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技能课程
第二节牙本质。第三节牙髓,第四节牙骨质的内容梳理。有关于口腔技能的一系列完整课程,重点明确,框架清晰
编辑于2022-10-14 17:46:32口腔技能课程 思维导图 牙体组织
前言
牙体组织即构成牙的所有组织的总称,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硬组织和一种软组织——牙髓
从发育的角度讲,牙釉质来源于外胚层,而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则来自于外胚间充质组织
第一节 牙釉质
前言
牙釉质为覆盖于牙冠的高度矿化的硬组织
牙釉质是全身唯一无细胞、由上皮细胞分泌继而矿化的组织
牙釉质对咀嚼压力和摩擦力具有高度耐受性
一、理化性质
切牙的切缘处牙釉质厚约2mm,磨牙的牙尖处厚约2.5mm,牙釉质自切缘或牙尖处至牙颈部逐渐变薄,颈部呈刀刃状
牙釉质外观呈乳白色或淡黄色
乳牙牙釉质矿化程度比恒牙低,故呈乳白色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其硬度约为洛氏硬度值296
成熟牙釉质重量的96%~97%为无机物,其余的为有机物和水
按体积计,其无机物占总体积的86%,有机物占2%,水占12%
X线衍射等研究揭示牙釉质晶体非常相似与六方晶系的羟基磷灰石晶体
成熟牙釉质中的有机物不足1%,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所组成
釉原蛋白在牙釉质发育中的晶体的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釉原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和釉丛蛋白等
非釉原蛋白被认为具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形态的作用
釉基质蛋白酶包括牙釉质溶解蛋白即基质金属蛋白酶20和丝氨酸蛋白酶
釉基质蛋白酶为牙釉质晶体的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牙釉质中的水以两种形式存在,即结合水和游离水
二、组织结构
(一)牙釉质的基本结构——釉柱
牙釉质的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牙釉质全层而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
在不同部位,牙釉质的排列有很大不同
釉柱的横剖面呈鱼鳞状,电镜下观察呈球拍样
相邻釉柱均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
牙釉质晶体在釉柱的头部互相平行排列
从颈部向尾部移行时,晶体长轴的取向逐渐与长轴成一角度,至尾部时已与釉柱长轴呈65°~70°的倾斜
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的间隙,称为釉柱间隙,正是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釉柱鞘
(二)釉牙本质界以及与牙釉质最初形成时相关的结构
1.釉牙本质界
釉牙本质界的外形呈连续的贝壳状而不是一条直线
凸面向着牙本质,凹面向着牙釉质
此种连接增大了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接触面,有利于两种组织更牢固地结合
2.釉梭
釉梭是起始于釉牙本质交界伸向牙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于牙釉质发生的早期
此时成牙本质细胞的突起穿过基底膜,伸向前成釉细胞之间
3.釉丛
在磨片上近釉牙本质界内1/3的牙釉质中,类似于草丛的结构称釉丛
釉丛可能属于牙釉质发育的缺陷,钙化程度低
釉丛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1/4~1/3
釉板和釉丛区别
在磨片中,釉梭低,釉丛高
4.釉板
釉板是片状、贯穿整个牙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牙釉质表面延伸至牙釉质不同的深度,可达釉牙本质界
釉板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
特别是在窝沟底部及牙邻面的釉板,被认为是龋发展的有利通道
釉板钙化程度低,窄而细长,数量较釉丛少,在牙釉质横断面容易观察
(三)与牙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
1.横纹
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
横纹在釉柱上呈规律性重复分布,间隔2~6μm(平均4μm)
横纹的形成与成釉细胞每天的周期性形成牙釉质有关,代表每天牙釉质形成的速度
2.生长线
牙釉质生长线又名芮氏线,低倍镜下观察牙釉质横断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同心环状排列
在纵向磨片中,生长线自釉牙本质界向外,沿着牙釉质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环形排列包绕牙尖,近牙颈处渐呈斜行线
牙釉质生长线是牙釉质周期性的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的间歇线
