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1)
汉语言文学自考必考科目——语言学概论第六章,不用看书直接背这个就可通过,全部根据考试大纲所做,所有科目和章节都有,会陆续发布。
编辑于2022-09-15 10:18:39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一节 语用概说
识记
语用
语用的基本含义:语用,顾名思义为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语用的基本性质
情境性,语言运用离不开具体的使用环境。任何语言交际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言使用的环境既包括由交际双方的言辞构成的上下文语境,还包括言辞之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构成的言语环境。语境既是语言符号组合的制约因素,同时也为语言符号在组合中获得新的意义提供了可理解、可接受的外部条件。
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具有社会性。因为语言运用是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信息交流为主的社会交际。在交际过程中,无论交际对象是否在场,有没有直接的信息反馈,言语交际都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而这样的交流活动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不论是在表达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都要遵从社会习惯和使用规范,而且彼此要相互配合。
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形式。要想取得预期的交际效果、顺利实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的信息传递活动不仅要遵守语言的结构规则,还要遵守语言的使用规则。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语音的发音规则、语法的结构规则、语义的组合规则等,这些编码规则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如果不遵守语言的这些规则,说出来的不“合法”,像一对乱码,就让人难以理解。如果不遵守语用的使用规则,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不那么“得体”和“有效”,会让人难以接受或无法领会表达者的交际意图。
解释语用为什么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规约性
语用学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从语用学的发展和建立过程来看
从语用学所研究的各种语言现象来看
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
使用语言的环境,如说话的场合,对话的双方或上下文语境等
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
实际上语用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之联系的三个问题上
词语的指示和指称问题
识记
概要
语境对分析词语所指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分析语境在理解不同类型的指示意义和指称意义中的作用
指示
主要是指示词语的所指问题。语言中有指示作用的词语,包括人称代词(你我他)。指示代词,时间名词,地点名词,以及有些语言中的定冠词
区别指示词语和一般名词,了解指示意义的不同类型
类型
人称指示
时间指示
地点指示
指示词语与一般名词的区别
这类词语的意义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类词语的意义主要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确定的
指称
指称主要是一般名词的所指问题,当这个词语进入话语作为具体谈论的对象,即与语境中特定对象发生关联时,才会有具体的所指,后一种意义就是“指称意义”
了解和区分指称意义的不同类型
首先要区分名词指称中的“有指”和“无指”。“有指”就是名词有指称性,“无指”就是名词没有指称性,无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指称
其次还要区分名词有指指称中的“任指”,”全指“,和”定指“,“不定指”“任指”是有指名词与任意的一些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全指”是有指名词与某类对象的全体联系的指称。“定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不定指”则至少是听话人不知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有指
任指,全指
定指,不定指
无指
会话中特定含义的推导问题
语境
言内语境
言內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与话语内部的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可以称为言內语境。
言外语境
言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活动有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与交际主体相关的人际环境和与话题相关的知识背景等。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可以称为言外语境。
概要
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范围
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对语言运用的作用
言內语境
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言內语境不仅有助于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还有助于理解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歧义。
言外语境
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
用来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
用来解释不但超出了词语的义项和句子的命题义,而且需要揣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
了解怎样区别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与话语内部的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可以称为言內语境。
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可以称为言外语境。
说明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有什么区别以及语用学研究的语境的范围
狭义语境指的只是言內语境;广义语境既包括言外语境又包括言外语境。语言运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各种语境因素都有可能对话语意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话语表达对效果。所以,语言学采取的是广义的语境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识记
会话准则
合作原则(格赖斯)
合作原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原则
合作原则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
礼貌原则(利奇)
