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邓小平理论思维导图
邓小平深刻阐明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编辑于2025-04-15 15:21:10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
一、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是什么的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二)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概括过程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意义
1、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突出地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纠正了过去关于发展生产力的一些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和发展目标角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一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必然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二是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不是少数人享有,而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三是为我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是什么
所谓精髓,对于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中最本质的东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 历史脉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然而党没能始终如一坚持这条思根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并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
(三)作用
1、有力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2、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路
3、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4、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破除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邓小平深刻阐明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五)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1、我们党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问题上,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为什么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据此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2)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阐明了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第二层含义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两层含义不可分割,必须全面把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总依据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觉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把两个基本点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价值
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方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人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始终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中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和重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振兴中华民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決国内各种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
4、发展生产力离不开科学技术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主要的就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
1、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的具体内容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之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4.、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
1982年9月,邓小平提出三个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言,发展集体经济。加快能源和交通建设,不仅是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教育和科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5、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
6、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还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观共同富裕的思想。
7.关于地区的“先富”和“共富”,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思想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七、党的建设理论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