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象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作为一种反自然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它针对传统社会学方法和程序中的可疑之点,提出了人的主观意识、体验和时间等问题,强调描述世界的语言和意义问题,对人们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编辑于2022-10-04 14:11:49 云南吉登斯的思维导图,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社会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自我伦理 学。 知识考古学 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扑捉到它嬗 变的踪影。只有把当今世界那些被层层迷障所遮蔽的现存事物放到历史过程中去 考察,才能真实地理解积淀着十分丰富历史因素的现实存在。
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原仅指称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中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思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吉登斯的思维导图,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社会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自我伦理 学。 知识考古学 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扑捉到它嬗 变的踪影。只有把当今世界那些被层层迷障所遮蔽的现存事物放到历史过程中去 考察,才能真实地理解积淀着十分丰富历史因素的现实存在。
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原仅指称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中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思等等
现象学社会学
假如在我们面前有一个苹果,我们可以产生面前有一个苹果的事实,但是我们却没有办法确认这个苹果确实存在于我们面前。唯一能提供根据的只是我们脑中关于这个苹果存在的意识。所以我们需要多个人相互交流提供更多根据来确认这个苹果存在,此时这个苹果才真正存在。所以现象学社会学的根本观点就是认为社会并不是独立于我们意识客观存在的,相反,我们之所以认识到社会存在,是因为我们意识所共享的观念创造了“现实”,认为社会存在。
思想背景
1.超验现象学:为哲学寻一个超验的出发点是胡塞尔现象学事业的首要目标。该出发点即“回归事物本身”。 胡塞尔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种人工物,并非自然形成的,因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自然态度常常收到遮蔽。哲学家必须放低自己的姿态,听从事物的要求。返回最原始的起点的哲学是彻底的科学,也是达到一种智识“澄明”的唯一途径
2.意向性:所谓意向性,就是意识与所意识之间的关系。意识总是有所指向,总是把自身指向某个内容,是对某个内容的意识。即意识总是有所意识的意识,总是意味着什么,总是在自身内带着所意味的内容。不仅意识总是有所意识的意识,而且意识所意识的一切也总是被意识着的一切。意识是有结构的,其基本结构就是“意识—所意识”“意向—所意向”“意味—所意味”,前者和后者总是相互伴生、不可分离
3.现象学方法
(1)现象学还原,即“悬置”或“存而不论”(“自然态度的悬置”)
主客彻底分离
A.现象学还原包括:①本质还原:排除一切有关对象的“客观”存在性的判断,使其摆脱一般的时空结构观念的束缚;②先验还原:排除一切人类学和心理学对于意识的说明的影响,转向对作为本质的纯粹直观的意识分析
B.具体方法:将原本信受的自然态度放入括号中,让它暂时不发生作用。“存而不论”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预存概念都“放入括号中”。一方面,主体的一切主观成分不是发自纯意识的知识,统统剥落,放入括号,由此观之,“存而不论”所衍生的乃是个残余的纯粹自我;另一方面,客体毫无阻碍地呈现自己,把自己本来的面目原原本本呈现出来
信受:相信接受
(2)现象学描述
一种对研究对象的积极探寻,就是要对所研究的对象做如实的描述。现象学描述方法的实质,就是引导研究对象如其在经验中直接呈现的变化那样,在研究者面前展现出来,即,使事物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
现象即本质
4.主体间的生活世界
和现象学社会学根本观点相对应,社会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观念中,所以是主体间,而不是主客二元对立。
(1)作为日常经验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是相对于“科学世界”而言的世界,它先于科学世界而存在,是科学世界由之发展出来的基础,具有先在行、前科学性、前理论性;日常生活世界是未经科学化、理论化、抽象化,常人在自然态度中能够触摸到的世界,未被主体化、未被客观化,是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的世界
(2)作为纯粹经验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世界之前的,更基本、更原初的直觉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的总根基是先验的
舒茨的现象社会学理论
反对实证主义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社会生活中,对互为主体人的人们的围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因此,舒茨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社会行动理论
主体间性: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示。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舒茨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认为,韦伯将“行动”概念界定为“有意义的行动”,此定义是相当含糊的,以“主观有意义”和“主观无意义”来区分行动和行为是毫无作用的,舒茨认为韦伯甚至“意义”概念在其理论中的根基地位,但未详细地件事。韦伯的“意义”概念,需要一个完整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追溯社会科学问题的根底,直指意识生活的基本事实
舒茨区分了作为个体行动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行动”与“行事”
