一种声音(辅音)只用一个表音符号表示的方向发展,如苏美尔一系的文字
语言特点:辅音表达词根义,元音表达语法义。
形声字的比例增加,逐渐达到每个语素都有自己的字形,如汉文
类型特点:词根几乎都是单音节,词根进入句子也没有形态的变化,是孤立语
他源文字
引进古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
意音表词文字
辅音文字
音位文字
引进汉文
日本创制的假名
日、韩:到现代仍是兼用汉字和表音的假名、彦文
朝鲜/韩转创制的彦文
朝鲜:完全弃用汉字而换用表音彦文
越南创制的喃字
在法国统治后换用了表音的拉丁字母
①日韩语:属于多音节黏着语,在实义词干之后有丰富的结尾成分,而且词干与结尾成分结合时要发生音变 ②越南语 :跟汉语一样属于孤立语,少有形态变化,也是一音节一义一方块形体的意音型文字
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古埃及文等文字
与这些语言是辅音表词根义、元音表形态范畴的多音节语有关
希腊文
这些欧洲语言以元音辅音的排列表示词根义并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特点有关。
汉字
汉字长期停留在方块字的阶段,是因为汉字的词语以单音节占优势,没有形体变化,缺乏词缀等附加语素有关。这些特点有利于保持一音节一词根一形的书写体系。
日语
是黏着语,有词形的变化,也多词缀等附加语素,因此日本人民除了借用汉字外还创造出假名来补充书写日语的附加语素和词尾变化。
都说明了文字是对有声语言再编码的视觉符号系统,文字既有适应语言特点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
汉字与汉语拼音
汉语特点
汉字是意音文字,字符较多。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不是一对一关系,和拼音文字相比,要难写,难记一些。
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
汉字停留在意音文字 阶段的原因
汉字的特点
①汉族的居住地区幅员辽阔,方言分歧,有的不能通话②汉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有大量用汉字记载的文献典籍 ③超地域、超时代的汉字既可以贯通古今,也可以联络各地区的人们的思想交流,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便于各地区人民的往来有重要作用。④在语言没有统一的情况下,如果文字也像其他文字那样实行拼音化,就会产生严重妨碍各地区人民的交往,而且也会和过去的文化遗产隔断联系。
口语与书面语
口语
是适合用随口即发的有声语言来表达的语体
特点:句子短且结构简单,常有省略、重复、脱节、颠倒、补说,多用语气词或无意义的填充词 口语有一批口语专用的俗语、俚语但整体词汇量并不大。
书面语
是适合用文字来表达的语体。
特点:常有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省略、重复,语气词少,几乎没有脱节,颠倒、补说和无意义的填充词。 有一批书面专用的词汇,还有许多专门领域的词汇。总的词汇量大。书面语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
二者关系
①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口语和书面语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 ②口语是不断变动的。 由于交际目的和使用场合的不同,书面语和口语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两者又是加工的关系,口语发展是书面语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七、八、九章关系
外部原因
第七章
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社会分化
语言分化的不同类型
第八章
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社会接触或统一
语言趋同的不同类型
内部原因 (第九章)
语言系统自身演变规律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音变化
从人的因素讲
在连续发音时①发音器官需要相互协调配合②“偷懒”省力→发音的改变。如:高频使用的词语在在使用中常常磨损,造成语音的弱化,常见的虚词在语流中通常都是以混元音ə 为韵母。
从社会交际的因素讲
有些语言片段经常在一起使用,就会发生减缩、融合等现象。如:英语中的good bye 是来源于长的语言片段god be with you,句子的缩减并不影响交际,因此人们就习惯于简省的说法,现在很多时候已经只说bye了。
词汇变化
从人的因素来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或者为了表现出跟其他人群不一样而选择一些新的说法,如:一些年轻人不说“很多”,而说“N 多”。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
新鲜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旧观念的淘汰,造成了新旧词语的更替。如老北京人常说的“卧果儿、歇了虎子、炸猫”,现在都不用了,一般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如:房奴、剩男剩女、被小康
语法变化
从人的因素来讲
为了表达的简洁而创造一些方式,这些方式在社会当中被接受的话,就会成为语法变化。如:请发短信给我→请短信我
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①远古时期汉语是单音节占优势的语言。那时语音系统复杂,声母和韵母中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的词互有区别→②先后发生了复辅音声母的消失、辅音韵尾的合流等变化,语音音节结构简化,声调也就应运而生。→③两汉之后,音节结构进一步简化,原本可以区分的单音节语素不能区分了,汉语开始调整,大量的双音节词出现,来代替古代的单音节词。→④现代汉语已经不再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的语言了,原来的单音节词如“朋、友、道、理“等变成了构词语素,它们组合而成为了双音节词。→⑤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又出现了变化:双音节词内部的两个位置上的语素因为出现频率不同,而在语音(语音弱化为轻音)、语义(偏义复词)、语法上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别。
如:固定位置出现频率特别高的的语素,语音上弱化为轻音(如“-子“)甚至失去了音节身份而与另一个语素合音(如“-儿“),语义上意义泛化,语法配搭能力增强;以上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不断发展使得某些定位的高频语素词缀化(如“第-、老-、-子、-儿、-头),从而出现了新的派生词构词规则,汉语的面貌从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言演变的特点
渐变性、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语音系统内部的具体变化例子
北京话中辅音音位g z两组音在与韵母组合时只与开、合(u)二呼组合,而 j 组只与齐(i )撮 (ü )组合,那是由于 j 组是从g z 两组变来的:开、合二呼前的g z保持不变,齐、撮二呼前的g z变成了j,这是辅音声母在不同介音之前的变化的不平衡。
