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申论最新常考知识点
国考、省考最新申论知识点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材料怎么读;二、归纳概括;三、综合分析;四、解决问题;五、应用文写作;六、文章写作;七、特殊命题。
编辑于2022-10-30 12:36:21 河南申论
一、材料怎么读
1.找关键词
(1)表现/问题
(2)原因
(3)意义
(4)对策
2.材料来源
(1)新闻报道
①辨识: 记者、媒体——>指出/报道;
②找表现;
(2)深度报道
①辨识: 记者、媒体——>跟踪/暗访;
②找四要素;
(3)政府文件
①辨识: 政府部门——>《文件》
②找对策
(4)相关做法
①好的做法;
②找对策;
3.阅读技巧
(1)首尾句原则
①首尾句重点关注;
②语言简短、规范;
(2)关联词原则
①因果
注:前后都重要,前原因可以转对策,后结论;
标志词:“因为、所有、由于、致使、导致、使得、使、为了”
②转折
注:转折后是重点;
标志词:“但是、然而、却、不过、其实、实际上”
③并列
注:前后都重要;
标志词:“同时、此外、还、一方面、另一方面”
④递进
注:前后都重要;
标志词:“更、不但、而且、还”
⑤假设
注:找对策;
标志词:“如果...那么”
⑥条件
注:找对策;
标志词:“只有...才”
(3)观点性原则
①人物观点很重要;
②标志词:“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
(4)常见词原则
注:定倾向——好、不好;
①要素词
问题
“...问题、...不足”
原因
“根源、前提是”
影响
“导致、危及、有利于、具有...的作用”
对策
“加大、加强、完善、强化、重视、宣传、提升”
②政府有关词
“政绩、政策、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教育、资金、技术”
注:一般找对策;
③高频词:
题干与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一类高频词:时间、地点、人物;
(5)材料“二分法”原则
①理论性材料
规范——>论点
②事实性材料
例子+数字——>论据
注:
全部为理论性材料——>找主题;
理论+事实性材料——>理论为重点;
全部为事实性材料——>看上下文,找论点;或自己提炼;
二、归纳概括
1.识别
(1)题干
“概述、概括、简述、归纳、总结、整理”
(2)要求
①全面
包含核心要点,宁多勿少;
②准确
扣题、精准反映材料,表达规范;
③简明
语言简洁,去状语、定语、补语;
④有条理
作答形式有序号;作答内容有逻辑,分层;
2.审题
(1)审题型
(2)审目标
要素
(3)审范围
①根据/依据——>限范围
②结合/参考——>看全篇
③结合1个材料需看全文;
④结合2个以上材料,只需看局部;
(4)审要求
条理、层次;
(5)审角色
对策题
应用文
3.概括
注:三删一改
(1)删无关
①要素/倾向不匹配;
②背景介绍;——注:应用文不删;
(2)删多余
删除不影响表达部分:“定、状、补”等修饰语,删关联词;
(3)删具体
删数字、例子等特别具体的信息;
(4)进一步概括
不规范(口语化、比喻、拟人等修辞)
不明确(指向)
4.归纳
注:对概括的要点分别归类,使有条理;
(1)何时归纳
①题干要求
“题干——>分类、归纳;要求——>条理、层次”
②题干和材料暗示
“总分、过渡句”
③概括的要点太多,不得不归纳。
(2)归纳方法
①从题干和要求中寻找分类依据;
②从材料的脉络进行分类;
总分、分总、总分总;过渡句;
③按事物的属性分类
同类合并
异类并列
三、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题 题型分类
(1)要素分析
分析/谈谈+四要素之一
(2)评价分析
①判别词:
“观点、现象”
“评价、评论、评述”
“有没有道理、反驳”
“看法、见解”
②作答思路:
【1】表态:表达观点
【2】论据:论证观点
支持的、合理的、好的
反对的、不合理、不好
辩证、一分为二
【3】结论:得出结论
因此,引出对策;
(3)语句分析
①判别词
【1】解释词语、短语、句子的含义、意思;
【2】阐述/阐释——>实质、本质;
【3】理解;
②词语分析
思路:透过现象看本质
【1】表层含义;
【2】深层含义;原因、影响、对策;
③解释句子
思路
【1】先拆分,拆句成词;
【2】再分别解释,原因、影响、对策;
【3】整体含义
格式
【1】整体含义
【2】分别写出原因、影响
【3】写出对策;
(4)对比分析
①辨识
【1】分析比较、对比
【2】两者不同、相同、异同
②四考点
【1】写作格式
xx不同:前者...后者...
xx相同:都...
