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热环境
热环境又称环境热特性,热环境是指由太阳辐射、气温、周围物体表面温度、相对湿度与气流速度等物理因素组成的作用于人,影响人的冷热感和健康的环境。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建筑环境的热特性。
编辑于2022-09-11 21:05:43《正见》读书笔记
四法印
①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②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③一切事物无我性(诸法无我)
④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佛陀的发现
完全不凭借任何科字工具,悉达多太子坐在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的本性。经过长时间思考,他终于悟到了:ー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在一起,新的现象会产生。没一个产物可以独立于其个別元素。相信它真是独立存在,是最大的骗局。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比一切事物都会改变。这就无常。无常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
通过这个了悟,悉达多终于找到了一个解除死亡痛苦的方法。他接受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的,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的活着。
无常是好东西
当佛陀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他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科学的事实
我们能认清姻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绝望活着盲目,都相信恒常的结果。
无常的概念并非预言世界末日或天启,它也不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它并没有本具的正面或负面,只不过是事物和合过程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部分,而不要全部。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绪和痛苦
佛教徒不相信有一个全能的创造者,也不认为生命的目的已经或需要被决定和定义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和合现象,每个生命都追求快乐,但快乐是完全因人而异的,并且会因为任何因素的变化而变质。即便是看似有益的宗教原则,也可能变成严苛的宗教教条,造成不必要的内疚和自卑。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快乐解决痛苦,但办法越多,等量的头痛也就产生了
佛陀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
一切情绪都是生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
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情绪被鼓动起来。
所有种种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于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身体(色)、感受(收)、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人们把这种概念视为恒常而且真实的。我呢吧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执着于谬误的自我,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无明,导致了各种痛苦和失望。
一切是空
悉达多证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了解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惧、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不过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标识于其上而已。
人们将世界理解为真实,是来自于强烈的个体和集体习气——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这个习气如此强大,而空性的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又是如此的无趣,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追求悉达多那样的了悟。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在哪里
对悉达多而言,究竟的安歇之所,不论是天堂或是涅槃,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如果你实在要指出一个实质的地方,那就可能是你现在坐的地方。
悉达多所说的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靠着个人的勇气、智慧和精进,可以在此生中证得,没有任何人不具备这种潜能,包括困在地狱道中的众生都一样。
悉达多的目标并不是要快乐,因此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一切二元的概念。涅槃是寂静。涅槃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喜乐的境界,因为没有迷惑、没有无明、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这就是大乐!
悉达多证悟成佛这一世之前,曾有无数世投生为鸟、猴子、大象、国王、王后、菩萨,其唯一目标就是征服无明,因而得以利益一切众生。而最终,在悉达多这一世,终于在菩提树下击败了魔王摩罗,抵达彼岸,轮回的对岸。这个状态称为涅槃。
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好处
佛不是个人名,而指心的一种状态
佛这个字,是指一种功德,他具足“成就者”和“觉醒者”,换而言之,是指净化一切污染并证得全知者。
佛的觉醒,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都无法恒常存在
只要是源自我执的任何情绪,都无法导致快乐
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现象能被觉受。
证悟是超越概念的
穿过黑暗的风景的一束光
佛性就像闯过黑暗风景的一束光
起初,佛性只是超越我们见地的一个概念而已,但如果我们生起慈悲心,终将能趋近它。即使在罪大恶极的人的心中,还是会有慈悲的闪现,虽然可能极为短暂而黯淡,但只要抓住者乍现的光芒,他们的佛性还是可以被发掘出来的。
空不是没有
悉达多证悟到了空性,但空性并不是由他或者任何人所制造的
也不是为了让人们快乐所发展出来的理论
空性也不会消除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佛陀米有否定彩虹的显现,也没有说没有那杯茶
悉达多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一切经验视如一场梦,我们的习性执着于这个梦幻般的世界,认为他是真实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虑的无限循环之中
我们的想象对自己来说如此的真实,因而在茧中无法脱身,然而理解到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就能够脱身。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习气、想象和贪念中觉醒,如同悉达多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
业没有善恶
业只是一种因果法则,不应该与伦理道德混淆
包括佛陀在内,没有任何人对何为负面的,何为正面的事物定下基本的标杆
通常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系统的报应——恶业与善业
任何促使我们远离“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种真理的动机或行为,都可能导致负面的 后果,这叫恶业
任何带领我们趋近“一切情绪皆苦”这种真理的行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结果,这叫善业
习惯
习惯让我们软弱,因而无法对抗自我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习惯,都十分顽强
傲慢和自怜息息相关
我执纯粹是一种自我纵容,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都要艰难和悲哀
当自我发展出自怜的时候,便让其他人生起悲悯的空间消失了
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也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
无明就是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认识不完整
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的——比如爱、喜悦、创意、虔诚、狂喜、和平团结等等。的确,某些痛苦看起来很明显具有负面性质,但对于悉达多来说,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比如,爱或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它不会凭空独立的出现,至少需要一个对象。因此,它就受到束缚。得不到爱痛苦,看到爱失去痛苦,担心失去爱也是痛苦。
当你开始注意情绪所能造成的损害,觉知就会开始发展,当你有了觉知你就会了解在前面的危险,不知才是恐惧真正的根源。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如果你正在想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苦,你将能够真正的享受到那杯茶。
自我
自我并非独立存在
自我只不过是一个标签
执着于自我就是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