地域方面语言变化的具体例子
同样在 i ü 前的 g z ,在北京话变成 j ,在广州话里却保持g z 不变,在苏州话则是g 变成 j ,而z 不变。
一般来说,语言在地域上的差异,语言中不规则的现象,都是过去的语言保留在今天的语言系统中的历史层积,是语言演变不平衡的见证。
语言的分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社会方言 (言语社团)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
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在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之下,就叫做“地域方言”,也简称作“方言”。(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仍然使用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各自在经济政治上相对独立的同时仍保持一定的联系)
亲属语言
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分裂成几个独立的国家,并创制各自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叫做“亲属语言”。
三者是同一语言因社会分化状况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分化程度不同的三种形式
社会方言
如,北京有一种性别加年龄的言语社团差异:年轻的姑娘在发,j q x 的时候往往舌位偏前,带有明显的舌尖作用,学界称为“女国音”,老年妇女以及各个年龄的男性却没有这种现象。
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在词汇上的不同。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同:都是全民语言的分支,全民语言的变体
异:①地域方言是以地域上的分布定范围的,在同一个区域内,一般只有一种地域方言;社会方言不是按地区来划分的,在同一区域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社会方言。②地域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社会方言的特点基本上表现在词汇方面。③地域方言在结构方面自己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而社会方言在词汇方面有一些特点,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成为全民的交际工具。④地域方言会走向消失,而社会方言会长期存在。
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的差异,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别,语法差别比较小。因此,学界划分汉语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
区分方言和语言的社会因素:①语言本身的差异②看使用语言地域分支的人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民族③是否长期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④在各地域分支上是不是还有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⑤看说话人的语言认同感
七大方言区
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北京话
声母分z c s和 zh ch sh ,鼻韵尾有n ng 两个,有四个声调,没有入声。等等
吴方言
塞音塞擦音声母分清不送气,清送气,浊三套(如双唇塞音有/p ph b/三个声母),舌尖声母大多只有z c s 这一套而没有卷舌声母,韵母en eng、in ing 大多数无法区分,有入声以喉音收尾。
许多方言都有入声,但入声在各方言中的语音表现不同。粤、赣、闽南话、客家的入声字还有韵尾/-p、-t、-k/的区别。
例如:闽方言 (方言)
闽北
闽东
蒲仙方言
闽中方言
闽南 (次方言)
闽南
潮汕
海南 (土语群)
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化 (祖语/母语-语族-语支-语群-语言)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世界语言的谱系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阿非罗-亚细亚(闪-含语系)、伊比利-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谱系分布
汉语
汉藏语系--汉傣语族
英语
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部语支
法语
印欧语系-拉丁语族-东部语支
西班牙语
印欧语系-拉丁语族-西部语支
俄语
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部语支
阿拉伯语
闪-含语系、-闪语族-南部语支
汉藏语系
汉傣语族
汉语
北方方言
北京话
吴方言
苏州话
湘方言
长沙话
赣方言
南昌话
客家方言
广东梅县话
粤方言
广州话
闽方言
闽北
闽东
福州话
蒲仙方言
闽中方言
闽南 (次方言)
闽南
厦门话
潮汕
海南 (土语群)
傣语
藏缅语族
汉语、藏语、彝语、景颇语、羌语、纳西语、 土家语
壮侗语族
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
苗瑶语族
苗语、瑶语、畲语
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而不像印欧语那样用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有一类专门的类别词(量词)
中國境內諸語言譜系
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
蒙古语族
蒙古语、东乡语、保安语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鄂伦春语、锡伯语
南岛语系
阿美语、雅美语
南亚语系
越南语、柬埔寨语
印欧语系
塔吉克语、俄语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根据语言接触的不同结果分为不同类型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社会不同或地域不相邻,只有文化层面上为数有限的借词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留着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称之为"语言联盟"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如果若干民族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之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上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底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通用书面语称“官方语言"、"通语”,具有高于地方土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分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的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洋泾浜”和混合语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如非洲新几内亚的“克里奥尔”语,就称作“混合语”。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借词
