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额叶(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占整个大脑半球面积的25%、是人最复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负责计划、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二章 认知发展
1. 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1.图式
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个体感知、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儿童吮吸、摇摆物品)
2.同化
将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的图式中。
3.顺应
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4.平衡
在同化和顺应之间获得适当的平衡更重要。
促进教学的两个方面
1.在教学中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可以将已有的认知图式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2.通过制造认知失衡的方式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认知失衡:指个体经验与期望不能匹配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冲突。
2. 认知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
阶段(不能跳跃)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图式:感知——运动
认知特点:客体永存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图式:符号化(语言、文字、手势、标志等)
特点
1.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2.中心化:儿童只注意物体或活动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3.不可逆不守恒:思维顺序
4.不能推断事实:根据表面做出反应
5.泛灵论:儿童认为所以的事物都有生命。
运用
1.在进行幼儿园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2.教学时,可以使用具体物体并借助视觉帮助。
3.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体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图式:运算图式的低级水平
1.去中心化:儿童能够注意一情景的多个方面,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去除自我为中心
2.守恒可逆:能够了解思维顺序
3.分类:可简单分类,但不具有类包含的概念
4.序列化;可以根据大小、体积、重量或其他一些特性对一系列要素进行排序
建议
1.使用与多种感觉通路匹配的“动手”教学法
2.在介绍一项有难度的内容时,先让学生参与于内容相关的活动,在该活动中引导孩子喜欢相应内容并获取成功。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个体开始形成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思维特征、假设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反思能力,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1.在解题时,教师改变同一道题的条件,让学生思考同样的方法是否适用。
2.证明题让学生解释推理过程,训练他的思维能力。
3.给学生提供具体经验,帮助学生把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影响因素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平衡将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物理环境:个体在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经验。
3.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环境和教育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
心理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是平衡或自我调节
平衡: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3.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水平有两种
实际发展水平--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或他人的合作情况下所获得的。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支架式教学模式:给予儿童一定帮助,当儿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支架就要逐渐撤除。(学步车)
教育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发展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先高级心理机能发展
1.低级心理机能: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是被动的、不随意的、有外部事情引起的。(如感知觉、记忆能力)
2.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是主观的、随意的、由内部主体发出的。(如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用文字帮助记忆等)
人的心理与动物相比不仅是量的增加,还有结构的变化和质的改变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