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该部位的牙釉质发育一度受到干扰,特称其为新生线
较横纹的间距大得多,约代表5-10天牙釉质沉积的厚度
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这是由于乳牙和第一磨牙的牙釉质一部分形成于胎儿期,另一部分形成于婴儿出生后
(四)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
1.绞釉
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称直釉;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搅扰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可以增强牙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2.施雷格线
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磨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分布在牙釉质厚度的内4/5处,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变化,这些明暗带称为施雷格线
这是由于规则性的釉柱排列方向改变而产生的折光现象,暗区代表釉柱的横断区,亮区代表釉柱的纵断区
近年来研究表明施雷格线的结构可能有助于牙抵抗磨耗、磨损和牙折断
3.无釉柱牙釉质
在近釉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牙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表层,约20~100μm厚的牙釉质看不到釉柱结构,高分辨率电镜下可见晶体相互平行排列
无釉柱间隙
近釉牙本质界处的无釉柱牙釉质,是成釉细胞在最初分泌牙釉质时,Tomes突尚未形成;而外层则是成釉细胞分泌活动停止以及Tomes突退缩所致
三、牙釉质的表面结构
(一)釉小皮
釉小皮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小皮的结构与上皮下的基板相似,可能是成釉细胞在形成牙釉质后所分泌的基板物质
(二)釉面横纹
釉面横纹是指牙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浅纹,间隔为30~100μm宽,在牙颈部尤为明显,呈叠瓦状
这是牙呈节律性发育的现象,也是牙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四、牙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常用氟化物来预防釉质龋的发生
龋的始发往往和牙釉质磷灰石晶体的溶解破坏有关,而氟离子进入磷灰石晶体中,将与其HCO3-和OH-等发生置换,使牙釉质晶体结构变得更为稳定,从而可增强牙釉质的抗龋能力
在牙釉质的咬合面,有小的点隙和狭长的裂隙
由于点隙裂沟内细菌和食物残渣较易滞留而不易清洁,故常成为龋的始发部位
如能采取措施早期封闭这些点隙裂沟,对龋的预防有一定帮助
釉柱的排列方向在临床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绞釉的排列方式可增强牙釉质的抗剪切强度,咀嚼时不易被劈裂
在手术时如需劈裂牙釉质,施力方向必须尽量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
在治疗龋制备洞型时,一般不宜保留失去牙本质支持的悬空釉柱,否则充填后,当牙受力时,此种薄而悬空的牙釉质常易碎裂,使窝洞边缘产生裂缝,而易引起继发龋
牙釉质表面酸蚀是临床进行树脂修复、点隙裂沟封闭或矫正时带环粘固前的重要步骤
而牙釉质表面的溶解往往与釉柱和晶体的排列方向有关,因此,在对无釉柱牙釉质,尤其是乳牙进行酸蚀处理时应适当延长酸蚀时间以清除无釉柱牙釉质
釉质具有一定的代谢活性,当其受影响时,变黑变脆易裂
第二节 牙本质
前言
牙本质是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由成牙本质细胞分泌,主要功能是保护其内部的牙髓和支持其表面的牙釉质
牙本质色淡黄,其冠部和根部表面分别由牙釉质和牙骨质覆盖
由于牙本质和牙髓在胚胎发生和功能上关系密切,故两者常合称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一、理化特性
成熟牙本质重量的70%为无机物,有机物为20%,水为10%
如按体积计算,无机物、有机物和水分的含量约为50%、30%和20%
牙本质的硬度比牙釉质低,比骨组织稍高,平均约为68KHN
牙本质因其较高的有机物含量及牙本质小管内水分的存在而具有一定的弹性,给硬且易碎的牙釉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缓冲环境
牙本质的无机物主要也为磷灰石晶体,但其晶体比牙釉质中的小
二、组织结构
(一)牙本质小管
牙本质小管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牙本质小管自牙髓表面向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部及根尖部小管较直,而在牙颈部则弯曲呈~形,称为初级弯曲,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
