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病理)
神经系统的划分: 脑(位于颅腔) 神 中枢神经 脊髓(位于椎管) 经 系统 脑神经 外周神经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 一、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1 脊髓(spinal cord) 椎管内,呈背、腹稍扁的圆柱状 前:与延...
编辑于2022-09-26 23:23:54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颅腔内,最高级
端脑:脑的最高级部位
左右大脑半球、半球间连合及其内腔构成
表面灰质称大脑皮质,深部白质称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基底神经节),半球内腔隙称侧脑室
外形:大脑沟、大脑回
分叶: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岛叶
间脑:中脑和端脑之间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卵圆形灰质团块):丘脑前结节、丘脑枕、终纹
后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外侧膝状体(视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上丘脑:松果体(内分泌腺,颅内定位标志)、缰连合、缰三角、丘脑髓纹、后连合
底丘脑:底丘脑核、未定带
下丘脑
终板、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漏斗(下端与垂体相连)、正中隆起
分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
核团:视交叉上核、室旁核、视上核、漏斗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
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自主神经的调节
体温的调节
摄食行为的调节
昼夜节律的调节
情绪活动的调节
第三脑室:顶部为脉络从;底为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状体;前界为终板;后经中脑导水管通第四脑室;两侧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小脑:颅后窝,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外形(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前后切迹、小脑扁桃体、)
分叶(小脑前叶、小脑后叶、绒球小结叶)
分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
内部结构(皮质、髓质、小脑核)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外形
腹侧面
背侧面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内含脑脊液。底为菱形窝,两侧为外侧隐窝,顶向后上朝向小脑蚓。
内部特征
灰质
脑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一般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下部
特殊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上部
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中继核
延髓的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楔束副核
脑桥的中继核:脑桥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蓝斑核
中脑的中继核:下丘核、上丘灰质、顶盖前区、红核、黑质、腹侧被盖区
网状核
白质
长的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脑束、外侧丘系、脊髓小脑前后束、内侧纵束)
长的下行纤维束(锥体束、以及源自脑干的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网状结构
脊髓:椎管内,与脊神经相连,2膨大,6纵沟
节段
颈髓C1-C4,平对同序数椎骨
颈髓C5-C8,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块椎骨
胸髓T1-T4,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块椎骨
胸髓T5-T8,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块椎骨
胸髓T9-T12,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块椎骨
腰髓L1-L5,平对10-12胸椎
骶髓S1-S5,平对第1腰椎
尾髓Co,平对第1腰椎
内部结构
灰质(围绕中央管)
前角:组成:运动神经元( α神经元 γ神经元)
后角:组成: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背核)(C8~L3)
中间带:组成: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S2~4:骶副交感核)
各层与核团对应关系:
白质(位于外围)
上行纤维(传导)束,即感觉传导束,将后根传入的各种感觉信息向脑传递
薄束和楔束
薄束:T5以下上行纤维
楔束:T4以上上行纤维
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及上下肢的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如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嘴侧束和楔小脑束
功能: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本体感觉冲动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位置:外侧索前部
功能: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
位置:前索
功能:粗触觉、压觉
内脏感觉束
下行纤维(传导)束,即运动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位置:起自大脑皮层中央前回
功能:完成大脑皮质对脊髓运动功能的控制,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损伤表现:一侧损伤,表现为同侧(患侧)损伤平面以下的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又称硬瘫。躯干肌不瘫痪。
组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外侧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下行内脏通路
脊髓固有束
功能
①经后根,接受身体大部分区域的躯体和内脏感觉信息,对其进行初步的整合和分析
②发出上行传导通路,将中继后的感觉信息以及脊髓自身的信息上传到高级中枢
③经前根,发出运动纤维,管理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是躯体和内脏运动的低级中枢
④脊髓反射的中枢
⑤通过下行传导通路,中继上位中枢下传的信息,接受上级中枢的调控,完成高级中枢的功能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深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发出薄束和楔束)
第2级神经元: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
中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脊髓灰质后角(发出脊髓丘脑束)
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
中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头面部感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全盲;视交叉中部损伤可致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一侧视束完全损伤(同内囊损伤),引起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位于大脑皮质内,其下行纤维束形成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和皮质核束(支配头颈部骨骼肌)。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脑干和脊髓内。
锥体外系
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 肌张力 、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常见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及脑疝(扣带回疝、小脑天幕疝、小脑扁桃体疝)形成
脑水肿:血管源性、细胞毒性
脑积水
原因:①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②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
病理变化:轻度时,脑室轻度扩张,脑组织轻度萎缩;重度时,脑室高度扩张,脑组织受压萎缩、变薄,神经组织大部分萎缩而消失
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
脑膜炎(硬脑膜炎、软脑膜炎)
化脓性(多由细菌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理变化
上呼吸道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症期
临床病理联系
脑膜刺激症状
颅内压升高症状
脑脊液改变
淋巴细胞性(多为病毒所致)
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布鲁斯杆菌及真菌引起)
脑脓肿
病毒性疾病:乙型脑炎
病理变化
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袖套现象)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
软化灶形成
胶质细胞增生
海绵状脑病
变性疾病
阿尔兹海默病AD
帕金森病PD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
与端脑相连: Ⅰ嗅神经:始于鼻腔嗅黏膜,终于嗅球,损伤症状:嗅觉障碍;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可撕脱嗅丝和脑膜,造成嗅觉障碍,甚至脑脊液鼻漏。
与间脑相连: Ⅱ视神经:始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终于外侧膝状体,损伤症状:视觉障碍;颅内压升高时,可引起视神经盘水肿。
与中脑相连
Ⅲ动眼神经:始于动眼神经(副)核,损伤症状:一侧损伤,可致同侧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瘫痪;并伴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及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等。
Ⅳ滑车神经:始于滑车神经核,损伤症状:眼不能外下斜视。
与脑桥相连:
Ⅴ三叉神经:始于三叉神经运动核,终于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中脑核,损伤症状:头面部感觉障碍,咀嚼肌瘫痪。
Ⅵ展神经:起于展神经核,损伤症状:眼内斜视。
Ⅶ面神经:起于面神经核、上泌延核,终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上部,损伤症状:感觉障碍、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分泌障碍、舌前2/3味觉障碍。
Ⅷ前庭蜗神经:终于前庭神经核群、蜗神经核,损伤症状:眩晕、眼球震颤、听力障碍、伤侧耳聋、平衡功能障碍、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与延髓相连:
Ⅸ舌咽神经:起于疑核、下泌涎核,终于孤束核(上部)、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症状:分泌障碍、咽与舌后1/3感觉障碍、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消失、耳后皮肤感觉障碍。
Ⅹ迷走神经:起于迷走神经背核、疑核,终于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症状:心动过速、心悸、恶心、呕吐、内脏活动障碍、发声困难、声音嘶哑、吞咽障碍、腭垂偏向一侧等等。
Ⅺ副神经:起于疑核、副神经核,损伤症状:咽喉肌功能障碍、一侧胸锁乳突肌瘫痪、头不能向患侧侧屈、面无力转向对侧、斜方肌瘫痪、肩下垂、提肩无力。
Ⅻ舌下神经:起于舌下神经核,损伤症状:舌肌瘫痪、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脊神经(31对)
脑脊液流向: 向上→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向下 →脊髓中央管 后下→ 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