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已经损失量和继续损失量3部分。①生理需要量:每日生理需要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体重的第1个10kgx100m/( kg · d )+体重的第2个10kgx50ml/( kg · d )+其余体重 x 20ml/( kg · d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或心脏病病人,实际补液量应少于计算所得量。小儿每日生理需要量平均为100ml/( kg · d ),可根据年龄、体重进行适当增加或减少。②已经损失量:又称累积损失量,指在制订补液计划前已经丢失的体液量,按脱水程度补充。轻度脱水需补充的液体量为体重的2%~4%,中度为4%~6%,重度为6%以上,可按每丧失体重的1%补400~500ml计算。由于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故通常第1个24h只需补充1/2量,第2d再根据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补充其余的1/2。③继续损失量:又称额外损失量,指在补液过程中继续丧失的体液量,包括外在性和内在性失液。外在性失液按所丢失液体的不同特点,尽可能等量、等质地补充。内在性失液,如腹(胸)腔内积液、胃肠道积液等需根据病情变化来估计补液量。此外,体温每升高1℃,应按3~5m/ kg 体重增补;中度出汗者,丢失的体液量可估算为500~1000ml(含钠1.25~2.5g);大量出汗,估计丢失体液1000~1500ml;湿透1套衬衣裤,按丢失1000mL体液计算;气管切开者从呼吸道蒸发的水分24h可达800~1200ml。
2)定性: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①生理需要量:成人对盐、糖的日需要量为:氯化钠4~6g,相当于生理盐水500ml;氯化钾3~4g,相当于10%氯化钾30~40ml;5%~10%葡萄糖溶液1500~2000ml;
②已经损失量:等渗性脱水以补充平衡盐溶液为主;③继续损失量:根据实际丧失体液的成分进行补充。
3)定时:根据体液丧失的量、速度及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合理安排补液的速度。若各重要脏器功能良好,应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进行分配,即第1个8h补充总量1/2,剩余1/2在后16h内均匀输人。
(3)准确记录24h出人量:人水量包括经胃肠道和非胃肠道摄人的液体,如饮食、饮水、管饲和静
脉输液量等;出水量包括大小便量、呕吐物、汗液、引流液以及从呼吸道、创面蒸发的液体量等。
(4)疗效观察:补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补液效果,注意不良反应。①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体温的改善情况;②精神状态:如萎靡、嗜睡等症状的改善情况;③脱水征象:如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内陷等表现的恢复程度;④辅助检查:如尿常规、血常规、血清电解质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