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鱼类学第一章 鱼类的外部形态
鱼类学第一章 鱼类的外部形态知识梳理,包括鱼体的外部分区、鱼的体型、头部器官、鱼鳍等等。
编辑于2022-09-14 20:46:20 广东第一章 鱼类的外部形态
第一节 鱼体的外部分区
鱼体区分
头部
躯干部
尾部
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
- 圆口类和板鳃类等没有鳃盖的种类,以最后一对鳃裂为界;
- 具有鳃盖的硬骨鱼类,以鳃盖骨的后缘(不包括鳃盖膜)为界。
躯干部与尾部的分界
- 一般以肛门或尿殖孔的后缘为界限;
- 有些鱼类的肛门特别移向身体前方,则以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为界。
第二节 鱼的体型
体轴
鱼类的身体除少数种类成体不对称外,都呈左右对称。
三个体轴
• 头尾轴(主轴,AA’,第一轴)
- 自鱼体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
• 背腹轴(纵轴,BB’,第二轴)
- 自鱼体的最高部通过头尾轴,与头尾轴垂直,贯穿背腹的一轴线。
• 左右轴(横轴,CC’,第三轴)
- 贯穿鱼体中心而与头尾轴和背腹轴成垂直的一根轴线。
四种基本体型
1、纺锤型
体呈纺锤形,中段肥大,头尾稍尖细。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 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这种体型可将水的阻力减至最低限度,耗费最小的能量获得较大的游泳速度,有利于觅取食物和逃避敌害。
如:金枪鱼、鲐鱼、青鱼、草鱼。
图示
2、侧扁型
• 头尾轴较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短而高的侧扁形。
• 硬骨鱼类中较普遍,大多生活在平静的水中、中下层水流缓慢的内湾及湖泊,其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如团头鲂、长春鳊、乌鲳、银鲳等。
图示
3、平扁型
• 鱼体背腹轴缩短,左右轴特别延长,成为背腹扁平左右宽阔的平扁形。
• 硬骨鱼类中的鮟鱇、爬岩鳅、平鳍鳅,软骨鱼类中常见的鳐、魟等属于这种体型,大部分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图示
4、圆筒型
• 棒状。头尾轴特别延长,背腹轴和左右轴特别缩小,而且二者几乎相等,形如一条棍棒 。
• 具有这种体型的鱼类适于穴居,善于钻泥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但行动不甚敏捷,游泳缓慢,
如黄鳝、鳗鲡、海鳗等。
图示
其它独特的体型
带型 基本上属于侧扁形,但头尾轴特别延长,形如带状,如带鱼。
箱型 外部为骨质板所包被,只有细小的尾部、吻部和鳍露在外面,常依靠鳃孔喷水推动身体前进,如箱鲀。
球型 体近似圆球形,体短而圆,游泳迟钝,当遇到危险时,立即用口吞入空气或水,使身体膨胀呈气球状而漂浮于水面之上,随水漂流逃避险境。如东方鲀、刺鲀。
海马型 头部和躯干部几乎成为直角相交,头形似马头状,躯干弯曲,尾部细小延长而卷曲,能缠绕在海藻上及海草上,活动能力迟缓,如海马。
箭型 吻部向前延长,头及躯干部亦相对延长,使体略呈圆筒状,背鳍及臀鳍位于体后端,且相对称,如颌针鱼、鱵、银鱼。
不对称型 原为侧扁形,但由于长期适应于一侧平卧水底生活,所以非常特殊的体型,即头向一侧扭转,两眼位于头部同一侧,口已扁歪,颌齿的强度两侧不等,甚至身体上的斑纹色泽两侧也不相同,如鲽形目鱼类。
翻车鱼型 体高而侧扁,背鳍和臀鳍向上下方伸长,尾部很短,尾鳍似花边般镶嵌在后面,只能在大洋中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泊生活。如翻车鲀。
大喉型 有巨大的口,口上附生若干列巨牙,颌部疏松而富弹性,喉部和胃部的肌肉也有很大的伸缩力,因而能吞下比自身大若干倍的食物,如宽咽鱼、巨喉鱼等深海种类。
第三节 头部器官
鱼类的头部主要的器官有口、唇、须、眼、鼻、鳃裂和鳃孔、喷水孔等。
口
圆口类的口
– 七鳃鳗的口呈漏斗状吸盘;
– 盲鳗的口呈孔状,舌肉质,发达,上有强大栉齿。
板鳃类的口
- 一般位于头部的腹面。
- 鲨鱼的口多作新月形,利于口部尽量张开。
- 魟、鳐等,口呈裂缝状,捕食时,多用其宽大的胸鳍先将目的物抱住,然后用口吞噬。
硬骨鱼类的口
可区分为上位口、前位口和下位口。
上位口
- 下颌长于上颌,突出于上颌之前,使口裂向上斜。
