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吴征宇
这是一个关于《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吴征宇的思维导图,克劳备忘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向国会提供的一份战略报告,该报告极具说服力地分析了德国的崛起与野心勃勃的战略目标,英德冲突必不可免以及英国的应对策略。恰如美国国务家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所言,《克劳备忘录》对当下中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编辑于2022-09-16 08:05:42上篇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价格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它指示经济活动的方向,决定资源配置的类型。
这是一篇关于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结构思维导图,阐述了现代国际全市斗争与现代国家体系演变和国际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这是一个关于《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吴征宇的思维导图,克劳备忘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向国会提供的一份战略报告,该报告极具说服力地分析了德国的崛起与野心勃勃的战略目标,英德冲突必不可免以及英国的应对策略。恰如美国国务家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所言,《克劳备忘录》对当下中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上篇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价格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它指示经济活动的方向,决定资源配置的类型。
这是一篇关于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结构思维导图,阐述了现代国际全市斗争与现代国家体系演变和国际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这是一个关于《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吴征宇的思维导图,克劳备忘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向国会提供的一份战略报告,该报告极具说服力地分析了德国的崛起与野心勃勃的战略目标,英德冲突必不可免以及英国的应对策略。恰如美国国务家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所言,《克劳备忘录》对当下中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 吴征宇
导论
《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的起源 吴征宇
艾尔.克劳的生平、地位及影响
《克劳备忘录》与英国对外政策
★英国对外战略调整(19、20世纪英国相对权力地位下降+德国崛起导致欧洲大陆均势严重失衡) ★以英国对外政策赖以维系的根本原则→对英国核心利益是否构成威胁 ★保持海上力量的绝对优势对英国来说是压倒一切的政治战略任务→普遍反英联盟危险→要与大多数国家首要利益相一致→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相一致→充当弱小国家天然保护人、民族独立的保证人+成为普遍自由贸易原则的最坚定拥护者
《克劳备忘录》与19、20世纪之交的德国
★德国自视“天定命运”及其要求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平等地位的强烈愿望,是德国外交的核心 ★问题不是德国的目标,而是实现其目标的手段 ★英国咄咄逼人的态势 ★英德关系不断恶化,英法两国联合成为必要
《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
德国的对外政策行为方式(俾斯麦式讹诈战术的普鲁士传统+缺乏的政治目标)使得英德两国不可避免走向对抗
“均衡”“再平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再平衡:约束德国行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
当英德敌意最终被转化为德国与欧洲均势间的敌意时,德国任何突破这种约束的努力,都将被理解成打破欧洲均势的企图,都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
1*《克劳备忘录》
