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理解
华图言语理解笔记:援引:a.正向援引:引用名人名言,加强观点。(精读);b.反向援引:引用一家之言,片面观点(略读),之后通过转折给出作者观点。
国考、省考最新申论知识点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材料怎么读;二、归纳概括;三、综合分析;四、解决问题;五、应用文写作;六、文章写作;七、特殊命题。
2023国考省考判断大纲,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翻译推理、分析推理、归纳推理、论证基础等等。
2023国考言语理解复习大纲,导图内容简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尤其适用于需要考试的学生党/上班族哦,大家一起学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言语理解
1.为什么学习言语
①开拓眼界
②笔试拿分
③面试素材
④学习能力
2.名人名言
①言语的对象唯一;
②言语=生活阅历+科学依据;
3.考试大纲
(1)逻辑填空
题数:
国考20道
省考15道
①实词辨析
②成语辨析
方法:
①边读题,边猜词;
②不死磕一个空格,寻找多个突破口;
思路:
①语境分析
解释说明(对应词句);
关联词语:
a.转折:A与B语义相反;
b.递进:A与B语义一致;
c.并列:“和/与/是”语义一致;“不是/并非”语义相反;
d.因果:前后因果一致;
标点符号:
逗号/分号/顿号:
并列
破折号:
解释说明
双引号:
引用/讽刺/强调/特殊含义;
语体风格:
口语
书面语
②词语辨析
语义轻重
匹配语义信息;
感情色彩
褒义——成果
中性——结果
贬义——后果
感情倾向
积极
中性
消极
词语搭配
语法搭配
搭配范围
搭配对象
固定搭配
语素差异
重点关注两个词语中不同素的词义差异。
(2)阅读理解
国考15道
省考9道
①主旨概括
1.考察:①归纳概括主旨能力;②精准判断题型;③快速把握主旨;④精准匹配选项
2.标志:“中心/中心议题/关键词”“主旨/概括/主要”
3.方法:
①行文脉络
【1】总分
a.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b.提出观点+举例证明
【2】分总
a.描述现象+提出观点
b.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总句特点
a.作者核心观点
b.解决问题的对策;
【4】七线理论
①背景/援引/引出话题/提出问题;
②解释说明
③核心观点/核心对策
④补充说明(文字解释)
⑤举例论证(例子解释)
⑥反面论证
⑦重申观点(结论词“这”)
②辅证
【1】举例论证
a.间接辅助找重点词;
b.辅证本身不重要,围绕它的选项排除;
c.均属分句;
d.提示词:
显性:“比如/例如/例证/报告/研究”
隐形:“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
e.例子前后的观点是重点;
f.例子可以略读;
g.观点不易理解时,可借助例子理解;
【2】反面论证
a.“如果不/否则/不然”
b.略读/反推;
c.后果不重要;
【3】背景铺垫
a.“随着/提高/下降”
b.“在这样的背景下”
c.“近年来/目前/当下”
【4】援引
a.正向援引:引用名人名言,加强观点。(精读)
b.反向援引:引用一家之言,片面观点(略读),之后通过转折给出作者观点。
③关联词
【1】转折
转折后是重点
【2】递进
递进后是重点,主体一致;
【3】因果
结果是重点;
【4】条件
条件是重点;
【5】并列
对整体概括;
4.原则:
忠于原文:①不推断;②不拔高;③不延伸;
②意图判断
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提问方式
“意在/意图/想表达/推出/寓意”
2.解题思路
找重点句,判断意图
3.题型分类
①社会现象类
问题类+主旨类(围绕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展开讨论)
a.意图的引申往往带有呼吁性质的对策。
b.先找主旨,后看选项,优选符合主旨的呼吁项。
c.呼吁项不合理或没有呼吁项,则选主旨项。
②故事道理类
启示类
③细节理解
细节判断
1.问法
“正确/不正确”
“符合/不符”
“暗示/未暗示”
2.方法
看清问题,一一对应,排除干扰;
3.错误选项特点
①无中生有
a.文中未提及;
b.不能合理推断得到;
c.强加逻辑;
②偷换
概念
时态
过去:“已/已经/曾经/以往”
现在:“正/正在/今年/在...中”
将来:“将/将要/即将/有望”
逻辑
因果倒置;
条件关系偷换;
逻辑关系之间偷换;
数量
完全量
较多量
中间量
较少量
语气
不确定表述:“可能/也许/大概”
确定表述:“是/有/肯定”
细节查找
1.提问
①原因是
找因果关联词
②目的是
找目的引导词“为了等”
③特定信息时
“区别/特点”
④标题填入
1.三大核心
①概括性;②文体性;③标题性
2.提问
“标题/题目”
3.方法
①判断文体
新闻:
简洁明快,表述客观;
标题—>导语(重点)—>正文
议论:
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把握中心观点;
说明:
客观平实,朴实简练;
说明对象+要素1+要素2
把握介绍对象;
散文:
风格多样,感情浓烈;
抓主题+感情+修辞;
⑤态度理解
“态度/观点/评价/看法”
速读文段+寻找观点
①明显观点:
借助引导词“认为/觉得”
②隐含观点:
表达倾向:
积极(肯定):褒义
消极(否定):贬义
关联词:
因果转折之后隐含观点;
表反问的问号,表反语的引号;
③无观点:
作者没表态,引用他人观点;
客观描述;
(3)语句表达
5道
①语句排序
1.客观规律
①大话题>小话题
②时间顺序
③事理逻辑
④叙事
⑤行文结构
(1)猜首尾句
适合首句
①援引观点
②背景铺垫
③引出话题
不适合
①补充说明
②反面论证
③代词
④关联词后半部分
⑤解释说明
(2)验证连贯
②语句衔接
注:结合语境确保连贯
1.形式连贯(并列关系)
2.话题连贯(主体)
3.内容连贯(重点句、分句)
③下文推断
注:顺承尾句,确保连贯;
1.话题连贯(主体)
2.内容连贯(行文脉络+主体的属性)
3.感情倾向连贯(作者态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