(1)行动: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预先设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某一具体目标的人类行为,来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特征是目的性、计划性。行动的筹划是一个虚拟的幻想中的行事
(2)行事: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行动的结果”,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行动
赋予行动以意义的过程:
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行动者在进行行动的时候,处于绵延的流中,无法对意识的经验赋予意义。唯有当行动者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并进行反省的时候,意识流内的经验才由于光的照射而获得了意义。行动者只有在回忆的时候,在行动发生之后才能对行动进行反思和回顾,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从而构成行动的意义
行动的意义和动机
(1)“主观意义”:行动者个体的意识流,作为观察者的他人是无法进入的,自我的意义确立的过程和他人对行动的理解过程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是基于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平情境所形成的不同的经验图示和解释图示。要理解这种意义,必须和他人一样处于其生活的意识流中,去对他的经验赋予意义,但这是不可能的
(2)“客观意义”:社会世界中行动的客观意义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都是既定的。每一个个体从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世界中,这个世界中的每一项特定的事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它不仅对我而言具有这样的意义,对于其他人而言也同样如此。正是事物所具有的客观意义才使得人际沟通成为可能,这也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
(3)“原因动机”:由过去的事件历史所决定的进行某一行动的理由
(4)“目的动机”:由行动未来要实现的目的所产生进行某一行动的理由
社会世界中的行动
(1)理性行动:
①合乎道理的行动。这意味着避免机械地运用先例,放弃对于类似情况的使用,从而寻求把握情景的新的方式
②有意的行动。包括对于在当前情景中对于窍门的使用,对于目标的期待
③经过设计的行动,可预期的行动,逻辑的行动
(2)行动过程及设计
①行动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在行动者心中已是完成的时态,心中有所确立的结构的某种观念
②行动者的设计是建立于原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全部设计的过程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理想化,即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行动者原有的知识必然与他完成设计之后所拥有的知识不同,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他已经“变得老练了”。“深思熟虑”构成了一个能动的过程,自我及其动机在这种能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
(3)自由选择与兴趣
①生活在社会世界中的个体是自由的,在行动发生的过程中,行动者可以根据他的兴趣、关联系统自发地进行选择。但是行动一经发生,就变成了行事,就不再自由了,而且变成一种封闭的状态。在舒茨看来,行动归根到底是个人意志自由抉择的结果
②行动者在进行选择时,还受到兴趣、生平角度所决定的情景知识等的影响
生活世界理论
在舒茨这里,生活世界正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生活世界是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人们参与其中通过他们的活动改变这个世界,同时,该实在领域中的客体和事件也会限制他们自由行动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世界是人们基本的和最高实在的结果
生活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的,处在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基本特定是自然态度。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普通人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假定
(1)他人身体的存在
(2)身体被赋予意识,在本质上与自己是相似的
(3)外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和同伴是相同的,且有着基本相同的意义
(4)我能够进入到与我同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行动中
(5)我能够使自己被他人理解
(6)已经分化的社会和文化的世界对于我和同伴都是历史给定的
(7)自己在任何时刻的情景只有很小一部分纯粹由自己创造
生活世界的分层
(1)生活世界是根据不同的维度而建构的:①实在的主要领域包括幻想的世界、梦的世界、宗教的世界和关于他人的科学的世界;②它是在物理的意义上根据社会距离而进行的空间分布
(2)生活世界中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具体行动者的行动受到特定环境和时间的局限,而行动者所有关于行动的计划和安排也都无法脱离客观的外部时间。时间之外在的、固定的结构给每一天提供了计划,并提供了由行动者的局限所决定的生命历程。我们将在客观的外在时间的结构中根据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其他的标准来安排我们的事件序列
(3)世界时间和情景间的关系:世界时间的固定过程是在生活世界日常实在中以一种连续和同时的结构法则来展示自身的,并且成为每一天计划的基本动机。时间之局限的和固定的过程,人生规划以及日常计划都是相互联系的。由于世界时间的不可逆性,我们无法去体验我们前人所经历过的世界,同时也无法进入我们后来人的未来的世界
(4)生活世界时间性的特征:
①永久性—局限;
②时间之固定的历程—重要的事情优先;
③历史性—情景
生活世界中知识的来源、构成和分配
(1)库存知识(手头知识)
现成地掌握在行动者手头的知识储藏库,是在行动者的长期日常生活行为中自然的积累,并时时在行动中起作用的那些知识。库存知识是不连贯的的、模糊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与科学家建构的知识不同,库存知识并非一种可以清晰表达的知识,而是一种习惯性的知识,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知识就足够了。当库存知识面临挑战时,就会产生“危机”,普通人“相对自然的世界观”被破坏了,就会动摇整个世界的现实感,因此库存知识是普通人建立生活世界的生活现实的基础