因此牙本质在近髓测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2.5:1
牙根部牙本质小管的分支数目比冠部者多
(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是成牙本质细胞的胞质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在其整个行程中分出细的小支伸入小管的分支内,并与邻近的突起分支相联系
其末端可越过釉牙本质界形成釉梭
成牙本质细胞的末端可越过釉牙本质界形成釉梭
确定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小管中确切的延伸长度的问题,有以下观点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称为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
间隙内含组织液(牙本质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一层薄的有机膜,称为限制板,它含有较高的糖胺聚糖,可调节和阻止牙本质小管矿化
(三)细胞间质
牙本质的大部分为矿化的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1型胶原
纤维的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表面平行排列,彼此交织成网状
牙本质的矿化并不均匀,在不同区域因其矿化差异而有特定的名称
1.管周牙本质
在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时,可清除地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称为管周牙本质,它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
管周牙本质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
在观察脱矿切片时,由于脱矿后该处结构消失,故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周围呈现一环形的空隙
有人称管周牙本质为管内牙本质
2.管间牙本质
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的牙本质称管间牙本质,是牙发育期间成牙本质细胞最初分泌的,由密集的、直径50~200nm的1型胶原原纤维网构成,内有磷灰石晶体沉积
胶原原纤维的排列大概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
3.球间牙本质
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
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
球间牙本质主要见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很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
4.生长线
牙本质形成是,原发性牙本质基质的节律性沉积速率约为每天4μm,在每天沉积的基质间,有用特殊染色方法证明的胶原纤维方向的改变,有人称之为短时生长线,反映了牙本质每天的沉积量
牙本质中还有与该短时生长线相重叠的、约每隔5天的周期性生长线,其中的胶原纤维方向的改变更加明显
有人称为长期生长线或5天生长线
上述两种生长线均与牙本质小管成直角,是牙本质节律性、线性朝向根方沉积的标志
5天生长线容易在常规切片和磨片中观察,线与线之间的间隔约20μm,也称埃布纳生长线
如发育期间收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称为欧文线,用软X射线观察,此线纹处矿化不全
5.托姆斯颗粒层
在牙纵剖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
关于其形成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末端的膨大,或为牙本质小管末端形成的袢;也有认为是小的球间牙本质,或使真正的空隙,最近也有人认为是牙本质和牙骨质交界处胶原和非胶原基质的特殊排列所致
6.前期牙本质
与矿化牙本质/钙化牙本质对应
牙本质的形成是一有序的过程,即成牙本质细胞分泌基质并进一步发生矿化
由于牙本质在一生中始终在形成,因此,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是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称为前期牙本质
切片中呈浅粉色
在继发性牙本质里
按牙本质形成时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原发性牙本质和继发性牙本质
(1)原发性牙本质
是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
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von 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
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
