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C杜威(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名图书《实用主义》是一本决定美国人行动准则的书,它是美国的半官方哲学
编辑于2022-09-16 16:00:44 广东(美)杜威1859
1879任中学和乡村教师,学习哲学和心理学,参观帕克的昆西教学,学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卢梭、裴斯泰洛齐等的教育观。
1884-1894年,教育改革的酝酿者,讲哲学时结合教育时弊。 1894-1908年,教育改革的尝试者,建立芝加哥实验学校。 1904-1930年,教育改革的铸造者,在哥大任教,1916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国外访学,实用主义教育学走向世界。 1930-1952年,退休,批判进不教育的过火。
教育实践
1.在密歇根大学教授哲学;
2.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 并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实验;
3.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哲学与教育学;
4.走访各国,考察教育情况,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质1)
批判传统教育:传统教育远离儿童、学校与社会脱节,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压抑和束缚儿童。
内涵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的一种形式。 (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
2.教育为当下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批判斯宾塞)
3.学校生活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而不是与成人的生活相契合。
4.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相契合。(学校即社会)
5.学校生活应该是充满现代精神的理想生活。
具体化(实践)
1.学校即社会:我们应该让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
2.学校应该开展活动课程。
3.教学方法是“做中学”。
4.课堂应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评价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一个划时代的教育理念,学生中心论、学生主体性。
1.观念:革新、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育生活化、尊重学生5点。
2.实践:德育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活动课程。
3.局限性:教育质量下降,忽视教师、班级授课制、教材、极端化;陷入平庸,落后生活。
教育即经验⭐(教育本质2)
批判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只传递间接经验,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杜威反对学生单纯学习抽象的理性的知识体系。
主张
1.核心:教育是学生直接经验的改组与改造,也是运用智慧、形成理性的过程。
2.直接经验是增长智慧和发展理性的基础。
3.学习直接经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改造。
实践
1.活动课程是体现“教育即经验”的最好的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是指以开展活动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课程类型)
2.“做中学”是体现“教育即经验”的最好的教学方法。 (“做中学”是指学生应该主动的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学生在动手操作、开展活动中总结知识)
3.“教材心理学化”是体现“教育即经验”的最好的课程编制法则。 (A心理逻辑:教材的编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逻辑来编写; B教材直接经验化:教材内容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为起点来编写)
评价
优点:1.挖掘直接经验的作用,说明理性凌驾于经验之上的误区; 2.拓展直接经验的内涵与外延;3.革新课程观、教学观;4.教育宗旨并非传授知识, 而是提供条件、主动性、直接经验。
缺点:1.走向经验中心论,过度强调直接经验,忽视间接经验; 2.很多间接经验无法直接化;3.教学耗时耗力,很难发挥教室主导性; 4.教育质量下降。
教育即生长(内在目的论、教育本质3)
批判传统教育
批判社会本位论,此观点无视了儿童的兴趣、个性和自由
批判卢梭的极端的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可分为外在目的论和内在目的论
内涵
1.好的教育应摒弃阻碍儿童自由发展的事物, “杜威反对远离儿童需要、兴趣和理解力的抽象的遥远的目的”(指斯宾塞、赫尔巴特)。
2.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儿童内在的本能生长,教育应满足内在生长的各种需要。
3.儿童的内在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是内部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4.尊重儿童,但不放纵儿童。
评价:
积极:①全新视角:内在生长,新颖性; ②社会性,民主社会培养人; ③重视人的内在生长需要。
局限:①无可行性; ②太抽象化。
教育目的论
1.教育要促进人的内在生长——教育即生长=内在目的=无目的论
2.教育要适应儿童当下的生活——教育即生活(当下)
3.教育要服务民主社会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建设——社会性目的
评价:①教育目的应该具有生活性; ②教育目的应该具有适时性; ③教育目的应该具有内在性; ④教育目的应该具有民主性。 (社会本位论VS个人本位论的调和)
考点:卢梭VS杜威的教育目的、杜威VS进步教育、评价教育即生长、 杜威无目的论(促进人的内在成长)
教育内部:德育论—教学论—课程论
课程论
批判
1.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的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内容。 2.杜威批判传统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忽视学生直接经验,且枯燥乏味。 3.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中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肢解了儿童认识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4.杜威批判旧教材的知识内容缺乏现代的社会精神。教材内容都有过去式,不能突出体现时代与价值。
观点
1.核心:课程编制的核心应以直接经验为中心。
