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发展理论
这是一个关于儿童发展理论的思维导图,体系的完整性。全书共八部分16章,涉及20多种发展理论,但诸多内容并不杂乱,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编辑于2022-09-30 09:45:26 上海儿童发展理论
绪论
什么是理论
理论是对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经验事实加以假设后形成的一套由术语组成的句子。
发展(名词解释)
发展是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发展理论(名词解释)
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
任务(论述题)
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个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解释发展的因素和机制。(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作用(判断题)
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
发展理论主题(简答题)
心理的实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正内涵)
量变与质变
遗传与环境
理论自身的建设
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2.理论联系实际的本意在于一切科学研究要有理论的指导,科学研究要有经验的支持,理论要能够归纳事实,解释现象和预测趋势。3.任何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领域和发展改革都不是万能的,僵化的,战无不胜的。
发展理论的作用(简答题)
组织信息
可以为各种各样的事时提供的框架,对每一个事实赋予一定的意义,从而把具体的,零散的,不同层次的事实加以组织
指导研究
每一个研究者总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儿童发展研究的。
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
发展的原则(论述题)
发展方向的原则—动作的发展是有方向的,而这个方向性是由遗传密码预先设定的。
相互交织的原则—具有广泛性,体现在各种活动中。
机能不对称原则—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比另一只手一只眼更占优势的结果。
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成熟在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自我调节的原则—自我调节是生命现象固有的能力。自我调节还能加强成长天性的不平衡和波动
育儿观念
格赛尔的同事阿弥士曾向父母提出忠告
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
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
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
应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对格赛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的评析(简答题)
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格赛尔发展理论的争议集中在年龄常模上
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在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
利用成熟条件及时教育
全面理解成熟理论,积极进行文化传递
“不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
适应作用
准备作用
可塑作用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华生行为主义的思维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划分(简答题)
习惯的思维
无声的思维
计划性思维
影响动作习惯的因素(简答题)
年龄
练习的分配(在限定时间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就越高)
行为主义的情绪(导致情绪发展的机制便是条件反射)
对于婴儿来说,具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惧怒爱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两类(简答题)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儿童行为的变化(简答题)
第一基线,及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
第一实验期,即给予一定的刺激
第二基线,取消第一实验七所给予的刺激,已检查第一实验期的作用
第二实验期,将第一实验其给予的刺激在度给予儿童,从而确定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的作用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三个原则(简答题)
小步子前进原则
主动参加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
班杜拉(现代的多面手)的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观察学习四个组成部分(论述题)
注意
保持
运动复现
强化和动机
观察学习模式(简答题)
行为模式
言语模式
象征模式
抽象模式
参照模式
参与性模式
创造模式
延迟模式
社会学习的研究
社会学习研究包括
攻击性
亲社会行为
行为的决定因素
攻击性行为的起因(简答题)
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唤醒,都有可能触发攻击性行为
情绪状态的唤醒具有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但情绪唤醒状态的减弱,也有助于降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
通过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本身减弱
通过认知因素减弱
接触后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三方面
家庭(最主要来源)
社区文化氛围
信息传播工具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人格结构—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
自我是本我得因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他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
人格结构的最后一部分叫超我,当儿童从异地帕斯情节中解脱出来,并以父母自居时,便出现了超我,超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叫良心,另一部分叫自我理想
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简答题)
口唇期0~1岁,其细分为前后两期,后期0~6个月
肛门期1~3岁
前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11~13岁
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简答题)
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
心理发展是有其生理基础的,性欲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
儿童早期的性经验与家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对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的焦虑
焦虑分类(简答题)
真实性焦虑
神经病焦虑
道德焦虑
焦虑来源
遗传(根源是由于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焦虑防御机制(简答题)
压抑
反向作用
投射
退化
停滞(固结)
精神分析三个要点(简答题)
自由联想
精神分析暗示法
移情
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