借词又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借词与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区别
从结构看,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要素构成的, ①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意译词不是外来词,它只吸收了意义,没有吸收形式。 ②借词是外来词,它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③仿译词是意译词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马力、篮球分别是horespower、basketball 的仿译。
借词的种类
音译
copy-拷贝
音译加意译或半音半意
beer-啤酒 romanticism-浪漫主义
音译前后加注汉语语素
借形
都生动地体现了汉语“一音节一义”特点和汉字
借词与社会
社会不同或地域不相邻,只有文化层面上为数有限的借词,只是限于向对方语言借用自己语言中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音位的聚合系统和组合规则、词法、句法都不发生变化。
借词如果适合使用者的需要,有时甚至能在长期的竞争中战胜本族词,取而代之。 “站”就是例子。表示车站意思的“站”,汉语中原来叫“驿”,南宋时从蒙语中借用“站”,“驿、站”两词并用,后来政权改“站”为“驿”,但老百姓口中一直用“站”。"站"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进去基本词汇,成为了词根语素,如“车站、站台、水电站、发电站、交通站、运输站、接待站”等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虽然不同民族在同一区域内交错居住,有战争或文化的来往和通婚关系,但诸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相对平衡,各民族人口比例相差不很悬殊且各民族都至少有部分人口相对聚居。
系统感染
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了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诸语言共同点
有声调的单音节孤立语。即这些语言都是有区别意义的声调、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基本上没有构词上的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用虚词和语序来表达,许多语言有量词。
互协:地区多语现象会使得各个语言都出现非母语者所说的,带有其他语言味道的语言变体,而各个语言就有可能在这些语言变体的影响下逐渐趋同。
不同社会的浅度接触带来语言中的文化层次上的借词,较深而相对平衡的接触则造成同一地理区域内不同语言的系统感染而在语言的结构类型上趋同,但各个语言仍然继承了自己相当数量的核心词词根。
语言的替换与底层
语言替换
深度接触:指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 不平衡接触:是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的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语言替换的过程
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然后几种语言中的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
语言替换与底层遗留
底层的表现:①被替代的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发音习惯。(失败者语言发音的保留可能是胜利者语言分化为不同地域方言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
语言联盟与语言替换的联系
同:都是社会或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都是原来不同语言因后起的密切接触而趋同,都要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
异:社会条件的不同在于密切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均衡。各方力量相对密切接触的结果只是语言在结构类型上趋同,并不统一为同一个语言;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会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唯一的胜利者,几种语言将统一为一种语言,至多使同一种语言带有不同底层的地域变体-方言。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书面语不要求地域的相连,只通过书面文字就可以传递,造成与地方语的接触,一般将这种方式的接触称为非自然接触,或者非相邻接触。
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通用书面语相对方言更为正式,被赋予了“文”的色彩,因此书面语系统的读法在方言社会中就成为“文读”,本地的读法就是“白读”,如果书面语与某个方言语音系统差别比较大,那么,该方言中的“文白异读”就很多。如闽方言、山西方言中的“文白异读”就很多。
“文白异读”就是同一语素,在书面语中的读法与在方言土语中读法不一样,由于二者存在差异,方言使用者一时难以意识到二者是“同一”的,因此就出现了“异读”现象。
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采用外族语言 作为书面语的情况
同居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人口较少、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往往借用文化上占优势的其他民族的文字和通用书面语。如我国的壮族,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借用汉字并以汉语作为自己的书面语。
社会条件下,书面语借代双方的民族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除书面语外,;两个民族还有地理相邻,交错居住、通婚等密切的日常接触。于是可能会相互感染而形成语言联盟。
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如日本、越南、朝鲜历史上曾长期以汉字、汉语自己的文字和书面语。
因战争被其他民族征服,一段时间内以其他民族的文字和语言作为自己国家的官方语言。如英伦三岛曾以法语为官方语言。