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 【英】艾尔.克劳
感悟:通过看阅读《克劳备忘录》,在英德关系中很长时一段时间,英国因为一个强大的德国对保障欧洲大陆的均势是有利的,英国政府一直小心翼翼,尽可能掩盖德国侵略行为中的不愉快细节努力将英德两国间持续摩擦的后果最小化并防止英德两国间摩擦的升级。但德国好像一直都在作死,没有分寸感的提出带有敌意的一个又一个要求,强烈的反应英情绪,将俾斯麦式的讹诈战术这一手段当成目标来追求。英国已经如此长时间潜在性的采取权益之际,根本无法弥合两国间的鸿沟,德国有意的采取一种本质上与英国的核心利益相对的政策,英德两国的武装冲突,从长远看无法避免。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英法协约,德国慌了。德国想尽一切办法拆散英法协约。利用摩洛哥问题,破坏英法间的协约。然而德国的政策走过了头,德国政府继续采取威胁性的态度,反而是法国对英国恢复了信心,让法国的安全在同英国进一步的接近。让英法协约从仅仅是解决英法两国间的具体分歧为两国未来和谐关系提供希望转向成为针对第三国的积极合作。也就是针对德国。
2*艾尔.克劳的职业生涯与外交思想
对艾尔.克劳爵士职业生涯的重新评价 【英】理查德.科斯格雷夫
★本文的目的是表明,历史学家们一直都误解了克劳在英国外交部的地位。 ★本文将指出,克劳对英国外交政策几乎没有多大的影响力,而且也不是历史传奇中的妖魔。事实上,从1906年至1925年,克劳一直都是英国外交部的重要人物,但这种重要性却与此前历史学家们提出的那些原因大相径庭:克劳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是来自他对外交业务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后来成为英国公职人员的典范。
★早在1906年克劳获得显赫地位前,对德国对外政策的批评就已经在英国外交部上层广为蔓延了 ★克劳在英国外交部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以非常直率的语言来陈述政策建议 ★克劳对政策的影响力一直在下降
克劳不是邪恶、狡诈的官员,也没有提出超越其职责范围的政策
★德语水平高,对德国事态保持密切关注,视野开阔 ★熟练掌握军事战略 ★对外交惯例的超级重视,处理日常事务具有极高的效率
外交部地位来源
★一战爆发给克劳带来麻烦。主张的全力进行战争,与官方政策相反 ★1915调至商务部 ★攻击性文章激起英国民众对他的憎恶,周期性的公众指责,歪曲克劳职业生涯
失去晋升机会
★克劳在凡尔赛和会期间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技巧,是凡尔赛代表团的实际领导者 ★1920,晋升为外交部常务次长(①秘密外交的不信任②克劳与寇松勋爵的私人关系→日子难过 ★身体垮掉,仍坚持工作。
艾尔.克劳与英国对外政策:思想的图谱 【英】托马斯.奥特
★本文的目的:重构和解释艾尔.克劳的“思想世界”
内部的陌生人:艾尔.克劳在白厅
离群索居(缺乏“可归类性”、不同的政治观
整个外交部都是保守派
克劳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混合性的政治信条(具有德国的影响及经验与一般的英国家庭忠诚的混合体)
大不列颠面临的问题:艾尔.克劳与英国对外政策的原则
克劳
重地理政治地位→英国对欧洲均势具有特殊责任
重军事力量
国际政治观不明确
可劳接受的政治道德标准与他试图毫不畏惧地面对国际外交现实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我认为德国正处在黑暗中”:艾尔.克劳与德国
《可劳备忘录》是对德国的“世界政策”进行的恰如其分而且是非常准确的判断
强调德国对外政策的普鲁士传统
喜欢德国人民、德国文化,鄙视👎德国的统治者
艾尔.克劳爵士职业生涯中的晋升问题(1905-1920) 【英】爱德华.柯普
①1906年,哈丁成为外交部常务次长 ②克劳取得新突出成就让哈丁不舒服 ③哈丁自我挑选路易斯.马利特为继任者,打压克劳 ④1907,克劳的备忘录被广泛流传
①哈丁一直针对克劳 ②1912年,尼克尔森让克劳由高级职员成为外交部助理次长
①一战推迟克劳晋升 ②1915,年英国全境的反德运动冲击克劳
①哈丁从印度归来,继续针对克劳 ②塞西尔(上级)与哈丁(影响力下降)关系紧张 ③塞西尔支持克劳 ④外交部分级变化,克劳成为唯一助理次长
俩个障碍:①与德国联系的问题②如何处理哈丁→外交部常务次长
3*英德海军竞赛与英德对抗
哥本哈根情结 【美】乔纳森.斯滕伯格
★德国因害怕崛起被打断的心理,怀疑英国有可能在德国崛起之前摧毁它,即所谓的“哥本哈根情结”,重视海军力量发展 ★德国人完全误解了自己的历史 ★哥本哈根恐惧症的根源不仅只是对历史事件或对手动机的误判,其深层原因涉及有一半英国血统的德皇与英国间爱恨交加的关系,英国从未完全接纳他。
威廉二世时代的德国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而这点不仅表现在公众生活的极为夸张的浮夸言辞中而且也表现在个人沉思的极为夸张的焦虑中。“哥本哈根情结”仅收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尽管是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表现。这肯定是一种警示,即德国领导人对自己的希望所可能产生的后果都感到恐惧。