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有两种(简答题)
开始了某种性格结构的发展
早期经验留下了可被直接追溯的痕迹
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
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儿童,应付外界的主要手段(简答题)
趋众(承认自己无能)
逆众(儿童坦然的承受周围的敌意)
离众(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
防御策略的分类(论述题)
盲点作用
分隔作用
合理化作用
过分自控
自以为是
捉摸不定
犬儒主义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
统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论述题)
婴儿期0~1.5岁,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1.5~3岁,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而克服修建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游戏期)3~6岁,发展任务 ,获得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6~12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发展任务,获得完美感和避免失望,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学前教育的贡献
开拓了心理学新的研究范围
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
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精神分析学说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论述题)
重视童年经验,保护幼儿心理健康
充分认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关心幼儿人际关系,客服基本焦虑
日内瓦学派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把当前的动作,经验资料或知识接纳到已有的整体结构中,叫智慧的同化
改变原有的结构,以便接纳新的动作,经验,资料或知识,叫智慧的顺化
自我中心解除两个条件(简答题)
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
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绝对真理
阶段论与平衡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特征的性质(论述题)
阶段的获得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
阶段的整合性
阶段的双重性
影响发展的因素(发展的条件)(简答题)(论述题)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的影响
平衡化
三种类别的平衡(简答题)
同化和顺化之间的关系
主题格式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
分化和整合的平衡
皮亚杰对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观点或关系(简答题)(论述题)
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
高级心理机能共性(简答题)
是随意的,主动的,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概括的,抽象的
有符号或词作为中介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
从个体发展来看,是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低级心理机能共性(简答题)
这些心理机能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
就反映水平而言,他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
就他们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他们都是直接的非中介的
就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他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因而他们都受生物学的规律所支配
他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
高级心理机能是通过什么机制实现其发生和发展的?维果茨基提出了中介理论
维果茨基把行为分两类
动物所具有的自然行为
人所特有的工具行为
物质工具
心理工具
所谓中介环节,就是心理活动中运用心理工具,心理工具的使用,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言语发展阶段可划分为
外部言语
内部言语阶段
自我中心言语(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之间的中间环节)
概念形成的过程
维果茨基研究表明,概念发展的道路上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概念思维三个时期组成
复合思维的分类(简答题)(论述题)
联想型复合
集合型复合
链状型复合
弥漫型复合
假概念
生态学和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关于吉布森的几项实验研究
视崖
抓握反应
回避反应
儿童知觉发展趋势(简答题)
第一,知觉特异性增加—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增加,儿童知觉越发准确
第二,注意实现最优化—注意有赖于收集信息的行为,尤其是关于物体的可知度的信息
第三,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确定刺激的外部特征
获得恒常性
形成知觉结构单元
婴儿注意发展阶段(简答题)
阶段一,从出生到四个月,在直接的视觉范围内,通过转动他们的头和眼,注意事物的实际运动,注视知觉,排练,初步的发现物体及其排列的特点
阶段二,4~7个月,随着生理的成熟,婴儿手的活动增加,视敏度显著提高
阶段三,8~12个月,婴儿学会走路后,活动范围扩大,注意范围也扩展
知觉发展机制(论述题)
抽取
过滤,在知觉过程中再抽取有用的信息,同时还需排除杂乱不相干的信息
注意的外周机制,抽取和过滤是接受信息或拒绝信息的内部过程,此外还有注意的外部机制
另外吉布森又增加了三个因素,探索活动,获得恒常性,结果观察
关键期
洛伦兹,习性学家,1935年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
敏感期
个体在发育的某个时期,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习性学依恋理论
鲍尔毕理论体系有以下几点
依恋行为
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因而可以建立多种依恋,第一依恋对象往往是母亲
鲍尔毕把婴幼儿的行为分为四个系统(简答题)
依恋行为系统
警觉—恐惧行为系统
探究行为系统
交往行为系统
婴儿与母亲分离会产生分离焦虑经历三个阶段(论述题)
反抗阶段,儿童极力阻止分离,采取各种手段试图与母亲重新接近
失望阶段,当与母亲亲近的愿望无法满足,开始失望,减少反抗行为和强度
超脱阶段,儿童依恋行为被抑制,但依恋情结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内部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
影响依恋的因素(简答题)(论述题)
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
母亲的照看方式
照看环境
对生态学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的评析
对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评析(简答题)
重视知觉的生态环境,强调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
对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的评析(简答题)
为认识社会文化层次的适应和比较提供全程的新视角
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行为的方法,推动了发展心理学方法论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