书面语借贷双方的民族没有地域上的接触,或只是短暂征服有地域上的接触,因此在词汇上大量借贷的基础上,①可能会发生少量借用,但不会导致借入方语音系统在结构上的变化。②由于地理上的不相邻,所借书面语的影响只能是单向到借入一方,因此不会发生系统感染,不会产生语言联盟。
共同语
①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是有具体音值标准、涵盖了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 ②民族共同语、国家共同语区别:民族~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国家~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民族共同语常常是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而国家共同语是国家政权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综合考虑的结果,比民族共同语考虑的因素更多。民族共同语只有一个,但国家共同语却可以有几个。
基础方言: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就是基础方言。
国语
汉民族的共同交际语
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一共同的交际工具,常称作“国家共同语”(简称"国语")或“国家通用语言”。目前,我国的国家共同语是普通话。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洋泾浜”
洋泾浜(皮钦语)特点: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来指称事物。
混合语
混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一般认为混合语下的词汇来自于强势语言,而语法来自于使用者的母语。
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我国境内的“混合语”特点“词汇一方主要来自汉语,但语法和音系一方来自不同的民族语言系统。
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在川、滇、藏等藏缅于分布区非常丰富。
世界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语音的演变
研究语音演变的材料
凭借材料
方言和亲属语言
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j、q、x)与齐、撮(i、ü )二呼的组合叫做团音,京剧里的“基”(tɕi)就是团音。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 (z、c、s)与齐、撮(i、ü )二呼的组合叫做尖音,京剧里的“祭”(tsi)就是尖音。
苏州、上海、宁波三地的尖、团分合各不相同:①从地域看从南往北,宁波话先合流,上海话次之,现在还没有完成合流的全过程,而苏州话还分尖、团两套。②从时间看,合流还不太久远。
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古代借词
研究汉语语音演变
方言
押韵
诗经代表上古音,唐诗代表中古音。原来的字到现代不押韵了,说明读音有了变化。
形声字
形声字的声符可以提供语音信息,但应以古文字为准。
古代的借词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k/、/ts/两个音系的音位在/i/、/y/前这一相同条件下合并为同一个系列的音位/tɕ/、/tɕʼ/、/ɕ/。这一变化也改变了音位的组合关系,使/k/、/ts/两组音位只与开、齐二呼配合,而/tɕ/组只与齐、撮二呼配合。
语音演变规律性的特点
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语音演变规律具有时间性。语音演变只在一段时间内起作用,过了这一段时间,即使处于同样条件下也不会改变。
地区性,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浊音清化的条件、/z/ /k/两组腭化为/tɕ/组的条件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语音对应关系: 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演变的规律以及它所具有的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和地区性)决定的。 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祖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就是比较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共时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
语法的演变
总
演变结果
组合规则的演变
聚合类的演变
演变方式与途径
类推
结构的重新分析
语法化
组合规则的演变
词序的改变
①代词宾语从动词前到动词后,(①“忌不自信"中“自“是代词做宾语,放在了谓语动词“信“前面②代词“是“作宾语时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都放在动词之前,宾语前置。即“宾-动“格式。“寡人是问、吾谁欺?欺天呼?)、 ②大名冠小名的消失(上古汉语是大名+小名的词序,“草芥“等,正偏→偏正,小名+大名,桑树、北京市) ③介词结构从动词后到动词前,补语从可以与动词分离(如“打头破“)到补语必须与动词紧邻(如“打破头“)
聚合类的演变
主要表现
形态的改变
语法范畴的消长
词类的增减
汉语变化
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出现了量词
数词+名词时,先秦“一桌、二矛、三人”逐渐消失,数量结构即通过量词的中介引入。
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 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专用语素(-了、-着、-过)
汉语在发展中为了补偿语音的简化,双音节词逐渐占了优势。双音词的两个语素在意义上往往发生畸重畸轻的变化,其中有些“畸轻”的语素,意义逐渐虚化而成为构词词缀,如“老、阿、第、子、儿、头”都是比较早出现的前缀和后缀,
印欧语变化
印欧语的发展过程出现了形态简化的改变,如现代英语与古代英语相比,形态变化大大减少。
类推
语言的演化系统的过程是有规则、有条理,又到处存在着强势和例外。因此语法中有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结构的重新分析
语法演变中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结构的重新分析,它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词语和语序完全一致,但词语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语法化
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的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如:表示“手拿”动词“将、把”都先后变为引介工具、引介动作处置对象的虚词。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其他方面考察