在根部者称透明层,厚约5~10μm
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又称髓周牙本质,其胶原纤维较细,排列方向不如罩牙本质规律
(2)继发性牙本质
牙根发育完成,牙对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继发性牙本质在本质上是一种牙本质的增龄性改变,其形成的速度较慢
继发性牙本质小管方向稍呈水平,使其与牙发育期所形成的的原发性牙本质之间常有一明显的分界线
在磨牙和前磨牙中,髓腔顶和底部的继发性牙本质比侧壁的厚
三、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
前言
牙在人的一生中由于咀嚼、刷牙等机械性的摩擦,常可造成牙本质组织的缺损,称为磨损,这类磨损主要见于恒牙牙尖及切缘、邻面接触点和唇侧牙颈部
因牙颈部的磨损呈楔形,故特称为楔状缺损
(一)第三期牙本质
第三期牙本质指由各种外界刺激如龋、磨损、修复体和创伤周围的微裂导致的、在髓腔与外界刺激相应部位形成的牙本质
由于表现多种多样,所以有许多名称
不规则继发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反应性牙本质、骨样牙本质
反应性牙本质有原来的成牙本质细胞参与,修复性牙本质无原来的成牙本质细胞参与
修复性牙本质指牙本质受到刺激后,成牙本质细胞死亡,由新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形成的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仅沉积在受刺激牙本质小管相对应的髓腔侧
(二)透明牙本质
透明牙本质又称为硬化性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上述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
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三)死区
死区是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
四、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
前言
人和大鼠牙本质中有纤细的神经纤维存在,这些神经纤维与牙髓和前期牙本质的神经纤维相延续并达釉牙本质界
国内学者的研究曾提示,除前期牙本质、矿化牙本质间质和小管内的神经末梢甚至可越过釉牙本质界,但对此论点目前尚有很大争议
牙本质无论对外界机械、温度和化学等刺激都有明显反应,特别在牙釉质牙本质交界处和近髓处尤为敏感
这类反应所产生的唯一感觉就是痛觉,而且这类痛觉常难以有明确的定位
关于牙本质痛觉的感受和传递机制,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有一定代表性的解释
(一)神经传导学说
神经传导学说的基础是刺激直接作用于牙本质小管内的神经末梢并传导至中枢
(二)转导学说
转导学说认为成牙本质细胞是一个受体,感觉可以从釉牙本质界通过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至细胞体部,细胞体与神经末梢紧密相连,得以转导至中枢
(三)流体动力学说
流体动力学说认为牙本质小管内有液体,这种液体对外来的刺激有机械性反应,当牙本质内的液体收到冷刺激时,由内向外流,而收到热刺激时则由外向内流,这种液体的流动引起了成牙本质细胞和其突起的舒张或压缩,从而影响到其周围的神经末梢
五、牙本质液、牙本质渗透性和敏感性
牙本质具有小管使其具有渗透性
液体可通过小管自牙髓达牙釉质牙本质界
在牙釉质损伤时一些液体也可自釉牙本质界达牙髓
细菌产物如内毒素可进入牙本质小管并引起炎症反应
牙本质液的形成可影响修复材料与牙本质的结合
牙本质是一种敏感的组织,特别是在牙根由于牙龈退缩,根部牙骨质的缺失或由于磨耗使牙本质暴露时,牙就特别敏感
第三节 牙髓
前言
牙髓是来源于外间充质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由牙本质所形成的髓腔(髓室和根管)内
分冠髓和根髓
牙髓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营养、感觉、防御及修复
牙髓中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仅通过根尖孔与根尖部的牙周组织相通连
一旦牙髓坏死或被去除,则成为死髓牙,比较脆,要嘱咐患者做一个牙冠套
一、组织结构
前言
牙髓组织可分为四层,即
1||| 靠近牙本质的一层为成牙本质细胞层
2||| 紧接着成牙本质细胞层,细胞相对较少的组织为乏细胞层,或称Weil层,此层约为40μm宽,有血管、无髓神经细胞和纤细的成纤维细胞的突起分布
3||| 无细胞层内侧细胞密集,称多细胞层
4||| 牙髓中央区细胞分布比较均匀,称固有牙髓或髓核,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一)细胞
1.成牙本质细胞
位于牙髓的最外层,呈柱状紧接前期牙本质排列成一层,是呈极性分布的终末分化细胞
其细胞顶端有一细长的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因此成牙本质细胞层实际上由成牙本质细胞的胞体构成
在整个牙髓中,成牙本质细胞的形状并不完全一致,在年轻恒牙的冠部为较高的柱状细胞,反映了细胞的高活性状态;在牙根中部逐渐变为立方形细胞;接近根尖部的成牙本质细胞为扁平状,呈现相对休止状态