德国的世界政策与英德结盟谈判(1897-1900) 【美】保罗.肯尼迪
本文的目的是指出, ★提尔皮茨的海军政策确实对英德结盟谈判的失败起到了决定性的消极作用; ★德国政府的殖民野心也起到了某种重要作用; ★这两个因素都源自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德国中央政府为了“动员民众”进行的有意识的尝试。
我们不可能在决策和行动中受一种专是针对英国的敌对政策的指导, 我们也不大可能为获得英国友谊从而依附于英国。
德
任何对1898—1901年英德结盟谈判的考察,如果忽略了柏林政府的海军政策、殖民渴望及其对德国国内脆弱的政治结构的专注,或者是忽略了威廉时代的德国对不断以海外成功和外交成功来保护君主政体的需要,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是不完整的。
德国追求海权的失败(1914-1945) 【美】霍尔格.赫维希
提尔皮茨时代(1898-1918)
不止海军战略,还包括了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基至种族等诸多要素在内的海权哲学。他们都认为大国间的等级排列总是处在不断变动中:不断有海洋帝国在崛起,也不断有海洋帝国在衰落;为了生存,伟大的民族都必须跨越马汉所说的那些“世界交通的主要通道”,这反过来又要求对“这条路上的重要站点”,即海军基地,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权。民族的伟大也只能够通过海权来实现。
★地理位置(不被迫用陆地保护自己,不会被诱使寻求领土扩张,有轻易进出公海的通道,控制世界主要通道之一) ★自然构造(众多的深水港口) ★领土范围(海岸线长度和港口质量) ★人口数量(从事海洋职业人数) ★民族特点(商业本能、在追求财富上敢于大胆创业以及通往财富的痕迹有敏锐嗅觉) ★政府素质(充分浸染了民族精神以及自身真正总体倾向之意识的政府)
提尔皮茨和马汉
没有关注军种间联合作战,没有关注军种的共同战略计划
共同的战役/战术上的信条
防御无效
提尔皮茨忽略的信条
没充分理解马汉规定的首要前提(地理位置)
完全忽略本国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有必要不断对既定信条进行重新评估)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同时成为陆海两栖性国家
不理会马汉对规模优势的强调(进攻一方在力量上必须有33%的优势。一支舰队,其规模和质量都必须足以完成要执行的战役活动)
违反了“从事海洋职业的人”在一国总人口的数量
提尔皮茨
★建造17艘一线战舰 ★风险理论 ★提供一个纯粹的政治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出德国海权明显的不足之处
昙花一现的雷德尔(1928-1945)
雷德尔:自称是马汉和提尔皮茨海权哲学的捍卫者 无法忍受别人对他的观点任何公开批评
一个国家世界地位的规模与它的海上力量的规模是一致的。——信条 而用以取得海权的理想武器,仍然是围绕战列舰展开的对称性战斗。
风险理论
同盟价值
简而言之,海权既包括舰队也包括地理位置,但提尔皮茨和雷德尔领导的德国海军却两者都没有。舰队规模的不足、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和“战略思想的萎缩”(罗辛斯基)最终挫败了这两位海军将领。无论1914年还是1939年,德国都有一个很明确的选择:要么建立一支超过英国33%优势的舰队,然后再挑战“背信弃义的英国人”以便夺取对“广阔公地”的控制权;要么从一开始便默认英国的海上霸权,转而将精力全部集中到德国在欧洲中部拥有的那种被夹在两个具有潜在敌意的大国之间的准霸权核心地位上。无论在提尔皮茨还是雷德尔的时代,德国最终证明自己没有能力进行这种关键评估,这恰恰促进了德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的灭亡。
4*《克劳备忘录》的当代意义
亨利.基辛格论《克劳备忘录》与中美关系
一战前的英德对抗与当今的中美关系具有很大相似性
19.20世纪之交的英德对抗是机构性因素导致的
中美两国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将会存在许多重大障碍
双方需要共同努力,且双方最高领导人都需要对此持续予以密切关注,才能够发展出一种真正的战略互信感和战略合作感
中国的“社会和谐”目标”
反腐
西部大开发
人口状况
国内挑战,远比“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的全部挑战复杂的多
中美谋求共同发展
涉及强国间正常的互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努力将常态性危机磋商升格为一种消除导致紧张关系潜在原因的更全面的框架
跨太平洋共同体概念
未来总体是乐观的 需要对共同利益有着更明确认识 中美两国能够现实的要求对方做什么
——@junjun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