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 第九章神经系统-1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315无机化学第六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的思维导图,包括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酸碱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三部分的内容。
生物化学第五章,第二节单糖的分解与合成知识整理,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旁路)、糖异生、乳酸循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九章 神经系统
1.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神经系统的概述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结构完整
功能完整
绝缘性
这是因为神经纤维上的髓鞘及各纤维间催在的结缔组织发挥的绝缘作用
双向传导
可同时向两端传导
不衰减性
这是动作点位“全或无”的体现
相对不疲劳性
与突触传递相比,耗能要少得多
2.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经典突触的概念和分类
经典突触
突触后的分类
化学性突出的细微结构
突触前膜
囊泡栏栅
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
黏多糖
糖蛋白
突触后膜
特异性受体
化学门控式通道
电突触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生理意义
辐散式
聚合式
链锁式与环路式
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
神经调质
递质的共存
受体
特性
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受体的调节
上调
下调
脱敏现象
同源脱敏
异源脱敏
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乙酰胆碱(ACh)及其受体
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胆碱能纤维)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的一部分
支配汗腺的纤维
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末梢
以ACh为配体的受体称(胆碱能受体)
毒蕈碱性受体(M型受体)
分M1、M2、M3 三种亚型,
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
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
分为N1、N2 两种亚型
存在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骨骼肌终板膜上
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释放的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受体
其对效应器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取决于效应细胞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分为α和β两类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乙酰胆碱
单胺类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
氨基酸类
兴奋性递质
谷氨酸
抑制性递质
γ-氨基丁酸(GABA)
甘氨酸
3. 突触传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等,尤其是钠离子的通透性增高,导致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具有局部电位的特点。EPSP经过总和后达到阈值后,可产生动作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后膜对氯离子、钾离子等,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增高,导致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点位(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表现抑制效应
突触传递的过程、原理和特点
过程
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末梢时,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钙离子内流,促进突触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通过胞吐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产生EPSP或IPSP,从而产生兴奋或抑制
特点
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总和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单根神经纤维的单一冲动所引起的EPSP较小,而兴奋在中枢传递需要多个EPSP的总和,才能达到阈电位水平,从而产生动作电位。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机体缺氧及酸性代谢产物过多均会影响突触的传递
局限化与扩散
局限化:感受器接受一个 适宜的 刺激时,一般仅引起较局部而非广泛的神经反射
扩散:是指用 过强的刺激引起广泛的活动,扩散的结构基础是辐散式联系方式
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一般不同
4.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
概念
这种抑制是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引起的
分类
传入侧支性抑制
作用
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
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发生在
轴突-轴突式突触
发生机制
特征
潜伏期较长
持续时间长
生理学意义
对感觉传入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5.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征
适宜刺激
即感受器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适宜刺激最敏感
感受器的换能和放大作用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损毁该系统后动物处于昏睡状态
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
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巴比妥类催眠药可阻断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导而发挥催眠作用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是产生感觉的最高中枢
可将各种传入的感觉冲动进行信息加工和综合
6. 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休克
定义
是指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一切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的现象
主要表现
1.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反射消失,肌紧张减退或消失。
2.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3.发汗反射消失,不能发汗
4.大小便潴留
发生原因
是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所致。
以后可逐渐恢复
牵张反射
腱反射
肌紧张
去大脑僵直
基地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锥体系和锥外体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7.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8. 脑的高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