成牙本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包括牙本质中的纤维、基质和牙本质的生物矿化)
成牙本质细胞是牙髓中最先面对外界刺激以及对刺激发生必要反应的细胞
2.成纤维细胞
是牙髓中的主要细胞,故又称为牙髓细胞
细胞呈星形,有胞质突起互相连接,核染色深,胞质淡染、均匀
电镜下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以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等,这说明它有活跃的合成胶原的功能
牙髓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往往反映了牙髓组织的功能和活性
随着年龄的老化,牙髓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形态呈扁平梭形,细胞器减少,表现为合成和分泌功能下降
在适当的刺激下如暴露的前期牙本质或炎症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某些骨形成蛋白、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的刺激,可增生并分化为新的成纤维细胞
3.巨噬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目前认为它们是牙髓干细胞,有高度增至、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该群细胞平时位于血管旁的微环境中,保持未分化的静止状态,在牙髓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以自我复制并向成牙本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功能细胞分化,代替受损的细胞,维持局部组织稳态平衡
在体外诱导环境牙髓干细胞可向骨向分化、脂向分化
老人牙髓中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较少所以再生能力差
4.树突状细胞
5.淋巴细胞
(二)纤维
牙髓间质内主要是胶原纤维和嗜银纤维,而弹力纤维仅存在于较大的血管壁上
牙髓中的胶原纤维主要由1型和3型纤维以55:45的比例所组成,纤维交织成网状
随着年龄的增加,胶原纤维的量逐渐增加,但其构成比则基本保持不变
嗜银纤维即网状纤维,为纤细的纤维,主要构成也是3型胶原蛋白,分布于牙髓细胞之间
在牙本质形成的早期,在牙髓边缘聚集有粗大的科尔夫纤维束
(三)基质
牙髓中的基质是无定形的胶样物质,富含阴离子多糖,与牙髓组织含水的性质有关
牙髓中主要的蛋白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皮肤素、硫酸肝素和硫酸软骨素
蛋白多糖的功能是支持细胞、充盈组织、调节各种细胞的相互作用;影响细胞的黏附、活动性、生长和分化
(四)血管
血管来自颌骨的牙槽动脉分支,它们经根尖孔进入牙髓,改称为牙髓动脉,沿牙髓中轴前进,沿途分出小支,最后在成牙本质细胞层下方形成一稠密的毛细血管丛,冠部尤其是髓角处毛细血管网密集
牙髓中可见动、静脉吻合,是动、静脉不经过毛细血管直接交流的通道,被认为在牙髓炎症和组织损伤时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结构,可减轻炎症或损伤时的组织压力
(五)淋巴管
牙髓中淋巴管常与血管伴行
前牙的淋巴液引流入颏下淋巴结,后牙的则引流入下颌下和颈深部淋巴结
(六)神经
牙髓内的神经来自牙槽神经分支
牙髓内的神经很丰富(人前磨牙经根管口进入牙髓的神经轴突可达2000条或更多)
在髓室内神经纤维分散呈放射状,近多细胞层处形成神经网,称为神经壁层或Rasch kow丛
二、牙髓的增龄性变化及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
在牙发育完成,即根尖孔形成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牙收到外界的胜利或病理性刺激,继发性牙本质和/或修复性牙本质等不断形成,可使髓腔逐渐缩小
同时,牙髓组织中的细胞成分逐渐减少
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同时伴纤维的数量和大小的增加
牙髓活力降低,出现退行性改变
虽然牙髓位于髓腔内,但却凭借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物理和化学的刺激加到牙本质表面时,与该部位相应的牙髓组织必然发生反应
若所受刺激是慢性的、较弱的,则可引起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并可部分造成牙髓组织的各类退行性病变;若所受的刺激强烈,则可发生炎症反应
牙髓内的神经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常反应为痛觉,而不能区分冷、热、压力及化学变化等不同感受
此外,牙髓神经还缺乏定位能力,故牙髓炎患者往往不能准确指出痛牙的部位
牙髓是结缔组织,有修复再生的能力
但由于牙髓的解剖条件所限,其修复再生能力是有限的
当牙髓收到非感染性的较轻损伤时,修复一般是良好的
而当牙髓由于感染而发生炎症时,则完全的修复性再生是困难的
第四节 牙骨质
前言
牙骨质是覆盖于牙根表面的一层硬结缔组织,色淡黄
结构上属于牙体组织,功能上属于牙周组织