(2)库存知识的基本意涵:
①社会生活会一如既往,同样的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
②我们可以靠我们前人留下的知识;
③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我们可能遇上的各种事物,我们只要了解有关的某些知识即可;
④我们所使用的这些“窍门”知识,并非我的私人事务,它是我的同伴所共同接受和使用的。
(3)库存知识发挥作用的形式:
①类型化:类型化是个体行动者对外部世界的归类处理方式,类型化的处理方式在被用于社会分化与分工的辅助手段时,其制度化、匿名化的特点与我群中的熟悉性相对,则成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工具
②关联性:关联性是普通人组织自己库存知识的方式。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经验和行为都基于关联结构。在生活世界中,情景的构成,获取和运用知识,库存知识与具体情境之间的联系都受到关联性的限制
(4)生平情境
生平情境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历史,一个行动者所在的任何一个情境都不仅是“现在”和“此时此刻”,它是“历史性的”。舒茨关注的历史性,是指一个人进入的这个情境是和他所有以往主观经验的积淀密不可分的。正是这些以往的经验构成一个普通人面对情境时的“手头知识”。如一个陌生人新进入一个社区,其生活历史处于这个群体的过去之外,这一群体文化模式的核心部分并未成为其生平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他很难对其文化保持一种“想当然”的态度。
(5)经验图示(解释图示)——对过去经验进行有序安排的基础
借助“手头的库存知识”,处于自然态度中的普通人的所有过去经验都获得了有序的安排,这些安排的基础是各种意义构造形成的秩序模式,即经验图式。由于意义构造的过程被遗忘,一般人将构成的结果看做想当然的客观意义联系,借其赋予行动以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
1.基本立场:舒茨继承了韦伯在方法论上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论的个体主义立场贯彻他的学术生涯和始终,并在他的各个时期的著作中有所体现。舒茨尊重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及其在所有严肃的学术诉求中严格的可适用性,但也相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些根本区别,并坚持认为研究人类的事情需要运用一些特殊方法,他的立场在许多方面表现为一种“折中”的做法和态度。
2.理解的方法
(1)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理解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是社会科学区别与自然科学的一种独特方法
(2)理解要涉及到行动者的主观动机和意义,同时需要让社会科学的思维客体与常识的思维客体保持一致
(3)理解的三个层面:①作为人类事件的常识知识所具有的经验形式;②作为一种特定的认识论的问题;③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特殊方法
3.社会科学的两级建构
普通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实在经验,有过预先的解释和选择,所以社会学家要理解这个社会实在必须以人们常识构建的思维客体为基础,所以社会科学的建构是二级建构。
(1)一级建构,即常识建构,是普通人运用事实和事件具有特定的意义建立了对事实和事件的常识构造,涉及主观的成分,是从行动者的观点出发对行动者的行动的“理解”
(2)二级建构,社会学家以人们常识建构的思维客体为基础,包含对行动者主观意义的指涉,对社会世界中行动者之建构的建构
(3)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那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据以组织他们的经验,特别是社会世界的各种经验一般的原则,两级构想都属于舒茨的“一般原则”
4.社会科学的假定
社会科学的两级建构在方法论上的难题: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社会科学家一面要考虑社会科学的特点,建立一级构想基础上的二级构想;又要遵循科学世界的独特认知风格,保证科学家超然观察者的形象,不受一级构想中实践目标的干扰。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世界的科学构想必须遵序以下假定:
(1)逻辑一致性假定
自然科学的程序和社会科学的程序之间的相似之处。该假定要求社会科学家设计的类型构想系统,必须通过所隐含的概念框架的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和确定性建立起来,而且必须与形式逻辑的各种原理完全相容。遵守这一假定可以保证社会科学家所构想的思维客体的客体有效性,与常识构想的思维客体相区别开来
(2)主观解释的假定
根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间特殊不同而提出,该假定要求社会学家说明各种人类活动时,必须询问个体行动背后的所思所想,探求行动者的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发现行动者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遵守这个假设可以保证使所有各种人类行动或者其结果都指涉这种行动或者这种行动结果对于行动者来说所具有的主观意义
(3)适当性假定
社会科学家在构造有关人的行动的科学模式时,必须考虑到这些行动都是由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个人完成,普通人完成行动时借助了自己能够理解的常识构造。遵循这个假定可以有效保证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现实的构造和常识性的构造之间的一贯性。
(4)相容性假定:
社科学家构想的类型必须只包括科学上可验证的假设,假设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
1.贡献:舒茨提出社会科学的三个假定,可以认为是他对社会科学的最大贡献;舒茨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级构想、傀儡、理性行动等多个理想类型,丰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和分析工具;舒茨指出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2.缺陷: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体系尚不够严密,其合理性常常受到批评和质疑;其现象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实用性也受到批评,批评者认为现象学的方法不仅与社会科学的内在逻辑不相容,而且对社会科学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