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讲 回归哲学爱智慧
柏拉图 : 惊奇 是哲学的开端,哲学是由惊奇而发 生。在其注目之下, 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 , 而将 本真 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 正解放性的力量。
编辑于2022-10-19 09:33:10 湖南《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特点概述。其中包括学前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的生长——头盖骨和手部骨骼最先成熟,腿骨到青春后期才能成熟。骨骼是发育成熟程度的最好的指标;肌肉由大到小等相关内容。喜欢可以收藏哦。
中国教育史先秦时期教育知识点纲要。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的历史甚为久远,其起源可推溯至数百万年前的远古洪荒时代。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形式,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异常活跃。此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生产教育、生活教育、军事教育、民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而教育活动的内容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来展开的。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知识点纲要。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第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教育还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也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 人类最早的教育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的,传授生产经验、技能、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及行为规范,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特点概述。其中包括学前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的生长——头盖骨和手部骨骼最先成熟,腿骨到青春后期才能成熟。骨骼是发育成熟程度的最好的指标;肌肉由大到小等相关内容。喜欢可以收藏哦。
中国教育史先秦时期教育知识点纲要。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的历史甚为久远,其起源可推溯至数百万年前的远古洪荒时代。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形式,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异常活跃。此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生产教育、生活教育、军事教育、民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而教育活动的内容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来展开的。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知识点纲要。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第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教育还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也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 人类最早的教育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的,传授生产经验、技能、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及行为规范,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第一讲 回归哲学爱智慧
哲学
关于哲学的基本描述
词源:希腊文Philosophia
一些哲学家的描述
柏拉图:惊奇是哲学的开端,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罗素: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爱因斯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冯友兰:“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海德格尔:哲学的一切根本性发问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它非但不会让自己被弄得合乎时宜,相反,它要将时代置于自己的准绳之下。 哲学在根本上不合时宜,因为它属于那极稀罕的一类事物,这类事物命中注定始终不能,也绝不可以在当下现今找到某种直接性的反响。 然而,这种无用的东西,却恰恰才真正地具有威力……能在一个民族历史的本真历事活动那里生发出最内在的共鸣谐音。 哲学拓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开端都在自身中有其特有的法则。可以说的,唯有哲学不是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而已。
西方哲学史简介
前苏格拉底哲学(公元前7世纪——公元5世纪):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德谟克利特…… 苏格拉底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后哲学(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伊壁鸠鲁、芝诺…… 中世纪哲学(公元5世纪——公元13世纪):神学与哲学 近代哲学:第一阶段(15世纪——17世纪初):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复兴 第二阶段(17世纪初至18世纪):培根和洛克;斯宾诺莎;笛卡尔、莱布尼茨 第三阶段(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
哲学流派
1、前苏格拉底希腊古典哲学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等):把世界归结为自然某一具体的现象或物质,如水、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变动的火,由逻各斯(规律)支配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 爱利亚派:(巴门尼德)万物本源,就是意识认定的永恒存在
2、苏格拉底时期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强调用内省法获取知识 柏拉图:具体的万物背后是永恒的原型理念 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的区分,宇宙由土、水、气、火、以太五元素组成,提出第一推动者“神”的存在,是最全面的早期哲学。