2.课程活动:学校应该以活动课程为主要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指以开展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课程类型。
3.“做中学”:教材要引导学生“做中学”。 “做中学”指学生应该主动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
4.教材心理化
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以直接经验为起点
评价
优点:①体现了学生兴趣、生活、需要、快乐; ②获得了知识的体验性; ③催生了活动课程与“做中学”; ④实现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 ⑤加强了教材与心理的联系、遵守心理逻辑。
缺点:①过于强调直接经验,忽视系统学科知识的价值; ②过于强调儿童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力,忽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过于强调根据儿童个人需要和实际生活经验组织课程,实施困难; 因为活动不一定推导出所有知识结论;间接经验不一定还原成直接经验;活动不一定符合学生兴趣。
教学论
批判:
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教育与教师为中心,灌输教学、学生被动学习,不能真正启迪学生的智慧。
观点
1.启迪思维(反省思维):观察、分析、想象、综合、抽象、反思等各种思维能力, 启迪人的智慧、锻炼人的各种思维。
2.模式:反省思维五步法
①创设真实的情境; ②提出真实的问题; 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方案; ④推论哪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 ⑤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评价
①优点: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为后来的发现法奠定了基础。 ②缺点:忽视知识、降低知识地位;泛问题化、降低教师地位;耗时耗力、降低教育质量。
德育论
批判
①传统德育的灌输式教学
②毫无约束的个人主义的道德观
观点
德育基础:新个人主义
德育目的: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应在社会中进行;
要求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
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教法称为“学校德育之三位一体”;
德育方法
德育原理分为社会方面与心理方面
社会方面:包含社会性情境、社会性内容和 社会性目的——决定德育内容
心理方面:包括学生的本能冲动、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决定德育方法与精神
具体方法:创设情境、抓道德情感、开设活动、融入生活、激发学生主动性等
评价:优点:主动吸收性、活动性、生活德育观、情境性、多途径
“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 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 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发现法——布鲁纳
也有人说杜威教育观也属于进步教育
帕克领导的进步教育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VS 杜威(现代教育)
尊重学生5点
生活
兴趣
需要
身心规律
年龄特点
教育学里程碑的著作
柏拉图《理想国》
卢梭《爱弥儿》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生活
实然:日常生活
应然:趣味、民主平等、博爱、艺术、 拼搏、博爱、艺术的理想生活
(美)杜威1859
1879任中学和乡村教师,学习哲学和心理学,参观帕克的昆西教学,学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卢梭、裴斯泰洛齐等的教育观。
1884-1894年,教育改革的酝酿者,讲哲学时结合教育时弊。 1894-1908年,教育改革的尝试者,建立芝加哥实验学校。 1904-1930年,教育改革的铸造者,在哥大任教,1916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国外访学,实用主义教育学走向世界。 1930-1952年,退休,批判进不教育的过火。
教育实践
1.在密歇根大学教授哲学;
2.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 并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实验;
3.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哲学与教育学;
4.走访各国,考察教育情况,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质1)
批判传统教育:传统教育远离儿童、学校与社会脱节,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压抑和束缚儿童。
内涵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的一种形式。 (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
2.教育为当下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批判斯宾塞)
3.学校生活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而不是与成人的生活相契合。
4.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相契合。(学校即社会)
5.学校生活应该是充满现代精神的理想生活。
具体化(实践)
1.学校即社会:我们应该让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
2.学校应该开展活动课程。
3.教学方法是“做中学”。
4.课堂应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评价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一个划时代的教育理念,学生中心论、学生主体性。
1.观念:革新、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育生活化、尊重学生5点。
2.实践:德育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活动课程。
3.局限性:教育质量下降,忽视教师、班级授课制、教材、极端化;陷入平庸,落后生活。
教育即经验⭐(教育本质2)
批判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只传递间接经验,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杜威反对学生单纯学习抽象的理性的知识体系。
主张
1.核心:教育是学生直接经验的改组与改造,也是运用智慧、形成理性的过程。
2.直接经验是增长智慧和发展理性的基础。
3.学习直接经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改造。
实践
1.活动课程是体现“教育即经验”的最好的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是指以开展活动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课程类型)