牙骨质在近牙颈部较薄,约为20~50μm,在根尖和磨牙根分叉处较厚,约为150~200μm
牙骨质是维系牙牙周组织联系的重要结构
一、理化特性
牙骨质与骨组织的组成相类似,但其硬度较骨和牙本质为低,所含无机盐约为重量的45%~50%,有机物和水约50%~55%
无机盐与牙釉质、牙本质中的一样,以钙、磷离子为主,并主要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
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氟的含量较其他矿化组织为多,并以表面为著,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
牙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为胶原和非胶原蛋白
二、牙骨质的分类
根据形成的时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牙骨质;根据组织中有无细胞可分为有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
近年来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根据牙骨质中的细胞分布和纤维来源,可将牙骨质分为5种类型
1.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
成熟釉质表面
2.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
牙根近冠方1/3
3.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构成有细胞混合分层牙骨质修复性牙骨质的一种形式
4.无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的变型,对外力适应性反应
5.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
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和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三、组织结构
前言
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与骨密质相似,由细胞和矿化的细胞间质组成
不同于骨的是牙骨质无哈佛管,也无血管和神经
1.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
无细胞牙骨质也称原发性牙骨质,紧贴于牙本质表面,主要由牙骨质层板构成而无细胞
在牙建立咬合功能前形成的牙骨质
分布于自牙颈部到近根尖1/3处,牙颈部往往全部由无细胞牙骨质所占据
形成速度较快的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即类牙骨质
无细胞牙骨质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牙与牙周组织的附着
细胞牙骨质也称继发性牙骨质,常位于无细胞牙骨质表面,或者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交替排列
在牙建立咬合功能后形成的牙骨质
但在根尖部1/3可以全部为细胞牙骨质
细胞牙骨质主要起适应性作用,对牙的磨耗、移动作出反应,也与牙及牙周组织的修复有关
成熟牙骨质中的细胞称为牙骨质细胞,位于牙骨质基质陷窝内
细胞在间质中占据的空间称为陷窝,突起占据的空隙称小管
基质主要由蛋白多糖等和矿物盐组成,后者以磷灰石晶体的形式沉积在胶原纤维上形成钙化的基质
牙骨质细胞间质内的纤维主要由成牙骨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所构成
前者纤维排列与牙根表面平行,后者又称为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与牙根表面垂直并穿插于其中
2.釉牙骨质界
牙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接,其相接处有三种不同情况
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牙釉质表面
约30%是牙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接
还有10%左右是两者不相接,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
3.牙本质牙骨质界
4.牙骨质的表面特点
5.牙骨质的增龄性变化
四、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牙骨质中不含血管,因此不像骨组织可以不断改建和重塑,而是较固有牙槽骨具有更强的抗吸收能力,这些是临床正畸治疗时牙移动的基础
牙骨质也有不断形成的特点,当牙周膜纤维因适应牙功能的需要发生改变和更替时,牙骨质可通过不断的增生沉积而形成继发性牙骨质,从而使新的牙周膜纤维重新附着至牙根
当牙的切缘和咬合面受到磨损时,也可通过根尖部继发性牙骨质的形成而得到一定的补偿
当牙根表面有小范围的病理性吸收或牙骨质折裂时,均可由于继发性牙骨质的沉积而得到修复
在病理等特殊情况下,如乳恒牙的交替,或根尖有炎症和创伤时,则可导致牙骨质的吸收,这种吸收甚至还可波及牙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