3、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太一”为世界之本,理性规律、灵魂、具体事物皆为太一流溢而成 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万物、灵魂皆为原子,快乐为人生目的 犬儒学派(第欧根尼):鄙视外在功利,主张清贫生活 斯多亚派(马可·奥勒留、艾比克泰德):强调人的“善”与“德”,主张服从命运,同时把握自我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经院哲学(奥古斯丁):以哲学理论来阐释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的救赎 亚里士多德主义(托马斯·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思想来阐释上帝的本质、存在、美德 意志主义(司各脱):以自然意志作为世界运动的本因,源头则是上帝 奥康主义:不能外在求证的知识应该被删去
5、近代西方哲学 早期自然哲学(培根、达芬奇、牛顿等):主张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来支持解释自然的理论 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知识的最终来源是上帝,物质、灵魂互为对应平行 斯宾诺莎:强调思维/观念和广延/物质是无限的上帝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一种为内在,一种为外在 莱布尼茨:世界由性质连续的“单子”组成,包括精神和物质,都是“单子”觉醒程度不同的表现 经验主义哲学(洛克):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前者在物本身,后者则是知觉产物 休谟:最初知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时空和因果都是知觉的产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自我感知,对世界整体的感知则是上帝 先验唯心论(康德):知识最初来源于不可言说的“物自体”,经过认识主体用时间、空间、因果性的主观规范,才成为可表述的知识或观念/现象 绝对唯心论(费希特):经验知识,是由意识深处的绝对自我,通过不断设定非我,把握非我而产生 谢林:自然逐渐自我觉醒,发展为与客观自然对立的自我意识,然后自我意识回归到自然中去,最终会与客观的自然达到绝对同一,即能意识自身的绝对实在 黑格尔:世界在一方面,是客观存在性历史的发展演化,另一方面又是主观意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断飞跃,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是客观存在性的发展时,你就达到了上帝的绝对真理 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神是人类本质追求的外化,崇仰“爱”
6、现代西方哲学 1)早期非理性主义(克尔凯郭尔):否认人有固定统一的本质,强调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与自由性,此为接近上帝之路,存在主义之先驱 唯意志论(叔本华):世界的本体是无因果的本然的意志,时空、因果则是理性认识意志的结果,人生因欲求的无止境和受阻碍而痛苦 尼采:命运由自己把握,而非上帝的规范,故主张弱肉强食的“权力意志” 生命哲学(伯格森、狄尔泰):世界是“生命之流”在时间上的“绵延”与进化 新康德主义(柯亨、卡西尔):先验唯心论与科学哲学结合的产物,但否认独立于意识的物自体的存在 功利主义(边沁、密尔):社会上人的行为其实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 实用主义(詹姆士、杜威):事物成为知识对象的前提,就是它的实用性,只有经过人的追求和实验,才能得到真理 早期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主张逻辑本体论,世界的本体并非分离的实体,而是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 后期分析哲学(斯特劳森、罗蒂等):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是日常的语言遭到误解的结果,主张从语义进行分析达到语言与实在的本质关系 现象学(胡塞尔):提出现象学方法,主张回到事物本身,研究意识对知识的构建性作用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先于反思意识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不是被完全规定的——存在先于本质 解释学(伽达默尔、德里达):认为对历史的研究,不可能还原为历史事实,而是现代视角与历史遗物的对话 结构主义(索绪尔、阿尔图赛、斯特劳斯、拉康)主张对各种知识系统,优先进行整体结构的研究,并强调这种结构的先验性、永恒性,它是正确研究系统各要素的前提
哲学的分化
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和关于人的哲学) 1、数学 1)万物皆数及其破灭: √2的发现(数学的第一次危机) 2)几何学: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若干定义、5条公设、5条公理、465个定理构成历史上第一个数学公理体系,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最为精致、严谨的演绎逻辑体系。3)数学的第二次危机与极限 4)柯尼斯堡问题——图论及拓扑学的诞生 5)数学的第三次危机与罗素悖论 6)1+1与哥德巴赫猜想 7)数是什么——对数学对象本质的几种看法 柏拉图: 数存在于理念世界 唯名论: 数是纸上的符号或头脑中特定的概念 康德: 数是思维创造的抽象实体 约定论: 数学规则不过是人的约定 逻辑主义: 算术是逻辑的一部分 直觉主义: 数学概念是自主的智力活动...... 形式主义: 把数学化为关于有限符号排列的操作 康托: 数是集合A的两次抽象 2、物理学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几何原本》之后又一本经典的演绎体系巨著。它从8个定义、3条定律以及6个推论出发,构建了人类经典力学大厦并严谨地解释了自然现象的基本纲领。 4、化学 拉瓦锡——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发现了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燃素说) 5、心理学 古希腊时被称为“灵魂学”——思辨心理学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经济学——亚当.斯密 1759年《道德情操论》: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如果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7、教育、哲学与教育学 “欧洲哲学是在教育问题的直接压力下(在雅典人中)起源的” 自古希腊时期一直到中世纪,欧洲的哲学与教育学都是一体的。 柏拉图: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他以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为哲学基础,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也是集哲学与教育学为一体的经典著作,其开篇第一句话便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在他的哲学思想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圣贤,如孔子、老子、孟子等,莫不是伟大的哲学家。 培根:1605年将“讲述和传授的艺术”列入近代第一张科学分类表中,教育学随着学科的独立性发展脱颖而出,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首次确定了其比肩众多学科的学术地位。 夸美纽斯:教育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是以《大教学论》问世为标志的。