- 多为生活于水域上层或中上层的鱼类,如翘嘴红鲌、麦穗鱼、鳓鱼、大眼鲷等,也有些肉食性的底层鱼为上位口,如鮟鱇。
前位口
也称端位口,口开在吻端,上下颌等长。
- 属于这类口型多为善于游泳的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鲐鱼、马鲛鱼等。
- 有些为滤食性鱼类,如鲢、鳙。
下位口
- 口开在吻的下部,上颌长于下颌。一般多生活于水体之中下层,以底栖生物为食,如鲟鱼、密鲴、鲮鱼。
- 密鲴、白甲鱼的口呈一横裂,具角质缘,刮取固着藻类为食。
- 墨头鱼的口呈吸盘状,吸附在岩石上,以免急流冲走。
唇
• 鱼类的唇是包围口缘的皮褶构造,起着协助吸取食物的作用。
• 鱼唇并无任何肌肉组织,所以不同于高等脊椎动物的“真唇”。
• 鱼类的唇一般不发达,一般认为生活在水底层的鱼类有比较发达的唇。如蛇鮈、鲃亚科的一些种类,具褶皱或乳头状突起。
须
• 有些鱼类在口周围及其附近,常有各种类型的须着生,须上分布有作为感觉器的味蕾,起触角作用, 其功用是辅助鱼类发现和觅取食物。
• 须以所在的位置不同而命名。着生在颐部(颏部)的称为颐须,在颌部的为颌须,在鼻部的为鼻须,在吻部的为吻须。
• 口须的位置、形状、长短和数目,为鱼类分类的特征之一。
眼
• 鱼类的眼睛一般较大,多位于头部两侧。
• 生活在水底的平扁型鱼类,眼睛多着生在背面且两眼相距近。
• 有些鱼类体型虽非平扁,但因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把眼转到头顶,如弹涂鱼、青鰧。
• 板鳃类的鲾鲼等由于常离开海底而翔游于水面之上,它们的眼睛又恢复到侧位。
• 鲽形目鱼类习于侧卧水底,随着个体发育,一侧的眼移往另一侧。
• 生活在混浊水中的鱼类,视觉作用不大,眼睛一般较小,如鲶类。泥居或穴居的鱼,眼更小,趋向退化,如泥鳅、黄鳝。
鱼类的眼睛无泪腺,无真正的眼睑,眼完全裸露,不能闭合。
特殊
• 脂眼睑──眼睛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被覆的透明的脂肪体,在鲱形目、海鲢目、鲻形目的一些种类具有。
• 瞬膜──在眼眶内侧、眼球外方的一层膜状构造,这种膜可以上下活动,有些鲨鱼所具有,如锤头双髻鲨。
• 瞬褶──眼眶下缘的皮肤所形成的皱褶,能上下活动,有些鲨鱼所具有,如灰星鲨。
鼻孔
软骨鱼类的鼻孔
- 位于头部腹面,口的前方。
- 有些种类具口鼻沟,即连接鼻和口隅之间的沟状结构。水由鼻孔经口鼻沟到口,可认为是外鼻孔通口腔的原始通道。
硬骨鱼类的鼻孔
- 一般位于眼的前方;
- 绝大多数每边均有由瓣膜隔开的两个鼻孔,前面的称前鼻孔,为进水孔,后面的称后鼻孔,为出水孔。前后二鼻孔在有些种类中分隔得较远,有些则互相紧挨着 ;
- 少数鱼类如隆头鱼、六线鱼、雀鲷等每侧只有一个鼻孔 ;
- 除肺鱼类、总鳍鱼类外,硬骨鱼类的鼻孔一般不与口腔相通。
鳃裂
头部后方两侧,由消化管通到体外的孔裂,为两鳃弓之间的裂缝。
板鳃类的鳃裂
- 5-7对,
- 在鲨类开口于头部的两侧;在鳐类则开口于头部腹面;全头类的银鲛具四对鳃裂,因具有一皮褶的假鳃盖,从外观上只看到一对鳃孔。
硬骨鱼类的鳃裂
- 一般具5对(多鳍鱼类仅4对),
- 所有硬骨鱼类都具有鳃盖,并有骨骼支持,在外观上只能看到一对鳃孔。
- 合鳃目的黄鳝,其左右鳃孔在腹面已愈合为一;
- 澜沧江所产的双孔鱼其头的两侧各具上下2个鳃孔。
喷水孔
大部分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在眼的后方尚有一孔,称为喷水孔。
喷水孔实质上它是一个退化了的鳃裂,在胚胎时期和其后方的鳃裂没有多大差异,即使到了成鱼时期,在喷水孔中常常可见遗留部分的鳃丝。
板鳃鱼类的口位于头腹面,当其在水底潜伏时,用头部背面的喷水孔引入水流进行呼吸,可避免泥沙进入鳃腔,当其在水层中游泳时则用口进水。
一般鳐类的喷水孔特别大,而鲨类的喷水孔小或退化。
鳃孔(鳃盖孔,鳃盖裂)
具有鳃盖的硬骨鱼类,鳃盖末端的开口。
第四节 鳍
鳍是运动和平衡身体的器官,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
• 鳍的分类
- 角质鳍条
不分支不分节,为软骨鱼类所特有。“鱼翅” 。
- 鳞质鳍条
由鳞片衍生而来,为硬骨鱼类所特有。
种类
• 奇鳍(Median fin):
- 背鳍 Dorsal Fin
- 臀鳍 Anal fin
- 尾鳍 Caudal fin
• 偶鳍(Paired fin):
- 胸鳍 Pectoral fin
- 腹鳍 Ventral fin
鱼鳍的组成和鳍条的数目常作为分类的主要根据。
• 鳍的形态、功能及适应性
• 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