礼貌原则是指出于相互尊重的需要,交谈双方在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的语用原则
概要
说明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礼貌原则优先于合作原则
一般情况下,如果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发生冲突,那么礼貌原则还是应该优先于合作原则的。因为只有在礼貌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进行有效的会话合作。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
合作原则
质量准则: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和无根据的话
数量准则:提供的信息要适量,不多也不少
相关准则:要说跟话题有关的话,不说不关的话
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简洁有条理且没有歧义
礼貌原则
得体和慷慨,即要求会话中尽量避免有损于他人和有利于自己的表达
“赞誉和谦逊”,即要求在会话中尽量少赞誉自己,要多赞誉对方
“一致和同情”,即要求在会话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对方出现分歧和对立,增加相互的一致性和共同点。
会话含义
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语用学把这种语句背后暗含的意义叫做“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
子主题
分析语言实例中违反会话准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
预设义
预设义指完全固有的句义和完全非固有的句义之间有广阔的中间地带。
蕴含义与预设义的区别和联系
预设义和蕴含义的不同之处在于,蕴含义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而预设义的基本信息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通常情况下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
指出语言实例的蕴含义和预设义
说明为什么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
因为预设义跟隐含义一样在特定的会话看里可以消除。预设义跟推衍义一样是不可追加的,追加后会有语义重复的感觉,其次预设义虽然在特殊语境里kennel消除,但毕竟在一般倾向下简单肯定句的预设义是不能像隐含义那样名言消除的。所以预设义的性质介于推衍义和隐含义之间,他的不可追加性和在一般情形下的不可消除性类似于推衍义,它在特殊情形下的可消除性类似于隐含义。
蕴含义
通常情况下是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
衍推义
是句子固有和未定不变的含义,从逻辑的角度讲是指充分不必要关系
隐含义
隐含义则不是固有的和稳定不变的意义,其具体的意思是:如果a为真,b一般也为真;如果b为假,a仍可能不失为真,这是就是说话人在知道b为假的情形下还故意说a。
可消除性
可追加性
概要
言语行为与句子有什么关系
第四节 言语行为
识记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引起听话人做出某种心理上或行为上的反映,实现社会交际功能。
言语行为的基本含义和言语行为理论
“请求,承诺,宣布,劝告”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语句完成的,这种行为就叫做言语行为,而研究语句行为能力的语用学理论就叫做“言语行为理论”
施为句
施为句指不以陈述事实为目的,或者不仅仅以陈述事实为目的,句子的使用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有所行动。
言内行为(述事行为)
言內行为是一种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通过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形式和手段来传递信息。简单的说,就是说出要说的话。
*言外行为(行事行为)
言外行为又称行事行为,指通过“说话”来实现说话者意图的行为。
言后行为(成事行为)
言后行为又称成事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效果。
区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
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
了解直接言语行为与句子的表达类型和动词的使用之间的关系
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话语的字面意义直接表示出来的言语行为,其往往是用一种句子类型来表达另一种意图的言语行为。
分析语言实例中的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话语意图是结合语境条件,依据社会习惯和交际礼俗来推断的。这样的用法属于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听话人听到这种句子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很快的推出真实的意义。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话语意图要借助听说双方公知的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才能推断出来。所谓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实际上也就是违反合作原则的一种“会话含义”。
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
直接言语行为与使用什么类型的词语和句子有联系。其实,间接言语行为也与使用什么句子类型有关。但与直接言语行为相比,间接言语行为和句子类型的关系更加复杂。
间接言语行为的话语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在交际中,听话人只有结合语境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图,才能顺利实现交际目的。言语行为最终取决于句子类型是否具有表示某种言语行为的能力。
简单应用
了解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别和联系
直接言语行为与句子类型和词语选择关系较为密切。从句子的功能类型来看,语言中的句子通常分为陈述句……,这些句子类型与所体现的言语行为基本相应,如疑问句表示询问……
当然,直接言语行为与句子的表述类型和动词的使用关系密切,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简单,直接的对应关系。事实上,虽然大多数陈述句只是用来陈述事实,但在一定语境下,陈述句也可以用来表示询问。
综合应用
说明“言语行为二分说”和“言语行为三分说”的争论的原因
对言语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分类,一种意见被称作“言语行为二分说”,另一种意见被称作“言语行为三分说”。“三分说”虽然可以看作是适用于所有句子的一般理论,而且可以认为只有全部完成言内、言外、言后三个阶段的言语行为才算是一个有效的言语行为,但其中的言后行为仅仅是说话人希望得到的效果,最终能不能有这种效果并不由说话人控制。 所以,有学者认为,还是应该只从说话人角度定义言语行为。要么回到二分,即说话人说出了一句话,这句话有施行某种行为的能力,这就是言语行为。要么还是三分,但是要把说话人希望说话有效和实际上这句话是否有效分开,或者说即使实际上无效,也算是言语行为,有城市的行为,这差不多就等于“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而已”、
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
说明语用学建立和发展的大致历程
解释语用和语用研究与语音、语法、语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