《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著作,夸美纽斯认为自己所创造的理论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卢梭:《爱弥儿》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卢梭的教育理论降低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建议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这与卢梭的哲学主张是分不开的。 培根:1605年将“讲述和传授的艺术”列入近代第一张科学分类表中,教育学随着学科的独立性发展脱颖而出,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首次确定了其比肩众多学科的学术地位。 夸美纽斯:教育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是以《大教学论》问世为标志的。《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著作,夸美纽斯认为自己所创造的理论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卢梭:《爱弥儿》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卢梭的教育理论降低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建议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这与卢梭的哲学主张是分不开的。 赫尔巴特:以康德哲学的“统觉”心理学思想作为建立教育学的基础;汲取康德教育思想的最根本内容——教育的哲学思维方式和道德范畴的教育目的论,实现了对原有教育学理论的彻底改造,建构了一种无论在理论体系上或是在观点上、在实际应用价值上都臻于完备的教育学体系。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目的论,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理论,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教育学代表作。 杜威的民主主义并没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他称民主主义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在书中指出,古希腊人在教育的压力下走向了哲学。 他认为“哲学甚至可以解释为教育的一般理论”,“如果一种哲学理论对教育上的努力毫无影响,这种理论必然是矫揉造作的”,“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8、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相对于哲学的关系: 1)科学通过撇清与哲学相随的牵连而带来的混淆,以此来捍卫自己,它孕育出了一种对哲学的敌视情绪。 2)科学也能够认清自己的局限,它无法也不想抓住真理的整体,而将这片园地交给哲学去自由地耕耘。科学一直密切关注着哲学,以防止它夸夸其谈。 3)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才能立足,但这种指导决不能理解为哲学被科学利用,也不能理解成哲学给科学提供正确的目标。 可以说,哲学有效地激起了一种热切的求知欲望。 哲学也通过向科学家强调求知的极端重要性,为他们提供了某些理念。 哲学贯穿了整个科学。它可以在对科学方法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给科学以指引,以这种方式被哲学渗透的科学是具体化的哲学。 哲学相对于科学的关系: 1)哲学把科学看成是不可或缺的。哲学永远不会容许自己对通向知识的真理熟视无睹。哲学有权知道所有一切真实和有说服力的东西。任何献身哲学的人都有义务了解科学并且从科学方法中寻求经验。 2)因为科学的立场保证了真诚的态度,哲学就成了科学反对伪科学的同盟军。哲学认为,捍卫思维的科学模式对于捍卫人类的尊严不可或缺。靡菲斯特的威胁:“谁蔑视理性与科学,这所有人类力量中的最伟大者,谁就堕入了我的魔掌。”
中国古代哲学及数学的缺陷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史中,最大的缺点是缺乏严格求证的思想” (数学与哲学、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史》)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克•博德:“在25个漫长的世纪里,凡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们无不思考过” 史宁中:“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比较务实,对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们的先哲们过于言简意赅,常常简单到没有定义,没有推理,只有结论,使人难于理解。”
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真理?能否达到真理?如何区别真理与谬误? 2)语言的地位和作用;语言、思想与实在之间的关系。 3)人的心灵与人的肉体是什么关系?除我自己的心灵外,还存在他人的心灵吗?如何证明它们是否存在? 4)人死后时候有灵魂世界?死亡对人生意味着什么? 5)是否有上帝存在?信仰或不信仰上帝的理由? 6)是一切都被必然性决定,还是存在人的自由意志,因而人可以自由选择,连带地也要负道德责任? 7)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8)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区分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9)什么是公平、正义、自由?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有哪些根源? 10)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崇高?如何区分和鉴别美与丑?
回归严格的哲学论证
检验哲学命题或哲学学说的唯一手段就是逻辑手段,就是看一个哲学命题是否受到了好的支持与论证,是否被置于与其他哲学命题的逻辑关系中,是否被整合到某种更大的知识架构中。
回归哲学史上的大师和经典
回归哲学的反思和批判功能
一)揭示、彰显暗含或隐匿在人们日常所拥有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和前提; 二)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进行质疑、批判和拷问,迫使它们为自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从而为新的可能性开辟道路。 “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逻辑学
形式逻辑的几个基本原则: 1、关注论证的有效性而非命题的真假; 2、具有相同形式的论证(演绎论证)其有效性相同; 3、真前提通过有效论证得出的结论一定为真; 4、若真前提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为假,则该论证一定是无效论证;
“逻辑”一词的使用 逻辑和修辞,使人长于论辩。(培根) 法律寻求的是合理性证明的逻辑而不仅仅是或主要不是发现的逻辑。(波斯纳) 逻辑是不可少的,过去说一个人“不讲逻辑”是个很大的罪名,是骂人的话。(金岳霖) 男人的逻辑总是对付不了女人的逻辑。(契诃夫) 经济全球化的原动力来自市场秩序的内在逻辑。 逻辑可以告诉我们走这条路或那条路保证不遇见任何障碍;但它不能告诉我们那一条道路能引导我们达到目的地。(彭加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