【2】作答目标
定倾向,好/不好,对策
找各自做法——>动词
【3】常考角度
主体:谁来做
客体:面对谁
方式:具体做法
效果:结果怎样
【4】得出结论
注:要求中出现“结论合理/可信/观点明确”,需得出结论;
对比鲜明——因此,A更好/值得学习;
对比不鲜明——因此,因地制宜;
四、解决问题
1.考察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辨识
(1)题干
“提出建议/措施”
一般以某个身份去考虑,默认以官方身份提对策;
(2)要求
①有针对
通过问题反推
②可行性
可操作能解决问题;
常见限制可行性的条件:
外在客观条件
规范
资源:人才、资金
技术
身份
写法:做什么,怎么做
③具体
具体方法、措施
3.对策来源
(1)针对问题、原因提对策
找不好;
(2)借鉴资料
找动词;
(3)自身积累
针对问题提对策;
①调查研究
适用:了解不充分/全面;
【1】有...部门构成/成立调查小组;
【2】并明确责任分工;
②科学技术
适用:
缺乏科技
【1】政府加大科技扶持;
【2】引入技术人才;
科技落后
【1】引入技术人才;
【2】学习相关企业经验,再创新
③人才队伍
缺人
【1】政府加大人力扶持;
【2】企业做人才培养工作;
【3】企业招募人才;
有人
不会
缺技能,需培训
会
不想做,思想观念有问题;
④思想观念
软对策
【1】宣传(范围广)
【2】教育培训(小范围)
硬对策
【1】奖惩(针对群众或企业)
【2】考核(针对机关单位内部)
⑤财物保障
没钱
【1】政府加大资金扶持;
【2】引入社会资本(招商、募捐);
有钱
【1】资金不足,可采用没钱对策;
【2】资金充足,加强监管
⑥监督管理
加强监督
【1】拓宽监督、举报渠道;
【2】发挥媒体和群众监督作用;
加强管理
【1】政府成立专人管理部门
【2】派专人管理;
⑦制度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举报、责任机制、奖惩机制;
⑧公议公开
了解群众情况
面向群众调研
五、应用文写作
1.识别
量词+文种
2.格式
(1)标题
①居中排布
②常见写法
关于+事由+的+文种
事由+文种
仅文种
仅事由——>类作文:适用讲话、发言稿
题目给定
(2)称谓
顶格后标冒号;
(3)落款、时间
面对面的交流不用写;
3.内容
(1)开篇
引出话题
①寒暄
②背景介绍
③身份介绍
(2)主体
①是什么
含义、概念
②为什么
问题、原因、影响
③怎么做
对策
不重要
抄材料对策
重要
抄材料对策
问题反推;
(3)结尾
①总结式
②呼吁式
③展望式
4.提纲/纲要
(1)刚要性:不考虑格式
①标题
②开篇
③主体
④结尾
(2)条理性,有层次
段旨句
①背景
②经验(重点部分要分层)
③总结
六、文章写作
1.审题立意
审题定话题,立意定方向
(1)论点
立场、观点、看法、态度、主张;
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分论点,分论点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
(2)题干能看懂:总论点=话题+方向
(3)题干看不懂:总论点=回归出处段——>找话题+方向
2.标题
(1)点睛式:中规中矩(备用)
以中心论点为题目;
结构:
①...关键在于...
②...应以...为中心;
③...的核心是...
例:
①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自律;
②建设城乡一体化应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中心;
③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
(2)对仗式:结构工整,动宾结构(常用)
①前半句体现中心论点,后半句自拟
②前后通过一个空格分割;
(3)正副标题:正标题有亮点,副标题点睛;
格式:
①个性化的标题和一般的标题搭配;
②大的宏观标题和小的标题;
③从材料中抄的短语、词当正标题+创造性标题;
例:
①从“蜗居”走向“安居” ——遏制高房价
②去官化 ——公务员制度改革
③同在蓝天下 ——怎么看教育公平
(4)比喻式:
用喻体代指作文话题,证明事很重要;
例:
交通拥堵是幸福城市的“蚀骨刀”;
全民行动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杀手锏
(5)标题注意事项:
①题目要求:必须点睛(话题)
②长度限制:小于25字,7-13字最好;
③位置选择:居中
④正副标题:第一行正标题居中,第二行副标题破折号对应主标题前两个字,占两个格,后跟副标题;
⑤标点符号:标题中可以有破折号、双引号
网络用语需加双引号;
3.段首
开篇立论 引出论点
(1)破题:
点明题意,解释含义、关键词句;
(2)承题:
进一步分析影响、原因、启发;
有他的好处,没他的坏处;
(3)立意:
抛出自己的核心看法;
4.主体段
由分论点组成, 一般3个分论点最好
(1)分论点写作角度
①是什么
【1】可写3个是什么;
【2】可写2个是什么+1个为什么;
【3】可写2个是什么+1个怎么办;
适用:侧重解释内涵。话题抽象,有多种含义,话题为某种精神或思想;
②为什么
【1】可写3个为什么;
【2】可写2个为什么+1个怎么办;
适用:主题包含影响、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等相关词汇。
③怎么办
可写1个为什么+2个怎么办;
适用:主题中有明确动词或主题偏消极/负面;
(2)分论点怎么找
①拆分论证
拆题干(题干+多个短语)
②并列多个
回到材料,选2-3个分论点;
③正反对比
(3)论证(手法)->论据(例子)
①根本原则
结构完整:总分总
论证有力
【1】举例
材料中的例子改写;
个人积累
【2】思维
理由,为什么这么做;
②主体段结构
分论观点+理由(理论论据)+举例子(事实论据)+回扣观点;
③论证方法
理论论据
对比——好坏
引用——名人名言
假设——如果,那么
事实论据
单例展开
双例对比(正/反)
多例排比≥3个
5.结尾
(1)总结论点(总结分论点+呼应总论点),适当升华,结尾要短小精悍;
(2)结构:总结全文+适当扩展(目标+期待)
七、特殊命题
关系作文:A与B
结构1(主选)
第一段:
破题:解释A、B含义;
承题:问题、影响;
立意:二者关系
相辅相成;
相互推进;
缺一不可;
第二段:
A是B的什么(前提)+论据+回扣观点
第三段:
B是A的什么(条件)+论据+回扣观点
第四段:
A与B相结合的重要性/对策/重申关系;
第五段:
结尾
结构2(备用)
第一段:
破题:解释A、B含义;
承题:问题、影响;
立意:二者关系
相辅相成;
相互推进;
缺一不可;
第二段:
A的重要性;
第三段:
B的重要性;
第四段:
A与B相结合的重要性/对策/重申关系;
第五段:
结尾