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单糖的分解与合成(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第五章,第二节单糖的分解与合成知识整理,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旁路)、糖异生、乳酸循环。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315无机化学第六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的思维导图,包括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酸碱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三部分的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5.2单糖的分解与合成
糖酵解
定义
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代谢过程
在胞质中进行
无需氧(是无氧氧化中的一部分)
三羧酸循环
实质上就是乙酰CoA有氧氧化成两分子二氧化碳排出
磷酸戊糖途径(旁路)
反应部位:胞质
反应过程
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生成磷酸戊糖、NADPH、二氧化碳
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
进行一系列的基团转移
中间产物
5-磷酸核糖(核苷酸合成的原材料)、NADPH、F6D(果糖-6-磷酸)、3-磷酸甘油醛(起源于糖酵解)
关键酶
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G6P脱氢酶)
调节
受NADPH/NADP+的调节(增高受抑制,降低被激活)
特点
1.耗能1ATP
2.无需氧
3.大量的NADPH生成(大概95%)
4.中间产物(记三个就行:5-磷酸核糖、果糖-6-磷酸、3-磷酸甘油醛)
5.与糖酵解密切相关
6.地位
不占主要地位,但在红细胞中稍占地位
7.主要功能
产生核糖-5-磷酸、NADPH、二氧化碳,而不是ATP
糖异生
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原料
乳酸、丙氨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GTP、ATP
部位
肝、肾;亚细胞部位在胞质、线粒体
糖异生的调节
1.原料
糖异生原料(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增多,即糖异生增强
2.ATP/AMP
ATP/AMP比值增高,说明ATP多,即促进糖异生(因为糖异生耗能),抑制糖酵解(糖酵解产能)
3.果糖-2,6-二磷酸(F-2,6-DP)
是磷酸果糖激酶(糖酵解的关键酶)的最强激活剂,即糖酵解加强,糖异生受抑制
4.丙酮酸羧化酶
乙酰CoA是丙酮酸羧化酶的变构激活剂,因此脂肪酸、酮体氧化时产生大量乙酰CoA,激活丙酮酸羧化酶,可促进肝、肾的糖异生。
5.调节激素
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导致糖异生反应加强
生理意义
1.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是糖异生最主要的生理作用
2.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3.肾脏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子主题
pdf
乳酸循环
1.避免乳酸损失,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2.乳酸再利用
是耗能过程
2分子乳酸异生成葡萄糖需消耗6ATP
总览过程
(此图中是从丙酮酸到乙酰CoA,箭头写错了)
都是使血糖升高的激素
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区别
氧参与
有氧氧化
有
无氧氧化
无
最终产物
二氧化碳、水
·
乳酸
产生能量
30ATP或32ATP
.
2ATP
反应部位
胞质+线粒体
。
胞质
七个
三个
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绝大多数的细胞通过它获能
缺氧时迅速提供能量---肌收缩
红细胞供能的方式
糖的有氧氧化
是指葡萄糖在氧供应充足时,丙酮酸主要进入线粒体进行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基本途径
第一阶段
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与糖酵解途径相同)
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第二阶段重要的酶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E1---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辅酶
。。。有需要再添加吧
第三阶段
乙酰CoA进入柠檬酸循环,偶联氧化磷酸化(其实就是乙酰CoA氧化成两分子二氧化碳排出)
注意区分”糖酵解途径“和”糖酵解过程“,可以记为“生成到乳酸”-“过程”记为“如果”
糖的无氧氧化
在缺氧的情况下,葡萄糖分解为乳酸的过程
(糖酵解过程)两个阶段
(糖酵解途径)第一阶段
葡萄糖(GS)➡丙酮酸
丙酮酸➡乳酸
己糖激酶
有需要就添加,三种都有详细解释,什么化学修饰别构抑制剂啥的
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
反应步骤
全部在胞质中进行,胞浆,10步(或11步)反应
没有氧的参与
还原当量(NADH+H离子)
生成的还原当量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
最终产物是乳酸,而不是丙酮酸(糖酵解的最终产物才是丙酮酸)
关键酶3个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产生能量少
GS(葡萄糖)开始生成4ATP,净生成2ATP,糖原开始生成3ATP
为肌收缩迅速供能;红细胞(RBC)唯一的供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