演变结果
词汇
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
词义
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
演变原因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都与社会的变化有关
与系统内部的聚合或组合关系有关
与一个语言内部语音、语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
演变方式与途径
与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关
隐喻和转喻
具体的变化
词汇的演变
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语替换
出现原因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失 以及人们认识的改变也可能产生新词 借词也可能产生新词
语言替换的特点
改变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
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
汉语创制新词方法的两个阶段
以词形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为主(南北朝之前)
①是在原有单音词意义引申上的基础上,替换其音节内部的某个部分,如:声母辅音、韵尾辅音、元音或声调,专门用来表达后起的引申义,从而孳生出一个与原词词义相近的另一个单音词。 ②汉语的同族词还往往在汉字形体上使用同义声符。如:贱钱浅笺栈溅”都有表小的意义,声母有小的差别但古韵相同。
两个单音词根的复合法逐渐占优(南北朝开始) (双音化)
原因:魏晋之后汉语的语音系统大大简化,许多原来不同音的词魏晋之后变得同音了。为了避免同音混淆带来的歧义,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就用复音词来替换单音词。
词汇化:伴随着双音化的进程,原来的一些双音非词形式(主要是短语。也有一些是不构成句法单位的双音相邻成分)在发展过程中变成了双音词,这一现象被称为“词汇化”。如“后悔”原来是一个短语,其中“悔”是一个动词,表示“懊悔”,而“后”是一个时间词,表示“以后”,到唐代时,“后悔”经过词汇化的过程变成了一个词。
词义的演变
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从演变的结果看
旧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
比如“祝福”,这两个字的形旁都是“示”,表明这两个字都与祭祀有关,“祝”作为动词是“祷告、祝祷“的意思,“福”作为动词是“赐福、保佑”的意思,“祝福”原是祈求神灵赐福的意思,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祝福”不再与神灵有关了,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祝愿幸福顺遂的意思。
词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影响也可以引起词义的变化。如果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语聚合中增加了新的成员,就会引起其他词的意义发生变化。
①比如,当饮食语义中增加了“喝”以后,“吃”的语义就受到了限制,不再与表示液体食物的名词搭配了。词义大多是在语义组合中获得自己明确的意义的,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改变。词义由褒到贬或由贬到褒的变化,都是由于组合关系的变化。
②比如,当一个原本是中性的词越来越多地用于贬义的场合时,受到组合环境的影响,这个词就会从中性变为贬义,“爪牙”一词就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美”表示“美丽”(外表好看)的基本义古今相同。但在古代,它的组合关系比较宽泛,既可以用人,也可以用于物,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用于人时,既可用于女性也可男性。《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有表述。在现代汉语中,用于物,只能说风景美,不打说“很美的竹子;用于人,一般只能说女性,不用于男性。“美男子”是固定用法,成分不能随便替换组合。如“*美男人、那个男人很美”
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人类的认知模式来看
隐喻
隐喻是基于相似性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投射,通常是从具体的到抽象的,或从熟悉的到不熟悉的认知领域的投射。
转喻
转喻基于相关性,既可以用整体转指部分,也可以用部分转指整体,既可以用过程转指结果,也可以用结果转指过程,这就是造成了语言中既有词义的扩大也有词义的缩小。
词义吞并:是词义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它是指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成分的意义吞并了其他成分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
偏正结构 产生新义
“daily paper”,中心词paper被吞并省略,daily产生新义“日报”
并列结构 不产生新义
①“世界”:“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世界”的意义包括时间和空间,后来“世” 意义逐渐消失,“界”的意义代替了“世界”的意义。 ②“市井”:“市”是买卖的场所,“井”是“水井”,“市井”就是买卖的场所,“井”的意义在这里已经消失。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不同语言中,会出现一些相同的词义演变模式
几个名解
双音词化
双音词汇发展过程中,词的语音形式倾向于双音节的现象。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的语音形式逐渐趋向于双音节。
单音节前或后加上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语素。例如龟—乌龟,蛙—青蛙,姨—阿姨。
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组合,例如“身体”,“皮肤”,“田地”、“解放”。
多音节简缩双音节。如“落花生—花生、机关枪—机枪、彩色电视机—彩电、北京大学—北大”
词汇化
伴随着双音化的进程,原来的一些双音非词形式(主要是短语。也有一些是不构成句法单位的双音相邻成分)在发展过程中变成了双音词,这一现象被称为“词汇化”。如“后悔”原来是一个短语,其中“悔”是一个动词,表示“懊悔”,而“后”是一个时间词,表示“以后”,到唐代时,“后悔”经过词汇化的过程变成了一个词。
语法化
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的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关系
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界限不总是很清楚,所以双音词的衍生过程既涉及词汇化也涉及语法化,总的来说双音词的衍生属于一种词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