2.“做中学”是体现“教育即经验”的最好的教学方法。 (“做中学”是指学生应该主动的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学生在动手操作、开展活动中总结知识)
3.“教材心理学化”是体现“教育即经验”的最好的课程编制法则。 (A心理逻辑:教材的编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逻辑来编写; B教材直接经验化:教材内容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为起点来编写)
评价
优点:1.挖掘直接经验的作用,说明理性凌驾于经验之上的误区; 2.拓展直接经验的内涵与外延;3.革新课程观、教学观;4.教育宗旨并非传授知识, 而是提供条件、主动性、直接经验。
缺点:1.走向经验中心论,过度强调直接经验,忽视间接经验; 2.很多间接经验无法直接化;3.教学耗时耗力,很难发挥教室主导性; 4.教育质量下降。
教育即生长(内在目的论、教育本质3)
批判传统教育
批判社会本位论,此观点无视了儿童的兴趣、个性和自由
批判卢梭的极端的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可分为外在目的论和内在目的论
内涵
1.好的教育应摒弃阻碍儿童自由发展的事物, “杜威反对远离儿童需要、兴趣和理解力的抽象的遥远的目的”(指斯宾塞、赫尔巴特)。
2.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儿童内在的本能生长,教育应满足内在生长的各种需要。
3.儿童的内在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是内部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4.尊重儿童,但不放纵儿童。
评价:
积极:①全新视角:内在生长,新颖性; ②社会性,民主社会培养人; ③重视人的内在生长需要。
局限:①无可行性; ②太抽象化。
教育目的论
1.教育要促进人的内在生长——教育即生长=内在目的=无目的论
2.教育要适应儿童当下的生活——教育即生活(当下)
3.教育要服务民主社会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建设——社会性目的
评价:①教育目的应该具有生活性; ②教育目的应该具有适时性; ③教育目的应该具有内在性; ④教育目的应该具有民主性。 (社会本位论VS个人本位论的调和)
考点:卢梭VS杜威的教育目的、杜威VS进步教育、评价教育即生长、 杜威无目的论(促进人的内在成长)
教育内部:德育论—教学论—课程论
课程论
批判
1.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的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内容。 2.杜威批判传统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忽视学生直接经验,且枯燥乏味。 3.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中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肢解了儿童认识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4.杜威批判旧教材的知识内容缺乏现代的社会精神。教材内容都有过去式,不能突出体现时代与价值。
观点
1.核心:课程编制的核心应以直接经验为中心。
2.课程活动:学校应该以活动课程为主要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指以开展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课程类型。
3.“做中学”:教材要引导学生“做中学”。 “做中学”指学生应该主动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
4.教材心理化
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以直接经验为起点
评价
优点:①体现了学生兴趣、生活、需要、快乐; ②获得了知识的体验性; ③催生了活动课程与“做中学”; ④实现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 ⑤加强了教材与心理的联系、遵守心理逻辑。
缺点:①过于强调直接经验,忽视系统学科知识的价值; ②过于强调儿童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力,忽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过于强调根据儿童个人需要和实际生活经验组织课程,实施困难; 因为活动不一定推导出所有知识结论;间接经验不一定还原成直接经验;活动不一定符合学生兴趣。
教学论
批判:
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教育与教师为中心,灌输教学、学生被动学习,不能真正启迪学生的智慧。
观点
1.启迪思维(反省思维):观察、分析、想象、综合、抽象、反思等各种思维能力, 启迪人的智慧、锻炼人的各种思维。
2.模式:反省思维五步法
①创设真实的情境; ②提出真实的问题; 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方案; ④推论哪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 ⑤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评价
①优点: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为后来的发现法奠定了基础。 ②缺点:忽视知识、降低知识地位;泛问题化、降低教师地位;耗时耗力、降低教育质量。
德育论
批判
①传统德育的灌输式教学
②毫无约束的个人主义的道德观
观点
德育基础:新个人主义
德育目的: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应在社会中进行;
要求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
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教法称为“学校德育之三位一体”;
德育方法
德育原理分为社会方面与心理方面
社会方面:包含社会性情境、社会性内容和 社会性目的——决定德育内容
心理方面:包括学生的本能冲动、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决定德育方法与精神
具体方法:创设情境、抓道德情感、开设活动、融入生活、激发学生主动性等
评价:优点:主动吸收性、活动性、生活德育观、情境性、多途径
“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 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 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发现法——布鲁纳
也有人说杜威教育观也属于进步教育
帕克领导的进步教育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VS 杜威(现代教育)
尊重学生5点
生活
兴趣
需要
身心规律
年龄特点
教育学里程碑的著作
柏拉图《理想国》
卢梭《爱弥儿》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生活
实然:日常生活
应然:趣味、民主平等、博爱、艺术、 拼搏、博爱、艺术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